在《平凡的世界》中读懂什么?
你在《平凡的世界》中读到了什么?
《平凡的世界》 为何感人?它依靠什么力量打动亿万读者,激发不平凡的人生?
关键词之一:向上
为什么《平凡的世界》能够畅销这么多年,并激励那么多人?许多专业人士并不将其解读为文学作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分析。反复提到的因素之一是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位研究生曾在纪念路遥的研讨会上说,他早年从农村来到城里的一所重点高中。他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校园里他周围都是城里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受挫感。当时当他看到《平凡的世界》时,他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像他一样骄傲、热情、却沉默的乡下孩子。
如今喜欢这本书的90后不少也是“农村青年”。他们从农村搬到城市。身份和文化上的差距,以及克服差距的斗争和自尊,与书中的主角高度重叠。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亦武表示,路遥时代,城乡差距更多体现在经济上;如今,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如今,在新兴的乡镇社会,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不比城市白领差。但他们在文化上仍然处于弱势,有文化自卑感。
“比如,一个城市人认为,虽然我只是一个收入一般的白领,但我懂艺术,喜欢喝咖啡。”张义武说,小城市也有西餐厅,但人们认为不如大城市的西餐厅。西餐厅。这种文化上的自卑,让如今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后依然感到失落。
这正是《平凡的世界》能够触动这群年轻人的地方。读完《平凡的世界》后,看到一位农村青年如此奋进,深受启发和感动。损失变成力量,文化差距成为可以克服的目标。
“所有的古典歌剧、巴尔扎克小说、琼瑶剧,都包含着这套鼓舞人心的东西。通俗意义上的向上、翻身、改变命运、走向成功,是永恒的主题,直接触及人性的本能,将历久不衰。”永远感动人、激励人。”张亦武说。
于是潘石屹对自己说,他把《平凡的世界》读了7遍,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再读一遍。路遥自己也说过,他要出山。
农村人进城,草根人进中产,人们向上、向上、再向上。这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城乡差异的共同现实,形成了“向上”的永恒主题。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只要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平凡的世界》就永远有激励的力量。
但张亦武表示,世界正在开始变平。在未来的中国,城乡文化差异将逐渐缩小,这部小说的热度或许已经到了尽头。它尤其能打动那些在经济和文化上仍然处于弱势的群体。但当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时;当乡村社会应有的高端服务、文体都具备的时候;当未来人们的观念中,小镇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小说的刺激作用最终就会消失。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将“向上”分为两种。一是“世俗向上”,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报酬,幸福的生活,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另一种是“超越向上”,比如华盛顿在美国战争胜利后成为一名农民,或者是一位成功人士历尽千帆,抛开一切,最终回归朴素。后者在精神意义上更加“超越”。
《平凡的世界》其实是关于普通人如何以普通的方式向上发展的。人都是平凡的。世界也是世俗的。
关键词二:独立
上海中年白领徐秋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面对空荡荡的家,她一个人吃着米线,听着广播里的《平凡的世界》 ——。这是她高中生涯中每天都会重复的场景。
徐秋是那种“挂钥匙”的上海孩子。她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她每天中午自己回家吃饭。她把父母前一天煮的菜热热,偶尔加点青菜,拌进一碗米粉里,边吃边吃。听广播。
按理说,她的身世与《平凡的世界》毫无相似之处。然而,当她第一次听到《平凡的世界》时,她整个人都震惊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似乎在她面前打开了。小说中比她年长的年轻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困惑和挣扎深深吸引了她。
是什么让像她这样的都市女孩产生共鸣?徐秋用了一个词:独立。
“我一个人在厨房做饭,而书里的主角则一个人在矿井里奋斗。”徐秋这样说道,这让她觉得独立面对生活没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过得更艰难的人。
“这本书对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你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坏的,总会有比你更糟糕的人,他们过着意气风发的生活,没有理由去责备别人。 ”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徐秋,从此心态成熟。
