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流通革命产品读后感选录96句-读后感

《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1

我在没有学设计之前,在餐厅或宾馆遇见需要好一阵才鼓捣会用的水龙头、洗手液按钮,我都会因为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笨了而感到尴尬。后来才逐渐觉得可能是它们没有传达出所要想表达的意思因而我不会用,也就逐渐释怀。这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从责备自己到意识到也许是这些物品的设计存在问题。

领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这本书的作者唐纳德·诺曼就是一个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者。读这本书时,我惊讶于作者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的能力。想想也是,我们接触一件物品,和它交流的细节对交流的成果影响很大。作者这种作为设计者、生活观察者、创造者的人生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去体悟和学习。

在本书中,作者介绍的一些原则,其中一些对我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作者说我们需要的设计要对人敏感,要遵循以人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技术应该适应人类而不是反之。作者提出的一些理论同样令人深思。作者介绍了设计的三种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本能水平的设计主要涉及产品外形的初始效果;行为水平的设计主要是关于用户使用产品的所有经验;反思说的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它描述了一个什么形象,它告诉其他人它的拥有者是什么品位。

这本书的名字叫“未来产品的设计”,书中自然有很多还正处于研究阶段的技术或者试验。大量关于未来机器的描述和未来科技的可能预测,给我很大的震撼。这些未来产品的研发是由科技驱动的,然而,这样的未来并不一定是更加美好的未来。书中列举了大量机器越智能,人们与它们的交流就越出现困难的例子。通过描述这些困难,作者总结了用户界面设计的11个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理解、评价一个物品设计的好坏十分有帮助。例如,“提供无骚扰的持续知晓”原则,说的是设备在运行时,无论是正常还是不正常,都要提供及时的、不构成骚扰的反馈。这样人们才能理解机器,在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时人们知道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或者,等待是因为机器故障还是本来就是要这么多的运行时间。电脑界面中大量运用了这条原则,比如传送文件时显示进度和当前速率,打开软件时也会有进度条或者告诉你软件正在干什么的信息。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就是这样,它让我对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或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重新审视,思考它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呈现在我的面前或是有些地方设计的太糟糕应该改进。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过的体验。

《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2

如果我们不能抛开对人工智能领域崎岖发展的偏见,我们更应该看看这本书。Norman并没有浪费唾沫在辨证到底机器是否该具备智能和情感,而是从设计的角度好奇而又建设性地对未来的产品思路进行了大胆的引导。正向作者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学会欣赏那些努力将智能和情感赋予机器的“乐观的”研究人员的工作,并且展开大胆的猜测。为什么不呢?设计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活动,不要将它变得功利而现实。

作者用一贯优美诙谐的文笔讲一个孩童般的睿智老人引荐到我们面前,这个智者将他看到的、思考到的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刺激我们的“反思层”。本来在读者本书之初,我是希望看到一些有启发的设计案例,但是它没有。它用200页的文字向我们传承的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启发,是一种“多米诺”式的深思,而这种深思是200个案例也做不到的。我喜欢头睡前每天读一章,带入梦乡的感觉真的很棒!谢谢Norman!

有时对于老人不靠谱的遐想真是捏了把冷汗,但这何尝不给自己的“瞎想”增加一个理由。大师如此,何况我等?

《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3

买来二、3年才断断续续地读完,觉得书名并不是很适当,其实内容主要讨论的是未来产品的“智能”化。

作者对目前大部分的所谓智能产品或智能系统都抱着怀疑态度,认为它们离真正的“智能”还有相当的距离,只是考虑了不同情况下产品可以给出反应,并提供更多的选择给用户。不过作者也肯定了智能系统的发展前景。

在讨论完智能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后,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智能系统开发或应用在产品上的原则,不过大多与早期的书类似。

我最喜欢的是书最后与机器人的对话,从机器人的角度道出它们眼中的设计原则,最可爱的是假装给出按钮供人们操纵设备(比如过马路切换红绿灯),实际上背后的控制者是机器,laf~~~

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书

《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4

和书名大不相同,这不是一本关于未来产品的畅想,而主要是对当前自动化机器的工程设计的反思和展望。开篇就以聪明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并不聪明,其包含的各种自动化的设备因为无法和人双向交流而会出现问题。例如车道保持、速度巡航甚至于自动导航系统,原因在于机器难于明了、推测人的意图。又例如爱唠叨的厨房中,从冰箱拿个鸡蛋出来,可能会提醒你胆固醇超标,不能吃蛋,但冰箱并不确定知道你拿蛋是自己吃还是其他人吃又或者根本不是为了吃。在传说中的英国私人管家式的机器仆人出现之前,这些自动化或者实现部分自动化的设备如何设计,如何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书中给出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十分启发受用。

书中直指现在智能机器的缺陷,它们并不真正智能,而是设计师们绞尽脑汁思考出来的场景下的反应,但必然有疏漏,会出现意外。而如何提供真正有用的工具,就在于遵循合适的设计原则。书中列举了六条原则

一、提供丰富全面自然的信号,如人骑马的共生关系,哨声水壶的设计

二、要可被预测

三、提供良好的概念模型

四、输出要能够被人理解

五、提供无骚扰的持续反馈

六、运用自然对应关系,让交互可被理解,让交互更加有效

其中感觉有重复的地方,基本上就是更为科学,易于接受的,不骚扰的,可理解的反馈,能够进行自然交流当然更好!

