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促织的读后感300字汇集90句-读后感

促织读后感1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记得高中时候就被选为课文,但是那时候的认识能力不高,无法发现此文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近日偶读,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对其略作赏析。

首先,情节曲折,构思严谨。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关于起承转合,上面已经叙述过了。至于前呼后应,至少有两处照应非常好,一是故事起因于“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为终,应了“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古话;二是成名始“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且家中“薄产累尽”,而终能“入邑庠”,且“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谓善有善报。

其次,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再次,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

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促织读后感2

前几天,我读了《促织》一文,读后深有感触。《促织》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

《促织》讲的是: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很流行斗蛐蛐儿,陕西华阴县的县官因送献了一头有本事的蛐蛐,所以被要求按时供应。县里有个落榜秀才叫成名,被迫充当了一名里长,专门负责征收蛐蛐。成名干了不到一年,本来不多的田产给赔光了。这时,又该征收蛐蛐了,成名不敢向各户摊派收缴,又无钱赔偿,急得很。他自己设法捕捉到的三两头又不合标准。成名不能按时交纳蛐蛐,被县官多次用刑追逼。这时,村里来了一位能请神算卦的神婆,成名的妻子前去问卦,得到了一张绘有蛐蛐的画。成名觉得画上的景象很像村东面的大佛阁,于是按画中所指去寻找蛐蛐,结果找到了一头体壮威猛的大蛐蛐,成名高兴的把它带回家细心供养。成名九岁的儿子趁父亲不在家时去偷看蛐蛐,不慎让蛐蛐跑了出来,等再次捉住时,蛐蛐因伤而死。儿子害怕极了,就跳了井。成名回来后由怒转悲。天快黑了,成名发现儿子的身体有轻微的喘息。夜半时分,儿子又复活了,但神智痴呆。第二天一早,成名在门外发现了一只又短又小的蛐蛐,不同于原来那只。将这只蛐蛐拿去和善斗的蛐蛐斗,结果获胜,这只蛐蛐还有叮住鸡冠不被鸡啄的本领。这只小蛐蛐被进贡到皇宫后,屡战屡胜,皇帝很是高兴,下令赏赐。县官因此免去成名的苦差使,又设法让他考中秀才。一年后,儿子精神恢复正常,告诉父亲自己变成了蛐蛐,善于打斗,成名这才明白原来那小蛐蛐是儿子的化身。从此,成名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读完《促织》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成名一家本来好好的过他们的日子,但当他不幸被迫干上里长这份苦差后,便没有安宁的日子过了。为了征收蛐蛐,许多人家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成名因为不善征收蛐蛐,自己又捕捉不到好蛐蛐,所以备受惩罚。好不容易捕到的一只好蛐蛐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没想到,这根“救命稻草”却由于儿子的不慎而化为乌有,成名的希望因此而破灭,甚至儿子因此而死也不能使他放在心上。当然,作者的愿望是良好的.,他设想成名儿子幻化成了一只善斗的小蛐蛐,挽救了父亲及一家人的命运,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现实世界里,这有可能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成名的儿子因蛐蛐而死、成名一家因蛐蛐而家破人亡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成名一家只是一个例子,在当时,像这样的情况又何止他们一家呢?所以说,封建统治者为了自己寻欢作乐,置劳动人民的安危于不顾,其昏庸可见一斑。成名多年考秀才都不中,可是因为献蛐蛐有功而获中秀才,不但如此,还获得重赏。原来,一只小小的蛐蛐就可以改变一家人甚至是许多家人的命运,对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统治者,我们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悲哀。

通过《促织》一文,我们对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可以有一定的认识。作者的良好愿望,当然也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在文中也得到体现,要是这美好的愿望能变为现实那该有多好啊!

促织读后感3

《红楼梦》是由小及大,而《促织》的写法是由大及小。《促织》通过一只蟋蟀引出了当时的背景和社会现象,更讽刺了当时的时政与读书的无用。《促织》开头仅用85个字交代缘由,毕飞宇又提到一个概念“小说的格局和小说体量没有对等关系,只和作家的才华有关。”这点是认同的。

也就是说高手一般很惜墨,没有一句废话,用最少的字写最精炼的故事。文章中开始就写“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接着又说“岁征民间”。先不管宫中为什么兴起玩蟋蟀,皇帝玩蟋蟀本与老百姓没什么关系,但一下“征民间”就牵扯到老百姓,就由大及小,后文又从小拉动全文格局。接着,还给这个“征”增加难度系数,一是“此物故非西产”,二是“有华阴令欲媚上宫”。本来这个蟋蟀就不是这里产的,还要在这里征收,这是为文章内容制造的一个矛盾点。毕飞宇把这个点称为命运,即文化——人们为悲剧找的借口。

