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书读后感细选86条-读后感
历史书籍读后感1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著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借鉴才能维持祖国的繁荣与统一。
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在古代正是道德。作为古代经济基础,正是“农业”与“商业”。古代繁荣时期,都有解决土地问题的良策,如果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历史书籍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读了。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历史书籍读后感3
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但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历史书籍读后感4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套具有历史特色的书,讲述的是古代历史发生的大事,许多故事耳熟能详。
《上下五千年》先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炎帝,黄帝,再到大禹治水,到刘邦项羽,到三国,最后到清。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
在这262个故事里面百里挑一,我最喜欢其中的王允计董卓,董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恶霸,他乱砍乱杀,还抢夺百姓们的钱粮。那些被他杀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抢夺来的粮食可以吃整整三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边有一个干儿子,他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他就是吕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吕布,做他的保镖,大臣们看吕布在身边,没有机会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却想到了一个计谋,虽然吕布是董卓的干儿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刺向吕布,吕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过去,吕布十分气愤,就去找王允商量,王允见时机成熟,王允提出了杀董卓的计谋,吕布决定跟王允一起干,董卓进长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车,吕布举起长矛,把董卓刺死了,大家兴高采烈,把自己的钱拿去买大鱼大肉,庆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是个博学多才,鞠躬尽瘁,有勇有谋的人,他还是个十传百,百传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赞美了古代人的勤劳与智慧,也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看看这本书吧,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令你回味无穷。
历史书籍读后感5
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最深。
读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第四章:先秦重要历史纪事,不得不动容于中国古代的礼貌与发展,以及那时古人的高尚品德,当然,还有对于昏君的那种无奈与气愤。
你能够想像早在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能用兽牙,鱼骨,石珠……制成漂亮的装饰品吗?你能想像的到原始艺术其实也是丰富多彩,歌舞乐器在氏族部落简直就是一应俱全吗?恐怕你们连做梦都不可能明白我们的老祖先,其实也有爱美的观念和习俗。不要把他们想成全是一帮形似猿的,还没进化完善的“大老粗”。你瞧!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只红底白花的彩陶盆。盆中画着人头像,两旁绘有鱼纹图案。人像胖胖的圆脸,双眼眯成一条细缝,“眯眯眼”,咧着嘴巴笑眯眯的样貌,足以叫你爱不释手,十分惹人喜欢。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始艺术,叫人大开眼界,叫我们对原始人群佩服得五体投地。它折射出我们祖先的无穷智慧,凝聚着中国史前社会的精神礼貌。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对它再是熟悉但是了吧!传说尧舜时,黄河泛滥,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稻田,拔倒了大树,卷走了人畜。叫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于是,在舜主持的议事会上,人们一致选举禹领导治水。禹不敢稍有一点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势。最后,禹不负众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最后把洪水驯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从这个说小也小,说大也但是分的故事来看,我们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禹的品德是怎样一种的高尚,“三顾家门而不入”传进千家万户的俗语。依次禹经过家门口,妻子刚生了儿子不到十天,邻里乡亲的去看看儿子,可他此时却倔得像头牛,说此刻治水刚开始,没有工夫回去看。这是怎样的一种对自我工作负责的态度啊!我们也说,禹回去看一眼也费不了他多少时间,自个儿的亲生儿子亲骨肉啊!可禹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宁愿放下去看儿子的机会,还要惜时如金的去治水,不辜负老百姓对他的期望。
历史书籍读后感6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内心是感到多么地骄傲!每次只要翻开那一本书——《上下五千年》,我的内心就像大海那样澎湃着激情。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我国上下五千年中无数的辉煌成就以及数不清的英雄、文人志士。
其中让我感慨较深的是中国书法,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文化中的瑰宝。尤其看到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时,就想起我的老师也曾讲过他的《兰亭集序》可是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的。我也通过网上搜寻资料来目睹,看了后,真的是感叹不已,他的笔法结构并不是我这样的后辈能用文字去形容的。
而我又想到我自己,记得以前我写的字很是糟糕,后来学校开设了一个书法兴趣班,在家人鼓励下我就去参加了,从最开始的一笔一划练起,简单的一个横一个竖,都要练上好几张纸,更重要的还是没获得老师的赞许,看来想要真正掌控好并不是件易事,好几次,我失去了耐性,并感到厌烦。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和我们讲了关于大书法家王羲之很多的故事,其中一个讲到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时间长了,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居然都变成了墨色。
