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的读后感合计100句-经典语录
《高兴》读后感一
他终于还是孑然一身。怀揣着对西安城的梦想,清风镇的农民刘高兴和同伴五富远离家乡,来到西安,投靠了同乡“破烂王”韩大宝,做起来这座城市的拾荒者,也就是收破烂的。
主人公刘高兴自觉是个“文化人”,他的衣着,行为,思维方式,处世哲学都不同于一般农村人,他把名字改成刘高兴。他梦见了西安,便认定自己属于那里,他卖过一个肾给城里人,便认定西安城里有另一个他自己,那是他被这个城市接纳的砝码。他买了一双高跟鞋,他带着它去城里寻找爱情。
他跟美发店里打工的孟夷纯相识,相知,他们的爱情虽然有一点浪漫色彩,可那仅有的浪漫是沉重的,当刘高兴得知孟夷纯是一个为了哥哥的命案而不得不出卖肉体的妓女时,刘高兴想到的是去帮助她,保护她。他把收破烂挣得的钱省下来一次次地给他,即使那点钱对高昂的“办案经费”来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大老板韦达是个十足的伪君子,他利用了孟夷纯对他的信任,当孟夷纯出了事情刘高兴去找他时,他却撇清关系,刘高兴一直以为韦达换的是他的肾,到那时他才知道韦达换的是肝,他对这个城市最后的幻想破灭了。
同他一起生活的五富,黄八,杏胡夫妇,都是善良的人。他们卑微,但不绝望,努力生活。他们听刘高兴的,他们虽然生活艰难,可是当刘高兴把孟夷纯的遭遇告诉他们之后,他们却省下钱给孟夷纯捐款。
为了多挣钱给孟夷纯交保证金,刘高兴和五富上了韩大宝的当去挖地沟,结果被拖欠工资,一次大醉之后五富猝死,刘高兴卷着他的尸体要送他回家时被警察发现。书中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
故事的结尾,刘高兴为了生计,还是去找了韦达。二人在火车站的广场相遇。瑟瑟秋风中,他孤然而立。
作者写的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分纪实,他深入西安城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接近这些城市拾荒者,去听他们的故事。书中有很多典型人物。韩大宝等人靠着自己的阴险狡诈在这个城市却有了一席之地,活得滋润。而像五富,黄八这样善良热情的人,却要总是受到生活的折磨,但仍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为了挣钱养家而努力生活。形形色色的人,被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安排了不同的身份,地位。
整本书故事紧凑,没有拖沓,情节引人入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作者借着这些特殊而又鲜明的不同阶层的人士,发出了对这个时代的思考,质问。主人公刘高兴生活贫困却又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好和城市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说的沉重,应该引起的反思就在这里。面对农村,面对农民,我们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他们物质丰富,而面对日益物质化的城市,我们应该关注一天天流失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应该让城市的人不要失去灵魂,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愿我们都能像刘高兴一样,无论生活怎样,都不要丢失一颗善良纯洁的心,以及生活的热情。
《高兴》读后感二
近来看了作者的长篇小说《高兴》,令人回味无穷。“在肮脏的地方干净地活着”,这是作者在作品《高兴》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当然,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于此。他的作品是厚重的`,《高兴》也是如此。有评论说,作者以其一贯的慈悲连绵,一贯的继往开来,一贯的淡定笔致打开了一幅令人僚乱或战栗的城市生活画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重重而又情切至深的当代故事。
《高兴》之厚就是借刘高兴拾破烂之一段人生来体现的。读《高兴》,在对现实社会、人生百态进行思考、感慨中,无不敬佩刘高兴这个人物。刘高兴只不过是个拾破烂的,无钱无权无势,敬佩他是敬佩他对生活的态度与人之善良厚道的本性。在生活如此困难之,乐观以对,高兴生活,真正诠释了人生与生活,给人启迪,让人深思。
作者是以生活中的刘高兴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生活中的刘高兴就是一个乐天派,坦然、幽默、智慧。生活中的刘高兴也是捡破烂的,他总是“嘎嘎地笑”。过年时,他为自己写了一副幽默的
作者以老到的笔力把刘高兴刻画得非常鲜活。刘高兴,清风镇里的一个光棍汉,一个拾破烂的人,却是个快乐的光棍汉,“痛并快乐着”。刘高兴把肾卖给了西安,总觉“肾在西安呼唤我”,心灵感应使他有了浓浓的西安情结。他带五富出走清风镇到西安拾破烂,俨然就是西安城里人。当发现寻找的韦达不是买他肾的老板后,仍对西安有一种莫明其妙的爱。尽管住在人居环境极差的城乡结合部池头村一个尚未盖好的、四通透风的房子里,且交着房租,刘高兴却很安居。每天走街串巷,只有一二十元的进项,却很满足,常常吃着豆腐乳、吹着箫。安于清贫。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国著名作家。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快自然。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作品简介:
