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府导游词
专业的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
7月17日,国资委干教中心团委组织了一次去河北保定白洋淀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屈指算来,每年团委这样的活动为数不少,自己却是第一次参加。
此次也是中心里年轻干部们的一次集体活动,自己融入其中,面对诸多年轻的面孔,切身感受了一次青春涌动的快乐之旅。
随行的中心副主任相主任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着家乡的风土人情,更平添了保定白洋淀地区的诸多魅力。
一路从京石高速驱车,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冉庄地道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公不作美,我们赶上了瓢泼大雨。
但是大雨丝毫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冒着大雨我们走进了地道战的村庄。
如今的村庄依旧保持着当年的风貌。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
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
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
走进冉庄地道,我们就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2年,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进行细碎分割,妄图扑灭抗日烽火。
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有炮楼15座,公路4条,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
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
最初,为了躲避敌人的残害,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
这一发明,成了敌占区,尤其是近敌区的干部民兵坚持斗争的重要依托,也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
但因汉奸特务告密,有的洞被敌人发现,受到极大的损坏。
冉庄人民总结经验教训,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多少民族英雄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英勇无畏的抗战壮歌。
抗日烈士张森林,是冉庄地道战创始人之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2591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