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优秀范文
  3. 导游词

太原博物馆的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导游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

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

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

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

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

【第1句】: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

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

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

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

为陕西古代史。

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

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既有古代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陕西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两幅照片的背后,陈列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墓的巨照,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开端。

这些用照片构成的无言之序,通过宽广浑厚的场面,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传统精神。

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

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

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

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史,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这一时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连,在全国突出地位。

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

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

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发展到了智人阶段。

陕西地区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距今约8000年左右,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老官台文化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旧石器时代区别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学会了制造陶器;二已经定居并有了原始农业;三是出现了磨制石器。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类文化遗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

又因为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

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

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

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

这类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的龙山镇,因此得名。

又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龙山文化也被称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制时期”。

黄帝就是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在这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黄帝之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是尧、舜、禹。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于此,中国便进入了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期。

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陕西境内主要是周族的发生、发展与兴盛。

周族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隶制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一个青铜器。

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

而鼎呢,它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

传说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

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

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

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

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

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

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

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

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

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

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

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

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

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灭亡。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但周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

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七国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

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

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

古人讲“天园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两就意味着“圆以象天,方以则地”。

这种精神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

古书上也因此把钱称为“孔方兄”。

秦半两的制作很科学,中间有小孔,可用绳子穿起来便于携带;外围为圆形,则不易产生磨损。

中国古代有三大货币,除秦代的货币秦半两外,还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通宝钱。

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

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

中国懂得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

汉王朝成了当时世界最强盛的一个国家。

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把“汉”作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代称。

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

它中国最古老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

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

张骞是我们陕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应政府招募出使西域。

经历了十年时间和种种磨难,熟悉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民情。

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因此史书上把张骞的这次出使、也称为“凿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

“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

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

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

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

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

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

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

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

“丝绸之路”就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

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

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

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

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

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

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

【第48句】:5厘米,小的身高

【第44句】:5厘米。

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

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

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

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

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

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

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

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

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意思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

而一般将相的车辆只能用牛羊拉了。

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

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从公元220年北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结束,历时369年。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依次伟大的大融合时期。

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

隋炀帝杨广也是历史上以为有名的暴君。

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

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

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

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打马球图》。

这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

马球,也叫波罗球,球似拳头大小,朱红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

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

画面上有骑马人物二十多个,他们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长袍。

前五个手拉缰绳,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驱马抡球,有的反身击球,姿态矫健,得心应手。

其它骑手也姿态各异。

场面生动,围绕着滚动的小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画家巧妙的抓住了马球运动的瞬间场面,使比赛的紧张气氛溢于画外  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

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与汉人比赛马球,经中宗同意后,双方展开较量。

第一回合以汉人失败而告终。

这时一旁观看的临淄王,即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球队进行比赛。

终于以精湛的球技转败为胜,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

唐代的皇宫禁苑大多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队运动就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衰败。

近几年来,在西安东郊也开展过。

这幅画的表现技法相当讲究,极富真实感和立体感。

可见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

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

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

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

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

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

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

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

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

规模宏大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明亮窗口。

透过它,可以窥见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各个方面。

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

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

全城共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

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小区域,称为坊。

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所写:“百千家似为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

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宏大。

它总面积为

【第84句】: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

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

【第2句】:4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明代长安城的

【第9句】:3倍。

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

城中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5米,而横贯皇城自承天门至长乐门之间的横街竟宽达440米,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绝无仅有的。

中华民族成长壮大到了唐代,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

因此对长安城的修筑不仅仅只着眼于实用功能的需要,还有着积极的精神追求。

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气魄和泱泱大国的气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们来到长安。

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数约5万人。

同时长安吸收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璀灿、当时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

它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

唐三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

唐三彩是用黄、绿、赭。

  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铀陶器。

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冶炼等工艺后,捏制成形,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

经过1000度左右烧制,待冷却后饰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窑中烧至900度后完成。

