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史读后感汇总76句-读后感
战争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屏幕下方,总会有一条蓝底白字的流动新闻。在来回穿梭的大小新闻中,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关于恐怖组织的报导;在美伊战争期间,更是不到一天就会有几条甚至十几条的关于战争的新闻:某某个民居被炸了,某某个政府官员被谋杀了,某某个大使馆被恐怖分子袭击了……战争在生活中似乎并不算是个“稀有品种”。
不错,纵观古今,从黄、炎帝时期的征讨、统一,到20世纪中叶的抗日战争,仅仅我国历史上的战争,就发生过不下数百次,时代的浪潮使战争成为历史变更的主要工具。
战争是一把尖锐的匕首,他为胜利者带来狂野的喜悦,为失败者带来无边的痛苦。
但是,战争又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他为参与战争的所有人带来的都是死亡。无论胜者还是败者,这个结果都是用数以万记的无
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寇”。
胜利的人走向成功交椅的阶梯,是用无数人的生命所堆积起来的。为什么历代的圣明君主都出现在王朝的开始?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与哀伤,他们知道自己的王位是经过千万人的血液洗礼过的,他们更懂得人民想要的是什么。
那么,胜者真的胜利了吗?
不是,至少不全是。他们从另外的方面看,失败、也失去了太多太多。
首先,他们失去了太多太多的臣民。那些已经牺牲了的英雄中,有母亲的儿子,有妻子的丈夫,有子女的父亲,甚至还有祖母的孙子。当这些生命象昙花一现般的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又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多少叹息为这些年轻的生命埋葬,多少泪水为这些可怜的生灵送行。
其次,他们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时间。战争使他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的思考每一个战事计划,使他们没日没夜、不思茶饭的琢磨该怎样从权王手中夺取权杖。他们浪费掉的这些时间,足够一个穷光蛋白手起家成为富翁,足够一个无知的人从头学起成为学者。
当然,每件事情都有它有利的方面。
难道,面对秦王朝的暴政,我们不该揭杆起兵,推倒他吗?面对隋炀帝的荒淫,我们不该拿起武器,结束他吗?比起百余年的安宁,那么多生命也算死得其所了。如果把这些生命的逝去和安居乐业的生活化上等号,那么这笔买卖,不冤。
无论怎样,战争终究发生过了,他们已然成为了历史。至于对他们的看法,还是象武则天为自己留下一座无字碑一样――留给后人去评说吧。
关于中东战争不断的议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地区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频繁的冲突、战争,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中东为何战争不断?说到底,只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三洲五海一湾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的差异,都使中东地区介与矛盾之中。
一、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东是目前世界石油出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但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也给中东带来了无穷的战争。
美国侵略伊拉克就是一场石油战争,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阿以战争,表面上看和石油没有关系,事实上和石油的关系大着呢!
可以说,历次中东的战争都与石油息息相关!
二、匮乏的水资源
与丰富的石油资源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东的水资源却很少。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匮乏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如果说美国和中东是为了石油而战,那么中东国家之间的战争就是为了水资源而战。
三、重要的位置
中东位于亚洲的西南部,非洲的东北部,欧洲的南部,中东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自古以来,中东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这便是中东战争的一个原因。
因为如果得到了中东,就等于得到了一张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存折,那么,谁又不想得到中东呢?