梁永安评论这本书为何能跨越时代的鸿沟,也用了一个类似的词:孤独。
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书中的主人公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和世界。这种力量对于今天失去集体组织和集体归属感的现代人来说更具吸引力。个体的坚韧和个体的苦难更让现代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处于一种难以理解的孤独感、难以与人交谈的状态,更让当代人有同感。
“中国人自然无法忍受与他人分离的孤独感。一个人如何独自面对和承受一切,这是西方人已经适应的,但在东方文化中,这始终是一个问题,让人焦虑。”梁永安说,《平凡的世界》给孤独的个体提供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让现代个体有勇气独自面对一切。
只要内心因孤独而产生的焦虑还在,个体独立面对世界的不安还在,这本书就永远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和感动。
关键字3:Sincerityhttp://owisls.zohosites.com/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的真诚和善良让人感动、感慨。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和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但梁永安认为,真诚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有不同的分量。
在中国古代,真诚意味着给予和接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熟人社会、农耕文明的价值理念。 “但现在,没有了土地,如果你想真诚地对待自然,就没有自然可以对待。”梁永安表示,在陌生人社会,人们在交往时有很多无奈,需要遵循一套公共规则。礼貌意味着冷漠,问候也不马虎。不满、沮丧和紧张感成倍增加。与陌生人相处时,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时都戴着不同的面具。试图表现出诚意只会让生存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读一本书的时候,人会感动,会感动,但感动的时刻过去之后,人们就会发现很难运用到生活中。正是这种真诚的匮乏,让读者在面对主人公的德行和善良时,感到心灵被净化,产生强烈的喜欢和欣赏。
“但对于当代人来说,虚拟的情感时刻与日常生活是分离的。”梁永安分析道,路遥的书毕竟只是书而已。文字中写出的真诚和善意,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回味”,更像是“浪漫的想象”。
路遥笔下的乡村社会是对传统的怀念,蕴含着传统人际关系的温暖。但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农民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处于现代社会的雏形之中。例如,书中提到过一个细节。有人要求在井里撒一些消毒剂。这种现代文明对乡村生活的冲击,乡村生活方式的碎片化,正是那个时代的现实。遗憾的是,《平凡的世界》当时并没有解读这个故事。乡村社会的变迁和纠葛,让乡村社会蒙上了一层“温柔的面纱”。从小说的逻辑发展来看,主人公的诚意必须得到展现和回报。
这其实是一种回忆,也是路遥的憧憬。他认为人都是善良的,人性从基因中继承了对真、善、美的渴望。持续的真诚最终会感动人心。
但从现代社会的实践来看,如何将浪漫的想象变成温馨的现实,如何让真诚成为与陌生人相处的方式,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德问题。需要培养人们的权利意识,培养市场的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建立平等尊重的诚信机制,需要更加脚踏实地的实践。
在浮躁的社会里,真诚太珍贵了。 “读者的阅读心理有点像巴尔扎克时代。”梁永安说:“对温暖和温柔的怀念,这大概就是这本书影响的文化空间所在。”
当无数当代人充满了巨大的欲望,想要实现个体的发展时,整个社会仿佛浸入了酵母中,不断膨胀、发酵。然而,过了这个阶段,人们又会怀旧,探索传统社会温暖的价值观。
“所以路遥的书以及其中所辐射的基本价值观永远不会过时,它们对未来永远有意义。”梁永安评价道。
关键词4:自尊http://uwowa.zohosites.com/
自尊是梁永安对这部作品特别欣赏的地方。 “我们一直说要爱别人、尊重别人,但人类首先应该对自己的灵魂、人格、价值有高度的自尊。”
别人给予的东西会变,唯有自尊才能恒久不变。一个有自尊心的人,面对任何环境的变化,总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力量。在梁永安看来,自尊是文明的核心。比如,你在公交车上让座,并不是因为你想让别人感激,而是因为你应该让座。这是修养的体现。
在《平凡的世界》中,主角总是为对方考虑,放弃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在当今的生活中,这对于生活得很自觉、外表光鲜亮丽的现代人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