西安是唐三彩的故乡。

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种冥器,慢慢地才发展成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

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

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

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经烧制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漫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班驳淋漓,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

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

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色不在多”。

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工艺品。

  公元960年,宋代赵匡胤皇袍加身定都开封。

元、明、清分别建都南京和北京。

陕西从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

又由于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所以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乔家大院民俗专题导游词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

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

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

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

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

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

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

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

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

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

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

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

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

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

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

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

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

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

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

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

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

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

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

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

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

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

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

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

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

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

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

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

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

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兴匆匆地来到五台,在这之前,他们曾去了敦煌,在绚丽多彩的众多壁画中,有一幅五台山图,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画面上,古刹林立,游人不绝,还有一座不曾见到过的宝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

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

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

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

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

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

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

因其在寺内东部的制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

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

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

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

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

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

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

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

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

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

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

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坛左端金刚的右侧,有一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形态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

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

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

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

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

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

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

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迹。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金阁寺:我们从南路进五台山,过收费处牌楼,前行不远,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辉煌的庙宇,便是台怀腹地第一大寺——金阁寺。

这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海拔高度达到1900多米,除台顶寺庙外,金阁寺所处地势最高。

该寺距台怀镇约十五公里。

金阁寺创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来的大法师不空,根据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义来五台山礼佛,梦幻中看见这里“金阁浮空”的传说,主持建造的。

当时“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之圣名,整个寺庙金光灿烂,无比辉煌,从敦煌壁画中至今仍可看到当时金阁寺的盛景。

而且,不空大师作为密宗的主要创立者在金阁寺开办道场,译讲密宗仪轨,所以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也是古代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实证。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均为明、清两代和民国年间复修和添补后形成的。

整个寺院占地面积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楼房160余间。

天王殿里面这前后两重大院,中间用下窑上楼的二层建筑隔开。

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这座二层大阁。

阁内所供为观音菩萨,这尊观音铜像高达17.7米,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层阁内,我们必须抬头仰望才能看到观音的容颜。

铜像铸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时在铜像外贴泥,金妆,另加48臂,号曰千手观音。

观音两旁这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谓的观音父母“妙庄王夫妇”。

这是根据元代书法家赵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捣ǎ?垡羰敲钭?醯娜??鳎??忻钌疲?杂壮黾摇6?捶鹁?霞窃兀?垡羰枪糯?《纫桓龉?醯奶?樱??胁槐r,后来出家修成菩萨。

但观音来到中国后,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

观音阁两壁这24尊塑像,称为“二十四诸天”,即24位护法神。

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护法神,传人中国后又将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进去,这样就有了“二十四诸天”。

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下沼建造金阁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观音菩萨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后院主体建筑为大雄金殿,内供三佛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为十八罗汉。

龙泉寺:参观了金阁寺,我们乘车向台怀镇方向下行约10公里,便进入一道东西走向的沟峪,名叫东沟,著名的龙泉寺便位于沟北的山岭下,离台怀镇约5公里。

龙泉寺之名源于寺东侧这眼泉水。

泉亭下这股山泉清澈晶莹,味道甘爽。

传说很久以前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附近这九道山岭之下,在这眼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所以被命名为龙泉。

泉旁古刹便取名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中台顶脚下,九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称这里为九龙冈。

龙泉寺创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

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

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

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

台阶底部这道照壁,正中所嵌这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中心这个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

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

而台阶上面这座三门四柱牌坊更为精致壮观,全部用汉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门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整个牌楼雕满飞龙、花梁、纸扇、宝镜、书笔、尘掸、玉壶等多种图案,形象逼真。

这座民国年间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艺术的稀世之宝。

牌坊后面的东大院前后两进,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

这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

塔下方台6.4米见方,高1.5米,上边和下边各雕一圈莲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的坐佛小像为110尊。

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宝壶形塔肚设四塞,各刻一尊弥勒佛像,这是因为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特刻弥勒像。

