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长安佛韵导游词
西安碑林导游词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
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包括12部著作,除外,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和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
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
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
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
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
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
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
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
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
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
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
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
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
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
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
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
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
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
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
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
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
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
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
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
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
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
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
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
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
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
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
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
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
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
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
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
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
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
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
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
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
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
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
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
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你要的东西还真多
西安明城墙的标准导游词谁有
急
Xian City Wall is the best-preserved ancient city wall in China and also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lete military facility in the world. Xian City Wall was built in Ming Dynasty (1368-1644) expanded from the city wall remains of the Shui and Tang Dynasty. The walls are still strong and solid nowadays. Its well-preserved walls, moat, gates, drawbridge, main towers, watchtowers, parapet walls and crenels etc display an ancient defense system in integrity for the tourists today. Walking around the City Wall takes about 3 hours as the full length is almost 14 kilometers. There are 15 exits along the City Wall and 9 of them have tickets offices and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busy gate is the South Gate (Nan Men). Tourist cars are available on the wall as well as bicycle-renting at the South Gate (Nan Men) and the North Gate (Bei Men). 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 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 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 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
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
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
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
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
【第13句】:9公里。
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
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
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
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
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
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
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
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
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
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
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
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
采用了券拱式城门。
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
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
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
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
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
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
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
【第2句】:8立方米,重达
【第3句】:19吨。
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
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
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
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
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
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
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
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
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
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
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
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
【第43句】: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
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
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
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
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
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
”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
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
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
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
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
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
