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生死疲劳的读后感总汇60句-经典语录

莫言自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就如他的小说一样,全国也是“蛙”声一片,叫好声不断。他笔耕一生的所有文字仿佛都镀了一层金,从柜底和旮旯里翻出,一时应了那句“洛阳纸贵”的话。全国的印刷厂都抢在第一时间开足马力,机器24小时不停地轰鸣着,甚至传出印刷厂断纸而机器不得不停转的消息,而且造成所有的“新华书店”和“旧华书店”断档缺货的壮观场面。

就像蚊子、飞蛾有趋光性一样,人也有趋名、趋利、趋众的心理。有人看到街上一大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好奇地拨开人群走近一看,原来只是有个人摔倒了;广告上天天吹的可以让人喝了长生不老的“脑白金”,喝的人不计其数,至今未发现有长生不老的迹象和效果;一套标价超万元的真皮沙发,剥开一看,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随着“莫言热”的升温,本人也以一个热血文艺青年的姿态穿梭于本县的书店,结果未能买到一部莫言的大作。想迁就一下买一本“莫说”的作品都未能如愿。书店的人说到省城都进不到货。有也是限量供应,像计划经济时代,分配到1——2本,比 【第6句】:七十年代的粮票、布票还稀缺。一到货才上架就被买走了。可见莫言的文字已成了国人在温饱以外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而对于莫言而言,也撞上了“钱找人”这样的神话,赚个钵满盆满了。纸质书买不到,就上网搜索吧。“百度”了若干个网站,也没搜出一本。偶尔有,也是收费的。只好再到新华书店去预定,过了好久才陆续买齐《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三本书。

我抱着虔诚而又敬畏的心情开始阅读这位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代表着中国和世界文学颠峰的代表作。随着阅读的深入,“神话”逐渐降为“人话”,有一种“不过如此”甚至“废话”的感觉。三部作品各读了一半左右就搁之高阁,并未使我进入“废寝忘食”、“夜不能寐”、“通宵达旦”、“手不释卷”的境界。三部鸿篇巨著中,既无什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经典语言,也没什么十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就是一堆堆被人称作很有民族特色的土语方言和一件件芝麻说成绿豆大的高密东北乡的陈皮烂事。自称很会讲故事,长篇小说一定要长的'莫言,一讲起故事来就没完没了,一动起笔来就停不下手,假如一位开车的司机一开起车来也像莫言一样,想刹也刹不住……那可不是一件好事。每部大作都要写个30万字打底,非要把“丰乳”说成“肥臀”般大;把人变成牛后又变成驴变成猪后又变成人,这样的轮回,这样的折腾,这样的生死不疲劳才见鬼;把“蛙”声拉得像兰州拉面一般长,直至成为声嘶力竭的男高音或女高音;把一件原本可以用一个短篇就可以搞定的故事非要纠结成洋洋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把一个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的事人为的细化、放大、复杂化,叙述成一团懒婆娘的裹脚布,冗长而又拖沓。既浪费了笔墨,浪费了纸张不说更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如果要我谈谈莫言《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三部大作的读后感的话,那么就是:“蛙”!好罗嗦哦;“丰乳”说成“肥臀”大;“生生死死”没完没了,真“疲劳”哦。阅读的过程只是产生视觉疲劳的过程,并未感受到阅读和审美的愉悦。说出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或许全世界的人都会起来指责我、讨伐我、辱骂我。或许是本人的文学素养不够和文化水平有限,和莫言大师及众人都不在同一个档次和欣赏水平上。但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我虽然不能代表大家,但瑞典文学院的那几个家伙同样不能代表我。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来声讨我,我也可以保留我看待事物、评判事物的权力哦。因为我这人的特点是不去崇拜任何人,哪怕是这个人被所有的人都尊称为“神”。我只崇拜自己和科学,因为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保证衣食无忧,而科学则可以让自己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提高N个档次。

就算我以上的观点和看法全部是错的,但有一个观点我还是要坚持已见,那就是,即使莫言嘴里吐出的气体全是兰香,我也敢断定,从莫言肝门中放出的屁一定还是臭的。

我并非有意去构思,酝酿一篇批驳莫言,辱骂莫言的文章来炒作自己,只是2013年1月3日的早晨,在睡梦中自然醒来而开始胡思乱想的我,突然脑子里不知怎么的就冒出以上的文字,就匆忙爬起,既不洗脸也不吃饭,利用一个钟头左右的时间写下了这篇或许有人会劝我“莫去言”,而许多人又“莫敢言”的“文章”。

这时,我的第一个读者老婆过来看了后说:“你真是吃饱了撑的,敢给莫言乱贴标签。”

我说:“我就是觉得莫言的文章不怎么样,啰里啰嗦的。我就是想说说他。”

以上就当是本人信口雌黄,希望“莫老爷”莫介意哦。

莫言在演讲中首先想起母亲,他想把得奖的荣誉分享给母亲,可是不可能了。由于铁路的修建,不得已将母亲的坟墓移走,可是母亲的骨殖融入了泥土之中。就这样,莫言尽不了对母亲应当的孝道,他对母亲是愧疚,是思念……