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

顶覆圆盘上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

西院也有一座石塔,为南山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的墓塔。

此外,龙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

相传杨业战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遗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从龙泉寺出来向东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处宏大的殿宇群高挂于对面山坡,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

驱车几分钟,东行北折再东过清水河不远就到达了南山寺脚下。

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

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

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

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

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

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

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据有砖雕。

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石牌楼。

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

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

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

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

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

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

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领略了南山寺的雄伟气魄,我们再去欣赏其精湛的塑像和石刻。

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

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

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

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

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

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

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

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

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

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

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殊像寺:游毕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沿途三大名寺;我们的下一个景点是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台怀镇南的凤林谷口,北距塔院寺仅0.5公里左右。

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寺旁还有般若泉,是一处风水宝地。

该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颇有名气。

全寺占地6400平方米,共有殿房50余间,其中主建筑文殊阁殿阔5间,进深3间,两层歇山式,是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华所在。

殿内所供文殊骑狮像,高约9.3米,造型生动传神,名皤遐迩。

仔细观瞧,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大有抖擞威风、腾云而起的气势,充满灵性和动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座骑中,数这一只塑得最鲜活传神。

端坐狮背的文殊菩萨,面容安详,双目平视,右手微举胸前,身后一片黄亮,好似菩萨身上放出的灵光。

内蒙、西藏、青海的许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台山有一尊养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这尊塑像。

相传,在建造这座寺庙时,绿毛狮子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头部了,这时工匠们犯了难,由于谁也没见过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众说不一。

争论声惊动了做饭的伙夫,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造的,你们再吵也无用。

正在此时,突然院内金光照耀,文殊菩萨显出真容。

这时寻找画匠描摹已来不及了,伙夫急中生智,将面案上和好的养面拿起,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刚把头部捏好,文殊菩萨便在空中隐去了。

匠人们急忙把养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

人们就称此像为“养面头菩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殊像背面是倒坐观音像,围有悬塑,上部表示祟山峻岭,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间塑有善财童子、净瓶玉女,听经龙王及唐僧师徒取经等等。

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悬塑,高达6.5米,总围长47米多,内容为五百罗汉图。

图下部描述形形色色的渡海场景,图上部则反映陆上生活场面,大干世界在这里得到形象生动的表现,寓意颇深。

显通寺:台怀镇到了,由于这里是五台怀抱的中心点,故名台怀,当地人把台怀地区称为“台内”,其他地区称“台外”。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

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

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

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

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

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纪和少主打入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

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

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人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

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

为了感谢母思,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

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柞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

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

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

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已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

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

“龙虎斗”、“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

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

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

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

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整个铜殿结构严谨,建造精巧,瑰丽辉煌,全部用铜,传说是妙峰祖师化缘而来的。

为取“万”字吉利,他曾出外云游数年,走了13个省、1万家人家才化缘来10万斤铜。

人称“显通,显通,十万铜”,就是指这座铜殿。

塔院寺:大家可能都知道,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而这大白塔就坐落在塔院寺内。

塔院寺虽然没有显通寺那么宏大,但要比显通寺更引人注目。

全寺占地150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分为殿堂院、禅堂院和发塔院三部分。

我们从南正门进院,过天王殿便进入殿堂院或称塔院。

与天王殿相对的这座大殿一般寺院都称大雄宝殿,而这里却叫做大慈延寿宝殿,这是为了和大慈延寿宝塔即大白塔相一致。

内供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

该殿是寺院僧人敬香诵经、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殿北侧与大慈延寿宝塔相接。

大白塔按佛家正统说法是佛舍利塔。

据传释迦佛圆寂之后,其佛体烧就职84000个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84000座塔,分布于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于,五台山这座塔为中国19座佛舍利塔之一。

现在这座藏式大白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56.4米,其中铜质塔刹高4.43米,塔身高50.27米,须弥座高1.7米。

