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晏子劝谏读后感50字精练70句-读后感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6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垄:田埂。

B.据以其所有共我 共: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 存:问候。

D.今四封之民 封:疆界。

2.下列文案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对,则无以事君 B.钟爱其兄弟

C.诚信于朋友 D.废厚葬之令

3.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丰厚其葬——“丰厚其葬”意思是“让其葬丰厚”。

B.有司未能我具也——可译为“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

C.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暮夜求”前省略了主语“梁丘据”。

D.慈惠于众子——翻译时应调整语序,译为“对子倒们慈爱仁惠。”

4.下列文案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一组是( )

①导亲于父兄 ②有礼于群臣 ③诚信于朋友

④臣无隐忠 ⑤以其私财忠于君 ⑥有惠于百姓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文案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译文:

(2)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

译文:

答案:

1.A

2.A

3.C

4.B

5.C

6(1)“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

(2)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吗?

【参考译文】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诚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的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说:“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侯我,因此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则是,劝导君王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做儿子的原则是,要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你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吗?”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修造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依据法制各负其责,让群臣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诤。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条文,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楚灵王见来者“不善”,便轻蔑地笑道:“难道楚国没有人了吗?”“楚王怎么能这样说。齐国的一部分人甩一把汗就能下一场雨;举一下袖子就能连成一片云呢!”晏子面不改色的回答。楚灵王又取笑他说:“那齐国为何打发你这般面容丑陋的人来?”晏子听得出话中有话,便说:“我们国家有个规定,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我最没用无能,就派到这儿来。”说完晏子还故意笑了笑。

其他楚国大臣也不停地讥笑晏子,但都被晏子拿话驳回去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晏子这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别人的嘲笑中能够随机应变,对答如流,在楚王面前,也能从容地回答,真是妙语连珠,要是换了我。在别人的嘲笑中早就羞愧地回自己国家去了,更别谈什么回答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诸葛亮、魏征这种足智多谋的人物。他们的慧赢来了世人的赞赏。而我呢,遇到一些难题总是半途而废,看来要想学好知识,也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呀!

齐景公游于牛山,觉得无聊,就对晏子说:“说说你的愿望吧!”

晏子说:“我能有什么愿望?”

景公一定要晏子说。

晏子答说:“我希望有君主可以敬畏,有妻子可以娶回家,有儿子可以传承我的一切。”(“臣愿有君而见畏,有妻而见归,有子而可遗。”)

景公说:“很好,你再说一个愿望吧。”

晏子说:“我希望君主圣明,妻子有才识,家里不贫困,隔壁有好邻居。君主圣明,我能乐意按他的意图办事;妻子有才干见识,让我难以妄为;家里不穷,则朋友不会恼与我相识;有好邻居,则我可以天天见到君子。这就是我的愿望。”(“臣愿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贫,有良邻。有君而明,日顺婴之行;有妻而材,则使婴不忘;家不贫,则不愠;有良邻,则日见君子:婴之愿也。”)

景公说:“好啊,晏子的愿望!”

晏子说:“我希望有明君可以辅佐,有贤妻可以顺我,有子女可以让我教育。”

景公说:“好啊,晏子的愿望!”

“有君而明,有妻而材,家不贫,有良邻。”真是极好的愿望。

晏子春秋读后感_篇二

鲁国的三大家族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联合攻伐鲁昭公,昭公失国,逃亡到齐国。

齐景公问他:“你这么年轻就输掉了国家,为什么呀?”

昭公回答说:“我年少的时候,对于爱护我的人,我却不去亲近他们,对于诤谏我的人,我却一意孤行,不去采纳他们的忠言,所以内外都没有能够辅佐我的人,而谄媚奉承我的人却很多。就如秋天的飞蓬(一种植物,茎高尺余。秋天开花,随风飘扬,高飞远去,故曰飞蓬),孤其根,而美其枝叶,秋风一至,连根拔起。”

景公听了这话,就对晏子说:“假如让鲁昭公回到鲁国,他应该还不失为一代贤君吧?”

晏子说:“不是这样的。知道吗?愚笨的人经常后悔,不肖的人总是自认为很贤能,溺水的人不问涉水之路,迷路的人不问路。溺水之后才问为什么落水,迷路之后才问路,就好像是有了危难了才去铸造兵器,渴了才去挖井,再快也赶不上了。”(“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挖井,虽速亦无及已。”

我也经常后悔,属于愚笨之人,常有改的心,却没有改的行动。

现在真的发现,悔是一回事,改是另一回事。

人有一种惯性,说难听点是一种惰性,总是很难走出原来的习惯。

悔容易,改难。从根本上改变,那是一种脱胎换骨,既然是脱胎换骨,其痛也必然难当,非有相当的决心和毅力很难做到,而盖棺之后,一切都无意义了。

晏子春秋读后感_篇三

景公喜欢箭射鸟(一种鸟的名称),专门管鸟的烛雏一不小心让鸟飞走了,景公大怒,让人杀了他。

晏子说:烛雏有三个罪状,我来为你数数他的罪状。

景公说:好啊!

