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极村童话各章节读后感精选80条-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

关于《北极村的童话》的读书笔记篇1

这世界能有多大呢?静下来才发现,这世界终究只有一个北极村那么大。

初见《北极村的童话》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疯狂地喜欢迟子建的散文,所以下载了很多她的作品其中一部就是《北极村的童话》。读了一点就放弃了,因为当时觉得她的小说很无聊,没什么波澜,写得太过平淡,读起来有点无趣。然而这个暑假当我拿来再读时,突然觉得自己竟然迷恋这种风格的文字,似有淡淡清香的茉莉,只有静静

小说描写的是“我”这样一个女孩,小时候被母亲寄养在位于北极村的姥姥家期间所发生的事,以“我”的眼睛见证了北极村人的人性美。北极村,祖国的最北边,却是个温暖的地方。牛花、蚕豆、小泥人、项圈、课本、滚笼、星星、白云、晚霞、菜园这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使这篇小说的环境显得真实又美好,让人神往。作者以平实质朴的笔触,描写了姥爷小姨等人平淡却让人感到温暖的生活,以及自己和那个“老苏联”、被称作“傻子”的狗之间深厚的情感。小说的情节并不是非常扣人心弦,并没有让读者有大喜大悲的感觉,但就是它所透露出的那种安谧和谐的幸福感让人一直希望徜徉在这纯净的北极村中。甚至在放下书时,竟然因此生出淡淡的感伤,因为童话也因为现实。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我都很喜欢,都能让人感到温暖。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姥爷和作为“我”启蒙老师的“老苏联”。姥爷为了不让姥姥伤心,瞒着姥姥三年前大儿子去世的消息,因而可怜的姥爷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丧子之痛,不敢再任何人面前表露出来。并且姥爷一直把三年前儿子带回的西瓜吃完后剩下的瓜籽视如珍宝,这让人觉得很感动。还有就是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老苏联”,她的家乡在黑龙江的对岸,没有亲人的她虽然孤单但她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爱与希望。她热情善良,教我识字,给我用石子做项圈,给我将遥远神秘的故事……最终“老苏联”奶奶离开了这世界,走的时候眼睛有点迷离,“我”为她合上了双眼,让她安详地睡去。清明时,姥姥主动为老奶奶的坟上放了些供品,这让“我”感到惊讶却幸福。

北极村的人质朴温暖,北极村的世界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让我不由让我想到我们的现实世界,纷繁迷乱的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似乎不再那么明显,有时候甚至冷漠得让人感到害怕。好心的女孩送跌倒的孕妇回家却惨遭毒手,善良的人们走在街上却被寒冷的匕首刺伤,这些让人觉得可悲。经济在快速地发展,但是我们血液深处所流淌的那些温暖竟然被一个个残忍的现实冰冻,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要让无辜的人也感受自己的痛苦;因为曾经善良的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强迫自己变得冷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一直这样恶性循环,真担心我们的社会有一天终将深陷信任危机!在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作用不就是互相取暖吗?

这世界能有多大呢?把自己的心对着阳光,你会发现这世界不过一个北极村那么大。

关于《北极村的童话》的读书笔记篇2

北极村,中国最北的地方,是唯一一个可以在夏至看到北极光的地方。我想这一定是个十分美好的地方,所以才会有那么美好的'童话。

文章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和口吻来诉说的,或许正因此才更具童话性质吧。“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我很赞同作者这话,是啊,没有真纯,又何来童话?

灯子的童年是美好的,充满了温情、甜蜜。姥爷全家人对她的疼爱、“老苏联”对她的特别关爱、“傻子”带给她的友谊无不透漏出她的幸福。然而生活不可能只有温情,那些淡淡的忧伤无不充斥在她的周围。她妈妈把她扔在姥爷家的不解不满;姥爷永远失去了柱儿的伤痛却依然瞒着姥姥内心的挣扎;猴姥年轻时被日本人“睡”过的永生的疮疤;“老苏联”没有亲人孑然一身的孤独......这些事情无不透漏出忧伤,然而在灯子眼里,这些忧伤只是淡淡的,或许是她年少不知事吧,但我觉得是因为温情大大超过了忧伤的缘故,当阳光融化了冰雪,剩下的便是温暖。

