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读后感的感受精练60条-读后感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00字1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全书依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透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礼貌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齐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我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向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00字2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见,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贼即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搬军而还,一郡并获。
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友人,不料遇上了战乱。友人让荀巨伯离去,荀巨伯不愿意舍弃友人离开,而且还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搬兵走了使全郡得以保全。
荀巨伯的友人在危难时刻还不忘让荀巨伯先行离开,而荀巨伯在危难时刻不肯舍弃友人,而且还愿意代替友人去死,让友人离开。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正是的那种深厚友谊,感动了贼寇,救了全郡,可见这种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00字3
《世说新语》是南宋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方正、雅量、政事等三十六篇,讲述了当时名士的轶闻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篇的第九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名叫荀巨伯的人,听说在远方的友人得了病,便什么都不管去看他,正值匈奴人攻打这座城。匈奴人已经闯进,问荀巨伯:“我们大军已到,城中无人,你是何等的汉子,还敢留在这儿!”,他说:“不忍留下朋友,宁以自己的性命来换朋友的命。”匈奴人听了很是感动,便撤军了。荀巨伯冒死也要保护朋友,这才是君子之交啊!这就是“真”和“诚”的一种体现,能让敌人自惭而退,让我们见到了患难见真情的可贵。
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义,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的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重义,这些品德值得我们推崇!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00字4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代一部主要记述汉末至冬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而成。主要讲述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阅读《世说新语》这本书时我深刻了解到魏晋时期的那些风流人物、时代精神以及各种历史知识。
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原文阅读着很生硬,于是就只阅读了译文,并且因为每篇文很简短,所以兴趣也不是很浓厚。越来越深入的阅读,魏晋时期的人一个个在我内心鲜明起来,并且震撼我心。文中常常用到一个形容词“像神仙般的人物”,这个形容词没有用错,光是通过文字来了解他们,都使我觉得他们像神仙般的人物。
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们“会说话”,简直太厉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居然存在着这么多奥秘,也可以从一个人怎么说话,就可以看出他今后的人生。
当时的人们是以德行和才学来行走社会,来与人处事,而不是以地位、财富等。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00字5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共一千二百多则,有则三言两语,有则数行。叙事简明,精炼生动,却无不使人有所收获。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就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让我领悟最深的便是《德行》,那一个个故事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却发人深省。就如最熟悉的例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钱应该靠自身努力而获得,天上掉馅饼的事可能导致“守株待兔”的事再次发生。而于今日而言,这样的做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物质生活虽然日益丰富,但是,如果人们不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被金钱等利益所诱惑,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糟糕。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00字6
《世说新语》的“说人明理”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形骸之外”这则故事就以“王朗从表面上来学华歆,结果离华歆(的境界)更远了”这个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从表面上来模仿别人,内心会离别人更远。
再比如,“舍生取义”这则故事里,苟巨伯为了救朋友而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友人的命。贼兵见了苟巨伯这样做,于是相互说:“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接着就撤退了。苟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大家应该拥有的。
再比如,“顾荣施灸”里的顾荣,他看见送烤肉的人脸上流露出像吃烤肉的神态,便说了一句“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就把烤肉送给了送肉的人。后来他经遇危急时,常有一人帮助自己,这就是接受烤肉的人。笼统地说,这就是“好心必有好报”。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00字7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他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他人;在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者。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300字8
直到昨天,终于把《世说新语》阅读完了。以前,我曾经读过纸质的《世说新语》,因为它是一本文案体著作,章节间没有太大联系,适合于随手翻阅,也适合于随时遗忘,所以,基本上已经忘光了。这一次在网上读,我就利用了网络阅读可以迅速、简便做笔记的特点,做了阅读笔记。因为原文很多,我就把其中一些精彩部分精选了一下,逐日登载在我的博客上,希望路过的朋友喜欢。
在这之前,我读过一部分《二十五史·晋史》,《世说新语》中的很多内容在《晋史》都已经读过。不过,当初读《晋史》的时候,很多言行并没觉得有特别之处,读《世说新语》时一品味,居然很有趣味;而《世说新语》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章句,与《晋书》中人物的生平一对照,则往往就有了深意。所以,读《世说新语》,还是要参照《晋书》才能真正读懂。
我读《世说新语》的这点小体会,希望路过本博客、且对《世说新语》有兴趣的朋友周知。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二十四孝》,有戏彩娱亲的老莱子,有鹿乳奉亲的燕子,芦衣顺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动的是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麗,他总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总是给父母。他七十岁还不觉得自己老,还经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洒了,他不想让他的父母伤心,便灵机一动,扮成小孩子一样倒在地下玩拨浪鼓,二老看见了还以为他又向前此一样玩,所以二老大笑。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思绪万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顺,我们现代人就更应该孝顺父母了。这使我我想起了一个词“百善孝当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顺。此时我想到了,我有没有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有没有让父母开心?