塔身四周,遍挂风铃,共有252个,每遇风来,铃声悠扬,与寺院内的钟声、木鱼声、诵经唱诗声相互呼应,无疑是一曲佛国交响乐,令人神往。

大塔下层四围筑有木栅栏,栏内可供僧众和游人附塔绕行。

在大白塔底座的一个碹洞里立有释迎牟尼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长53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

相传,佛足印为释迦牟尼涅盘之时留下,谁见到这足印并瞻礼供养就能消除灾难。

唐僧到印度取经时,把佛足拓印下来带回,先是唐太宗下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宗庙,后来五台山建大白塔时,有人携图敬献,刻在碑上,供僧人香客顶礼膜拜。

塔院东面是禅堂院,为僧人居住之地。

1948年毛泽东、周思来东渡黄河,进军河北路经五台山,曾在此院下榻,现在这里已经辟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了。

霍州署导游词

【力求原创】 明天12:00前给我,急用 好心人快来帮忙

亲爱的游客们有 大家好,现在来到的是霍州衙署,霍位于霍州市街北侧,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

【第3句】:8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

无论其位置选择、建筑规模,还是整体布局、形制设计,均为全国现存同类衙署之冠,是我国目前尚存唯一一座较完整的古代州级署衙。

霍州署相传曾为隋朝中郎将宋老生的幕府,又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

其作为州治衙署,至今已历时1300多年了。

原建筑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倾圮。

次年,监州失剌不花、知州李伯渊主持重新修建。

后经明清两代陆续增补修葺,日臻完善。

其占地面积

【第3句】: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和东西辅线三大建筑群及一些署外建筑。

该署主体建筑,雄伟高大,古朴典雅,结构奇巧,工料俱佳;附属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得法,形制壮丽,内实外华。

自清末到民国,天灾无常,兵连祸结,霍州署除中轴线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外,东西辅线及署外建筑或圮、或毁、或改做他用。

为了弘扬中国古代文化,从1986年起,霍州市委、市政府积极筹建“霍州市州署博物馆”。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霍州署前大院主体维修已大部竣工,目前“霍州市州署博物馆”已对外开放。

一颗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闪耀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在霍州大地重放异彩。

霍州署与故宫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内乡县衙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文化系列,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与保护价值。

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州州署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原占地面积38500平方米。

由南而北分中、东、西三轴线而展现三个建筑群。

岁月沧桑,天灾战祸,州署现存面积为18700平方米。

以中部轴线为主的州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由南至北现存建筑分别有:谯楼:位于仪门前,东西宽15米,南北长11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州荡克宽建。

门洞上楣书“振辰”二字,源出《论语》,意为执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顺。

1985年塌毁,1990年复修。

丹墀:位于谯楼与仪门之间,是知州举行礼仪和群众“闹社火”集会的场所。

仪门:即官署第二重正门,台前石狮一对,拾级而上至仪门。

明嘉靖年间建。

仪门四梁八柱,五檩四椽,建筑宏伟壮观。

“霍州署”金字牌匾悬于仪门上端。

仪门东便门为“人门”,人们通常出入之门。

西侧便门为“鬼门”,古代为死刑犯出入之门。

贴门神风俗出自霍州。

相传,隋朝末期驻守太原的将领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兴唐之时,在霍州城两度争战,用计收降守将尉迟恭(敬德),使其与秦琼(叔保)成为帐前两员哼哈猛将,唐王李世民有感两人为其守门警卫时,威震恶梦中的鬼魅妖魔功劳,便命画匠做两人像图画,张贴于帐前或宫门以镇避邪,此举以后传为民间贴“门神”风俗。

甬道:连接大堂与仪门间的通道,高出地面一米。

古时衙役站立两旁,迎送各级官员的礼仪之道。

戒石亭:仪门北十米甬道中的木牌坊,南楣书“天下为公”,北楣书“清慎勤”。

原设亭的地方立一石碑,后为出入方便改建“戒石亭”。

原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虚,上天难欺”。

用以告诫官吏,永铭不忘。

霍州署月台:大堂前平台。

大堂:大堂是州署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代,现存大堂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