灯子的童年是温馨的,至少在她的眼中都是美好的,所以她的生活就像是童话。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心里的世界,如果你看到的更多是温馨,那么这世界便是美好。童话的存在不是欺骗孩子,而是真实存在,而它,就在我们的心中。

关于《北极村的童话》的读书笔记篇3

最黑暗的描写,不需有多么残酷恐怖,乃至血肉横飞的场景。淡淡的口吻,表面似乎细水流长的日子里,深深所埋的定时炸弹,更足以给人以震撼。

这就是属于迟子建的童话,这就是属于北极村的童话。

作者被父母落在中国最北的村子里,和姥姥爷爷生活在一起,过着一些表面平淡的日子。随着日子的消逝,才纵然发现有太多的故事积压在这个村子里,使人投不过气来。

作者还是个小女孩,用最天真的目光看世界。

姥爷对柱儿的爱,只能永远寄托在干枯的西瓜籽里。

老苏联孤独的生活在村里,只有这个小女孩每天都到他的家里,久违的温暖也终无法改变他的人生,连闭眼都是一个人。

即使是一只狗,年轻的时候 咬过一个人,用时光来为自己赎罪,却终未能换来自由。

或许你会说,那个年代黑暗的够可以了,连选择飞翔的机会都没有,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可以将人吞噬,人怎么还能活着?而深受影响的作者怎么不用最残酷的文字控诉那个年代?

但请记住,即使在悬崖的边缘,都会有那么一根救命稻草,而在那个年代,那根“救命稻草”的名字叫淳朴和温情。

姥爷对柱儿的眷恋,这教给作者以爱。

老苏联的离去,姥姥还是偷偷地为他上坟,烧香。这教给作者以同情。

淳朴而温情的乡间生活。这教给作者以释然。

生活可以很艰难,生命可以很脆弱,但爱和温情是谁都无法轻易地抹去,因为我们是完完整整的人。

一个人的少年时代为何令人难以忘怀,像琥珀一样散发着永恒的光泽?因为我们的想象力最为活跃的时期,那是一段尽管有不平,但童眸依然清水一样透明的岁月。就像迟子建阿姨说的那样《北极村童话》里有难以消泯的童心,有像樟子松一样经冬不凋的爱。这里有快乐,也有悲伤。

小说讲了一个七岁小女孩灯子被寄养在北极村姥姥家的故事。当时她只有七岁,她是孤独的,离开了父母,到北极村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在北极村里,她有时寻找童年的乐趣,和鸡,鸭,蚂蚱,蝈蝈打交道,她感受着北极村的民风民俗,听姥姥讲一些神奇的鬼怪故事。她对因为咬人就被拴起来的“傻子”充满了同情,乡村宁静的夜里只有“傻子”陪着灯子看一闪一闪的星星,对被人孤立冷落的“老苏联”感到亲切,对姥爷失去儿子的痛苦充满怜悯,对姥姥的不知情充满同情。

我的童年没有大喜大悲,但我也和灯子一样,在每一次亲近大自然的时候,都会发现无与伦比的.快乐。每当干爸带着我和阳阳出去芦苇边的小池塘抓小鱼的时候,我都会兴奋不已,不管是新鲜的空气,还是各种各样的小鱼,又让我把大自然的面目看个遍。

迟子建阿姨最喜欢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弹奏的钢琴曲《童年即景》,时间之河在他苍老的脸上倒流,流进他的皱纹,流进沉沉落日和另一世界呈现的星辰。

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疯人院里也流淌着至纯的人性之泉,就像花瓣饭里也会掺杂着认得眼泪一样。

迟子建的中短篇小说数量壮观,内容丰富。下面具体的来看看!