听了他的故事以后,我觉得真要能练好字,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顿时,也打消了退出的念头。现在看看我的书写,可是由之前的糟糕变成了美观。我想,我们能拥有那么美好的生活和好的学习条件,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去学习。直到现在我一有空也会练习,所以现在我的书写,还算不错。
“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我想,我会重读这样一本好书,定能收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能激起我更多的感触,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历史书籍读后感7
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无疑是最永恒的,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时间则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把中国的年龄总计起来,就有五千年了,这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可是在这记录中华民族兴衰的五千年中,发生了多少故事呀!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在几千年前,在广袤的华夏土地上,曾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天,我阅读了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本书——《上下五千年》。这不,我就怀着澎湃的激情阅读了《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分为3册,共821千字,记述了我国古代盘古开天地至呀片战争这段故事。本书主要写了中国从古至今,从民族创建到现代这五千年间的历史。夏启创建夏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三国时期群雄纷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建立新中国等等,故事内容十分精彩,一波三折,有将士出谋划策,如巧施连环计的王允,火烧连营的陆逊。有将士善于战斗,如单骑退敌兵的郭子仪,统一北方的李存勖。有爱国的勇士,如投江而尽的爱国诗人屈原,无辜而死的岳飞这些人物都令我十分敬佩。这都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另外,也有我感到憎恨的人。如杀人不眨眼的商纣王,残害无辜的秦桧,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其中,有一件事令我十分难忘,说的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汉朝的司马谈立志要编一部完整而详实的编年史,他的儿子司马迁承接了父亲的遗志,继续编写这部史书。就在司马迁全力以赴地编写这部史书的时候,一件令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降临到他的头上。由于汉朝一位高级将领自行出征,讨伐匈奴,结果惨败被虏,汉武帝大发雷霆,司马迁勇敢地为这位将军辩护,却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酷刑。他痛不欲生,悲愤交加,想要了此残生,但他想到父亲的遗志,想到了史书还没有编完,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道理,于是咬紧牙冠,坚持下来,最终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记》。
悠悠五千年,弹指一挥间。《上下五千年》真是一部古代人民的杰作!它传承着一段段叹为观之的文明,进入了美好的21世纪,启迪我们走向社会。它是华夏子孙不可磨灭的记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无论多难的事情,多么不可超越的困难,都会被我们解决。想到这里,我就不禁想起一件事情。一个下午,我正在写卷子,眼看着就要写完,已经写到了思考题时,我被难住了,随后我想出了一种方法,却发现还是不对,之后又想了好几种方法,做了好几遍,但是都不成功。最后,我忍不住了,把笔往桌子上狠狠地一扔,大喊:我不做了!事后,想起《上下五千年》中那些国君、名人的成功之路上有多少挫折呀,他们不都是通过坚持不懈才成功的吗?
《中国历史》读后感1
我最开始不喜欢看《中国历史》,是老妈“骗”我看的,但看了几天后,我发现了我以前的好多“认为”都是错的,所以我一口气看完了上册。
我以前一直以为是人类主宰了地球,其实人类出现才区区二三百万年,地球形成后,早在几亿年前就生活过很多动物,比如在古生代的大海里的三叶虫,笔石,甲胄鱼,爬上岸的总鳍鱼,中生代的大霸王恐龙,以及新生代的始祖象,三趾马等,它们全部都要比人类早很多。
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是妈妈当家做主,爸爸没权利,称为“母系社会”,后来由于耕田,打猎,劳作等都需要力气,爸爸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后来才当了一家之主,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男女平等。
后来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越王卧薪尝胆......太多了,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吧,虽然我也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但这本书还是蛮有趣的。
《中国历史》读后感2
假期,走近历史。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是妈妈送给我的暑假精神食粮。满满当当的14本书,让我好有压力,可是当我打开它时,马上被里面精美的图案、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这套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而且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妈妈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美丽、惊天动地的故事,时间久了难免会显得陌生遥远,让人觉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认识祖国的历史。
你知道人们最早怎样记事的吗?你知道是谁发明了文字?你知道最早养蚕抽丝纺布的人是谁?你知道第一位帝王是怎样产生的吗?这套书里都有介绍。这里有千古流传的友谊——管鲍之交;有心怀理想,育人不诲的老师——孔子;有各有本领、施展才华的“春秋五霸”,还有为了富国甘做奴隶、卧薪尝胆的勾践……
这套书不仅将中国历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画一样展现在我面前,更让我走进历史中的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国历史》读后感3
《中国历史》一书,带我似乎见证了尧舜禅让、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诸侯争霸,目睹了秦王统一中国、三国鼎足、南北朝并立,亲历了隋唐两宋的兴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风,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呼声中。这一切,填补了我脑海中的很多知识空白,加深了对祖国悠久灿烂文明史的认识。使我强烈的感受到祖国历史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时无刻不让炎黄子孙自豪!
