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的读后感整理90句-经典语录
最近一直在听蒋勋老师的课,难免会被他的课题所笼罩。在这个大家都喊着感恩的日子里,就请允许我以“感恩”的名义借用此标题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传播到了中国,自民国初期至今,有太多的文人雅士在向我们传播西方的美,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有大批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这其中不乏有来中国投资的商人,当然也有来中国混饭吃的人。正是这样的环境,影响了整个中国当今的力量。我想,这值得深思!
从中国的远古时代到清朝末年,从帝王的披金戴银到百姓的短褐穿结,从满汉全席到肯德基,从挡着屏风的四合院到一梯八户的高层公寓,从武则天的步辇到进口豪车。我们失去了什么?
想必每个热爱历史的人,都是懂得欣赏历史的美的。我们会为中国老祖宗的聪明才智赞叹,会被手工刺绣的毅力折服,会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感到骄傲。我们喜欢去博物馆,因为那里有太多低调的美艳,青铜铸的鼎,青花釉的瓷。我们喜欢去看画展,因为那里有很多抽象的灵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郎世宁的《百骏图》。我们喜欢看古装剧,因为那里有繁复的规矩礼仪,有华丽的服装配饰。我们喜欢听那些古老的故事,哪怕是传说也好。为什么?
不能说时代的'发展是错误的,但是忘记曾经的美好一定是错误的。
在游览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时候,我想包括外国人在内,也都是想穿着我们古时候的衣服来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的,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大家觉得那样的景色要那样的服饰配出来才美吧。而时代变化了,人们觉得穿得太复杂,身上不够轻松,所以我们都改穿各种质地各种款式的。当衣服越穿越短,当肉越露越多,我想人们一定是忘了,中国的祖宗最初为什么发明了衣服?
每逢佳节,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我们会在端午节包粽子,在中秋节打月饼,在春节包饺子,几乎都是一家人温馨和谐的大团聚。连嫁到中国的外国姑娘也爱上了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的气氛,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忙碌日子终于可以停下来了,终于有一个属于家人集体的时间共享天伦之乐。而时代变化了,人们的团圆饭是越吃越少,人们觉得包饺子浪费时间,索性就买速冻的,吃快餐。当吃饭的时间越来越短,当在家做饭的时间越来越少,我想人们一定是忘了,我们的房子为什么要设置厨房?
如果有人感兴趣去调查中国的农村,我相信一定会发现,很多村子的名字都是由这个村子最大的姓氏家族来命名的。中国人的一次又一次迁移大多都是同一姓氏种族的迁徙。他们房子要么是四合院要么是并排的。如果你回去探亲,进正方会看见爷爷奶奶,这个家里最德高望重的人,偏房从左至右依次是大伯、二伯等等。晚饭会集体在爷爷奶奶的屋子里吃,你会感觉到强大的家族力量,让人乐不思蜀。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开始吧。而时代变化了,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放弃了农村辽阔的土地挤到城市人均面积不足10平米的筒子楼、公寓里。大门不再向所有人敞开,连窗户都是上了钢筋铁索的。楼上楼下没有三年五载的都不认识,再也没有邻里串门了,一个个的都把自己装到套子里了。当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当内心所能真正接纳的越来越少,我想人们一定忘了房子与家的关系?
曾经喜欢一部电视剧叫《金婚》,或许是因为喜欢那个年代。记忆犹新的是那时候两个人谈恋爱,一般会推着一辆自行车两个人漫步在飘满金黄叶子的林荫路里,不用讲什么,单这个画面就足够情深意长。这样的情景也引起了很多年轻朋友的共鸣,为什么?我想是因为那个环境给人以宁静,不禁能听清彼此的话语,甚至可以听见对方的心跳。而时代变化了,年轻的女孩开始攀比爱慕自己的男人开的是什么车。然后他们飞奔的开着车,放着震耳的音乐,无需交流而进入下个阶段了。当恋爱的时间越来越短,恋爱的频率越来越高,离婚的速度越来越快,我想人们一定忘了体会恋爱的意义?
单从衣食住行来解释这些我们逝去的美,我想还是不够的。
从民国初期至今,那些真正留学欧美的学者从来都没有教我们崇洋媚外。而如今,中国人开始过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我不知道这是商家的营销炒作教会了人们还是什么。我不想知道,一个为收到爱慕者送的鲜花礼物而过的情人节有什么意思?我不想知道,一个对已故亲人没有太多眷恋和记忆的人过的万圣节是什么意义?我不想知道,一个连父母师长的生日都记不住的人过的感恩节有什么意义?我不想知道,一个连春节都不回家的人过的圣诞节有什么意义?西方人爱护公共环境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你学了吗?西方人饭前要感恩上帝赐予的这顿饭,你学了吗?西方人从小自主生活自立自强,你学了吗?