20多年前,当迟子建从遥远的北极村走向文坛的时候,像一个陌生的精灵,带着极地乡间特有的气息,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清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陌生的文学的世界。在迟子建的生活经历和她的作品中,凝结着她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浓郁的故土情结。对迟子建而言,故乡和大自然是她文学世界的太阳和月亮,它们照亮和温暖了迟子建的写作和生活。在她的笔下,记述着童年北极村的寂寞和黑土地上生长着的淡淡的忧伤。

一.北极村童年的回忆――《北极村童话》

《北极村童话》是迟子建童年回忆录的散文体小说,她以纯真幼稚的孩童视角,充满温情的语言叙写着寂寞的童年。

迟子建的童年是在北极村度过的,妈妈把她一人留在姥姥家,寂寞的童年也就此开始了。寂寞的孩子是敏感的,只有寂寞,她才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敏感,她才对那些草木的枯荣、雨雪的更迭充满了冥想。

迟子建的“童话”弥漫着忧伤,充满着遗憾:那个爱讲鬼怪故事的猴姥有着惨痛的身世,她原本是一个精干美貌的女子,被日本人糟蹋后,死过几次而不得,衣着脏乱、大着嗓门、抽着烟头,捶胸顿足地讲鬼怪故事;那个热情灵巧的老苏联被丈夫儿子抛弃,孤单地活着,寂寞而凄凉地死去;姥爷隐藏着儿子(大舅柱儿)死去这个痛楚的秘密……这些人和事在迟子建的心灵上,留下了忧伤的印记。

北极村应该是迟子建的福地,她的童年和文学生命是北极村给的,只有这个古风纯朴,静谧清新,景色宜人的中国最北的村落,才能赋予她丰富的想象力和一个童话的世界。迟子建是带着《北极村童话》,从大兴安岭走上文坛的,《北极村童话》作为她文学生命的肇始,宿命般成为她后来所有文学作品的底色。

二.美丽的黑土地上,长着淡淡的忧伤――《雾月牛栏》、《清水洗尘》、《亲亲土豆》

美丽的黑土地上,生活着善良的人们,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更替变换着不同的肤色,而他们在这样的轮回中迎来晨光,送走日落,但他们却无法抹去来自自身的忧伤,这些淡淡忧伤就好像是从脚下的黑土地上长出来的,一茬接着一茬,像他们的生命一样,传递着,延续着……

(一)《雾月牛栏》:雾一般的愧疚,雾一般的哀愁

雾月里,睡在炕头的宝坠看到母亲与叔(继父)肌肤相亲,叔转而尴尬异常。第二天问宝坠看到什么了,宝坠童言无忌说看到叔和妈叠在一起了。宝坠叔受不住了,一巴掌过去,宝坠的头磕到了牛栏上,便傻了。傻了的宝坠再也不住人住的屋子了,他要一人住在牛屋里。叔隐瞒了宝坠变傻的真相,从此叔的眼里只有宝坠。愧疚像毒

蛇一样死缠住叔不放,叔病倒了。重病的叔,一心想着见宝坠最后一面。可是宝坠却不愿走入人住的屋子,在母亲葱油饼卷土豆丝的诱惑下,宝坠终于答应见叔。叔让宝坠在他死后从新回到正屋里住。宝坠不愿,说叔死了还会有新的叔住进正屋。宝坠的话刺激到叔,第二天叔拖着病体将那泛着白光的牛栏砍去后,再也没有站起来。也许死是叔真正地解脱,他数年对宝坠的养育之恩也许一点一点地抵偿着当年的过失,但他的内心的愧疚却最终没有减轻。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其实,生命中又怎能承受那些沉甸甸的重呢?生命中总有些不能承受的重,它可能来自一时的疏忽,来自善意的欺骗,或者就是与生俱来,正如哈姆莱特的悲剧,宝坠叔对宝坠的内疚。无论怎样,我们永远也走不出内疚的围城,无法逃脱命运的嵌套。

(二)《清水洗尘》:被忽视的忧伤

《清水洗尘》讲述了北疆一个小镇上一户人家“洗澡”的事。

“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但是“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总是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澡”。十三岁的少年天灶,有了更高一层的精神需求,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他的精神也要成长了,他渴望自己像家里的其它人一样,也拥有一盆清水,而这个愿望却一直被家人忽略着。他争取的不仅仅是一盆洁净的洗澡水,更深的意义上,正表明了他对独立精神和人格的追求。而天灶的这种成长的觉醒却是伴随着在生活中被忽视的忧伤而产生的。当天灶为别人烧了五年水,终于真正为自己烧水时,那原本枯燥单调的烧水过程,在一瞬间,变得那么美好,那么富于诗意,锅里沸腾的水,也不再是炎夏的知了单调枯燥的叫嚷,而是热情洋溢的歌唱。窗外寂静无声的寒夜和经久不息的星星,和着天灶自编的旋律,此时也变得格外美妙动人了,他甚至觉得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那盆清水中。

