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仁五则读后感集合50句-读后感
论语五则读后感一
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在博大精深、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中,在历经沧桑摒弃与珍视后,一部在当今射界享誉全球的经典着作《论语》如珍珠般闪耀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小时候,只知道似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捋着长长的胡须“之、乎、者、也”。到了初中,在课本中读到了《论语》中的名句,才知道那位老爷爷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上了高中之后,拿起《论语》便不自觉的有一种厚重的情感涌上了心头。翻开一看,我,被这位只会的老人深深吸引了。终于明白为什么《论语》这部书会流传到现在,而且经久不衰反而越加珍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为我找到了学与思的最佳契合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由此一目了然;“过而不改,谓之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对待过错的态度。品德高尚的人用于面对过错,鄙陋肤浅的人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君子日进,而小人日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富贵与贫贱,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外在的事物不应扰乱内心的宁静,在义与利的选择中,义应为之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集前瞻性与人生哲理于一身的为人,竟然没有得到众诸侯的重用,以至于使圣人沦为丧家犬,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但是值得情形的`使,孔子伟大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深植于地下。
邂逅《论语》我是幸运的,因为它赐予了我无尽的人生智慧。对于这部着作,即便将书页翻得发黄,我也无法将其读得透彻,无法将全部的只会汲取出来,只能祈祷在处于人生困境的时候,能够领悟一些道理,知道我走出人生的低谷。
论语五则读后感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孔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以下是孔子的小故事五则,欢迎阅读。
孔子的小故事1
孔丘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丘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丘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丘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丘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孔子的小故事2
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丘让路。孔丘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丘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孔子的小故事3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丘,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丘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
还读书干什么。孔丘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丘说得很有理,便拜孔丘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丘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丘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丘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丘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孔子的小故事4
子夏是孔丘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丘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丘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丘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丘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孔子的小故事5
有一天,孔丘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
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丘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丘,恰好孔丘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
孔丘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惊呆了。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孔丘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面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颜渊》)。在春秋社会动乱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感叹。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习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手段的儒。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他以极平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担当得起恢复周礼的重任。
二、《论语》中“仁”的具体内涵
首先,“仁”是一种自觉性。孔子说:“求仁而得仁。”(《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只有达到内心的自觉才能够得到“仁”,所以孔子很欣赏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只有内心达到了自觉的状态,才能做到“三月不违仁”,才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其次,“仁”之本为“孝悌”。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进而,“仁”在“孝悌”的基础上升华为“泛爱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只有从亲属血缘关系扩散为泛血缘关系的博爱,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仁”的“爱人”含义也是从这一方面来讲的。
再次,“仁”包含着恭、宽、信、敏、惠等品格。“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恭敬、宽厚、真诚、勤敏、慈惠是仁者的必备品格。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这是恭敬、衷心诚意的体现。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仁者安仁。”(《里仁》)这是“仁”安于事理、厚重不迁、从容的表现。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阳货》)孔子将那种好好先生称之为贼,可见他多么痛恨虚伪,提倡真诚。此外,“仁者必有勇”(《宪问》),仁者并不懦弱,还需要勇敢。
最后,“仁”还包含着实践的内涵。孔子并不赞同表面上、形式上的“仁”,他主张将“仁”付诸实际。《学而》及《阳货》篇都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仅仅花言巧语,对人以伪善的面貌,“仁德”是不会多的。从孔子在《公冶长》中对“雍也仁而不佞”的回答“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也可看出孔子并不赞同巧言令色、夸夸其谈,而主张稳重、真实,把仁付诸行动。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此话直接表明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周礼,用行动来践仁。
然而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践仁是非常困难艰苦的过程,“仁”是很难达到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仁者要经过苦难,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成仁。”(《卫灵公》)成仁有时还需要牺牲生命,这也就印证了“仁者必有勇”的说法。当时种种社会现象也说明了践仁之难:“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王者兴起,实行仁政需要三十年,将仁实行于天下何其困难!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可见孔子对于当时社会的失望,天下无道,也从侧面反映出践仁之难。
践仁之所以难就在于“仁”乃“本心之全德”,要想达到它是非常困难的。正由于践“仁”之难,所以孔子从日常生活中“近取譬”,对其弟子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学习,进而一步步接近且达到“仁”,从而实现其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
综上,孔子“仁”的思想的提出与当时动乱的时代背景,孔子的身世遭遇及自身良好的礼乐修养,恢复周礼、一匡天下的理想抱负有关。唯有包含自觉性、孝悌、爱人、恭、宽、信、敏、惠等品格及勇于实践之丰富内涵的“仁”,唯有“全德”之“仁”,才是孔子真正提倡的“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7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