我们逝去了一些原本让别人不能效仿的美,却捡来了一些没有效仿对的美。
你的生活里美好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值得沉思!
试题内容:
【第1句】: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反感官的煽惑,反表现,使中国艺术逐渐压低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而努力使艺术成为一种观念与哲学。当艺术升高成为一种观念或哲学之后,才能够放弃声音的、色彩的、形状的、动作的各种卖弄,而归回对它们的再思考。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我们看到造型的炫耀常常让位于精彩绝伦的空间转换。拆掉了四面无承重作用的隔墙,中国的建筑原来只是一个开敞的亭或廊罢了,它实有的部分使人感觉只是一个暂存的假象,而一切的实又是指向空白。在西周遗址中已看到中庭这种建筑空白精彩的利用。它是实体的建筑部分围绕出的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成为建筑的真正主体。建筑本身从遮蔽风雨的实体转变成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象征,所有可见的部分似乎都只是暂时的假象。
中国建筑的主要部分常常不是那可以摄影、可以描绘的实体造型,而是那形与形之间的关系位置。“简陋到一两间的民房,繁复到皇帝的三宫六院,我们如果不被外在附加的装饰部分所干扰,大概可以发现,这其中共同遵守的准则,那就是:清楚的中轴线,对称的秩序,是一个基本空间单元在量上做无限的扩大与延续的关系。它所强调的,不是每一个个别单元的差别与变化,而是同样一个个别单元在建筑组群中的关系位置。与其说它强调单栋建筑物个别建筑体的特色,不如说它强调的更是组群间的秩序。”
建筑本身是一种纯粹的空间艺术,在造型上做各种空间变化,与思考作为本质存在的“空间”,后者是中国建筑更为主要的课题。无论儒家族群式的建筑还是老庄式的园林建筑,空间都在做时间延长的暗示,意图把空间的建筑艺术转为时间的艺术。
在中国戏剧中,又比建筑面对着更为本质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中国戏剧中的空间是一个不加布景的空间。戏剧的舞台一旦加上布景,它的时间与空间的特定性立刻被确定了。即使是具有象征性的布景,也立刻会使舞台上的时空具体化,没有转换的自由度。中国空无一物的舞台是一个归回到纯粹时间与空间的舞台,它不能容纳任何使它发生特定意义的物件或人,它所要呈现的不是某一特定时空中的故事,而是那漫漫无际的时空中人的共同故事。在中国舞台上最具象征性的恐怕是“桌子”与“椅子”,它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代表了人的存在、因此也常常是没有任何造型联想可能的一组最简单的桌子和椅子。
常常在幕启以后,演员尚未登场,在幕后以倒板的高充唱腔唱出第一句,那越翻越高苍凉的声音,配合着空无一物的舞台的“空白”,这“空白”似乎正是那宇宙初始的洪荒,不含任何杂质,是音乐中的“无声”,是建筑里的“中庭”,是绘画中的“留白”,而舞台,以最纯粹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戏剧中又有所谓的“检场”,是在戏与戏之间,上舞台去收拾桌持或摆好桌椅的`人。他们一般毫无表情,与剧情无关,与观众无关,他们走入舞台,将桌椅安排好,又走了,这纯粹是另一个时间与空间的存在物对戏剧内时间与空间的侵入,他似乎以漠不关心的表情安排着时间与空间之内人事的沦桑。戏剧有人间的喜、怒、哀、乐,而至于“检场人”,他是在时间与空间之外的。这在“时间与空间之外”的提醒,使中国的舞台变成高度哲学化的舞台。
(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
【第1句】: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艺术逐渐超越对声音的、色彩的、形状的、动作的各种卖弄表现的追求,而思考它们所蕴含的某种观念或哲学。
B.西周遗址中的中庭是被实体建筑部分围绕出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对建筑空白的精彩利用,也是这个建筑真正的主体。
C.不管简陋的民居还是宏伟的宫院,人们都能发现其有着清楚的中轴线、对称的秩序, 和一个基本空间单元的扩大与延续的关系。
D.建筑不仅要在造型上做各种空间变化,还要思考作为本质存在的“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更试图把空间的艺术转换为时间的艺术。
【第2句】: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反感官的煽惑和反表现的追求,使中国戏剧在对戏剧时空的看法和处理上形成了非特定性非具体化的舞台传统。
B.中国戏剧中的舞台空间不加布景,不针对特定的对象或人,它以漫漫无际的时空来反映某一特定时空发生的故事。
C.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桌子和椅子,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往往简单得没有任何造型联想的可能,它代表着.人的存在。
D.舞台的“空白”、音乐中的“无声”、建筑里的“中庭”、绘画中的“留白”都体现了中国艺术对纯粹本质的时间与空间的思考。
【第3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真正的主体不是宏伟的造型,繁复的装饰,而是一种“空”与“无”的“空间”, 这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B.中国建筑的单栋建筑物和个别建筑体都没有突出的特色,而是简单的空间单元在量上的无限扩大与延续,强调的是组群间的秩序。
C.中国戏剧舞台是高度哲学化的舞台,这不仅体现在舞台空间不加布景,空无一物上,还体现在检场人的设置上。
D.中国戏剧中的“检场人”作为戏剧时间与空间之外的提醒,与戏剧内的时间、空间、人世沧桑、喜怒哀乐没有特别的关联。
试题答案:
【第1句】: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第1句】:C (原文为 “大概可以发现”,“人们都能发现”表述绝对化)
【第2句】:B (“它以漫漫无际的时空来反映某一特定时空发生的故事”违背文意)
【第3句】: B (“都没有突出的特色”不合文意,原文强调的是 “组群间的秩序”,并非说单个建筑没有突出特色)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1
《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有时候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一样,能够拔高艺术作品境界。另外,诗还能咏时间,而画只能捕捉瞬间。
很多诗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闺画啊。“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要有发现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诗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作者将中国传统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归纳为两类: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镂金的美。其中,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陶渊明的诗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汉赋、明清的瓷器、京剧舞台上浓厚的彩色的美是错采镂金的美。作者极推崇魏晋,因为这之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之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道、佛三教的支配。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倾向简约玄澹、超然脱俗。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古代的绘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流动的线条,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一位。国外的很多画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国话却是线的韵律,光影都不要了。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笔墨的影响。西方画家是由几何、三角构成透视学的空间,,而中国画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西洋在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晕染。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重意境。西画的透视法是画家立在地上平视的对象;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空间立场。中国画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雕像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