尤其是那些大人物,他们使历史更加辉煌,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孔子的大智慧,屈原的高洁,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这些诗人、军事家、政治家都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他们身上有太对太多看不完的故事、学不完的知识。
现在的我很想去西安的古城墙走走,看那厚厚的砖墙承载了多少智慧和艰难。
作为崭新世纪的新一辈,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为我们谱写的'历史填上辉煌的一笔吗?
《中国历史》读后感4
今天我阅读了《中国历史》中的六册,其中一篇“宁可对不起天下人”是我印象深刻。主要讲了汉武帝去世后汉献帝继位,因国家大乱汉献帝无能治理不了国家,自己都没吃没喝的,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曹操看见后帮助并且保护汉献帝,让他安稳的住在自己的国家里,住在宫殿楼宇里,让他吃好的东西。可曹操却带领兵队去征战四方,占领了大西北,他心怀远大的梦想想要统一国家,不受打仗的战乱影响,让人们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觉得曹操是一个勇敢、有追求,能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人,他以前也是一个读书人,凭自己的本事从一名读书人变成一名战士,从战士变成将军,我非常佩服他。他说过别人要对的起他,他可以对不起别人。从这句话中似乎觉得他是个坏人,但实际上在乱世中,这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际他是个保家卫国的将军,是一个希望和平,希望没有战争的人。
让我懂得做人要善良,要心胸宽广,不能做坏事,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同胞!
《中国历史》读后感5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这富饶的大地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我中华人名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
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妻子在痛苦呻吟,儿子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经十三岁了,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离开,他也没法跟着回家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1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林汉达先生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是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它不仅帮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更让我知道了中国历史的悠久。
这本书有许多好的词语,如:完璧归赵、三顾茅庐、学万人敌等。这些词语充分体现出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学万人敌”这个故事了。
“学万人敌”讲的是秦朝时楚人项梁想要复兴楚国,但是秦朝太强大了。他见自己的侄儿项羽从小挺聪明,就亲自教他读书,但是项羽学了没几天就不愿意再读下去。项梁见项羽学文的不行,就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点又扔下了。项梁气坏了,直接当面批评项羽,项羽却有他自己的想法。项羽说:“书读好了,只不过记录自己的姓名。剑学好了,也不过跟人家对打,有什么了不起?我要学就要学一种真本领,能敌得过成千上万人(文言文叫万人敌),那才有意思。”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从书中,我明白了学习就要学有用的,不能半途而废,这样才能成功。
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都在教育着我。随着一个个故事的阅读,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看见了大思想家孔子,失败的楚霸王项羽,统一全国的秦始皇嬴政等。这一个个大人物的英雄事迹,令我感动。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今后我要多读像《中国历史故事集》这一类史书,长大以后做一个睿智理智的男人。通过读《中国历史故事集》,我发现伟大人物身上具有优秀的品质:善良、勤奋、智慧、勇敢、坚韧。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激发和鼓舞了后人。我也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2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历史,让我们在历史盛衰中吸取教训,做到知史达变,鉴之往来。我便翻开《中国历史故事集》,学习那些伟人,在每一篇失败的故事当中吸取教训。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一套未完成的书籍,里面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每一篇故事都有一个四字词的小标题,如:千金一笑、一呜惊人、宁死不屈……
让我最难忘的一篇故事就是《“仁义”大旗》这篇故事。这篇故事主要是讲秦穆公要做霸主,齐国的国君还由宋襄公来立,楚国和郑国反对,宋襄公决定先出去征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楚国立马对付宋国。宋襄公一心认为空讲“仁义”就可以当霸主,处处让着楚国,讲“仁义”。结果兵力不足,回了睢阳。
我觉得,打仗不是一件好事,能和平共处必然最好。但是,如果当你决定了打仗,就要狠下心来,打个胜仗;如果当你决定了和平共处,就要讲“仁义”。照宋襄公的讲仁义的打仗,是不可赢的,因为两者不能共存。文章中有一句话我很赞同:“要打仗必须利用一切的办法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如果怕打伤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苍白的就不抓他,那还不如让他抓去!”
