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焦虑的意义读后感汇编70句-读后感
人们在回顾过往的时候,懊悔的往往不是曾经做过什么,而是没有做过什么。
这些没有做过的事情,可能就是当年没有勇气面对的事物。当勇敢地面对的时候,可能结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们常常被这个未发生的想象吓到而裹足不前。如果我们可以把时间拉长,把自己放在未来几年后的时间轴上,从未来的这个时间点去看当下的事物,你会如何接受这个失败,真的觉得这个失败会把你打倒而让你一蹶不振么?如果在未来你觉得这个事没那么严重,那么把自己拉回到现在,这个事,还那么严重么?
害怕怎么办?系统脱敏疗法,了解一下啊。对于小朋友的系统脱敏法,我推荐《走开,绿色大怪物》,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心想事成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多想好事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焦虑那些不确定的事情了。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不要去想象一面红色的五星红旗,千万不要去想那面五星红旗,千万千万不要去想那面五星红旗。现在,请睁开眼睛,请告诉我,刚才出现在你脑中的是什么,是不是那面红色的五星红旗。所以,多想好事,不要去想不要,而要想象肯定而积极的一面。
不焦虑的活法读后感 篇1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这本对金刚经的解读之作,写得很通俗易懂,读来让人心灵平静。 费勇老师在解读中,抓住心灵的解放这个词,很贴切。佛教的不执着、放下、清净,是人的一种自我解放。从哪儿解放出来呢,从我们所执着的形象(妄相),以及所执着的.观念(妄见)中解放出来。佛教的的种种学说,无论哪种法门,都是把人从虚妄的物质世界和偏狭的观念世界里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人。金刚经讲空,讲无相,也无非是让人看清存在的真相,从而达臻自由的境界。可以说,佛教是充满了自由精神...
不焦虑的活法读后感 篇2
费勇老师的这本《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为经文标了拼音,经文要读出来才有感觉,非常感谢!读一段,真的会让自己平静下来。为大家真诚的推荐这本书。 让您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 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需要细细品尝。
不焦虑的活法读后感 篇3
作者原来是一位大学教授,书的内容主要讲解了《金刚经》想表达的内容,我接触《金刚经》也是很久,不过一直没有耐心去理解,没有耐心去看,以至于,同学问我《金刚经》讲了什么,我也只能故作深沉地说“不可说”。现在,我渐渐地理解到,如果你没有再生活中实践佛法,没有彻底从内心认同佛法,一切口中说说的佛法都是虚假的,即使讲给别人听,虽有善缘,但是总的来说,也是不好的,因为对佛法有误解,或者理解不深,误人子弟也是罪过。作者做了很好的一件事,把《金刚经》一句句讲明白,虽然不一定是完全表达了经的含义,但是至少可以让大众入门。看完此书,对于空,对于真实,对于菩提又是一层新的见解,感谢作者。最重要的是,了解的大概的意义,读原文就简单了一些,自己与此经的缘分也就更深了。把佛法实践在生活中来!