歌德说:建筑是冰冻住了的音乐。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中国园林建筑喜欢用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飞动之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特点。相较而言,希腊建筑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的植物花纹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中国惯用园林来处理空间美感,如天井、院子。园林中的设计除了“游”中“望”,还可以“借景”。山水是诗人画家书写情思的媒介,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作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焦点和精神聚集的处所。静穆的关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2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3
美学历来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因为美正常依附于历史,文学,艺术等存在,并成为历史和文艺的灵魂。一直以来,美学家谈美学都是从历史或者文艺入手。
譬如《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按照历史的发展梳理美学。从远古到商周,从盛唐到明清。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细碎事件被从历史中筛出来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若隐若现的美学脉络。这种在千年历史中拿捏,为美学把脉的能力,无疑对审美的敏锐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其实另一位美学大家朱光潜,也按照历史的经络阐述过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中,我们看到的,其实不仅仅是美,更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结合体。是雅典学园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对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鉴赏与思考。不同的是,朱光潜把人作为一个观赏者,看美的发展,美的升华与变化,把“我”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记录者,记录下了浩浩百万字的美学体系,森严而宏伟。李泽厚则对这种态度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美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
人是美的鉴赏者,更是创造者。美的感觉起源于人的思维,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不能说两位大师孰是孰非,只能说这是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的碰撞。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感受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抚摸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吟哦气吞山河的盛唐诗歌,欣赏清雅超然的山水画作比严肃地审视厚重的历史,探究一部部哲学论著带来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不妨再将眼光放到《美学散步》上来。同样是负有盛名的美学著作,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按照中西历史发展来梳理美的脉络。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就如同散步一般,漫无目的的散步。走到哪里,拾起什么,便对它讲解一番。看上去,似乎这本书根本就不成体系,根本就是随笔,山水,素描,雕刻,书法,哲学,诗歌无所不谈。但就在这杂乱无章中,宗白华先生却又有条有理地带我们探究了一个个美学的大问题:虚与实,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蕴。在虚与实,阴和阳,充塞与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对立的碰撞与融合中,一切已达化境,因而产生了美。再将其与朱光潜,蔡仪等的唯物主义美学对比,发现在这方面,宗白华和李泽厚不谋而合。
唯物主义的美学研究者深究着本体论,认识论等钻研,于是,对于美学的研究越发艰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体系巨大而难得要领。而宗白华和李泽厚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跳脱出来,不再苦究美的哲学逻辑。他们认为,与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艺中寻找美的逻辑,美的原理,不如探寻你的内心。因为美的感受正是发源于你的心。罗丹的雕刻,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羲之的书法好,好在哪里,无非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和美的对象融合在了一起,借以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向外发现自然,向内探寻自我,于是山水等外物空灵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产生。这种境界有一点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因此,看《美学散步》《美的历程》时,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说罢关于美学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不妨来看看这些美学著述的依托。
比如《美学散步》,主要是依托着阴阳虚实等意境,依托着审美的心来阐述美。至于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着重于艺术家本身的境界思想来讲,而非立足于专业技法。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随心的书,他的逻辑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与万化冥合”的超然境界。读这本书,不能用脑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万字的《西方美学史》则扎根于西方历史,探寻历史的美学,每一处论述都注重着逻辑,严格的剖析着各种美学哲学流派的发展,继承。如果说美学散步是随意绽放的空谷幽兰,那西方美学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叶茂的橡树。
与《西方美学史》类似,《美的历程》也是依托历史,只不过是依托华夏的历史。这本书对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学史》那样逻辑严密,一枝一叶一根一脉的来源去向清清楚楚。《美的历程》对于中国历史中的美,采取了一种大刀阔斧的取舍,摸到了千年以来美的脉搏点,龙凤图腾,青铜饕餮,楚辞唐诗,魏晋风流等等等等。将一个个极美的点从历史的烟海中挑出来,连成一脉。如果说朱光潜是大禹治水一般将九州山河开辟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泽厚就是传说寻龙点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峰一岭,点出美学的龙脉。
至于蒋勋的《美的沉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与前面的几本论著有所不一。《美的沉思》着眼于书法,《人间词话》着眼于诗词。看似一本是书法论著,一本是诗词鉴赏。却又无时不刻让你感受到美的宣泄。蒋勋与王国维一样,曾经致力于对西方美学的研究,蒋勋承袭泰纳,王国维承袭叔本华,尼采。而后,他们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华夏大地的美,将眼光放回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来。