当今社会竟争激烈,假如你要面试这份很好的工作,又怕入选了朋友不高兴,那还不如不工作。我觉得,只要是自已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办法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
我们不能学习宋襄公的观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想方设法地争取到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3
暑假,我在老师推荐的书中选了一本叫《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眨一看,这本书厚厚的,让我觉得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有许多有趣的历史人物,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一看目录我就被惊呆了,里面果然有许多小故事,一小篇一小篇的,记录着中国从春秋到三国归晋的无数历史故事,如有《千金一笑》、《兄弟相残》的春秋故事;有《鱼肚藏剑》、《卧薪尝胆》的战国故事;还有西汉、东汉直到三国归晋的许多故事。看得我眼花缭乱。
在书中,让我记得最牢的有一个叫《管鲍之交》的故事。主要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他们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处处替对方着想。在各自侍奉不同的主子时,虽都对主子忠心耿耿,但当鲍叔牙帮逃难的小白做了齐恒公打败了对方时,不忘救出自己的朋友让他和自己一起侍奉自己的主子,还不在乎管仲的职位比自己高。这样的朋友情谊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高尚。在我们现在,朋友之间不也应该这样吗?坦诚相待,处处讲诚信,这样无论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如果我们学习上,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帮助解决,一定没有什么能难到我们的。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的国王,能重用人才,君臣之间像朋友一样,这样他也得到了许多的人才、朋友、手下。他治理的国家也兴旺发达。在《管鲍之交》这个故事中的小白,他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从一个逃难的人到一方霸主,这着实让我无比的惊讶,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身上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勤奋和刻苦,更有他的聪明,善用人才。我们学习要努力,也要讲究方法,苦读书不如巧读书也!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许多有名人物,喜欢书中的许多有趣故事,同时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真不愧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呢?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4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很好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基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有:千金一笑、卧薪尝胆、屈原投江、破釜沉舟、三顾茅庐和火烧赤壁。
千金一笑中,只会吃喝玩乐的周幽王,为逗美人儿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真是自作自受。我认为,周幽王应该把吃喝玩乐找美人儿放在一边儿,认真处理国家的政事,才不愧对他这个“天王”的名号。虢石父也不能为了钱而帮周幽王出这种馊主意。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越王勾践因败给吴国,把软绵绵的被褥撤下去,换成了柴草,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吃饭前舔一舔,先查一下苦味。等下次再进攻吴国的时候,不忘记上次败给吴国的教训,这样才能让越国真正强大起来。就是因为越王勾践的明智,越国越来越强大,渐渐超过了吴国。等到恰好的时机,这位君王率兵攻击了吴国,越国反败为胜。越王勾践的品质值得让我们学习,只要及时发现错误,并虚心地改正,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真好看,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多读一点历史故事,才能了解更多中国历史和中国从古至今的文明。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5
在寒假里,爸爸给我买了本书,名叫《中国历史故事》,爸爸对我说:"这是一本中国孩子必读的书,也是一本很棒的书。"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了基本的了解。
一打开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从我熟悉的大禹治水讲到了东周列国,从秦统一天下讲到了繁华的大唐盛世,从靖康之耻讲到了郑和下西洋,从林则徐虎门销烟讲到了武昌起义……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晏子使楚,说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用他的机智,巧妙回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书圣王羲之从小喜欢写字,连走路的'时候也用手指比划着练字,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书法家,写出了代表中华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兰亭集序》,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分喜爱文学,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特别是作词方面,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好词,这两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希望能成为像他们那样有才华的人,书中我最崇敬的是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首《正气歌》千古流芳,爸爸说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认识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中华民族崛起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此的珍贵,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富强。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6
我在几天前读完了《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这本书分五个时期分别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三国时期。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煮豆燃豆萁”。讲的是曹操儿子的故事,他有四个儿子名叫: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可是曹熊早早就去世了。三个儿子中曹植最有才华曹操自己是诗人所以很看好有才华的人。所以很看好曹植。几次想立他为王太子,可有些大臣不赞成说:“自古以来都是长子为先,要是破了这个例肯定会出乱子。”所以曹操把这事搁到了一边。可偏偏曹植自己不争气做事总是随随便便不遵守制度。他爱喝酒每一次非弄个大醉不可。可有一次曹操让人去叫曹植支援曹仁人们刚进去就看见他像泥一样无法带兵,因为这件事曹操就不喜欢他了曹操觉曹丕老老实实的比他的兄弟强多了曹操过世的时候把自己的地位传给那曹丕,因此曹丕当了魏王。因为曹植个性傲慢屡次冲撞曹丕,被曹丕以国法论处可他们毕竟还是兄弟所以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做出来就罢做不出来绝不宽容,没想到曹植刚走了两三步就随口说了一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曹植活了下来,应此是这首诗也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只要好好观察就可以发现别人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才华出众就变得傲慢不遵守规定到头来还是自己吃亏。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7