这点,我倒不完全认同。这个悲剧不是天灾,主观原因是人祸,客观原因“此物故非西产”只是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什么上面的人“尚蟋蟀”下面的人就得不吃不喝找蟋蟀,这是人性的关节点。

“成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一个老实的读书人被骗着当了里正的差事,家产已经赔光了,成名逼得四处拔土找蟋蟀,这已经是生活所迫到低点(一挫)。

成名找不到蟋蟀想死,老婆又让他去求巫婆(二挫,又是一大讽刺),期间都是老婆在劝说成名做这些,成名心里是不乐意的,不乐意有什么办法,还得养家糊口。

成名借着巫婆的地图找到一只漂亮的蟋蟀,小心翼翼的供养起来,不料被自己的小儿子拿来玩耍,小儿不知轻重不小心弄死了。小儿知道这个蟋蟀对于他爹很重要,害怕被打,一时惊慌跳了井,成名看到小儿尸体化愤怒为悲痛,这时还加了句“家徒四壁穷得没米下锅”,雪上加霜,成名走到绝境。这时蒲松龄挫中有扬,发现孩子有气还没死只是昏迷了。

成名又开始担心怎么上交蟋蟀,这时院落里出现一只小蟋蟀,通过对蟋蟀反常的白描,读者就猜到这只蟋蟀是他儿子变的。为什么变,为了增加故事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直白点说就是讽刺意义。儿子知道父亲的难处,儿子想给父亲解决困难,因爱舍己。成名上交蟋蟀的从此命运改变了,儿子变成蟋蟀成全了父亲。而这个命运是因为老百姓的“欲媚”?不是,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只想活命解决温饱问题,还没想到升官发财,就像我们刚出社会上班工作,你温饱、房租都没解决哪还有时间做白日梦嘛?

这时的“欲媚”更多体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小到收摊费的城管,大到巡抚高阁。最后交代皇帝只是偶尔喜欢某件东西,下面的人就开始挖空心思讨好皇帝,导致下面贪婪暴虐,百姓明不聊生,成名只是个悲剧的缩影。

最后成名有钱之后也会变得“欲媚”,那是后话。每个人都深藏着“欲媚”和“奴性”,只是深浅不同,有的变得变本加厉,有的还能控制个底线,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层一层的“欲媚”环境滋养着奴性的成长,直到为自己的利益根深蒂固。这个奴性一直都在,五千年前存在,现在也在,只是形式上更高级罢了,不易发现,本质上没有区别。

成名的命运表面上是由蟋蟀决定了沉浮,其实大部分归功于各级大小官吏的“欲媚”和“奴性”,最后让成名变得和他们一样有钱,一样欲媚和奴性,这便是成名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前几天,我读了《促织》一文,读后深有感触。《促织》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

《促织》讲的是:明朝宣德年间,皇宫里很流行斗蛐蛐儿,陕西华阴县的县官因送献了一头有本事的蛐蛐,所以被要求按时供应。县里有个落榜秀才叫成名,被迫充当了一名里长,专门负责征收蛐蛐。成名干了不到一年,本来不多的田产给赔光了。这时,又该征收蛐蛐了,成名不敢向各户摊派收缴,又无钱赔偿,急得很。他自己设法捕捉到的三两头又不合标准。成名不能按时交纳蛐蛐,被县官多次用刑追逼。这时,村里来了一位能请神算卦的神婆,成名的妻子前去问卦,得到了一张绘有蛐蛐的画。成名觉得画上的景象很像村东面的大佛阁,于是按画中所指去寻找蛐蛐,结果找到了一头体壮威猛的大蛐蛐,成名高兴的把它带回家细心供养。成名九岁的儿子趁父亲不在家时去偷看蛐蛐,不慎让蛐蛐跑了出来,等再次捉住时,蛐蛐因伤而死。儿子害怕极了,就跳了井。成名回来后由怒转悲。天快黑了,成名发现儿子的身体有轻微的喘息。夜半时分,儿子又复活了,但神智痴呆。第二天一早,成名在门外发现了一只又短又小的蛐蛐,不同于原来那只。将这只蛐蛐拿去和善斗的蛐蛐斗,结果获胜,这只蛐蛐还有叮住鸡冠不被鸡啄的本领。这只小蛐蛐被进贡到皇宫后,屡战屡胜,皇帝很是高兴,下令赏赐。县官因此免去成名的苦差使,又设法让他考中秀才。一年后,儿子精神恢复正常,告诉父亲自己变成了蛐蛐,善于打斗,成名这才明白原来那小蛐蛐是儿子的化身。从此,成名一家过上了好日子。