“自尊所表达的原则,是对生存价值的肯定,不仅在道德上是好的,而且能保持一生的正直。”梁永安说,现代人很多生活都是有条件的。无论外部条件如何,现代人都会为所欲为。但路遥作品中的人物却并非如此。他拥有恒心,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之地和人格的本源,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与其用“坚持不懈”之类的形容词来表达,不如说归根结底,这就是自尊和人格的力量。这也正是现代人极其缺乏,却又内心深处渴望的。它是一个人精神价值的支撑点。
梁永安评价这本书的社会影响:“激励个人奋斗是次要的,它树立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意志和标准,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的意义。”
纪录片《路遥》的制片人吴建荣曾表示:《平凡的世界》不仅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个小说世界,路遥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生活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精神世界。格局变化:宽敞、包容、刚硬、柔软、写实。
关键词5:追逐梦想
梦想已成为时代词汇。然而,当时能够表现普通人追求梦想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多。
《平凡的世界》 内容涉及1975年至1985年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这10年里,中国社会充满了密集的历史事件。普通人的生活和心路是怎样的,有很多可说的,但奇怪的是,那时的文坛开始区分通俗和雅致。通俗的就是意识流、象征主义、马克思、马克思等等魔幻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普罗大众看不懂的东西。
张亦武说,像路遥这样作品没有概念、用传统笔墨深入描绘社会的人,在当时并不多见。连路遥自己都觉得自己落伍了。 “如果说莫言的作品流行于高端文坛和大城市,那么路遥的作品则流行于草根社会。”
张亦武分析说,当时的文艺青年并不是今天喜欢读马克思、卡夫卡的小资产阶级青年,而是那些缺乏深造机会、在大众美术馆接受过一些启蒙的人。时不时就会诞生“农民诗人”。一群“工人诗人”。他们当时都是路遥的粉丝。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专业的现代主义文学修养,只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平凡的世界》。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今天依然如此。《平凡的世界》 如今的读者主要还是普通、农村、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他们可能喜欢观看《泰囧》,并以王宝强为榜样来激励自己。一方面,他们在基层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有梦想,希望在平凡的世界中弥合乡村与城市的差距。
今天的新读者、新梦想家是中国中产阶级的后备军。这群人的成长和梦想与《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主角们的奋斗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他们在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沉浸感很强,几乎把自己当成了主角。
张亦武表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在市场经济中,文艺青年与普通青年是分开的。普通青少年的兴趣是发自内心的,而文艺青年的兴趣是通过学习培养的。《平凡的世界》正是那道普通青年和流行文化的菜,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梦想。
说完了追梦的人,我们再来说说追梦的人本身。 “追逐梦想,并不是树立一颗纯粹的水晶,然后去追求。生活中有很多难以形容的美好,但现实也有很多顾虑,但有一种关键的力量,让你愿意克服那么多顾虑。它体现了这是自我净化和选择的力量。”梁永安解释说,梦想是一种选择。在各种各样的选择中,你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做出选择,让你与别人不同。
堂吉诃德是人类的基本精神。我们现在充斥着丰富的物质,人们一直沉浸在对物质事物的想象中。《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种来自纯粹精神世界的力量,一种选择你的梦想的力量。
徐秋说,20多年前,当她听到路遥去世的消息时,她第一次为陌生人流泪。路遥没见过多少人,却让无数读者立志要过有意义的、不一样的生活。
“我觉得这就是路遥的伟大之处,他在人生中留下了印记,改变了很多人,他没有白来这个世界。”徐秋叹了口气。
虽然在专业评论家看来,这部小说存在种种不足,但从它受到公众的鼓励,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社会是如何处于转型变革的阵痛之中,如何一步步走向明天的。奋斗精神、向上精神。
有人说,它所传达的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识。当命运把一个人打到十八层地狱时,他仍然会在十九层地狱里顽强地站起来。这是一种超越文学范畴的流行,因为它直指当代人心、社会稀有的共鸣。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青树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qingshulin.com/riji/70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