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师道》的读后感合计56句-经典语录

《师道》的

闲暇之余,读了学校赠与我们的《师道人生》后觉得受益匪浅。 这里有两点对教育比较的深体会,在这里和同仁分享一下。

一: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对一些“个别”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是听们他说话,帮她排忧解难。我们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牵引者。作为一名教师,要与时俱进,对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那么的急功近利,耐心守候 静待花开,孩子们与我共成长。

二是要做一名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做好老师心中就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有爱才有责任,选择了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正是因为爱教育、爱学生,我们很多老师才有了在学生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才有了敢于攻克新知和新学的锐气。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做一个好老师,就要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总之好老师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教书育人的方法,也非常实用。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没有深入就没有浅出。相信有了勤奋,有了方法,我们一定会快速成长起来。当然书中的良言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感受也都是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层面上,还需要去细细回味。

《师道》的读后感篇二:

——勤学为“经师”,修身做“人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虽然当了十多的老师,却从未真正去思考过。潜意识里认为教好自己的书,管好自己的学生,尽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个好老师了。南怀瑾老师说: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直以为只有饱读诗书或者丰富的阅历才能形成一个人特有的气质,读了此书,原来教育也可以改变人气质,要达成这目的,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经师”就是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的老师。“人师”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来我校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文化课基础差,读书不用心,作为一名文化基础课老师在教学上有时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也会延伸出在技校当老师不用太认真,只要过得去就行。仔细品阅此书后,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者除了授业解惑更要勤学修身善做人师。

古代教育家们把教育视为天下大任,坚持诲人不倦的责任感。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也应把要严于律己作为前提。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包括德和才两方面。古代“师道”强调“尊德行”为主,“道问学”为辅,可见古代“师道”中“德”的重要地位。《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具备了《中庸》中所说的“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时候,才算真正具备了为师的条件。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学习,把教师自身修养的首位。那么如何在现实中,真正地做到严以修身呢?我想,学习是最佳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人生中最可宝贵的,就是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常态,不间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以内在的不断充实与更新,迎接到来的每一刻。而一旦学习成了常态,你就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所长所短,就会不断地修正自己前行的方向,就会不间断地铸就着自己生命的厚度。

教师以诲人为业,仅有自身过硬的条件和乐于育人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善于育人。古代“师道”特别重视“人格感化”的教育手段,

强调教师要善于行不言之教,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和优良风范去陶冶和感染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目的对学生善用“人格感化”的施教手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需要的教师素质也越来越高,做一名好的教师只钻研好教材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我们都应该做一个这样的教师,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要不断的追求,不断的修养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有才学、有见识、有能力、有德行的人,教师要做一名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长者,引领着学生们去攀登人格和智慧的高峰。

《师道》读后感篇三:师道鉴读书心得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师道鉴》这本书立足教师成长,荟萃一线教师精彩评论和教学随笔,审视教育本真,解读教师生命状态,分享教师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做人有人德,为师有师德。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媒体不断爆料老师怎样体罚学生,形式五花八门别出心裁,这类老师把学生当成他的私有财产,没有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这些老师不配当老师,没有师德。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不是你施暴的地方。 孔夫子的德、才、勤、容真可谓万代之师也。中国5000多年悠悠历史长河中,不缺雄才伟略的君主,不缺流芳百世的贤臣,不少品行高洁的隐士,但影响至今,将精神渗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血液中、骨子里的却是一生身无长物、颠沛流离的夫子。这足使后代为师者共与荣,使我们这些在“师途”中行进的人对“师”的真谛有了更多的感悟。

夫子是高悬晴空的皓月,是润泽田野的清源。但我宁愿将他看作一座山,不可逾越,却可攀援。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夫子之才,古烁今,子自难奢望。但夫子“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虽非常人可以做到,但绝非不可企及。师道在勤,“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师道在勤。人们自古便视“勤”为人之美德,因而便有“勤俭可持家”、“勤能补拙”、“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的种种感叹。岂有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师”者而不勤者?

师道在勤。只有勤学、勤思、勤省,才能在知道少一点的人面前知道多一点,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稳一点;在如海的知识面前谦虚一点,在强于自己的学生面前从容一点;才能在浅薄面前深刻一点,在浮器面前淡泊一点,在物质不富有时精神丰富一点。

读了《师道鉴》书,我也深深的感悟到教育的希望在于我们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我们教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

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

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得更远!