四、文化的差异
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各种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习俗和生活习惯,因此,中东的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中东战争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个民族的人都想让自己的民族发扬光大,这就避免不了战争,其中,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冲突最为关键,这里的人民一直在期盼着和平,可是,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作为世界注目的中东也不例外,但频繁的战争使中东地区远离了和平,也制约了其发展!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篇1
昨晚在看电影之前纠结着是自律地学习,还是放松一下?放松的愿望占了上风,我舒服地坐沙发里,和家人一起看了《流浪地球》。
起初是我期盼想看的电影,因为看了朋友圈里的评价。看的过程中我也承认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特效不错,内容也因为刘慈欣的想象力而可圈可点。可是我从开头第一幕画面就开始出现了《星际旅行》的对比。
对比是不由自主的,都是“托孤”于老人,《星际旅行》里是老爷,这里也是老爷;父亲的缺席,都是不得已的身兼重任: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离开的时间都是数年,孩子在对父亲的思念和被抛弃的愤怒中长大;最后父亲总是因为亲人(孩子)在地球,拒绝抛弃地球或地球上的人类,不顾一切的要“回来”,救孩子,也拯救地球上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处境绝望的人类。
最后,都是因为父亲的义无反顾的支持,孩子成功地寻求到了解决办法,在最后一刻地球和人类找到了新的希望。
最终,人类不是撤离地球,就是强迫地球拜托太阳引力,去流浪,寻找新的希望。
我为中国电影的进步而骄傲欣慰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星际旅行》更吸引我一些。尤其是电影的结尾,出人意料地完成了一个完美的LOOP:回到童年,回到当初父亲离开前的场景,寻求灵感,解决眼前问题。这一点上《流浪地球》也如出一辙,只是个人觉得平行宇宙与时间虫洞慨念让过去与现在的重叠,似乎更比炸木星及利用木星的冲击波解决地球危机更令人信服,更令人赞叹。
且不去探究这么多相似,是不是有抄袭之嫌,但之说电影的震撼了力,个人感觉《星际旅行》略胜。这些都是主观的感受,每个人都见仁见智。也许我喜欢那个聪明倔强的小女孩儿和长大后美丽倔强的女科学家多过那个叛逆勇敢的少年。也许是因为那个父亲对儿女学习的教育方式让我非常认同:他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他清楚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不是学习成绩,不是讨好老师。老师要见家长,分别批评了他的两个孩子,他非常清晰的指出学校的责任,捍卫自己的孩子。无论是成绩不好的儿子,还是在学校给老师惹来麻烦的女儿,他都表现出来理性,爱的智慧和宽容。
他告诉儿子他将成为一个好农民,他告诉女儿她需要放假几天休息一下。我当时反省的是,中国事家长会有多么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绝做不到那么COOL。
人类担忧着未来,忧患意识成为电影中一个流行的主体。从《终结者》到今天的《流浪地球》,地球一直处于危险中,地球上的人们将陷入难以自救的绝境。电影中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这一点儿,然而人们依然故我地行事。保护地球,珍惜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因为目前所知,她是唯一的。
人类一边蹂躏践踏脆弱的生态环境,一边在电影院里忧患。走出电影院,擦干眼泪,开车回家,我们的行为究竟会发生多少改变?
世界末日变成了一个狼来了故事,我们已经习惯了。值得惋惜的是,终有一天,当一切屏幕上的绝望悲剧变成了眼前的现实,活着的人们那时又会作何感想?
有时间行动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漠视和不作为,没有时间行动时,就只能在懊悔中面对危机。
在非洲洗澡时,水非常的小,朋友解释非洲缺水,所以连洗衣机都没有,因为太废水。朋友来自澳大利亚,一个三十几岁的大男人,自己的衣服都是放在桶里手洗。他提醒我,洗头发的时候记得关上水,在澳大利亚,因为缺水问题严重,人们被要求洗澡时间总共不得超过三分钟。
回到加拿大后,我很少记得在洗头时关掉水,我总是十几分钟一直冲着充足的热水把澡洗完。我只在非洲时,非常有节水意识。露营时,刷牙水是我们从塑料桶里放出来的,十几个人,大家都很节约,尽可能少的水刷牙洗脸。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节约用水的时候。早上喝的茶,咖啡里,都有药品的味道。每一个水桶里都像调配农药那样按比例放好了药片,否则那个水就不能喝。可是有药片味的水真是难喝,如果不是茶或咖啡的掩盖,白水根本难以下咽。
在那么缺水的地方,浪费水是一种罪恶。可是回到加拿大的,我丝毫也没有罪恶感了。我们住的是同一个星球,水危机发生在地球上的不同角落,可是因为我眼前的城市和国家不缺水,所以我没有任何罪恶感。我知道这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中,大家都和我一样,因为加拿大水资源丰富而随意浪费。水是免费的,在这个相对富裕的发达国家,可是在非洲贫穷的人们却要花钱买水。
世界是多么不公平。世界上有足够的'粮食,理论上,供全球人口食用,可是一边是上百万吨的浪费,一边是大量饱尝饥饿的面孔。
世界从来不公平。地球自转和公转着,在日夜交替中,每个人的黑夜和白天从来不是一样长的。有一天,地球的危机,将是整个人类的危机,也许在那种危机面前,一切不平等都会消失,如同活着时的不平等,最终将被死亡夷平。