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
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
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
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
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
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
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
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
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
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
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
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
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
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
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00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
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
【第35句】:5 米,高
【第8句】: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
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
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
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
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
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
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
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
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
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
没有办法,只有另换。
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
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
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
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
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 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
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
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 平方米。
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
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
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
楼分上、下两层。
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
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
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
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 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
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
西安钟楼的导游词(100字)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西安8大景点导游词~(简短点的)
、钟楼和鼓楼今天我们将去参观、钟楼和鼓楼。
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
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
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
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
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
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
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
【第13句】:9公里。
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
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
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
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
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
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
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
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
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
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
【第2句】: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
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
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
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
兼用来打更。
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
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
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
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
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
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
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
”。
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
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
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
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
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
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
大约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
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
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
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
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万历10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
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
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
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
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
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
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
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
现在这口钟收藏于。
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
没有办法,只有另换。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
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和碑刻。
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
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
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
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
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
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
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
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
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
楼分上、下两层。
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
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
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
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
谢谢大家
求一个陕西旅游导游词
陕西简介吗
这是关于陕西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我的家乡,现在我将把陕西的概况介绍给大家.....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黄河中游, 南部跨汉水上游, 北部跨黄土高原, 中部为关中平原。
南北资源兼备, 多种景观俱全。
公元前28世纪左右,黄帝、炎帝就曾在陕西活动过。
自周开始又有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80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个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赫连夏在定边、长安建都24年。
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