《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进了城的农民——城市中的拾荒人的命运。作品采用口述体的第一人称,语言幽默,流畅,易于阅读,是作家近年创作的最好看的小说。 贾平凹写了刘高兴等来自农村、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同时涉及了城市底层中的各种人群,有乞丐,有民工,有妓x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而且,作品在描述他们生活困境的同时,着重关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写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爱情。正当百事瓦裂、浮华猖獗的社会变改之际,农民刘高兴先是将自己的一颗肾卖给了城里人,随后又与同乡五富来到城里拾破烂……妓x孟夷纯的出现不但引来了城市万象之态,还带给了他门支离纷崩、始料不及的命运……
贾平凹以其一贯的慈悲连绵,一贯的继往开来,一贯的淡定笔致打开了一幅令人缀乱或战栗的城市生活画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重重而又情切至深的当代故事。
作品赏析:
这是贾平凹写得最吃力的一部小说,他历时3年,五易其稿,把手指磨出了一个大坑,才有了这部《高兴》。现在贾平凹的右手中指已经严重变形,不仅磨出了一个大坑,皮下竟有淤血。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民的小说,也注定是一部令人心情沉重的小说。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农民的现实处境令人沉重。小说中的主人公叫刘高兴,刘高兴原名刘书祯,是贾平凹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后来贾平凹大学毕业留在西安当文学期刊编辑,而“刘高兴”复员后则回到家乡,并成为一个拾荒者,过起了一种艰难的生活,但他自己却对痛苦浑然不知。
如果仅刘高兴一个人是这种状况,我们只能说他不能干。但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这还是在省会西安,一座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大城市的贫困农民的生活状况。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的农村人口为2820万人,他们的人均纯收入为531元。但以627元这个标准来衡量,平均下来一天还不到2元。如果把这个标准提高到1000元,也就是每天消费将近3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将到达六千万人。如果按照联合国规定的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人均日消费1美元,这将是中国现行标准的4倍多,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将达到几个亿。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这也是贾平凹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的原因。他与鲁迅先生一样,是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城乡不和谐令人沉重。贾平凹说,“在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上百万,到处张扬着盛世的繁荣,或许从这些破烂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城市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
而就在西安,动辄花十几亿来打造什么工程的新闻也屡屡见诸报端,如西安骡马市15亿打造西北第一步行街;临潼区将斥资10亿元再造大唐华清宫;老城45万人口迁移,西安500亿打造皇城复兴计划等等。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作家的忧患意识令人沉重。中国作家的忧患意识是一以贯之的,从屈原的《离骚》到司马迁的《史记》;从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国作家关注现实,关注普通百姓命运的传统从未中断。
贾平凹说他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骨子里还是个农民。他的多数作品也是以农民为主的。《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这事实上也是写进城农民的命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贾平凹不光写了他们的物质层面,他也写到了他们的精神层面。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正日益物质化,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却一天天减少,这也正是现代化进程中所最可怕的。贾平凹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他所具有的忧患意识让人感动。
贾平凹写出了一份留给历史的社会记录,他的《高兴》因此无论如何让人高兴不起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