《未来产品的设计》读后感5

orma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一、智能产品的缺点

过度智能或者全自动化的机器会因为硬性规定而干扰人类的正常生活。

二、未来智能产品的特点

智能机器需要人性化、个性化、定制化,取代原来的硬性化。

三、交互式智能产品

就如荷兰的自行车大市”代夫特“中,只要人们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而不是特意给自行车让道,各个车手会适应你的节奏而保持安全。

换言之,倘若所有涉及交互、触碰的机器可以互相沟通与连接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就妙极了。

三、拒绝完全智能

orman宁愿要人类可以高度控制并且拥有记忆性的智能产品,而拒绝全自动化或者全智能的产品,就如人类适应大自然一般。——始终让人感到安心。

亦称自然的交互,大自然交给我们的信号有三种:大自然的独特声音、隐式信号、以及即时的交互,可以共给人类改进产品。

四、未来全智能产品的应用

全自动、高度智能的机器最好运用于简单单一的工作以及流程上面。

五、最后的智能机器设计原则:

尽可能简单、让人类知道大概的机理、对应的实时的原因、让人类觉得自己出于控制地位、始终让人感到安心。

人生存在着无数多种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恰恰是未知性的分支。

有人认为,命运早就决定好了一切。殊不知,每个人都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同样也决定着自己的一切——因此,成功的可能性,往往是握在自己的手里。成功并不是人生的终点,不过,走向成功的路途却还是遥远的。就像屈原在《离骚》中写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成功即是对真理另一种形式的追求。它同样需要你不懈的发掘与探索,需要你的百折不挠,需要你的锲而不舍,需要你的永不言弃。这些只是成功所必需的内在因素。也许从表面上来看的确很复杂,然而,若是将其转化为成功的秘诀,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坚持。

是从一本杂志刊物上看到的这篇文章——把单品做到极致。很新颖的题目,通俗易懂却饱含哲理的内容,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作者极其用心地列举了四个类型相同的事例。西北湖咖啡馆中的曼特宁,鼓浪屿偏好蓝山的.老板娘,楼中店里的云南米线,还有重庆的一家小面馆。几乎是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坚持一种单品,并将这种单品做到极致。也许有很多人并不理解他们的做法,一生只做这么一件事情,岂不是太过枯燥?不过,那些尝试过各种职业,却从未坚持的人就真的享受过生活的乐趣吗?表面上似乎是阅历无数,然而最终却仍然是一事无成。反之,那些“把单品做到极致”,执着追求简单而坚持的人却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台阶。

他们舍弃了空想与浮华,也因而撷取了丰硕甜美的成功之果。把单品做到极致。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营销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处世态度。文末就有这么一句话,“成功很简单,只要沉下心来耐住寂寞做好一件事。”就像倾尽全力的坚持,往往能成就简单的极致。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

上周把黄伟豪写的《数据分析思维:产品经理的成长笔记》一书看完了,虽然讲的是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思维,但也算是小有收获。

作者从事的是金融行业,具体来说是在四大行中的一家工作,从技术岗位到产品岗位,跨度较大,书中讲述了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数据分析案例,通过数据指导业务发展。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到很高大上的算法、模型,即使是使用最基础的分析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同样是可行的`。除了提到工作中的案例,作者还介绍了他是如何走上数据分析之路,他的工作方法,对数据分析在工作中的应用,面面俱到。同时,作者也展望了,从IT时代到DT时代,银行业从业者该如何去迎接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切实可行,那就不是我这个外行人能评述的。

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到他自己也在运营一个公众号—萌大叔的数据哲学,因为要写文章,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业务时间用来看书、思考、总结,最后写成文章,作者曾连续三个月每天更新一篇文章,提到这些,我是深有同感,当然我的产量、质量肯定是不如人家,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有一只隐形的手在指引着我,促使我必须不断去思考这段我在工作中有没有新的收获,比如是否使用到新的工具,又或者说对工具中的某些功能的掌握是否更扎实,工作中是否有用到某种分析方法、工作思路又是如何形成的,把前述思考记录下来,一是对自我工作的总结,

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刚开始写的质量不高,但必须坚持下来,不断改进,从量变到质变肯定是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也要求自己必须不断去学习,只有不断的输入,才会有更多的输出。读书也是,不必只限于与工作相关的书籍,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涉猎不同类型的书,视野才会更开阔,多了解些东西,至少不是件坏事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20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