《流浪地球》读后感2000字 篇2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一听到这句话,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先不说电影的情节怎么样,可能看过原著的不是太多。我是在上学时在图书馆偶然发现的这部小说,当时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于是就读了起来,原著的篇幅不长,我大概用了两个多小时把它看完,读完之后深深的被大刘的脑洞所折服,同时对里面涉及的物理学、天文学名词很有感触,看来大刘不愧是一名理工男。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首先和电影一样,交代了流浪地球计划的起因,由于太阳氦闪,太阳系将不复存在,人类的救赎计划起初分为“地球”与“飞船”两派,最终因“飞船派”无法支撑完整与庞大而又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被抛弃。读到这里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也是我对大刘脑洞所折服的原因。看过《星际穿越》等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可能都清楚,当地球不适合生存时,他们会选择乘坐飞船去寻找新的家园,但这却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飞船上的燃料与给养再多,毕竟有限,所以飞船上的人们只能通过休眠来减少给养消耗,茫茫太空,旅途艰险,即使通过“引力弹弓加速”、“虫洞”等方式成功的到达目的地,但还得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新的家园,会不会适合人类居住,人类不可能一直呆在空间狭小的飞船里,就像《星际穿越》的剧情一样,人类派出去的12位宇航员,分12路去12个目的地行星,这是一个孤单且没有回程的绝望旅行,人类在等待多年后,只有三个目的地行星发来信息,其他的9位却消逝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于是人类又派出第二批人员,对这三颗行星进行再次探测,同样是没有返程的旅行。当他们通过“虫洞”到达这三颗目的地行星附近时,却发现他们有两颗是在“黑洞”旁边,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可以知道,那里的时间将会变得很慢,在那里,一个小时等于地球上的7年。当他们到达第一颗行星后,却发现二十多年前出发的飞船刚被这颗星球上的超级潮汐所吞噬,他们也在经历一次超级潮汐后发动机进水,为躲避第二次超级潮汐,只能用燃料将水喷出,在回到轨道空间站时却发现时间变慢已严重超出他们的预期,一块来的同伴已经老去了27岁,同时意味着地球上也已经历了27个春秋,而对于他们只是经历了1个小时而已。他们现在还要面对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由于燃料不足,剩下的两颗星球他们只能二选一,结果他们选择了一个连大气都可以冰冻的星球,原来第一批来这颗星球的人,无法忍受孤单的寂寞,不甘心一个人在这里消逝,故意发出错误的信息,引诱后面的人前来拯救。电影毕竟是电影,最终叛变的人付出代价,主人公飘入“黑洞”奇迹般的进入五维空间该写历史,最终得救。但是现实没有那么多得巧合与奇迹。所以说“飞船派”是行不通的。而选择“地球派”的《流浪地球》,则是脑洞大开,35亿人带着地球通过行星发动机变轨,人们进入地下城,拥有足够完整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不用担心燃料和给养。人们也不要休眠,可以随时规避旅途的风险。这个脑洞大开想法,标新立异于其他好莱坞大片,真可谓“神来之笔”。这其中也包含了中国的“守土情结”与“愚公精神”,还有中国“人定胜天”的坚强斗志。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底蕴的不同。
同样面对滔天的洪水,西方神话里使用“诺亚方舟”进行逃生,而中国则是“大禹治水”保天下平安。西方的末世,是“诸神的黄昏”,而中国则是“女娲补天”,中国的文化里没有逃避、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没有抛弃,有的却是“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当然还有包容。即使观念不同、信仰不同,只要在中国,都能“求同存异”实现大同,比如一座庙里不仅有“佛”,还有“道”和“儒”,中国的道观也是这样和平共处。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参加奥运会和一名日本女子结婚生子,即使最后立场不同,但也没影响两人的情感。而西方却是“十字军东征”以及现在的五次“中东战争”。
正是文化理念与底蕴的不同,才有了大刘这一“神来之笔”,除了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小说中还体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成不必在我”以及“靳柯刺秦、慷慨赴死”的不怕牺牲以及大无畏精神。“流浪地球”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那是计划耗时2500年,100代人的千年大计,小说结尾更是呼应这一点,当叛军打着“还我阳光”的口号处死联合政府高层而高歌时,太阳发生了氦闪,人们处死了拯救自己的人们,这是极大地讽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正是联合政府高层为了后代、为了地球的希望而功成不必在我、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延续的关键所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相信真理的人们一贯坚持,流浪地球计划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可能到达新的家园。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千万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记得选择希望。
篇一:
最近一本《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正在国内的书市慢慢地开始蔓延开来。这本书细数近代世界史政事件,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的淋漓尽致,呈上一部国与国之间的精彩大戏。除了作为普及世界格局的入门读本,本书作者用超脱常规的经济学、军事、国际关系思维客观深刻地解构了当前国际格局背后的利益格局以及大集团之间的微妙博弈,本书受到多名专家学者的击手称赞。
要搞清楚世界格局,首先要纵向追溯这之前几百年的历史,而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紧抓基本规律,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未来的走向也就轻而易举了——《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是在说势,也在说史。
开篇谈到格局与局势以及资本兔子定律。 “格局”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就像是给人看一张照片一样。而问题是我们看格局,最主要的不是看现在是什么样子,大家最关心的其实是今后会是什么样子。从这个角度说,一张照片所携带的信息是有限的。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战略家们没有说“格局”的,他们常说的是“天下大势”。“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里面不光是指当时的状态,还包涵下一步的走向。而说“势”就像是给人放一段完整的录像。这本书以“格局”为题,实质上就是“势”。
世界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格局是几十乃至上百年历史发展后的结果。再进一步,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三皇五帝算起我们经历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从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历史也有300多年了,即便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也已经有62年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下,一切都是按基本规律来发展的。
该书讲述了自17世纪资本主义革命以来,作为规则制定者的西欧国家在退出历史中心舞台,而由美国建立在金融霸权之上的军事霸权。美国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其先天的地理上的优势以及历史机遇,另一方面这也是美国历代政治精英决策与意志的结果,特别是她的决策层在南北战争时期及大萧条时期先后完成了两次国家内部的大调整,由此最终为美国登上“宇宙之巅”铺平了道路。
美国的崛起过程对今天的中国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中美两国拥有着相似的地缘环境,因此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某些相通之处,只不过,“现在”的中国并不等于是“现在”的美国,中国现在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其实都能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美国身上找到可供对照的影子。
还有之后提到的朝鲜战争和红色悲歌更是给了我无限的启示。
这本书,既不同于10多年前的那本《中国不高兴》,也不同于《中国可以说不》、《中国站起来》这类民族主义启蒙书籍。在我看来,恰恰这本书才是读懂《中国可以说不》、《中国站起来》这些书的钥匙,只有理解了这本书试图传递给读者的全球大局观,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可以说不》、《中国站起来》这些书中所要表达的民族主义自信、自强、自立、自爱的必要性。
看懂了世界格局,中国的当代民族主义就由一种价值观层面的道德意识转变成一种迫切的现实奋斗纲领。所以说,本书并非是一种被精英们自诩的“中立视角”来叙述当今的世界格局的成因。在80年代的“全球化右转”的背景下,中国泛起的那股思潮带来的不仅仅是道德的毁灭,同时,历史也有被意识地被进行了删改。主流精英们为民众描绘出的一部当代史,成为了“全球化右转的必然性”的辩护词。如果说《中国不高兴》、《中国可以说不》、《中国站起来》这些书是对“以洋为尊”价值观的一次次反击,那么《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瞄准的,正是这些国内外主流精英们试图长期霸占和控制的历史观。
在互联网时代,民众的视野从日常的柴米油盐越来越多地投入了对更高层次的问题思考,比如: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民众的这些思想诉求,造成了互联网众多的意见领袖们和各路英豪纷纷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为民众开出各种药方,而民众受限于一些知识体系的不完整,经常在这些意见精英们的混战中变得随波逐流。因此,只有在民众中传播更真实的信息,才会让这些意见领袖们回到真实的民意中间。《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给出了这样一个样本,使民众的片面历史观有了一个走向全面历史观的桥梁。最终民众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观,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的判断,但判断的前提是答案有多个,而不是主流精英们提供给大众的一种单一的选择。《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在寻找回
那些被长期忽略的历史细节后,重新修复出了一段全新的当代史,为我们读者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选择。
篇二:
---读《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的感受与认识 在最近的两个星期内,我详细阅读了《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这本书。通过对它的阅读,我了解了现当代世界格局的现状。这本书细数了近代世界史证事件,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的淋漓尽致,而且分析地详细、透彻。书中通过超脱常规的经济学、军事、国际关系思维,客观深刻的解构了当前国际格局背后的利益角度以及大集团之间的微妙博弈,是了解近代世界格局不可缺少的书籍。
通过仔细阅读,我认为:形成今日世界格局的背后动力就是经济。政治的背后是经济,军事的背后也是经济,政治、军事都只是服务于经济目的手段。人们有一种说法是: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侵略靠的是工业发达、坚船利炮,只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列强才从军事征服改变为经济侵略了。但我始终认为:几百年来,无论是列强之间的争霸,还是列强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从来都是从经济着眼的。所有的那些船坚炮利的背后都有一本经济账。美国在今天世界上的霸权,归根结底就是经济霸权。今年美国发起的每一场战争,都是为延续它的经济霸权服务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中的具有说服力的分析得到论证。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由几部分组成:“资本兔子”定律:美国崛起:宇宙之巅:经略中东:朝鲜战争:郁闷的时代:重塑“山巅之城”:红色悲歌:从经济珍珠港到平成战败;币缘战争:从“不足”到“过剩”,统一与分裂-----印度;尾声----天道为大。文章以美国的崛起,发展以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立场,以后美国的战争,成为世界霸主等为顺序,为我们讲述了近代的世界格局。作者将资本与生俱来的特性----进行无休止的扩张比成一只兔子,一只“资本兔子”。作者以“资本兔子”的起源、发展,之死等作为主线,将美国,中国,法国,英国,俄国,苏联等世界国家联系起来,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并穿插了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亚洲金融风暴、朝鲜战争等近代所有的世界战争、局部战争甚至国家内部冲突,并通过每次战争各方的利益关系和结果将“资本兔子”描述得更加形象、深刻,同时也把世界格局体现得更加清楚。
在文章中,作者没有局限在大国兴衰历史的本身,而是透过历史,将历史背后一只只主导大国兴衰的“看不见的手”,用讲故事和侃大山的方式告诉读者,而且,这些近乎于规律的认识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发展,有非常现实的借鉴和警示意义。兔子定律”与大国兴衰。兔子胃口越大,吃得就越多,长得也越大,而长得越大,就需要吃更多的草。可是,草是有限的,当已知的草地被吃完后,必须去开拓未知的草地。具体到国家,而当所有的“草地”——殖民地被占领完毕后,随着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爆发争夺“草地”的战争。英国因为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资本的力量使得英国集天时(欧洲大陆长时间处于战争和动荡状态),地利(英国是大西洋上的海洋国家,加之推行的大陆均势政策让其免受战争),人和(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议会制,国王和资产阶级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博弈与协商关系)于一体,迅速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英国这种殖民地经济模式,由于仅靠原料和商品之间的“剪刀差”,就能给资本带来稳定的而且巨额的回报,从而抑制了技术进步,也注定了大英帝国的没落。法德美由于没有英国那么广阔的殖民地,所以,更多的资本投向了技术和创新。最终,法德的崛起挑战英国的霸权,最终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美国现在的很多体制以及决策中的思维方式都决定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影响着现在的世界格局。同样,美国的崛起过程对今天的中国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美国崛起最根本的因素是一方面得益于其先天的地理上的优势以及历史机遇,二是完成了自身内部的两次大调整。一次是南北战争,除了避免国家分裂以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经济二元化的问题,为工商业发展扫清了道路。另一次是借经济危机,推行了罗斯福新政,让资本家们的贪婪有所收敛,分出部分利益使中产阶级得以壮大,优化了财富的分配结构,大大缓解了资本主义周期律的影响。两次调整,一次是通过内战,一次是通过独裁政治,都是靠强制力完成的。而上述这一切无不与经济霸权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总言之,文章运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世界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背后规律一一展现,使我了解了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中认识到:形成今日世界格局的背后动力就是经济。从而,加深对今日的世界格局理解,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并为了开创属于中国的新格局而奋斗,努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