这使我想起了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妈妈和我在家。突然,妈妈的肚子疼了起来,妈妈叫我拿药来,可是药竟没了,只能我亲自下去买药。这麽黑的天,身手不见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为了妈妈,我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出门便一路小跑到了药店,往家走的时候,我累得不行了。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身影,那是妈妈,他肯定为我买药的时候也一路小跑。现在,正好让我有一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经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药妈妈说:“有儿子真好。”我开心地说:“还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后会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几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分别是哭竹生笋、卧冰求鲤、弃官寻母……
哭竹生笋讲的是在三国的时候,有一个孝子,叫孟宗。从小爸爸就死了,家里十分贫穷,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妈妈年纪老了,体弱多病。不管妈妈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妈妈病了,想吃竹笋烧的菜,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着竹子大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卧冰求鲤讲的是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小时候失去了妈妈。后来后妈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他父亲对他也开始不好了。王祥的后妈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光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求鲤鱼。正在他求的时候,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烧给后妈吃。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读了这两只故事,我知道长大了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要孝顺爸爸妈妈。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1
于旅行中翻开的这本读物,读书的过程很舒服,一页一页,不紧不慢,随着毕书敏老师细腻的文字在脑海中猜想那些自己从未见过甚至可能此生也不会谋面的风景,也在期待自己旅程中会有哪些惊喜和奇遇。
以前读过一些游记,多半是年轻人书写,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新鲜、希望、好奇和乐趣,是一颗颗澎湃的心对世界的窥探和感慨,读毕淑敏老师的游记却是全然不同的感受,像一个安静的长者在讲故事,娓娓道来,告诉你她眼前风景的来龙去脉,告诉你她的所看、所想,笔触温柔,心境平和。她的游记有点不像游记,思绪常常跳跃,内容也远超出眼前风景,历史、地理、社会、心理学知识轮翻上阵,让人着实敬佩这样一个知识广博的人。
读罢此书,觉得好像是跟一个长者出门游历了一番,看她那个年代人眼里的风景,听她讲这景对她的意义,而同样的景,换我自己去欣赏,赏出来的味道肯定也跟书里的不一样。至于是否真的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触及心灵的感觉,答案当然是没有的,因为我并不期待从任何一本他人的游记中看到触及灵魂的风景,我相信毕老师取这个名字也绝无此意。触及灵魂的旅行从来都只在我们自己脚下,在我们自己眼里和我们自己的思想里。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2
趁现在繁花还未曾凋谢,
趁现在还年轻,
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
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
一定要,走遍这个世界。
哪怕没有,也要有一颗旅行的心。
我会喜欢黑夜的北京,喜欢高楼大厦霓虹闪烁,远远地看像彩虹的天堂,在这座大都市里寻找那么一刻的,迷失自我。拿着单反拍下穿行的车流,让他们在照片上留下流星般的滑行光线。在黑夜的北京的地铁站,看一双双步伐或急促或凌乱的脚,穿行在一双双步伐或缓慢或蹒跚的脚旁。一家家地看过地铁站里的餐厅,闭上眼睛辨识它们的味道,也许我会一无所获,这样的餐厅属于那些匆匆走出2号地铁,寻找一份早餐,再快速回到公司的都市丽人。