师道实话读后感1

最近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的《师道实话》,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觉:不写虚文,但说实话。在现今的教育媒体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理论型”很强的文章。这些教育言论,看起来十分正确,大家也都认同,可是对现实几乎没有任何帮助,陈桂生教授称之为“虚文”。正是有感于这样的“虚文”太多,陈教授下决心说“实话”,他说了很多“实话”,《师道实话》是他的实话系列论著中的一本。

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作者从“高头讲章、官方文书、时髦论调,或师座百态”中引出话题,然后搭上自己的话,“尽可能地把老师们平常在背地里叽叽咕咕的大实话和小道理,涂抹上一层理论色彩,实说出来罢了”。通读全书,这倒的确是“实话”。作者能实话实说,道出了一线教师的不易与艰辛,实在难能可贵。对一线的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都有涉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现实师道读本

本书有“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修养”、“师道别解”、“余论”等部分,书中就教师角色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个深层次的问题。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以漫话的形式着重谈了《漫话教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漫话教师“自我反省”》、《漫话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动研究”》、《漫话“教师读教育名著”》等文章,以培养责任意识为本。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使其无法逃避责任,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培植健康的舆论,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总之,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首先要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陈教授在这本书中,处处一语中的,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正合事实,“实言师道”的风格处处彰显。书中没有高深难解的理论,常有亲切可受的指导,读这些实话,让人服贴。在“漫话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一节中,陈教授认为“教师应当尊重、不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违背这些起码要求的教师,即使课上得再好,也算不得合格的教师”。很明显,这样的实话你不服不行。事实上不尊重学生权利而课上得好的老师不少,这是教育现实中很大的一块弊病,陈教授发现了,并实话之,非常可贵。

我们常常讲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些固然重要,然而学生更加珍重的,是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最不堪忍受的,除了教师伤害自己的自尊心、侵犯自己的人格以外,便是教师的偏见、不信任。陈桂生在《漫话“相信学生”》中说到:“教师相信学生,并取信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之所以不可或缺,是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特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转而一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偏见、不信任,既是不尊重事实的表现,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心里肯定不会好过。那些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态度的的学生,一旦得不到老师信任甚至受到歧视,就极有可能逆反或自暴自弃,这样,再多的教育都难以奏效。因此,相信学生非常重要。

在《教师角色》一辑中,有一篇文章《漫话“善待学生”》,读后感触很深,里面讲到了教师如何善待学生,在谈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的宽严把握时,是这样讲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同学生具体的行为相关。关于纪律、道德方面的行为,简单规则是:某个学生的行为,如对他人或集体生活没有妨碍,教师原则上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涉,这就是宽容;反之决不允许任何学生妨碍他人,或干扰集体生活正常开展,这就是严格。有关学习行为,原则上容许学生学习成绩有差异,这是宽,不容许任何学生主观上不努力学习,这便是严;从承认学生能力差异出发,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是宽,但所提出的要求必须达到,这便是严。文中还讲到,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而教师如果出于善意,最终也能得到学生理解,前几天我去历城二听课时,已经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反之,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示,如非出于公心与善意,而作为“感情投资”,夹杂讨好学生或其他不良动机,不但得不到学生尊重,某种“作秀”表现甚至会成为学生笑柄。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善待学生”,足矣!

书中还有很多独到的观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果各位老师有兴趣的话,可以借来一观。

师道实话读后感2

在本学期我拜读了陈桂生《师道实话》一书。我感触最大的是作者丰富的知识底蕴。作者博览群书,古今中外,皆有包括。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含糊其辞。比如说对于教师的'“工程师”的隐喻,以往误以为是斯大林的提法,作者纠正为加里宁的话,并且给出详细的佐证。对于“智慧型教师”的提法,作者提出质疑,何谓“智慧型教师”?并且引用了《辞海》以及洛克的相关论述加以阐述。在陈桂生看来,一个判断,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可能性、可行性的严密的逻辑论证”,方能加以评说。本书分“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修养”、“师道别解”、“余论”等部分,论述教师问题,引人思考。书中陈教授采用了“以话搭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教师的诸多形态。