不焦虑的活法读后感 篇4
这是一本能够让门外汉轻松读懂佛经的经典作品,作者语言流畅,解说通俗易懂,而且与现代生活沟通,从《金刚经》中可以看出的人生哲理,读出人生的终极意义。佛学内容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还有很多心理学的内容,根据佛陀的教义来修心,从中可以把我们很多的一些习气、负能量排除掉。这本书中简单的阐述了为什么要修行和初步的说了一些思考的方向。内还附有《金刚经》及其注音版。对于佛的入门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1
这本书是阿兰·德波顿写的,英伦才子,前期读到中途的时候就感触很深。
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大家普遍的身份的焦虑进行了讨论,一是焦虑起因、二是解决方法。总体来说:每个人身份的焦虑是对自己一种在社会地位的担忧,害怕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或者是担心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过于平庸,或者是滑落至更低的等级。
古代是什么对我们的身份决定很大?是出身,当你出身于权贵,那么你一辈子可能就是权贵,如果你是一位农民,那么在古代除了进行起义或科举,那么你翻身的机会很小很小。所以说在古代在这样小概率事件面前,大家反而对自己的身份这件事觉得心安理得。但是现在发生了改变,从资本主义萌芽到目前的开始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每一次的工业革命的推进除了生产力提高,还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阶级身份,因此对每个人出现了大概率的身份转变的机会,导致了目前大家普遍对自己身份的焦虑。
从欧洲、美国工业革命进程来看,在经历经济发展停滞或者工业革命加速转变的时候,欧洲人民也经历过巨大的社会焦虑,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因为目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暂时还没机会看到,不过即将到来。
现在我们所运用的制度的本质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最高效的制度、同时我们的经济学过分的强调了要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这个原则,这样的做的目的本质还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利润的获取。我们都知道目前大家公认的企业公式为:原材料+劳动力+机器=产品+利润,其实作为一名企业家基本的常识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收入增加利润,但是人力做为一项成本因素较另外两样有所不同,因为劳动力有感情、能够感受到痛苦、有喜怒哀乐。因此作为一名劳动力会做出的反馈就是:一是经济需求、因为要赚钱;二是人性需求、主要为经济的安全、尊严和职位等等。现在我们的GDP增速在不断的调低、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速或稳步增长,那么问题来了、本质就是企业的利润及投资要下降,这样会直接影响员工的收益以及职业规划进程,因为企业不会进行规模扩张,导致员工职业晋升的机会减少。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焦虑、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这个大概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的一个大不同吧。
其实在目前社会制度下,企业家去追求合法的利润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企业都要活下去,但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为了去单纯的`追求利润而做出一些伤害感情或违背原则的事情。试着回想一下,我们企业中那些雇佣关系不稳定的情况出现,难道仅仅是因为钱的问题吗?在现在企业中,员工感情的需求有时候是第一位的,然后可能才是工作中的金钱回馈,可是我们往往在企业中看到的是勾心斗角、抱怨运气、处理事情鲁莽等等,这样的工作氛围导致员工无法获得稳定的感情需求。
对于解决焦虑的方法,作者提到了哲学、艺术、宗教、政治、还有波西米亚style的方式来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将自己代入一个不需要用金钱或身份决定社会地位的领域,比如哲学中说“觉得我幸福的不是我的社会地位,而是我的判断,只有这些才是我自己的,别人无法从我身边拿走”;艺术家口中常常说的“艺术的批判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宗教体系中“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一句话已经抹掉了社会中所有的身份;政治中如政治手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因为目前的身份大部分都是政治进行创造的、当然也可以抹杀等等,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不符合上流社会关于身份的定义的观念,其实这群开拓者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方式或解药,我们无法否定也无法预测,只能等时间去给我们答案,这也就是大概很多艺术家在去世后,其作品的伟大才慢慢被世人发现的原因吧。
“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情,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2
解惑的一本书。几年前我就买到了纸质版本,磕磕巴巴看了个开头。几年之后疑惑依然存在,这本书重新读起来便也是合时宜的。阿兰德波顿是英国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的文章介于哲学与散文之间,既讲究学术性(从他引经据典进行论证的模式可以看出)又不失幽默风趣,读起来不费劲。
这本书内容紧扣题目,似乎为了节省读者从文字中总结的精力,他将作品分为两大部分。
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解决部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第一部分“焦虑起因”中,他提出人类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上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从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中,他提出在过去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个体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种制度虽极端不公,但底层却也因此不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也不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他引用一个公式: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会风气在于鼓励人们追求更多。民主的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自我期望过高的事实。“我们所期待的远超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古代的故事里,穷人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间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富人成为经济学里的英雄,他们的欲望和贪求恰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再往后,则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应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第二部分“解决部分”中,作者将目光对准了五个方向。
哲学让人观照自我,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哲学家们在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艺术则往往对等级制度提出质疑,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剧引导人们探索失败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原谅他人。而漫画等幽默艺术则“努力揭示一些对身份的焦虑,进而对此进行控制”。
对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们重视道德,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自身渺小,痛苦往往与抱负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认识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获得宁静。
波西米亚则是另外一种以惹恼资产阶级为特点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说:“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温和地劝诫大众,即便身份的焦虑确会存在,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对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有多种选择,不必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证明成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