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的读后感800字收集100句-读后感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1
终于有幸跟妈妈看《朗读者》,收获很多。
因为我是写完作业才跟着妈妈看。正好看到董卿阿姨采访王石。我记下来了这句话: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了追求,有了比较,有了竞争。我们赋予它有了意义。真的意义,就在于做的过程中!
我记得看过毕淑敏老师也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其实和周围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一定说它有意义,就是人赋予的!我们能成为人,能享受这世间的一切阳光雨露,风雨人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我们该如何走过属于我们的一生呢?是啊,如果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意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目标,那么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有声有色”。
在我们的学校里,同学们参加了各自喜欢的特色活动,因为是自己报的志愿,所以,活动起来也是有声有色、操场上的足球队的同学们生龙活虎的奔跑,碰撞了,跌倒了,流血了,没有一个同学抱怨。舞蹈教室的同学们随着悠扬的曲子翩翩起舞,还是一个个精灵,用舞姿来表达对母校,对老师们的热爱。乐器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首首曲子从音乐教师传出,回荡在整个校园的上空,抒发着对老师,对祖国的爱!每个活动室的同学们都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所收获。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同学,爱我们的家乡,更爱我们的祖国。
活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真实的意义!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2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朗读者》的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说她说服刘震云来参加这个节目,是因为两个真诚的人最真诚的交流,“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要传递的价值,文字的背后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达。所以,也会有平凡人带着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舞台。四川成都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这对夫妻被邀请参加《朗读者》的录制,他们用共同走过的26年人生路,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3
最近有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去看了第一期《遇见》。谁知,一看便欲罢不能。
听到“遇见”这个主题,我有许多期待,自己也想到了许多和遇见有关的事物。当主持人董卿用标准的普通话和柔美的声音换换说出开场白时,便一下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董卿身后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文化涉猎所折服了。
当文字碰到了生命,就有了朗读,有了一场最美的遇见。这一期的《朗读者》一共请来了六位朗读者。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以及她的朋友们。蒋励,在战乱频繁发生的阿富汗担任妇产科医生,她在那儿的三个多月共接生了三千多个婴儿,并且没有一位孕妇死亡。听了蒋励的叙述,以及她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我的.内心收到了很大的震撼。对这些无国界医生的敬仰油然而生,他们并不是爱迪生、牛顿这种伟人,引起世界的变革,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用心呵护着世界上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生命。蒋励借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把祝福送给那些战争中的孩子们。
真挚的朗读不但感动了自己,也能感染其他人,《朗读者》不仅仅是朗读文字,传播文字,更重要的是向更多的人展现伟大的生命,向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4
早听说央视新增了《朗读者》节目,很受欢迎,可时间不对,一直没看过。昨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终于有幸目睹,果真被深深吸引。节目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董卿策划并主持,一流的创意和制作,饱含文学精髓之美,观后感想如下:
一、形式新颖。
朗读者名人居多,来自不同岗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诗歌,读给自己最爱的人听。其中濮承熙读了老舍的一段文字送给曾经帮他做手术的荣医生,荣医生是他生命中的恩人。朗读者自己的故事加上老舍的故事,构成一部心灵上的交响曲,让听者无不为之动情。这样的形式让读书变得生动有趣。
二、内容广泛。
朗读的内容知识面广,有小说、诗歌、书信、译文,同时还面向不同人群,能引起更多人共鸣。如:有成功者读给恩人听的;有父母读给儿女听的;有情人读给情人听的;有援外医生读给有志青年听的;还有高龄老教授听学生读他的翻译作品。听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收获感动,收获快乐,收获人生的启迪。
三、引导观众爱上阅读。
朗读者读的诗和文都是央视精心挑选的,名人名作居多,听到好的文章就有找来一读的冲动,读书可以养身修性并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央视这档节目引导了观众多读书读好书。
《朗读者》集娱乐和学习为一体,是宣传正能量的好节目,希望她越办越好,我会持续关注,也希望更多的朋友都来看一看,我们一起吸取知识的营养。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5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6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每期节目中的主题词。再有主题词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鸣。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节目“展现着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蕴含着董卿对文学的敬仰,也蕴含着她对爸爸的爱,还蕴含着前来节目的朗读嘉宾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不如读一段你我都喜爱的文字,让我们静静聆听它。《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
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你知道你的渺小,知道在历史长河中,或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很多东西是不必在意的,它让我们能变得更聪明一点。
2023《朗读者》董卿
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2023《朗读者》董卿观后感二: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节目的相继大热,让文化节目摆脱了高冷,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对象,这在董卿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所有偶然发生的事情一定有他的必然性,一方面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呼唤着更有文化品质的节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们这个节目筹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怎样把文化节目做得高而不冷上花了一番功夫。”说到节目的筹备,董卿也坦承节目组最早是有担忧的:“节目最早创意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提出疑虑,这样的节目会有人看吗?会有收视吗?但当时我就在想,我从小到大很多次在文字的世界里被感动、被鼓舞,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呼应的。”