他说,每个教师实际“扮演”的角色同他们应当“扮演”的角色,可能有距离,称为“角色差距”;除此以外,每个教师除本职外,还可能“扮演”其他各种角色。因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同医生与病员、编辑与读者、演员与观众、律师与诉讼当事人等社会关系,是一种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较为稳定的关系,客观上提供了教师与学生较为充分的交往的机会,虚心向学生学习,师生关系提倡“教学相长、民主、平等。”

为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就应当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教师就要“善待学生”对学生的态度,同学生具体的行为相关。因学生的行为而定。如某个学生的行为,如对他人或集体生活没有妨碍,教师原则上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涉,这就是宽容;反之决不允许任何学生妨碍他人,或干扰集体生活正常开展,这就是严格。

书中针对教师素养陈教授提出了几点疑惑:在中国为数达千万之众的教师中,到底有多少人具备这种素养,有多少人可能具备这种素养?在真正具备这种素养的人们中,究竟有几许人在当中小学教师,有几许人愿当中小学教师?

没错,教师也是社会工作中的普通一员,我们无法要求他们尽善尽美,我们只能为他们设立一个底线。陈教授认为:为了保持“师德”的严肃性,并使师德规范可行,有必要区分教师失德行为与不宜行为。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口头禅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

正如陈桂生老师在书中所述:教师的口头禅在总体上反映了一个教师的职业态度,他们对学生的潜意识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作为教师意想不到的结果。“你给我”、“你总是”、“我搞不懂”、“算了吧”之类的口头禅,尽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潜意识中流露出来的,但根植于教师内心的却是无视学生的主体、轻视学生的成长、蔑视学生的探求过程或流露自己厌倦的教学思想。这种现象是多么的可怕。

看来在课堂上、生活中老师尽量少用、不用口头禅,是教师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一种正面表现。在爱的呵护和培育下,经过爱心的浇灌,通过爱心的沐浴,在爱心的滋润洗礼下,就会生长出爱心的结晶。当然,在这一愉快的过程中,作为老师也将感受到学生的温情和爱心,感受到学生的充满信赖和尊敬的目光,从而让人沉醉其中,这是爱的氛围与环境。为教师,面对的`应该是美好的微笑和真诚的关爱。在这里温润着无言的感动,流淌着真诚的关爱,积淀着人性美好与憧憬,撒满了和谐、平静和愉悦。

所以说,课堂无小事。提升我们教师的素养,我们就一定要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里,体会人的价值与意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与尊崇,才能够让处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庄严、崇高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的感觉。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请不要忽视那些细小的地方,不起眼的环节。

陈教授以行文举重若轻,力求实话实说,以独到的笔法给教师做了一个评判,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正如他在序中所说“我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这将让我们教师更加明白自己的身份,为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而奋发图强。

《师道:为师亦有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了。于是,借来同事的书,利用暑假细细研读。第一次翻到目录,我就更兴奋了。这明明就是无数优秀的一线教师传递给我们的宝贵的

然而合上书本,《“夜莺”的歌声该停歇了》这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文中,作者建议删掉教科书中《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作者认为这两篇课文是在歌颂和宣扬儿童直接参加战争的事迹,并在文中一再强调这两篇文章违反了《联合国禁止儿童参加战争公约》。我执教过这两课,但我在备课和上课时,脑海里呈现的仅仅是“夜莺”和雨来聪明、机智、勇敢、坚毅的可爱而伟大的形象。而且课堂上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这两课的学习所明白的也正是这一点。

再者,抗日战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抗日战争中有很多像雨来一样伟大的孩子。这些伟大的孩子难道就因为一个公约而应该被忘记么?那么照作者的思路,我们更不应该学习《王二小》,因为文中敌人残忍的杀害了我们的小英雄。呜呼哀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如果我们的孩子渐渐淡忘了这些英雄,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那么我们革命前辈以鲜血传承的革命品质也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我坚信,学者在编教科书时,也在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但是《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王二小》诸如此类的课文,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最合适的知晓那段历史的敲门石。在不久的将来,在他们正式开始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也相信,这些小英雄的形象会在他们心中萌芽,并灌入新时代的给养,从而衍生出责任感、使命感,使自己成为时代英雄,例如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等。

因此,我也要说,“夜莺”的歌声不该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1131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