读完《促织》后,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成名一家本来好好的过他们的日子,但当他不幸被迫干上里长这份苦差后,便没有安宁的日子过了。为了征收蛐蛐,许多人家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成名因为不善征收蛐蛐,自己又捕捉不到好蛐蛐,所以备受惩罚。好不容易捕到的一只好蛐蛐就成了他的“救命稻草”,没想到,这根“救命稻草”却由于儿子的不慎而化为乌有,成名的希望因此而破灭,甚至儿子因此而死也不能使他放在心上。当然,作者的愿望是良好的,他设想成名儿子幻化成了一只善斗的小蛐蛐,挽救了父亲及一家人的命运,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现实世界里,这有可能吗?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成名的儿子因蛐蛐而死、成名一家因蛐蛐而家破人亡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成名一家只是一个例子,在当时,像这样的情况又何止他们一家呢?所以说,封建统治者为了自己寻欢作乐,置劳动人民的安危于不顾,其昏庸可见一斑。成名多年考秀才都不中,可是因为献蛐蛐有功而获中秀才,不但如此,还获得重赏。原来,一只小小的蛐蛐就可以改变一家人甚至是许多家人的命运,对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统治者,我们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悲哀。通过《促织》一文,我们对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可以有一定的认识。作者的良好愿望,当然也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在文中也得到体现,要是这美好的愿望能变为现实那该有多好啊!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1

一本好书,就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我觉得是一本好书—《聊斋志异》。这本书写了人们是怎样相信迷信的,以及相信迷信的后果。这才是开导着我们大家不要相信迷信。

我读了《道士》这篇文章是说一个人去道士山上练功。一天,道士过生日,嫦娥来跳舞,还有许多神仙也来了。一天,老道给这个人说;“徒儿啊!你下山吧,你的法力已经够高了。”这个人就听道士一言返回家中。它给母亲展示自己的法力,他直冲墙上碰去,碰得潢头是血。结果一切都是幻想,他死了。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相信迷信的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那都是自欺欺人。

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是一份营养品,是一位高尚的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提醒了我们不要迷信。迷信是人类愚昧无知的手物,作为学生只有崇高科学,去破除迷信,才能使自身健康地成长。

作为后生应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2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

《聊斋志异》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画皮》、《小翠》、《促织》等。《画皮》告诉我们要分清善恶是非,不能光看一个人的表面来妄下定论。《小翠》这故事告诉我们要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一只狐狸逃到了王府,并在王夫人的床底下躲了一夜,其实这狐狸就是小翠的母亲。不久,一位妇人带了一个少女登门,说要把女儿嫁给王夫人的儿子王元丰。过了几天,王元丰在屋里一直喊热,小翠并没有注意。

过了一会儿,王元丰竟然闷死了。王夫人以为是小翠害死了王元丰,就把小翠赶出了家门。那个妇人就是躲在王夫人床底下的狐狸,因为被电神追击,不得已才逃进了王府,躲过了一劫,为了报恩,才把女儿嫁给了王元丰,而王元丰的死只是一场意外,王夫人没弄清来龙去脉就把小翠赶走了。

这些名著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罗贯中通过《三国演义》带我们回到了那个群雄纷争、英杰辈出的战乱年代,去结识忠肝义胆的关云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狡诈多疑的曹操等典型人物;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描写出了他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西游记》则是一部伟大的神话,作者吴承恩凭借天才的想像力将神仙、妖怪和普通人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曹雪芹的《红楼梦》呈现出一批可爱又可怜的青年男女,他们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感动了所有读者,成为千古绝唱;还有《聊斋志异》……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史上的耀眼明珠,其中我最喜欢看的还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3

我呀,不太喜欢读长篇巨著,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我喜欢读短小精悍,情节又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为此,妈妈特意为我买了本《聊斋志异》,并笑称这书最适合我的口味。

《聊斋志异》这本书里描写了许许多多关于鬼怪、狐仙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聂小倩》这篇,它讲述了一段人鬼恋的感人故事。聂小倩是一个善良、美丽、心灵纯洁的女鬼,在阴间她常受到其它恶鬼的欺凌,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她非常渴望过上正常的人类生活。在一天夜里,她偶然遇上了性情豪爽,品行端正的书生宁采臣。通过接触、相互了解,彼此产生了感情。最后,凭借他们俩的坚贞纯洁的爱情力量,宁采臣历尽千辛万苦帮助小倩变成了人,并和小倩过上了安定的幸福日子。因为彼此的恩爱,使得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变为真实,爱的力量还真是伟大呀!这种美好结局也正是我这个看故事的人最想要看到的结果。