因古为秦地,故简称“秦”。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地,所以又称“三秦”。
悠久的历史,给陕西地上地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全省拥有各类文物景点
【第3句】:5万余处,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7处,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省会西安市,是七大古都之一, 在1000多年间, 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司马迁墓、勉县诸葛亮墓、明代西安城墙、佛教净土宗的祖庭香积寺、大慈恩寺、西安市化觉巷清真寺、法门寺以及出土文物、大雁塔、小雁塔、扶风法门寺塔、高陵三阳寺塔、泾阳的崇文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子长县钟山石窟以及蓝田县水陆庵雕塑、西安碑林、耀县碑林、略阳碑林、摩岩题刻的代表陕南的石门栈道题刻、著名石刻昭陵六骏、汉茂陵石刻、唐乾陵石刻和唐桥陵石刻、以及众多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唐代艺术馆、咸阳博物馆、汉中市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乾陵博物馆、临潼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耀州窑遗十博物馆、司马迁纪念馆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等。
再加上陕西的民俗文化艺术:安塞腰鼓、陕北的剪纸、各地的农民画、以及民俗的布艺等,更进一步促进了陕西省旅游业持续稳步的发展。
名碑荟萃什么意思
《名碑》原文编辑在陕西省西安市,有一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那就是西安。
碑林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 名碑荟萃(9张)志,共两千三百多块。
它们出自各个朝代名家的手笔,真称得上是名碑荟萃了。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创立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
这种新书体很快在南方流传。
到了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的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认为是全国的正宗,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唐初的书法家,首推欧阳询。
他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人称“欧体”。
欧阳询学书十分刻苦。
相传有一次,他外出看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碑石,初看印象不深;后来他又去看,才觉出妙处。
于是,他在碑石下整整待了三天,仔细观摩学习。
欧阳询晚年的字笔力更加刚劲。
西安碑林中的《皇甫诞碑》就是他的作品。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书法革新家。
他年轻时考中科举。
为了学书,他两次辞官不就,跑到洛阳,想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
张旭见他有志学书,就把不肯轻易告人的作书方法传授给他。
在张旭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颜体”。
颜体的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
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
碑林中的《颜勤礼碑》就是他的作品。
颜真卿之后,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是柳公权。
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他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世人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碑林中的《玄秘塔碑》就是他的代表作。
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艺术大师们留下的杰作,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这篇文章已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第5篇范文,第164页至165页)2课文概括编辑课文先简介了西安碑林,说明它是“中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称这里是“名碑荟萃”的地方。
然后以历史朝代为序,分别介绍了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颜真卿之后的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事迹及其书法的主要特点。
最后概括说明碑林中的书法在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地位。
课文中介绍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代表作《皇甫诞碑》《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没有讲到王羲之的作品,这是因为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经失传。
碑林中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朝的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
3导游词编辑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
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
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中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中国的情况。
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中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
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
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
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
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
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
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
此经是中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中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石台孝经》、《开成台经》等名碑,原来竖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今西安市南门外)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大尉许国韩公)缩小长安城后,这些碑连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
唐昭宗以及后粱时期,陆续将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书省西隅。
到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又将全部碑石搬到学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
此外,明清两代的《兴学碑》、《修渠记》、《修栈道记》、《修城记》、《修庙记》等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
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峄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
“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中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隶之典范。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唐代书法艺苑中,名家辈出,时有杰作,真、草、隶、篆,百花争妍,犹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灭的光辉。
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创一体,欧阳通、徐浩、史维则、怀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家。
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与其父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很相近,结构严谨,书法险劲,是值得珍视的书法名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等,气势雄浑,苍劲有力,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笔力遒美瘦挺,劲如削竹,结构峻整,神足韵胜,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则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流利洒脱,为世所珍。
此外,宋起佶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书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图案花纹。
如唐刻《大智禅师碑》的两侧,以线刻和减地两种手法并用的图案作为装饰,将蔓草、凤凰和人物穿插布置,使人感到繁丽、活泼、美妙而有生气;《石台孝经》碑头上的浮雕卷云和狮子,碑座上线刻的精致蔓草、瑞兽等,也都表现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丽作风;唐刻《道因法师碑》座垢两侧,用流利的线条,刻出两组人物,共有十多个卷发深目的异国装束的人,牵马携犬,作准备出行状,是不可多得的线刻佳作;北魏的《元晕墓志》四侧,分别刻着有表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满填流动的云彩,呈现出飘逸而和谐的奇特意境。
它们象绿林一样陪衬着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使碑林这座书法艺术宝库,更加瑰丽异常。
碑林能较完整地保存到现在,是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的贡献分不开的。
宋代时,由于无人管理,珍贵的汉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砖甓,有的用于修桥,遭到人为的破坏。
元代时,碑林的碑石曾两次全部跌倒。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陕西发生8级大地震,碑林里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断裂。
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毕沅率同僚到碑林视察,只见房屋倒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环顾四周,满目荒凉,这使他十分震惊和痛心。
他与同僚合义,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编目著录,组织石刻陈列,建立管理机构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护碑林。
在他所著《关中金石记》中说:“前后堂庑,皆鼎新焉,旋于土中,搜得旧刻数十片,遂取《石经》及宋元以前都,编排甲乙,周以栏盾。
明代及近人所,则汰存其佳者,别建三楹以存置。
其锁钥则有司掌之,设法保护,以冀垂永久。
”毕沅对金石文字有浓厚兴趣,整修碑林在于“庶考古者,得以观览也”。
