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仨印度的故事的读后感聚集66句-读后感
从前,有兄弟三个。老大叫太郎,老二叫次郎,老三叫三郎。他们在山沟里长大,靠猎熊捕虎过日子,都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成了使用刀、枪、弓箭的名手。
那时候,深山里有片长满了梨树和栗子树的地方。可是,进山去摘梨和捡栗子的人,不是失踪就是死亡,总是有去无回。所以,人们管那座山叫“葬身岭”,传说那里有一个吃人的妖精。
有一天,太郎自告奋勇要去除妖,他肩上挎着弓箭,腰里插着钢刀,便匆忙上路了。他翻山越岭,走了一程又一程。他来到一条峡谷里,发现在一块大岩石上有一座很简陋的小茅屋,茅屋前坐着一个白发老婆婆,正在摇着纺车纺棉线。
“喂,大哥,到哪儿去呀?”老婆婆问道。
“我去深山除妖精。”
“可不能去哟!”老婆婆用嘶哑的嗓音说道,“过去进山的人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你还年轻,赶快回家吧,别去白白送命啦!”
“不,我一定要去!老婆婆,请你告诉我这路怎么走。”
“你一定要去吗?”
“是的,不管怎样也要去。”
“咳,太任性了。我的话你可以不听,不过,希望你听听前面溪流的呼唤声,自己再拿主意,我这可是好意呀!”
太郎微笑着,谢绝了她的劝告,毫不畏惧地向前走去。一会儿,来到了溪流旁。湍急的溪流哗哗地唱道:
赶快回家!哗啦啦……迅速回家!哗啦啦……“什么‘回家’‘回家’的!”太郎啪地一声拍了一下刀鞘,又嘣地一声拉了一下肩上的弓弦,毫无惧色,一直朝前走去。不一会儿,又来到了一片竹林边。竹林迎着风沙沙地唱道:
赶快回家!沙啦啦……迅速回家!沙啦啦……“什么‘回家’‘回家’呀!”太郎又啪地一声拍了一下腰间的刀鞘,嘣地一声拉丁一下肩上的弓弦,毫无顾忌地朝前走去。下一会儿,他又来到了一个深潭旁。潭上有一座独木桥,桥下的水面上漂着一个葫芦,葫芦一起一落地唱道:
后退,后退!嗨啦啦……回家,回家!嗨啦啦……太郎觉得一路平安,早已把老婆婆的话忘到九霄云外。他心想,前面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于是毫不理会,迈开大步朝“葬身岭”奔去。不大工夫,便走进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树林。树林茂密的枝叶纵横交错,阴森怕人。突然间周围又变得明亮起来,他没走多远,只见林中出现了一片荒凉的沼泽。水边草地上站着一个女子,两只眼睛闪着青光。
“年轻人,请问你到哪儿去?”女子微微笑着问道。她的笑容显得非常漂亮,妖艳迷人。太郎一下子被她迷住了,便忐忑不安地回答说:“进深山来除妖精。”
“啊,那深山还远着哩,请在这儿歇歇脚吧!”那女子说着,便坐了下来。
太郎茫然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
“站着干啥?还不快坐下歇歇。”女子说。
太郎解下肩上的弓箭,坐了下来。那女子凑近他身边,又说:“坐着不如躺下好,请躺下睡一觉吧!”
太郎放下刀,刚一躺下,那女子叫了一声“亲爱的!”一下子现了原形,变成一条大蛇,把太郎紧紧地缠住了……次郎和三郎在家里等呀等呀的,不见太郎回来,次郎便要去接应哥哥。
“咱们俩一块儿去吧。”三郎说。
“不用,妖精没有什么了不起。你留在家里做做饭什么的,等我们回来。”
次郎也勇敢地向“葬身岭”奔去。
他走了一程又一程,也来到了小茅屋前边。
“站住!”
老婆婆果断地向次郎喊道。她苦口婆心地劝次郎回去,但他只是微微一笑。
次郎继续向前走去,不一会儿,他听到了溪流的歌声:
后退,后退!哗啦啦……回家,回家!哗啦啦……次郎照旧朝前走,不一会儿,又听到了竹林的歌声:
后退,后退!沙啦啦……回家,回家!沙啦啦……他还是朝前走,又过了一会儿,听到了葫芦的歌声:
后退,后退!嗨啦啦……回家,回家!嗨啦啦……次郎仍一步不停地朝前走,很快便闯进深山老林,登上了“葬身岭”。
次郎和太郎一样,也再没有回来。
最后,三郎又朝“葬身岭”奔去。
与两个哥哥相比,三郎的武艺并不怎么高强,但他的耳朵像兔子一样机警,鼻子像猎犬一样灵敏,眼睛像山鹰一般犀利。他走到峡谷中的小茅屋前,也像哥哥一样,向白发老婆婆打听了去“葬身岭”的路。老婆婆目不转睛地看着三郎,微笑着说:“孩子,你进深山除妖,我很放心。”
飞溅奔腾的溪流唱起欢乐的歌儿:
前进,前进!哗啦啦……上山,上山!哗啦啦……欢腾的竹林也随风唱起愉快的歌儿:
前进,前进!沙啦啦……上山,上山!沙啦啦……独木桥下漂舞的葫芦也唱起胜利的歌儿:
前进,前进!嗨啦啦……上山,上山!嗨啦啦……就这样,三郎进入茂密的深山老林,走近了沼泽。沼泽边上也站着那个妖艳迷人的女子。
“三郎先生,你到哪儿去?”女子问道,接着又微微一笑。
“哎,她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真奇怪!”