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六椽减柱造,大额梁,内外均四椽柱。

前接卷棚三间悬山顶四椽亭。

大额明间跨度极长,大堂结构布局严谨,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木构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

二堂:在大堂后,现存为民国年建筑,面阔、过深各五间,前后没回廊,为知州日常办理州务大事的办公地方。

内宅:二堂后,知州居住的地方,明代建筑,清代屡有修复。

科房:大堂前东西两侧,回廊式,硬山顶建筑,两边各17间,归六房占用,明嘉靖三年(1524)知州宇文镛建。

介绍榆社的导游词400字

榆社县是山西省晋中市下辖的,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

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

最低海拔987米,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年平均降雨量400-600毫米,无霜期90-150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至2008年,榆社县面积1699平方千米。

2014年,榆社县辖4镇5乡:箕城镇、云竹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讲堂乡、北寨乡、西马乡、兰峪乡、城区管理委员会。

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

  文峰塔:位于榆社县城东南1千米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笔架,因而成名。

化石馆,保存有第三世纪的化石。

创建于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历时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成。

此塔乃是根据“塔在巽(东南方向)峰则文运胜”的风水言论为振兴榆社文风而建,初期直呼“文风塔”,其后年湮代远讹名“文峰塔”。

塔为锥形砖木结构,共13层,高约38米,占地

【第69句】:2平方米,内为空心,底层直径约3米。

文峰塔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有砖砌月梯及回廊,可拾级而上;三层以上有用木板、铁钉而成木梯以供攀高。

其间石阶层层,盘道曲曲,如步云路一般。

塔体的外面,每层都有仿木结构砖雕出檐、斗拱;四面开砌拱券洞门,以供凭览;洞门之上有砖雕塔匾,图案花纹十分精致;塔顶置宝瓶,角隅悬挂风铃,微风吹动,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云竹湖:位于榆社县县域西南部,距县城22千米,距太原市88千米。

湖区地域跨云竹镇和河峪乡两乡(镇),东面紧邻云竹镇,西南、西北分别与武乡县、祁县相邻。

云竹湖系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浊漳河支流。

王家大院导游词

奢华的乔家,气派的渠家,壮观的曹家,前些天,大家也领略过它们的风采啦,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感受色彩最为浓重的的王家大院。

在到达王家大院之前呢,我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王家大院有着近700年历史的文化,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标本,这里是中国耕读传家与官商经济的契合,封建文化与传统礼制的全释。

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北方浑厚的黄土高原上,在奇骏而悲情的绵山脚下的静生镇,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据说在元朝皇庆年间一位名叫王实的人定居静升。

在事耕的同时,王实兼做豆腐,由于技高一筹,加之为人敦厚,生意渐兴,因此王实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

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那时,除了大兴土木,营造室第、祠堂、坟莹和开设店肆、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竭。

在此时代,王家入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就有12人,罗授、封、赠在内的各类年官员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加入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足以看出王家的显赫。

民国初年,王家店铺仍然覆盖晋、冀、京、津等省市。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王家被迫举家南迁,大院人去楼空,而王家人也漂浮异乡。

而在现代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异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建筑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国内外发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头版头条的长篇报道,引起了在北京及周边省市普遍关注。

朱镕基、尉健行等那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考察王家年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以很高的评价。

所以啊大家今天来到王家大院绝对是票有所值。

好啦,王家大院到了,大家收拾收拾准备下车,跟随我前往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现开放高家崖、红门堡两个建筑群和王氏宗祠孝义祠三部分,共有院落123座,房间1118间,面积

