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寻人启事的读后感总汇76条-读后感

《寻人不遇》读后感1

虽不能说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寻人不遇》,但是在近三天的阅读中,自己的崇敬之情与思考之心是不间断的。敬佩的是比尔?波特,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诗词文化如此痴迷,如此的专业,让自己作为一个喜欢诗词的人都汗颜。但是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究竟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本书作者以一个旅行者的视角,以一个对诗词的仰慕者的姿态,写下了寻觅我国古代伟大诗人踪迹的旅途的详细经过。开始看时觉得有点像流水账,随着读书的深入,慢慢地发现了这本书的深度与独特的写作视角。作者用了30天的时间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一路上,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他带着“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向每一位诗人致敬,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

读时最大的感慨莫过于一位外国友人竟能把中国这些伟大的诗人的足迹寻觅的'这么清楚,路线设计的如此合理,时间安排的如此恰当了。试想一位老人背着简单的行囊,从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开始自己的行程,到到晚上十点左右结束自己的行程,连续30天,这是一种怎样的寻觅之旅。这行程中有徒步,有出租车、大巴车、火车等,更有风雨随行,一路的困难,一路的艰辛,都没有阻挡住作者对诗人朝圣的脚步。作者以寻访古人生活足迹的行程为主线,将我国历代诗人词人的生平和作品串连在一起,文笔轻松活泼,内容充实丰富。能让读者在轻松的类似旅行的阅读中开眼界!一颗颗深埋于茫茫华夏大地的璀璨的诗词明珠,被作者逐一寻觅、擦亮! 但读时更让我感慨的是一位69岁的外国老人,对中国的诗词文化有如此的热爱与了解,每到一处都能吟诵那些或家喻户晓,或几近失传的不为人知的诗篇。最让人感佩的是他每到一处都以“敬酒”的方式与他心目中的诗人交流。独特的爱慕之情!这是作者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在行路的过程中被升华了,路在读书的铺垫下显得更厚重了。这也是我所期许的读书与行路的状态。

感佩之余,更多的是思考吧:究竟什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时下,旅游热席卷着国人,每逢节假日各大景区都是人满为患。更多的小朋友也加入了这旅游的大军,这是家长所谓的要让孩子们“行万里路”,长长见识吧。但是每次旅游回来之后,孩子们是不是真的长见识了呢?除了自己知道曾经去过哪儿之外,留下的无非就是一些照片而已。无论是孩子的见识、知识还是精神又成长了多少呢?

“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很多的成年人也为自己的旅行穿上了华美的外衣,旅游成了“身体在路上”的标志。也的确是身体在路上,因为很少有人在旅游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景观或者是人文景观带给自己的享受,徒增劳累与辛苦罢了。现在又加上一条“堵”,当告诉路上长长的等车的队伍不见头,景区内密密的人群不透风时,身体真的是在路上了。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先读万卷书呢,还是先行万里路,二者究竟是有联系的还是被割裂的呢?读完《寻人不遇》我深切感受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首先是那些先贤们,他们的读书与行路之旅。无论是孔子,还是李白,不管是杜甫还是苏轼,无论是隐居的谢灵运、阮籍,还是入仕的王安石、欧阳修,他们都是在饱读诗书之后开始自己的“万里路”的。孔子在饱读诗书之后周游各国,为了“礼乐治天下”的信念而行万里路;李白在寻找自己梦想的为官理想破灭后,行走在山水之间,才有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经典名篇的问世。有了李白的行万里路,我们才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壮;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在行万里路中变得更加深刻了,苏轼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的落魄时的闲适与洒脱才在万里路中被沉淀升华。王安石、欧阳修有了读书的积淀,即便是远离庙堂,游走山水时依然能够胸怀天下。一个个的诗人用他们的“万卷书”为我们描写着他们脚下、眼中更是心中的万里路。这万里路不仅仅是在自然山水中游走,更是在人生的山山水水中游走。正是这样的“万卷书”打底,“万里路”提升,才有了他们的见识,有了他们跌宕起伏的大人生格局。而今我们的“万里路”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见识与格局呢?