正当三郎疑虑不安的时候,那女子已经走到他跟前:“你要去除妖精的那座山还远着哪,请先在这里歇歇脚吧!”
三郎十分警觉,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站着干啥,还不快坐下。”
女子催促着,三郎便假意坐了下来。
“坐着不如躺下好,请躺下睡一觉吧!”那女子说着,便把身子靠近了三郎。三郎真地躺下来,但他闭上右眼的'时候,就睁开左眼;闭上左眼,就睁开右眼,紧盯着这个可疑的女人,手里紧握着刀把。那女子迫不及待地突然扑过去,又要搂抱三郎……“哎呀!”只听她尖叫一声,仰面倒在地上。她的嘴被刀刺破,鲜血直流。三郎拿着沾满血的钢刀站了起来:“妖精,快还我两个哥哥!”
话音未落,三郎的钢刀已刺进了那女子的腹部。
那女子转眼间变成了一条大蛇,疼得直打滚。三郎接着又用刀划开了它的肚子,救出了奄奄一息的太郎和次郎,大蛇很快便死去了。
后来发现,在沼泽边上一棵大树的背后,人和各种野兽的骨头堆成了小山,还有许多生了锈的刀、枪和箭簇等。
“葬身岭”上的大蛇被劈死了。附近的老百姓再也不必担惊受怕,可以喜气洋洋地进山摘梨和捡栗子了。
在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章节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小说的情节推断,无论张飞还是关羽,单挑肯定打不过吕布,特别是有了“三英战吕布”——哥儿仨加在一起才把吕布打跑,于是很多人觉得,似乎少了刘备,那哥儿俩加一块儿也赢不了吕布。然而,这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且看原著(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吕布。。。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这里,作者用了“不分胜负”;接着:“云长。。。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这里,作者不再说“不分胜负”而是说“战不倒吕布”;什么叫“战不倒吕布”?就是哥儿俩已经占了上风,只是还未取得最后胜利罢了。所以,即使只是张飞关羽两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同样可以拿下吕布。
其实,关张双战吕布,本可以早就拿下,而之所以大战80回合“战不倒吕布”,原因就在关羽的性格。众所周知,在三国人物中,关羽的性格最为孤傲。兄弟俩人打人家吕布一个,这在关羽心目中一定是件很难堪、很羞于作为的事,所以,虽然为了三弟的安全,关羽不得不提刀助阵,但他最多也就是帮三弟守一守,决不会伙同三弟全力进攻(张飞当然会全力进攻)。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认定,关张二人已立于不败之地。
等到刘备“掣双股剑。。。也来助战”,关羽这才着急起来:第一,以张飞的武艺,就算拿不下吕布,但一时半会儿自保还是没问题的;而刘备的能耐,在吕布面前自保都难。万一稍不留神伤了大哥,那可就无法收拾了;第二,刘备也上来了,等于哥儿仨打人家吕布一个,如果再拿不下来,那刘关张三人的脸面就在天下诸侯面前丢尽了。基于这两点,关羽这才开始玩儿真的。而如此一来,吕布最好的选择就只有落荒而走了。
顺便说一句,冷兵器时代,马上打仗使用剑,简直如同儿戏。刘备助阵,对关张而言,就如同加入了一根鸡毛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且,由于他是最薄弱的环节,关张二人还要分心去掩护帮助他。所以,他上场的'最大作用就是激发了关羽的斗志,其他方面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君不见,吕布就是从他这里突围而去的。
央视新版“三国”描写张飞、关羽二人合力险些杀了吕布,应该说这并不夸张,但这样一来,就破坏了关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关羽一生,其性格特点就是两个字:一是忠,二是傲。如果像新三国那样表现的,哥儿俩一起拼命打人家吕布,那关羽的傲就荡然无存了,而没有了傲,那还是关羽吗?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人物性格形象的统一与完整至关重要。而对名著改编之所以不成功,往往就是在这些方面出了败笔!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087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