他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几件事,充满温情的事。我深深体会到生活不富裕的母子俩的艰辛。母亲不要莫言去找当年打她的人报仇,她宽容,大度,不希望孩子被仇恨蒙蔽。母亲将自己好不容易吃上的饺子给了一个陌生的老人,她善良,对老人尊重。莫言多算了买白菜老人的钱,母亲没有打骂他,她泪流满面,她认为为人应当清清白白。

之后,母亲患了肺病,她依旧那样坚强,她珍惜她的生命。母亲不会嘲笑莫言相貌的丑陋,她只希望莫言可以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她看到的是心灵的美丽。

母亲的种种做法,莫言深受教育。

之后便是对写作经历的回顾。

开始莫言在家读书,去街上偷偷地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莫言把故事讲给母亲听,渐渐地,也进步了许多。

他喜欢说话,不符合“莫言”的`名字。

他喜欢上写作,他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思想。

莫言的《生死疲劳》也读了一二,由人一再转世,以牲畜的角度来揭露当时的历史。

莫言善于讲故事,而他的故事都是事实。而让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将是一个个源源不断的故事的发生,也就是他走下去的经历。

在照片新闻上也常看到莫言,几乎都是笑着,没有想过他背后的辛酸往事。

引导语:莫言作品的语言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词汇运用极具个性。下面分享几篇关于莫言作品的读后感。

莫言作品读后感一

听说莫言获得了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于是找了篇3年前写的莫言作品读后感贴上,和大家聊聊莫言。我比较看好莫言早、中期作品,最近10年来他写的那些长篇实在差得让我不能卒读,这是我的真实感受。当我读《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时候,我为其充满速度的叙述、斑斓的意味、锋利的究诘和卓越的语言才华而兴奋不已。

当然,我也为他后来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感到极度失望。真不知道是我自己的阅读感觉在退化还是莫言的水准在下降。当然,文学就是文学,需要真诚的阅读与公正的评价:莫言得他的奖,读者则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真实的阅读感受。

真实的阅读感受,就是将文学当作文学来读,而不是像那些戾气哄哄的伪“公知”一样将文学简化为“时政批评”。这些唯恐天下不乱且站在虚假的道义制高点上的家伙,以偏激的观点迎合、撩拨大众诉求,消费政治,标榜自己,中饱私囊,还以为大众都是傻瓜,对此我深恶痛绝。MrLiu是英雄,莫言也是大师。但是,这些虚伪成性的家伙总是喜欢道德绑架别人。好了,不谈他们了,一谈他们我就来气。

再谈谈莫言吧:莫言可能是当下中国文坛最博大、勤奋的作家。博大源自其尝试的写法多而宽,充满试验性的创新精神,其笔法汪洋恣肆、气势蓬勃、自由率性。勤奋源自其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之积,也源自其不懈的开拓精神,就中国当下而言,无人能出其右。

下面是我4年前阅读莫言的随感,零碎、任意,但确是我真实的感受。其实,真正来说,国人长期以来将诺奖看得太高了,都神秘化了,单从文学的层面看的话,高行健那样的小说都可以得诺奖,中国当代能得诺奖的作家就绝不止莫言一个。所以,诺奖确实有明显的政治评价,绝不单单是一仅从文学价值出发的奖项。当然,更重要的是:不是诺奖成就了莫言,而是莫言的作品成就了莫言;不是莫言被授予了诺奖,而是诺奖配得上莫言;只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伟大的奖项!

莫言作品读后感二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托马斯.沃尔夫人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成功的作家写手背后必然经历常人所不知道的痛楚,拿最容易被90后青睐的写手——郭敬明来说,十五岁的青春文字,《爱与痛的边缘》的写作背景无疑是将其透明本质的晦涩青春融入书内,一本关于友情,关于青春忧伤,关于每个青春少男少女的情愫展露无疑,而惯于被80后接受的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也是将其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书中青年小伙农村的故事展开叙述,对人生开始做进一步论述。当然被读者敬佩的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则是结合自身的一部赤裸裸散文,从自己双腿残废到对生的理解对地坛的描写对自己母亲的进一步细节描写都难脱逃与“真实”两字……

从散文另一个层面“战斗性”来讲,每一个资深写手作家必是经过内心的声色犬马,进一步的将所思所想二者“厮杀”、“兼容”。经典杂文 留下的、结合在一起的便是作家文字的顿悟与哲思。譬如作家赵丰在《孤独的散步者》一文中写到对孤独的高度阐述,他说:“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淡、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同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从此处不难看出赵丰在描写孤独这一段文字之前不免对自身的孤独感产生一场否决与厮杀,认为孤独是自卑、哀怨、可耻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与内心世界进行“战斗”,最终产生对孤独这一段文字的哲学论述……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文字,源于本性。

文字,回归本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1317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