《寻人不遇》读后感2

没听这本书之前,我在想,这样的书,樊老师要怎么讲呢?无非是一个地方一个诗人的墓地,如果换作是别人讲,也许只会说成流水帐。但是樊老师不愧是“中国最会讲书的人”,他能把作者对中国诗人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那种向往与景仰,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樊老师还带我们跟随作者的寻踪足迹,从山东、西安、四川、湖北再到江西,把我们耳熟能详的远古诗人给我们一一介绍,道尽这些千古绝句为何而来,诗人那惆怅与浪漫的情怀。当樊老师时不时包含深情的念上诗歌一两首,我仿佛有种穿越千年的感觉,不知樊老师在讲这本书的时候,他是不是也回到几千年前,与他喜欢的诗人对酒当歌?如痴如醉?

一个美国人,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独自一人朝圣古代诗人,《寻人不遇》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比尔说,他很羡慕中国人,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作为“老外”,他也为能读到这些伟大的诗歌而心存感激。所以,踏上了寻踪诗人的旅程。作为与诗人们血脉相连的国人,也许通过这本书,才是我们离诗人最近的一次。

平时,我每日也有抄写樊登读书会“读”版块的【每天一首诗】,我女儿问我,“你抄来干嘛,你又记不住。”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更好,我说“就算记不住,也让自己多一项习惯嘛。”但是今天我听完《寻人不遇》这本书,我仿佛找到每天抄写一首诗的意义。

虽然一时半会没能全记下来,但是每次抄写诗歌,就能与这些伟大的诗人有短暂的邂逅与连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因为,这些远古的诗人很多时候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他们用诗歌表达了那种心情,我们在读写这些诗歌的时候,提醒了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有多自由,可以随时进行个性表达。相比起来有时我们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根本就不值一提。

很多时候,我们跟自己过不去跟生活过不去,其实就是没有把时间拉长来看全局,就只是困在了眼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觉得特别痛苦特别焦虑的时候,你都会想起这句诗,来安慰自己。樊老师倡导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赚钱,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我们还可以通过诗歌来滋养心灵,通过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去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好。他说“诗歌是用最柔软的方式来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加坚强。”

放寒假了,学校推荐我们读一些优秀的图书。爸爸妈妈太忙了,一直没有给我买回来。直到春节过后,老妈一下子把十本书都买了,我高兴坏了,迫不及待的开始看了起来。这一看,就看得入迷了,特别是《寻找失踪的女孩》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六年级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艾可儿为代表的尖子生们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除了在学校拼命的复习,业余时间也参加一些补习班。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家对自己参加补习班的事情都守口如瓶。殊不知,却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黑暗领主的陷阱里。尖子生们开始吃书,离家出走,要去一个没有考试的地方。最后,在郭果和于小鱼老师的帮助下,她们走出了陷阱,进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这是一本充满了童话色彩和科幻色彩的书,可是这本书也解释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同学都会体会到,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自己的身心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改变最大的还是压力。到了六年级的'时候,为了考上一个好的中学,大家疯了一般的学习,尽管有时候不是自愿的。而且,同学之间的秘密也越来越多,关系也生疏了。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中国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中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失去了玩的权利。当然,高年级的学生减少玩的时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连在周末看一本杂志都成了一种奢望。应试教育,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使很多孩子失去了创造力,想象力,结果是千人一面,这不是一个小孩子应该面对的未来。

我们必须去面对应试教育,但是我们也需要放松一下。有时候,我们要把“鸭梨”(压力)放进冰箱里,就成了“冻梨”(动力)啦!

观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里面内容非常感人。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她当上了代课老师,以前那位老师姓高,临走前高老师跟代课老师说:“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小魏老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代课老师姓魏,由于那是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在这里有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读书,而且教室很窄,老师连粉笔头都节约,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师细心地照顾着这28个人,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孩子叫张慧科,是个小男孩,他家太穷,就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连忙凑钱去城里。于是她领着同学们搬砖攒够钱,跟剩下的27个孩子告别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里连着2天2夜都没睡觉,她的耳边又想起高老师的那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连夜赶路,终于到了城里,并且连忙写了好几张寻人启事,写了一晚上粘到各处,后来她知道可以从电视台找人,而且更快,在电视台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小男孩——张慧科。

魏老师对学生负责,虽然穷,但是魏老师依然牢记着这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真让人敬佩!

观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再次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觉得感慨颇多。

我还记得最开始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特意放给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13年,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也希望能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想这样一定能使我们农村、山区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校长在这段时间安排全体师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所有老师都明白校长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来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滑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我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成绩甘于奉献。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行老师的协作能够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55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