【第4句】:5万平方米。

在这里呢我也只以个人对王家大院的简单的理解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王家大院的特点,还有大家进了王家大院之后应该看点什么,注意些什么,大家首先要注意的是王家大院的各处的砖雕、木雕、石雕,它们姿态分成,各具特色,其次如果站在王家大院的最高处的院墙上,俯瞰一下整个王家大院,大家会发现红门堡的整体结构是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大家在进入之后,仔细的看看,就会发现我所说的这些特点。

因为咱们相处时间挺长了,我还想给大家留一个完美的印象,我不太想大家知道我才疏学浅,所以等等会有专业的讲解员为大家进行细细的讲解,我就在最后尾随大家,大家如果有什么事,就到队伍最后找我,或给我打电话,咱们整个王家大院的游览时间是三个小时,,因为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是院内有院,门里套门,就像迷宫一般,虽然不会走不出来,但极易走散。

因此,进入王家大院之后,大人要带好小孩子,老人随我一块走,如果是中年人或年轻人和队伍失散的话不要着急,一个人在高宅大院里面游览也别具风趣,并且会在游览完之后对整个大院有着个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当走散时,你只需在三小时后,到咱们停车处集合,就可以啦。

好了大家看到前面的那个穿着正是,留着寸头的殷俊小伙了没有,大家向那里靠拢,那位就是咱们的专业的讲解员,,,什么没看见,就是那个脸上有疙瘩的那个。

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的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时迁至这里,清朝中期上升为名门望族,于是大兴土木,几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万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

王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上,窑洞式设计使之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

这里的建筑群落,将砖木石雕陈于一院,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又充分显示出自己身高位权的身份,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年夜院是清代平易近居建筑的集年夜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巨匠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平易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年夜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巨细院落123座,衡宇1118间,面积

【第4句】: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工具坚持,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锁城堡式建筑。

外不美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

博年夜精湛壮不美观,天工人情地利。

于貌似陈旧看法中千变万化,在连结北方传统平易近居共性的同时,又闪现出了卓越的个性妨现校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焰宏伟,功能齐全,根基上担任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气概,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在丰硕,适用而又美不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屋建瓴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配合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

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巨细院落既珠联璧合,又自力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受。

此刻,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遵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名目,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传布下来的年夜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此鱿脯根基上恢复了王家昔时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结构,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

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门又应变为前园后院。

各院间有的都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

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气概;年夜年夜都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型。

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今朝国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事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不雅参观、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1999 年,王家年夜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年夜闻名优异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 年,经由过程了ISO9000 国际质量打点系统认证;2002 岁首,王家年夜院又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元; 2003 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06年05月25日,王家年夜院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核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呵护单元名单。

灵石匠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巨室滩镇沟峪滩村)。

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念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年夜望族。

王氏家族鼎盛于早晨康、乾、嘉年间,那时,除年夜兴土木,营造室第、祠堂、坟莹和开设店肆、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竭。

在此时代,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搜罗授、封、赠在内的各类年夜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袂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加入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年夜十八世往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不美观身非凡,在自己,则主若是后辈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道德。

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年夜喷香日倾。

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体年夜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情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漂浮异乡。

王氏家族历680多年已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人年夜业各界多有建树,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名门望族。

去中国煤炭博物馆怎么走

山西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比较著名的是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

仔细看这些侍女像每个都不一样,神态,表情,长相,其中还有个斜视传令官最是有趣,据说因为不能直视圣母又要听清圣母的吩咐就侧身,斜视,所以久而久之就变成斜眼了,内侧的耳朵也比外侧的要大一圈. 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年代久远,但仍充满了生机。

虽被铁栏杆拦着,这两千年老树身上的龙眼还是被人们摸的异常光滑.是因为摸一摸心明眼亮!难老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

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天然的地下泉眼汩汩翻腾喷涌,流出的泉水冰凉沁骨,游人都争先用泉水洗手洗脸,圣水啊!边玩这水还能边听导游小姐讲圣母娘娘的传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aoyouci/show-33463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