晏子说:烛雏,你为国王管鸟,但是却让鸟飞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鸟飞走了,你让国君因为鸟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被杀了,如果各国诸侯知道这件事,都会认为我们国君重鸟而轻人,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数完烛雏的罪状,晏子请景公杀了烛雏。

景公说:不能杀,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看了这段,忍不住笑了,只觉得心旷神怡,哈哈。

如果换成一种指责的方式,犯颜直谏,效果会怎样呢?

还有一段故事,不是关于晏子的,是齐国的一个智慧的名优的。

记得也是景公的事,他死了一匹心爱的马,要将养马的人杀死,不许所有人劝谏。

这名名优穿着丧服就来了,景公眉一横,说谏者死。

名优说,我不是来劝谏的。我觉得大王仅仅处死这个养马的人不足以表示你对这匹马的喜爱。

景公说,那怎样才好呢?

名优说,既然是您喜欢的,我觉得应该让大臣和百姓都为它披麻戴孝,为它沐浴斋戒祈

景公说,我知道错了。那应该怎样对它呢?

名优说,按照葬牲畜的方式葬就行了。

幽默,很多时候就是很有力的武器,或批判、或揭露、或讽刺,它不同于噱头,不是只为了哗众取宠。

可很多人却错把肉麻当幽默,把无聊当有趣。

晏子春秋读后感_篇四

景公在过去的纪国游玩,得到一个金壶,打开后,看到里面有天书一封,写道:“吃鱼不要将其另一面翻过来,不要乘跑不快的马。”

景公说:“我知道这话的意思。吃鱼不要将其翻过来,意思是翻过来腥臭;不要乘跑不快的马,意思是怕它跑不远。”

晏子说:“不是这样的。吃鱼不要翻过来即告诫君主不要耗尽百姓的财力;不要乘跑不快的马则是告诫君主,不要把无才无德之人放在身边。”

景公说:“纪国有这样的天书,为什么还会灭亡呢?”

晏子说:“纪国一定会亡的。我听说,君子有道,将其悬在门上,而纪国有此治国之道,却将其藏在壶中,它不灭亡谁灭亡?”

成败、存亡、爱恨都有其道理,而知道了这个道理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将道理付诸实践。将道理藏之于心或者是一快喉舌,而不是付诸于行,最终都不会改变任何东西。

晏子春秋读后感_篇五

齐景公问晏子:“廉正的人能长久,这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只要廉正的人的品质像水一样就可以了。水清清柔柔,能洗涤污垢。”

景公又问:“有时候廉正的人又会速亡,这又是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那是因为他们的品行像石头。磊磊石块互不相合,看着它坚硬,摸着它还是坚硬,内外都坚硬。人的品行像石头,则会随时随地忤逆人和事,刚者易折,不能长久,所以会速亡啊!”(“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

看完这段,脑中闪现了另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异曲同工。

晏子深谙此道。

景公问太卜(主管占卜的官员):“你有什么能耐?”

太卜说:“我能让地动起来。”

后来景公在召见晏子的时候将太卜的话告知了他。

晏子保持沉默不作回答,出来后去找太卜说:“我看见钩星在四心之间,是要地震吧?”

太卜说:“是。”

晏子说:“如果刚才我对景公说了实话,你的命就不保了,但我不能欺骗他,所以我没有回答,这样他一定会困惑。你进去和他说吧,这样君臣才都可得保。我忠于他,但不必伤你。”(“吾言之,恐子死也;默然不对,恐君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

太卜去见景公,说:“并不是我能动地,而是地将自动。”

陈子阳听了这事说:“晏子默而不答,是不想致死太卜,但是去找太卜又恐景公起疑。晏子,真是大仁之人啊,既忠于君主,又惠及同僚和下属。”

晏子父亲去世,他在家服丧,将稻草搓成麻绳拴在腰间,穿着草鞋,喝粥,住草房,枕草席。他的管家说:“这不是士大夫的丧父之礼。”晏子回答说:“只有公卿才是士大夫呢。”(言下之意,自己已经不在之列。)

曾子将此事告知孔子,孔子说:“晏子是能远离祸害的人。他不以自己的是去驳别人的非,以谦虚的言辞来避免责咎,是义者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75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