(三)《亲亲土豆》:亲亲土豆,亲亲生活

《亲亲土豆》描述的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以种植三亩土豆为主要生活来源。丈夫秦山不幸患晚期肺癌,妻子李爱杰对丈夫隐瞒病情,独自一人去承担生活的重压,秦山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偷偷跑回故乡那片丰收在即的土豆地劳作。在秦山的葬礼上,当棺木落入坑穴,人们用铁铲将微薄的冻土扬完,妻子突然冲上前去,将早已备好的五麻袋土豆逐一倾倒在丈夫的坟头……

普通乡民秦山的生命与他钟情的黑土地、喜欢伺弄的土豆紧紧地连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悄悄从医院回到了那片热土,去“亲亲土豆”,因为那是他生命表现的一种方式。那个“跟脚”的土豆,表现了他对妻儿怎样的眷恋,对生活怎样的热爱啊!

三.世界上所有人的哀伤――《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迟子建的爱情之花开得比较迟,但开得特别娇艳,而这支娇艳的花朵却无力躲过骤然而至的风雨。2004年,刚刚结婚五年的丈夫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她。那一段灰暗的日子里,迟子建陷入无尽的哀伤。读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个巨大的苍凉的意象扑面而来,完完全全的把读者盖住了――

“我”的丈夫魔术师被一个酒后驾驶破摩托车的猥琐的菜农撞死,悲伤之余“我”感受到的是命运的残酷和拨弄。为了疗伤,“我”决定去以红泥泉水著称的三山湖旅行。因山体滑坡,火车停靠在乌塘,并由此引出了乌塘小镇的人的生活境况。

周二嫂到车站接生意,不像其它女人上前叫喊,拉扯,“我”选择了在去她家的豆腐旅店,周二一家过着相对安稳自足的生活,夫妻恩爱,虽不富裕但至少幸福得完整,就连满怀爱意的夫妻斗嘴也成了“我”再也无法企及的了。

相比之下,蒋百嫂则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她的丈夫蒋百在矿上出事后“失踪”了,与丈夫同样恩爱的蒋白嫂在此后变得变得“荒荡”,大闹酒馆,喝个烂醉。在停电的夜晚,蒋白嫂就像一个疯子一样大喊大闹,唯一能让她精神上可以寄托的就是凄凉的民歌了。“我”去找她搜集民歌,于是,我和蒋百嫂这两个同命相怜的女人在酒桌上流泪了。流泪的蒋百嫂唱了起来,歌词反反复复只是一句:这世上的夜晚啊――。我揭开奇怪的冰柜,终于知道蒋百嫂的真实境况――她的丈夫已冻成了一个冰人!原来,丈夫和那些可怜的男人一样,同样死于矿难,但是,为了少一个死人指标,政府、煤主和蒋百嫂做了一笔交易:隐瞒丈夫的实情,得到更多的赔偿。痛失丈夫的蒋百嫂天天面对丈夫的尸体,天天忍受着心灵的巨大折磨,她能不“疯”吗?

离开乌塘之后,“我”到了三山湖,结识了一对靠卖火山石为生的父子。云领的母亲生前是个理发师,被顾客的宠物小狗咬伤,患狂犬病死去,父亲在度假村替客人放焰火,为了挣到客人许诺的两百块钱,将一个大礼花托在手上点燃,一条手臂跟绚丽的焰火一起飞上了天空。看着云领的小小身影,想着乌塘镇上不幸的人们,“我”已无须在自己的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因为“我”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轻得就像月亮旁边丝丝缕缕的浮云。

迟子建也说,这个作品最接近她的真实生活,在经历了失去丈夫的痛苦之后,迟子建打量生活的眼光与以前不一样了,她切身体会到了别人的痛苦,把自己的痛和别人的痛融在一起,她的作品更加深厚,迟子建在对人对物的博大的爱中,拥有了一个广阔的大世界。

谢冕曾这样评价迟子建近年的创作: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12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