(《毕沅在保护关中古迹上的贡献》,文物天地,1983年第二期)他为保护珍贵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值得赞赏。
焦山风景区的介绍
华清池(Huaqing Hot Spring) 位于西安东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脚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宴寨乡西扬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东
【第1句】: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后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
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
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
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俑群,也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1987年就与秦始皇陵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下北麓,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胜地,温泉水与日月同流不盈,不虚。
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在这里洗温泉澡。
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
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
唐代建有富丽堂皇的“华清宫”。
“华清池”由此得名。
经历代战争,原来的建筑都已毁塌。
现在的建筑都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
自古以来,华清池为游览胜地。
华清池温泉共有4处泉源,在一石券洞内,现有的圆形水池,半径约1米,水清见底,蒸汽徐升,脚下暗道潺潺有声,温泉出水量每小时达112吨,水无色透明,水温常年稳定在43度左右。
四处水源眼中的一处发现于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771年时代,其中三处是解放后开发的。
总流量每小时为100多吨,水温43℃。
水内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有石灰、碳酸钠、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钠、硫磺、硫酸钠等多种矿物质。
温泉水不仅适于洗澡淋浴,同时对关节炎、皮肤病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浴池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一次可容纳近400人洗浴。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
冬天温泉喷水,在寒冷的空气中,水汽凝成无数个美丽的霜蝶,故名飞霜殿。
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建离官。
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
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
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
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
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年终返回。
唐天宝六年(747)扩建后,唐朝第七个皇帝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在此赏景。
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
飞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杨贵妃的卧室。
白居易《长恨歌》就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
进了大门就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影, 垂柳拂岸,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 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
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贵妃池”建筑群。
“莲花汤”池形如石莲花,供皇帝沐浴;“海棠汤”池形如海棠,供贵妃享用;“尚食汤”是供大臣们沐浴之处;“星辰汤”传说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沐浴可见天上星辰,故名。
在星辰汤后面还有温泉古源。
出了贵妃池向前行便进望湖楼,先见荷花池然后经飞霞阁,传说此阁是贵妃浴后观景及凉发之处。
现在的九龙汤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 贵妃池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
接着来到五间亭,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在这里。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曾在此居住过。
后面骊山的半腰间虎斑石处还有一座“兵谏亭”,高4米,宽2.5米,水泥钢筋结构,兵谏亭匾额是用贵重的蓝田玉制成。
走出望湖楼,向右可沿着一条砖砌的台阶上行,直登苍翠葱绿、美如锦绣的骊山游览。
经近年来考古发掘,在唐华清宫保护范围内发现了唐梨园遗址,清理出“莲花汤”(御汤)、“海棠汤”(贵妃池)等五处皇家汤池遗址及大量建筑材料。
同时在唐、汉文化层下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夹砂泥质陶片,为研究华清池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事件直接引起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的遗址在华清池风景区,内有五间厅和兵谏亭等。
骊山温泉、千古涌流,不赢不虚,水温恒至43度,内含多种矿物质,宜于沐浴疗疾。
华清池现有各类浴池一百多间,可供数百人同时沐浴。
今天的华清池,名山胜水更显奇葩,自然景区一分为三,:东部为沐浴场所,设有尚食汤,少阳汤,长汤,冲浪浴等高档保健沐浴场所,西部为园林游览区,主体建筑飞霜殿殿宇轩昂,宜春殿左右相称。
园林南部为文物保护区,千古流芳的骊山温泉就在于此。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华清池内又新添了中外书法碑林、梨园及其它艺术展馆。
构成了集旅游、文物、园林、沐浴、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物游览场所。
堪称北方皇家园林之典范。
2007年5月8日,西安市华清池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华清池,中国著名皇家温泉园林,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西距古都西安30公里,是一处具有三千年皇家园林史,六千年温泉沐浴史的游览胜地,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4A级旅游景区。
华清池风光秀美,景色迷人,这里有旖旎隽秀的园林风光、千古流芳的天然温泉、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行辕旧址,以及保存完好的唐御汤遗址。
九龙湖、环园、五间厅、御汤遗址博物馆都是游人不可错过的景观。
华清池耗资
【第1句】:8亿元规划建成“芙蓉园”唐文化景观园林区,整个建筑依据唐建筑风格,突出盛唐宫苑园林的历史风貌,依山造园、错落有致、再现了秀丽多姿、雍容华贵的大唐风韵。
唐代美人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罗曼史就发生在唐华清宫中。
盛唐时期,唐明皇召杨玉环入宫,至爱至宠。
安禄山叛乱后,杨玉环在马嵬坡被众将士逼迫而死。
从此,唐明皇肝肠寸断。
后得以魂魄升天与爱妃在月宫相会。
二人泪眼相见,互诉思念之情,并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佐证了这段千古绝唱。
附上华清池介绍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大门。
进入门内,只见湖中央有一尊雕塑。
不用问,这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
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呢
这座雕塑高
【第3句】:3米,重5吨,是1991年9月,华清池向西安临控首届石榴节献礼的项目,可以说她和《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壁画一样,在突出华清宫文化内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为大家观赏留影的热点。
说起杨贵妃,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后随父入川。
父亲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学会了优雅的言语举止,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
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
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罗曼史的序幕。
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置其他嫔妃于不顾。
册封第二年,扩建温泉宫时,唐玄宗专为杨贵妃建筑了海棠宫。
杨贵妃36岁生日时,唐玄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进行祝寿,仅乐工就有120名,满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岁万福。
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长恨歌》,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
据史载,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间,唐玄宗偕杨贵妃驾临华清宫达43次之多,可见华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现在游览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华清宫。
这里是它的正门,名叫津阳门,俗称东门。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门是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房檐下悬挂的是“华清池”金字匾额,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写。
作为皇室别宫的唐华清宫,是和骊山秀岭合为一体的,其规模远比眼前的华清池要大得多。
眼前的华清池是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以唐华清宫为蓝本并根据华清池所处地域的具体条件设计修建的,但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
郭沫若在游华清池诗中写道:“华清池水色青苍,此目规模越盛唐。
”指的就是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们会问:唐华清宫的范围究竟有多大
唐华清宫背靠骊山,面向渭水,倚骊峰山势构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
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它的范围南至骊山西乡岭第一峰,北到老县城的北十字,东至石瓮谷,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
唐华清宫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开,布设了各类不同的楼阁亭谢,栽植青松翠柏,娇烧万分,似人间天堂。
可惜的是唐华清宫随安史之乱渐遭破坏,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遗址了。
【九龙宫—飞霜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九龙宫景区,这里属华清池西区。