我会喜欢任何一个季节的夏威夷,也许它属于永远温暖的夏季。把背靠在栅栏上,慢慢地仰下去仰下去。头发在海风里飘,看到天空中的云朵以优美的姿势大片大片地蔓延过城市。在这座美丽的岛上,不寻找什么,感受寂寞。
我会去日本看一场樱花的盛开。看着风把窗外大樱花树的花瓣吹进来,飘落在翻开的书页中。阳光闪烁在粉白花瓣上,用手指拈起它,看着樱花清香的汁液沿着皮肤的纹理在渗透。是那样的,温暖寂静的春日阳光,透过绿色的树叶樱花的花瓣,水一样倾泻下来。
我会去美国看望思念已久的人。或许他已不记得我,或者从未记得我,只把我当做借宿的中国留学生。煮了咖啡,选了一张莫扎特的唱片,窗外雷声大作,在树叶上打出哗哗的声音。坐在他的床上看书,他看资料,不知不觉到了十点多。我们可能拥有友谊,又或者再次擦肩而过,在人海茫茫永不相遇。
我要住在三十年代的法国公寓楼。我猜想里面有点破旧,但是很美丽。像梦里一样露台上有生锈的铁栅栏,还有蔓延的浓郁的爬藤植物,开着白色花朵。
我会享受新加坡阳光灿烂的下午。从窗口望去,能看见绿色的河和黄色鸭子。
我也许会在印度。黑暗中听到风和云层掠过城市天空。
我会在冰岛。在常常被人遗忘的北欧五国,看破碎汹涌的大海。
我会去巴西。感知热带雨林的潮湿清凉,听每一棵树说他们的自由自在。
我想环游的世界,有足以记录温暖回忆的信物,天空是迷离而寂寥的蓝,空气清新得透明。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和原野。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现在繁花还未曾凋谢,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为它美丽多久,为它流浪多久。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3
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一个远方的梦。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在这地里生活了一定时间后,就会觉得已经了解所要了解的一切,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从而生出盲目的自信,无知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无知一般与傲慢同行,无知和傲慢,终将摧毁一个人。所以我们需要旅行,需要带上心灵的旅行,在旅行中学习谦逊,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夕阳西下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旅行就是让我们所认知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拉的更长一点,即使我们还是无法知道全部,但是我们的生活得以升华。
旅行的终点并不是重点,在旅途中走走停停,见识车窗外的.风景,领略当地风土民情,感悟人生的真谛,开阔视野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旅行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加广袤,让你开阔视野,通晓古今。让你知道有那么多奇花异草和珍禽猛兽,在你一己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无数种形态绵延不绝地繁衍着,一切皆有可能。高山大川江河湖海,让你从此不惧生死襟怀豁达。让你爱好和平痛恨战争,让你与万物和谐相处与宇宙相通。
旅行的意义,需要我们带上心灵去寻找。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4
灵魂命令我们对这星球的美一见倾心。
人不能一味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
“我是渐渐老迈的汽车,油料所剩已然不多。我要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地驱动它赶路。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
很少会在游记中见到这样的文案,苍凉中不失豁达。与其说这是一本旅游类书籍,毋宁说它是一部泛着淡淡悲伤和哲理的生命笔记。
有时我们选择改变,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更像是听见了天地间冥冥中的呼唤,呼唤你前往另一个地方,过上另一种生活。《晋书》中说,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肆意至此,真是天地任我行般的洒脱。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有此放诞不羁的做法,并不为过。让我惊奇的是,毕淑敏亦有同样的爱好,《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中她说自己应邀到国外访问,活动完结后,主人请她挑选娱乐项目,她提出了“乘坐火车或是长途汽车旅行”的要求,主办方问她:目的地是哪里?她说:“没有目的地,不到哪里去。坐着车在土地上行走,就是目的,就是一切了。”她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最好地了解一个国家,同时也更深地了解自己。