于是这两本书便有了依托,两种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书法与诗词。不难看出,这两本书尽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还是中国的。譬如王国维,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古雅美,在严羽和王士祯的神韵说和兴趣说基础上提出了耳熟能详的境界说。这才有了中国妇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实,不管如何来看,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美学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又没能展现出美的全部。而当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已经认知的美。逻辑的,内心的,严谨的,虚无的。
而通过《美学散步》《美的历程》,其实给我们带来的,是展现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类的历史还将继续,那么人类就会不断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美。我们也许无法完全明晰从古至今的一切美。但至少,通过阅读这一册又一册书,我们可以掌握一点美学的脉络。因而,将自己也作为美学的主人公,美的建设者,去参与创造这宏伟精妙而又千姿百态的美学史诗。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4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
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
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
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宝石,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或论诗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乃至代表着整个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他”。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5
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一个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6
当我把《美学散步》从图书馆给借回来后,发现它的内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全是专业术语而且文诌诌的学术著作,而是文辞优美、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的美学奇葩。
阅读这本书确实是一种享受,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透彻的感悟引领读者体味中西艺术的精髓,待我们“散步”归来,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得到了很好的净化和升华。宗白华先生用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行云流水般流畅美妙的文字将其诉诸笔端。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亚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体系性思想,庄子在“散步”中领悟到了宇宙的玄妙,达·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谛。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学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上网搜索过一些关于宗白华先生的信息,原来宗白华先生与朱光潜、蔡仪、高尔泰、李泽厚并称为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就正如刘小枫对宗白华先生的评价那样:“作为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使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生成和发展于中国面临军事和学术危机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古老的祖国既面临政治、军事的压力,又面临学术的危机。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风潮中,他并不随波逐流,坚持以中国传统的美学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为参照,凸显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和阐发。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他曾坐在《蒙娜丽莎的微笑》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我不禁为宗先生对艺术对美近乎痴狂的态度而惭愧,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可以有着这么平静的心态去欣赏艺术。我不但要吸取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知识,也要学习宗白华先生对待艺术的那种态度。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由此可见,对于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缕金的美,宗白华先生更加偏向于前者。
如果要我在这两种美中做选择,我也会选择前者,因为芙蓉出水的美真实而且天然。正如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相比,我更喜欢中国的水墨画的淡雅和简单,其实诗词画都类似,有时候太满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适当的留白才是高手。
宗白华先生在发现美的时候,态度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他为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极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白华先生从一丘一壑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正是这种景致的准确描绘。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然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宗白华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灵光的高僧,中国美学遇到他真可谓幸运,他学贯中西,中国美学特色被熔炼出并标举,最终被贯入了一种深沉挚厚的生命意识。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看完这本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美学散步》,感觉正如编者在重版说明中讲到的:“我们怀念那拄着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们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
我们要从宗先生成功的学术研究中吸取营养,在积极吸纳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时,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力凸显民族文化的个性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因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显出夺目的光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