最近老是推荐我们读几本好书,当时我的目光就已经深深地落在了《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上。这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它使我了解了更多的中国历史故事。
就是因为这本书,我才认识到了最会拍马屁的费无极,机智的晏子以及楚庄王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时而伤心,时而疯女,时而又替人家着急……当我读到负荆请罪时,我知道廉颇对蔺相如的官级比他高不服并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而蔺相如却说:“秦国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要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廉颇知道后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蔺相如那样对人友善,更要像廉颇那样知错能改。如果在我和同学吵架的时候,我可以像廉颇那样负荆请罪的话,那么我们两个的恩怨也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看完负荆请罪后,我立马和那位同学道了个歉,和她又成为了好姐妹。而这一切,都要多亏这本书啊!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一个又一个的道理,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同学们,你不相信这本书的魔力,那么跟我来,和我一起体验体验吧!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8
我在寒假里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中国历史故事》上册这本书啦。
《中国历史故事》上册这本书讲的是从远古时期到汉朝的故事,主要包括了政治故事、战争故事、英雄故事、名人故事等。比如说:华夏始祖——黄帝、尧舜禅位、大禹治水、夏启立国、商汤讨伐夏桀、武王伐纣、周公辅助成王、骊山烽火、鲍叔牙荐管仲、重耳流亡异乡、楚庄王一鸣惊人、晏子出使楚国、伍子胥过韶关……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故事是《屈原投江》。
屈原是一个爱国的大臣,他有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和富国强民的打算,由于奸臣排挤,楚顷襄王把屈原流放到了湘南。在湘南的汨罗江边,屈原遇见渔父并与之交谈,而渔父的话对屈原产生了很大影响。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活着,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楚国都城被秦国攻破,在五月初五那一天,屈原抱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渔父听到这一个消息心里很难受,于是他就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后来每一年人们都会到这儿去祭祀屈原,这就形成了“端午节”。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除了知道了端午节形成的由来,更深深地感受到了屈原的一腔爱国情怀。我爱我的祖国,现在我还小,国家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所以我的爱国表现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回报祖国。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9
暑假里,我阅读了《中国历史故事》。它不仅让我了解古代历史,还让我深刻反省现代人的优点和不足。
《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是一本历史书,它讲述了发生在春秋、战国、东汉、西汉、三国时期发生的故事。用现代的语言完美讲述了古人的智慧、迷信、勇敢……读着,就犹如古代的场景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在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不少古代故事,但也发现古人为了权力,很狠毒:郑庄公的将军因妒忌猛将频考的权力,将他用箭射死;魏王的大臣庞涓为巩固自己的权力,想尽办法折磨孙膑;魏王的大臣须贾为了害范准,说他私通齐国,毒辣的打他……我不禁吃惊权力对一些人的诱惑。
当然,在历史上也有不少正直的贤者呢!比如“用人不疑”里的乐羊。乐羊受魏王的邀请去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乐舒却在中山国做官。他儿子乐舒劝父亲别打,而乐羊不但不听,反而骂儿子。他的不徇私情,为国家着想令人佩服。
爸爸告诉我,看历史书,可以“以史为鉴”、“学史明志”,看《中国历史故事》,真好。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10
暑假的时候,表姐帮我卖了这本《中国历史故事》,我爱不释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战争、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样。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记得在去年的暑假,我到乡下大姨去玩,那时刚好是西瓜成熟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饭,过了一会儿,大姨端来了一盘西瓜,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姨问我:“千,吃完西瓜要不要跟我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太好了,大姨我们来比赛,看谁摘的西瓜最多!”我高兴地说,“好啊,我是不会手下留情的!”大姨笑眯眯地说。我便快速地把西瓜给吃完。过了一会儿,我就背着个大竹篮跟大姨一起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到了瓜地,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地里的西瓜,还没有开始摘西瓜,我就汗流挟背了,“千,快来摘西瓜呀,我们还要比赛呢!”大姨在瓜地里喊着,“哦,来了!”说完,我就跑了过去。开始摘西瓜了,我双手抱着西瓜,用力地拔,西瓜好像跟我作对,我怎么拔也拔不动,这时,大姨走过来笑着对我说:“千,不是这样拔西瓜的,是……,知道了吧!”“哦,原来是这样!”我点了点头,接着像大姨教我的那样,很快就摘了两三个西瓜。第一次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摘西瓜,真有些不习惯,我想:又热又累,真不想干了,我还是到树底下休息一下吧!然后我就跑到瓜地旁的大树底下休息,突然,我想起了《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说:“不行,不能就这样放弃,我还要和大姨比赛呢!”我站起来,跑向瓜地,又开始摘西瓜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的竹篮已经被西瓜装满了,虽然我摘的西瓜没有大姨那么多,但是看着我辛苦劳动的成果,我开心地笑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在学习,在生活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事,但是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我们不能半途而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