这是只属于她的冷静和理智。
也许是多年从医经历的历练,她对生死看得比寻常人更为豁达。她说:“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可以和命运做一个商量,尽可能地把这口井掘得口径大一些。就算最终不可能看到冰,夏虫也力所能及地面对无瑕的水和渐渐刺骨的秋风,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与痛彻心肺的寒冻。”
有这样的感慨打底,无怪书中会出现许多带有禅意的画面:“那一天,正是北极圈内最黑暗的时分,天上出现了美丽的极光,是淡绿色的,横跨整个天穹,好像一匹无与伦比的绸缎,妖娆得令人恐怖。好在两个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了。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分手的时候,彼此恋恋不舍。”这些叙述与我们熟悉的那个春风化雨的毕淑敏老师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绚丽,如此缠绵。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我们在这本书里跟着毕淑敏做环球旅行,其实也是怀着一份准备离开的心情去寻找自己在尘世上奔波的灵魂,在北欧的幽深暮色中与灵魂面对面坐下,喝酒,谈谈那些新鲜的景色给你的震撼,以及它们是如何牵动你心中柔软的部分,你们一起分享对这个美丽世界的不舍,抱头痛哭,然后,且歌且行,一路寻访明媚春光。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5
好久不曾去旅行了。
不,准确地说,是我几乎没有真正地旅行过——曾经每年假期的外出只是旅游而已。
旅游与旅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只一字之差,意义却谬之千里。旅游重在消遣与消费,而旅行重在体验与感悟。
之前并不懂得这份区别,只是看到有些朋友外出行走上瘾,热情高涨,而我对此的兴致却日渐消落时,才倍感疑惑。并在经历过旅游的各类索然无味后,开始停下脚步。与其在各类风光宜人之地快餐式地奔跑劳累,不如窝在家里睡觉看书,一切怡然自得。
停下脚步的时候,我爱上读书。因为,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不好旅行,那就读书吧。
家里的书已经到处都是了,一有时间便是读书。专业书籍,文学书籍,心理学书籍,工具类书籍我都看,这几月看得特别多。
为推动自己有效读书,加入了土著民读书会。读书会推的第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很喜欢,钟情于迟子建意蕴深厚、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沉醉于跌宕起伏却又如流水般缓缓而来的故事情节,读完了,还想读第二遍。
第二本书——毕淑敏的《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一看主题便知是旅行散文,因已不好旅行,故对此类书兴致不高,书也被搁置一边,有空便捧着其他书在啃。但土著民读书交流会渐至,自己又被指定为发言者,迫不得已,前两日捧起了这本书。
只是没料到,我是如此之快地爱上了这本书。
才读到第二篇《带上灵魂去旅行》时,忽然涌起冲动:回家收拾行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囿困的井蛙,不可语海,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那我们就如此安于宿命,不再延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了吗?
为何不趁着时间正有盈余,家境并非拮据,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尚处康健,抬脚便能走,爬高下低,风餐露宿都不成问题时,赶紧出发呢?
在毕淑敏朴实自然的文字里,我内心久封的旅行之愿被唤醒,脑海中忽然蹦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无际广袤、撒哈拉沙漠的金色无垠、三亚大海的蔚蓝凉意、布达拉宫的雄伟神圣、周庄的清雅恬静……这才惊觉心里还蕴藏着这么多美好的地方,它们一直在静静地呆在心的一隅,在静静等待,等我在心境最美好时,走进它们。
在毕淑敏朴实四处行走的足迹中,在她不同视角的旅行中,我也忽然懂得了朋友旅行上瘾的原因,旅行让他们的生命焕发出无尽的光彩。
在毕淑敏的游记文字里,我还找到了一样旅行必备,一定不能落下的东西——自己的灵魂。
在印第安人的世界里,人若步履太匆忙,一定要停下来安营扎寨,等一等自己灵魂。而我的灵魂,此刻,应该是它在等我了,我已经停下休憩许久了,它一定在静静等待,待我重焕生命力,陪我一起走向天涯海角,一起去旅行。
还有,我会带上最爱的书,让身体与灵魂都走在路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10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