还有让我感动的是《蛇人》这篇,这是一篇非常短小并简单的故事,它讲述了蛇人与他喂养的两条小蛇之间的情感故事。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相依为命,蛇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对待小蛇,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在蛇人放生小蛇的几年后,小蛇竟然还记得蛇人的养育之恩,并回到他的身边来报答他。这虽然是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但也正是我们人与人之间所应该有的真情、真心、真意,要有知恩图报,善待他人的美德。

《聊斋志异》这本书里的故事虽然都不是很长,但情节曲折离奇,给了我很大的幻想空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喜欢这本书。另外,我根据里面的人物描写,还画了几幅古代美女图呢!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4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鬼怪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使我们了解到蒲松龄在当时不得志情况下的苦闷,及对现实朝廷腐朽的不满。当代大作家郭沫若先生为这部作品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在内容上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在政治方面,它揭露了清末时期黑暗腐朽的政治,社会腐化,统治阶级残害压迫人民,如:《促织》;

二、在科举制度方面,他反对现有的科举制度,在他的作品中对社会的各种弊端,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昏庸,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如:《王子安》;

三、在婚姻爱情方面,他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的爱情,提出了新的爱情观: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如:《婴宁》。

除上述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刻画人心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它所展示的人生图画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同十分丰富。

蒲松龄生活在一个堕落社会,所以他向往没有压迫、没有封建残害、婚姻爱情自主的生活,他希望改革社会,但他的改革方案是不成功,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幻想着有朝一日当朝者能倾听百姓的声音,救百姓于水火,而我们知道,他的这些幻想在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抨击黑暗社会的同时本文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这也是蒲松龄作为清末文人所表现出的思想局限性。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5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题记

初读聊斋,并无太多感受,只是浅显的以为人类是人类,鬼狐是鬼狐。人是绝对正确的,而鬼狐是绝对错误的。

再读聊斋,我才有了些微其他的感受。鬼狐和人类又何尝不是一样的呢,都在拼命的追求对方的东西。鬼狐有丑恶的,也有善良的。人类不惜为了鬼狐的长生不老,特异能力而赴汤蹈火,鬼狐却为了追求人类平淡的幸福而孤苦修炼上千年才得以幻化为人形。而正是这种互相渴望,互相追求,人世间才从未平静过。

鬼狐看人,觉的人活的踏实,人看鬼狐,觉得鬼狐法力无边。鬼狐希望得到人踏实的生活,人却觉得鬼狐来去自由,比人要好。

《聂小倩》中的聂小倩,生前只活到十八岁,不幸被妖怪夜叉胁迫害人,但是被宁采臣的正气打动,侍奉宁采臣的家人,最后嫁给宁采臣作鬼妻。聂小倩是一个女鬼,她拥有令世人羡慕的绝世美丽和永远的容貌,并且勤劳善良,但还是想要过上死前的生活,救了宁采臣,一心想要抛弃自己鬼的身份,于是长期接触活人,逐渐犹如常人。聂小倩是幸运的,她遇上了那个她命中的人,成功的过上了人的生活。但是,也有不少鬼狐,前仆后继的踏上一定要成为人的不归路。道行高的幻化成人,道行低的,灰飞烟灭。人羡慕鬼狐的能力,却惧怕鬼狐。鬼狐只能或诱惑,或惊吓,或勾魂,或索命,或动之以情,或施之以暴。但是这一切切,却都是为了成人。对于鬼狐,人这个字是奢侈的,终于,鬼狐追求到了人的生活,披着人的皮囊,

《崂山道士》里的王生,是一个慕仙渴道的人,一心想着能获得鬼狐的法术,就能不劳而获。他在崂山拜师学艺,但是他却吃不了苦,学到一招穿墙术,稍一卖弄,就不灵验了。王生是广大希望得到法术的人类的代表,他们渴望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法术,他们渴望利用这些法术而是自己不劳而获。他们觉得鬼狐比人好,心甘情愿的为了那些所谓的法术上刀山,下火海,但最后,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读聊斋,于生动曲折中我读出了贪婪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鬼狐和人类的角色调换一下又会如何呢。这无休止的互相追求是否会停止。但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会舍弃自己已有的,而追求对方的东西。

人们总是有这样一种认为,认为别人的都是好的,但恰恰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倘若鬼狐安心做法力高强的鬼狐,人安心做平凡的人,这世间会不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平静。鬼狐还是鬼狐,人依旧是人,不再处心积虑的追求对方的东西,这世间就少了许多爱恨情仇,多了些许祥和平静。

当我再翻开《聊斋志异》那泛黄的书页,再次品读那流传多年的故事。我不去感慨那些鬼狐无情,也不去叹息世道炎凉,我只会坐在午后的阳光中,静静的思,静静的想,体察着人情百态,世事冷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191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