走进后大家便看到面积为530平方米的九龙湖。
许多游客一定想问:此处湖、宫为何都以九龙为名
其实原因十分简单。
此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长堤东西横贯。
堤上东为晨旭亭,西为晚霞亭,相互对应,与上湖南岸的一亭谢相映成趣。
谢下伸一大龙头,龙日泉水淙淙,长年不绝,所以取名龙吟树。
堤壁间已有八龙吐水,与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因而以九龙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杨贵妃视华清宫为第二帝宫,那么他们一定在这里建有演绎人间最浪漫的爱情的宫殿。
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就是他们的爱巢寝殿——飞霜殿。
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
这里红柱挺立,回廊环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东西两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错落有致,加上门前石龙盘阶,石狮和石牛相衬,再配以龙风大缸及花木点缀,更显皇家气派。
【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尚食场—太子汤】 华清官分为西区和南区。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南区,即文物区。
大家请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御汤遗址博物馆。
里面保存着5座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座无与伦比的浴池。
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一件珍贵礼物。
浴池被设计成一朵正在慢慢盛开的海棠,那6片绽放的花瓣轻轻地拥美人于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温泉水,这是何等高雅、何等艺术的爱情点子,且来自六十几岁的唐玄宗
无论称海棠池也好,或叫贵妃池也好,我们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由此可见,唐玄宗用心之诚、爱情之真,在当时来讲可不容易啊
我们再来看浴池的用料。
浴池东西长
【第3句】:6米,南北宽
【第2句】: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
这种青石磨时称墨石,其最大优点是美观,还有防滑作用。
浴池分上下两层,是台式结构。
上层可扶可坐,共由18组券石组成。
整个浴池既体现了对称、协调、平衡的传统美学思想,又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浴池的整个结构可谓用。
心良苦,设计精到。
你们看池中间有个进水口,出土时有个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
底座上边接有莲花喷头,下边接通陶水管,与泉水总源相通。
水从莲花喷头喷出,飞珠走玉,水雾漫起。
可以想象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共洗鸳鸯浴时,不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哪番动人情景吗
但真正证明这是唐玄宗赠送的爱情礼物的是池中间的一块条石。
这条石是贵妃沐浴时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杨”字。
各位游客,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另一个充满神秘的古浴池。
从形状上看,想必大家已经猜出它叫什么了。
如果说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话,那么眼前这座池被称作“莲花”便也合情合理了。
仔细观察,这汤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莲花
此池古来又被称作御汤和九龙殿,无论前者或后者都与这个汤池供皇帝沐浴有关:御就是皇帝,九龙也是指皇帝。
如果说莲花池和海棠池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大两倍以上。
莲花池东西长
【第10句】:6米,南北宽6米。
除此之外大家发现没有,莲花池有两个进水孔,并安有双莲花座,比贵妃池多一个。
还有一个不同的是池岸周围有双排石础,这些双孔、双座、双排应该是有并蒂莲的寓意,正应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
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几个皇帝沐浴的汤池,比贵妃池要早100多年。
星辰汤离水源最近,水质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没有管道,水直接涌进汤池。
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汤,是供皇帝近臣及为嫔妃服务的尚食局官员沐浴用的池子,面积约30平方米,南北有对称的两个台阶。
这个池子在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还曾维修过,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个池子。
在南北两排殿宇的空旷处,夹有一个石栏围成的浴池遗址,是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喷池,规格虽小,但结构精雅,是专供太子沐浴的场所。
【晾发台】 各位游客,参观完5座珍贵的古汤池后,请大家跟我走出御汤遗址博物馆。
先得介绍一下,我们所处的是华清池的东区一南北部,叫作环园,为解放前的华清池,包括御汤遗址博物馆。
我们站在小楼上可以瞧见九龙湖,无论是龙吟榭,还是八龙吐水,都尽揽眼底。
在穿过门洞还未到五门厅之前,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庭院式建筑,依山势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给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觉。
此时,你们大概注意到了西边有座主建筑,被满塘荷花簇拥着,像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
于是有人给花中之楼取了个雅名,叫作荷花阁。
一座荷花阁自然显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对称美,于是设计者又在它的西边建起一座方形的飞霞阁。
顾名思义,只要你来得正当时,譬如说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际,便能看到阁周围一派飞霞流彩的景色。
其实它还有个真名称晾发台,因为建阁的实际目的是给一代美人贵妃娘娘沐浴后晾发。
大家或许要问,为什么杨贵妃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晾发呢
其实不远,因为在御汤遗址博物馆建成之前,晾发台的下边就是原先设置的贵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样。
【骊山温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温泉】 各位游客,你们进景区后,一定急着想提一个问题:这骊山温泉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其果水从何而来呢
大家跟我来。
这里已是华清池著名五汤之一星辰汤的南面。
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块碑石,上面写着“骊山温泉”4个字,其旁用木栏挡着一个洞,这里就是骊山温泉的源头了。
也就是说无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享用的温泉就来源于此。
大家走近看,这洞像个潜井,里面洞洞冒着水花,井面腾着热气。
如果在
【第9句】:10月间,温泉水便会从潜井里溢流出来。
找到了源头,大家也想知道骊山温泉的成因吧
地质学家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构造破碎带渗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岩层中储存起来,由地热增温效应,形成热水,再向上运动,由断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温泉。
中国有许多温泉,尤其近年随旅游业的发展,温泉景区开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人欢迎。
如浙江宁海、武义,吉林的长白山,云南的腾冲等等,但华清温泉至今被称为天下第一温泉。
其水质优良,颇具医疗功效。
华清温泉水温为
【第42句】:5度至43度,总流量每小时1
【第13句】:65立方米,极适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谓“冬走十里不凉,夏走十里不热”。
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到陈列室内去看《第一温泉》的诗碑。
上面写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谁与传。
洗尽人间无垢体,不得清冷混常流。
”诗人无非是在向大家证明一个论断,那就是华清温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当之无愧,完全可以列为全国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间厅】 好了,游客们,现在我们步上了荷花池南边的高台。
大家已经看到了一字排开的8问清代建筑的厅房。
再分一下,东边有3间,叫桐荫轩,也叫三门厅。
而西边那5间就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
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小小的五间厅中。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1934年修葺后,这里又成国民党高官游览休想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以华清池为“行辕”,就住在五门厅。
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而引起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门月12日凌晨6时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
你们看,这一号厅房为蒋介石的侍从室,二号厅房是蒋介石的卧室,三号厅房是他的办公室,四号厅房为会议室,五号厅房是蒋的秘书办公室。
东边的三门厅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
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
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俪山上的痕迹。
皇甫诞碑解说词
《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
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
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
楷书28行,行59字。
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
《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
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
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
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询)得晋之严整。
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
非所谓不逾矩者乎
”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
”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
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
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
”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
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188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