《朗读者》的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从老舍的读音到许渊冲的`动容,都成为了话题热点,谈到节目能取得如此好评的原因时,董卿直言:“主要是得益于时机吧。”在电视综艺节目越来越热闹繁杂的当下,《朗读者》安静的、更深层次的探索着人们的内心,“我们这个节目本身就是把‘人’和‘文’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最有趣也最深刻的,而文学本身也同样。在古今中外浩渺的文学世界里,我们根据每一个朗读者的人生,把他们独特的人生
在节目的舞台上,设计了一个单独让嘉宾讲故事的房间,而这也正是董卿的用心之处,“原本就是想设计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因为觉得站在舞台上聊很雷同,很多晚会也会看到。而我又实在是大家太熟悉的一个主持人,观众看到这个场景就会觉得是不是在看某台晚会啊,我就特别怕。所以我就想设计一个不太一样的访谈空间,能让来的人安安静静的进入到一个谈话的氛围中,然后让他在走出门的时候略有些仪式感:就是我带着我的故事,我带着我今天的一腔热情,我带着我的最真实的感情来了,有这样一种感觉。”
2023《朗读者》董卿观后感三:
最近董卿亲手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上线,豆瓣评分九、2高分,对比国内清一色烂大街的娱乐综艺真的是诚意之作,董卿当然再次大火。
不管在《中国诗词大会》抑或《朗读者》,董卿的着装大都是一身干练的西装,优雅端庄如其人。
董卿,腹有诗书没错,优雅干练也是,董卿本就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均为复旦大学高材生,从小博看群书造就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华师大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在节目上名句
我想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变迁,都不会忘记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感动。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人,不分年龄不分行业,而正是不分年龄,不分行业的热爱,才能让古代诗词得以传承。
《朗读者》里当96岁的许渊冲老先生红着眼眶读出那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哽咽无声流泪。
文字一直有种展现生命的力量,而我们能被这种力量感动,总因为我们内心总要有一部分角落要用来被诗词文字来填补的,人文并没有缺失,我们正在努力找回。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000字【1】
上周末,世界小姐张梓琳在央视《朗读者》中,为女儿深情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温暖的文字再加上张梓琳温柔的嗓音,道出了无数女生初为人母时的心声。昨日,张梓琳在接受微信群访的时候分享了很多读书心得、育儿体会。同时,她表示不少粉丝留言称受到节目影响开始买书。
张梓琳:朗读对于婴儿来说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在《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时,张梓琳和全家人包括10个月大的女儿,坐在电视机前静静聆听她的朗读表演,女儿一会儿看一下电视,一会儿看一下坐在旁边的妈妈,好像听懂了妈妈为她朗读,为她倾注了所有的爱。采访中,张梓琳坦言道,“在经历了那次朗读之后,更加意识到了朗读行为背后的意义,之前对女儿更多的关注,是生活方面的细节,而这次朗读之后,女儿听得很认真,婴儿也可以听懂妈妈的朗读,对于婴儿来说,朗读是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朗读者》掀起全民朗读热潮
张梓琳透露在自己的微博里面有不少粉丝留言称,“看了《朗读者》后,有很大的读书的冲动”、“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但是看了这个节目之后,仿佛又有了学生时代对于读书的那种冲动”,甚至还有网友留言已经在去买书的路上。对于《朗读者》的开播掀起全民朗读热潮,张梓琳坦言,“这个对于栏目组,还包括董卿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因为他们如此费心,尽心尽力地去做好这档节目,我也相信他们也是为了让大家重拾这个朗读的习惯,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让大家重新的回到这种纸质书籍的喜爱,我觉得这事特别棒的一件事情。”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000字【2】
主持了十三年央视春晚的董卿,在不久前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凭借文学功底惊艳亮相,而这次推出《朗读者》,是董卿第一次担当节目制作人。节目首播结束后,董卿通过微信接受了记者采访。
揭秘幕后制作的同时,董卿笑言:“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朗读者》,可那么多优美的文字就等在那里,我想反问的是,为什么我不去做呢?”
记者:除了对文化的热爱,是什么契机,让您想到要在这时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
董卿:我在电视行业已经二十二年了,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也到了一个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职责和使命的时候,大背景和我个人共同寻找到了一个默契点,所以《朗读者》在今年诞生了。
记者:第一期节目结束后观众反响非常好,您收到的反馈怎么样?
董卿: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用两个字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他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套路的节目。还有媒体朋友总结说,“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还有很多观众关注到了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演唱的,非常喜欢。另外有观众发现了很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的舍不是三声是四声(shè)。
记者:不少观众在微博上说朗读嘉宾都很出彩,您选择嘉宾的标准是什么?
董卿: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重朗读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或者说他身上有些特别的品质值得弘扬,这也是我们想要的。
记者:所以节目组不仅找了名人,也有普通人。
董卿:对,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再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东西。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
记者:之前国内也有类似的朗读节目,但选的朗读者都是演员,而且有表演成分,咱们的节目里,似乎真人真事更多,是出于什么考虑?
董卿:我们的节目是嘉宾先讲自己的故事,然后朗读与自己相关经历有共鸣的文字,因为我觉得,观众在对一个人有了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朗读的作品更能够感同身受。
记者:最近“文化清流”这个说法很火,您觉得文化类综艺的春天要来了么?
董卿: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霸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大家的关注给我们以很大鼓舞。
记者:您怎么解决很多人思维中固有的“文化节目太阳春白雪”的问题?
董卿:还是看你怎么去让文化走近观众,去唤起大家对文化的一种认知和一种最温柔的记忆。比如第一期《朗读者》中最后一位嘉宾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他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寻常意义上,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是他的讲述却在这两天引起了最多的共鸣、讨论和赞赏。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000字【3】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23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