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著作读后感汇合50句-经典语录
在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进行战斗,在全世界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死亡战争的新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
我们号召青年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真相。我们要告诉资产阶级政府和资本家们:人类的未来必定是一个新的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世界。
够了!无耻的谎言!
资产阶级说:资本主义的胜利就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永远存在,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的社会性质及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任何经济制度都是不相容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挫折是暂时的;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停止。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性质绝不会因反革命的暂时胜利而改变。
人民有最后发言权!
男女工人青年们,人民大众中的青年们,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到它最后阶段,你们在这个旧的,过时的.历史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已经毫无指望,你们争取满足需求、过好日子的前途,完全系于你们积极参加并开展阶级斗争,推翻野蛮资本主义,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事业中。出现在人民面前的是一场伟大的阶级斗争!即将来临的革命必将是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规定了:夺取政权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则是更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保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客观的必然规律。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变革旧的经济制度,消灭过时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为了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就必须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使之成为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与以往的社会革命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不同的是,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来说,改造旧经济、建设新经济是彻底废除私有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公有制经济。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而艰巨的社会革命。由此规定了,无产阶级改变旧经济制度的斗争,首先必然集中地表现为革命的政治斗争,即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政治革命本质上隶属于社会革命,是社会革命首要和基本的标志,在整个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无产阶级只有首先夺取国家政权,才可能运用政权的力量,变革旧的制度,建立和发展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成社会更替的历史使命。同时,正因为首先夺取政权是为了运用政权的力量变革旧制度,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制度,即彻底废除私有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公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所以,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夺取政权以后,运用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改造旧经济,建设新经济必然就是更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革命的***要始终保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在想:革命是不朽的!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文章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强调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名论断。这篇
本文主要阐释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文中原话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之所以成为辩证法,其最主要的特征或实质,在对立同一中把握对立面,即发现矛盾、研究矛盾、把握矛盾。列宁所提到的关于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特性,毛泽东在后来的《矛盾论》中也多次引用过。
第二,阐释了发展的两种观点,并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做出评价。第一种,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这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也叫庸俗进化论。第一种观点的动因、泉源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那里去了,是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平滑的进化过程,这是对发展的窒息。因此列宁认为这是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发展观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发展观。列宁认为这种观点是活生生的,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也就是说,事物的对立面的渗透、贯穿、转化、统一等都是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刻不停、永不止境地变化的,事物也因此而时时刻刻地变化着、发展着,因此说第二种关于发展的观点是动态的,“活生生”的.
第三,也是全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即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文中原句为:“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里,我认为有两个问必须要弄清楚:为什么说认识必然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又说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首先,认识是外界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根据上面第一点所提到的辩证法的实质,事物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认识也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判断,判断中则包含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因此辩证法也就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我想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两个问题。
第四,阐释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把僧侣主义,即唯心主义,更确切的说是哲学唯心主义,比作一朵无实花,即不能结出果实、不能认识真理的花,但却生长在人类历史
这棵活树上,说明它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原文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独立的完整的直线”。更形象地说,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单独拿出来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因此,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扭曲,但不能否认,它确实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
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列宁指出,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既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倾向,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和谐的特征。客观事物内部和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
针对哲学界对于发展(进化)的两种不同认识,列宁阐述了他的认识。他指出,一种认识认为发展只有量的积累和变化,只是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另一种认识认为,发展(进化)是由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驱动的。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就充分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仅会表现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且还呈现出质的规定性。
客观事物的统一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短暂的、特殊的;而客观事物的对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一般的。换句话说,客观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而客观事物的运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一般现象,即商品交换现象。商品交换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
科学的辩证法就应该像马克思一样从最简单、最一般、最本源的东西开始。因为最简单、最本源的个别会折射出一般,即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不一的个别叠加抽象的结果就是一般;一般具体反映在每一个个别之中。个别和个别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个别总是一般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完全反应一般。由此可见,现象(个别)和本质(一般)是又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
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辩证法。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法规律并没有被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列宁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现。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仅仅停留在自然界,而不能看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辩证法的本质特性。因为他们未能看到认识本身是不断发展、不断地去观察客观存在、不断地去接近客观存在,主观和客观无限趋近的过程。
在辨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将认识的某一方面无限夸大,以致于到了脱离物质现实的程度,绝对神话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唯心主义者都是和尚或者尼姑。因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迷信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特性,而看不到它另一对立的方面或特征。
同时,列宁指出,也必须承认哲学唯心主义的历史作用,正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活动使唯物主义者认识到了通往辨证认识客观事物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的正确道路
因为人的认识活动从宏观总体上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上升的。可是具体到每一微观的细小方面,却又是直线可分的。认识活动的这种总体是曲线,具体是直线的特征很容易诱导人们走上僧侣式的绝对、片面、静止之歧路。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源是思维的刻板僵化、直线片面。列宁打比方说,如果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这朵花也是结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这一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哲学唯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种现象,具有某种存在的必然性,为唯物主义辩证认识论的出现做了必要的铺垫。唯物主义正是在扬弃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蒙学著作。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已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
《三字经》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白,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呀。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一样吗?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09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