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一个校长的读后感精练100句-读后感

在暑期的读书活动中,师训分站长发给我一本名为《做一个书生校长》的教育随笔,并戏说这是我的专利。我笑着欣然接受。这并非是因为那两个高高在上的“校长”两字,真正吸引我眼球并让我怦然心动的却是有迂腐之嫌的“书生”二字。

回到家匆匆翻阅,文中作者——上海市建平中学现任校长陈红兵,以“做一个书生校长”为题,把任职以来的一些思考、做法和讲话汇集起来。因为他所处的职位与我不同,而且涉及的是高中领域,并非小学教育,所以好多文章我是泛泛而过。但有一点让我深感佩服:作为上海市重点中学的校长,陈红兵以一介书生为荣,在45年人生旅程中爱书、买书、看书、藏书、教书、写书,笔耕不缀,其乐无穷。这让我感受到一介书生的充实和浪漫,更让我感受到一位书生校长的魅力和荣耀。

与文中作者相比,我觉得汗颜。但扪心自问,除了工作、儿子,我还是把大部分业余时间交给了书本。而且对书的那份情感,并没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也不曾因家务的繁忙而排挤,更不曾因工作的压力而厌烦。书与我如影随形、相依相伴。

平日里,我最爱读的一本杂志就是《小学德育》。拿一位书友的话来形容:“每个月,我都像冬天的大地等待春风吹来一样期待着她的出现。当她终于以清新、生动的面孔出现在我的面前时,48页的纸张成了我心灵的香格里拉。”的确,《小学德育》中一篇篇生动的课堂教学时录与反思为我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资源;一则则经典的教育故事使我在别人的文字中体悟自己的教学心得;而一位位大师高深的教育理论使我的教育实践得到指导和提升。03年,我的第一篇论文在《小学德育》上发表,不经易的成功,给了我继续努力的欲望和勇气。05年,我如愿以偿地被评为小学品德学科中学高级教师。这里,我想对功不可抹的`《小学德育》郑重地说声:“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每一天。”

当然,我也读其他杂志:《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品德)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等。而每年的暑期,我都会认真地通读《教师学习材料》,一遍又一遍。今年暑期,我把《爱与责任》重读了一遍,把文章后半部分《追求教育的人生价值系列21篇》摘录下来。因为在我看来字字珠矶,句句经典。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能好好地读读这些文章,它将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书香校园的建设,我又开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名著。我读《老人与海》、《爱的教育》、《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等。读着读着,我似乎找回了早已泯灭的童心和浪漫,奇异瑰丽的幻想重新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但愿在我的牵引下,我的学生,我的儿子,他们幼小的心田也能发出一些新芽,长出一些青草。

最是书香能致远。是呀,一本好书,犹如春天里最先返青的小草;一本好书,仿佛盛夏中遮挡酷暑的大树;一本好书,如同秋日里丰硕的果实;一本好书,宛如严冬里一杯暖暖的清茶。当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到一本百读不厌、心领神会、酣然而归的书,捧起它,用心灵去阅读,这时,我们会忘了失意和迷惘,忘了慌乱和愁苦。我们无声无息地在书本中吸收营养,滋润精神,提高眼光,开拓视野。这时,人生的磨刀石霍霍作响,知识的充电器频频闪烁。而我们正展开理想的羽翼,在精神纯净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营造爱好书、尊重书、崇敬书的氛围,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实质所在。”就让我们记住大师的至理名言,书香为伴,经典为友,不离不弃,直到永远。

窗外,正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季节。此时的春,已走到了深处。树上的叶,已染成了青绿。各种各样的花儿,噼里啪啦开得正旺。是月季。是含笑。是睡莲。是虞美人。腮边拂过暖熏醉人的微风,静静地捧着《一个小学校长的

书的封面很简单直白,丰子恺的一幅漫画,一个学生在给老师行礼。书中每天日记中的文字更是简单直白,一天主要见了什么人,想了哪些点子,做了什么事,看似琐碎,却闪烁着教育的智慧。

刘百川的日记告诉我们,教师和校长的教育研究当是扎根于学校土壤的,着眼于自身的教育生活的。不需要空头理论,不需要鸿篇巨制,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记录和工作反思。我只是走马观花地翻了翻这本书,我看到了三点。

第一,看到了“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

儿童中心说,切合我们现在课改的理念“学生为本”。但是落到实处的有多少呢?就拿课堂来说,教师在备课时考虑自己的“教”多一些,还是考虑学生的“学”多一些呢。

刘百川校长和同事制订的教学要始终认定的十二个原则中,提到的“儿童”一词就多达24个。abb式的词语。如第一、二条“一、各科教学的活动,应根据儿童实际生活的需要,以教学改进儿童的生活,寓教学于生活之中。”“二、没有趣味的学习等于苦工,所以教学要时时激动儿童的兴味,利用儿童的兴味,养成儿童各种作业的兴味。”看看我们现在的教学主张,又有多少超越呢。

刘校长不仅这样提了,更是这样做了。跟老师商量黑板悬挂的高度,以儿童能在黑板上自由书写为度,排列课桌椅的时候,桌位与黑板、后墙、左右墙的距离都有严格的标准,特别是每个教室里用具的准备多达12项,包括儿童洗手脸的面盆和毛巾,儿童用的剪刀、肥皂、针线、儿童挂衣服的衣架等。而且详细到叮嘱学生每人的衣服用品等都要有名字,以免混乱。

80年前的校长能考虑到这些,我觉得真了不起。在教育进入现代化的今天,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对于儿童的关心程度有没有达到这样细致入微的境地呢。我们很多学校的宣传标语和图画等,跟我们大人的视线相平,就没有考虑学生的视角。我们学校每个班级最好要配一个挂钟,有些学校就有的。学生大多没有手表,缺少时间观念,这样老师上课也可以不用带着手机进教室,电话响还会影响课堂秩序。操场上活动过后,总是遗留一些学生的校服,失物招领很久也没人领取。如果我们也能像民国时期的老师一样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细枝末节,这样的现象就可以避免了。

在他们开学典礼上,一位孙先生对于“理想的小朋友”的演说很有意思。他说“好的小朋友”要有猴子般的聪明、狮子般的健康、蚂蚁般的勇敢、蜜蜂般的勤劳、白鹅般的清洁、雄鸡般的信实。我觉得用这个来评价,比我们现在的“三好学生”、“四好少年”更形象,更有意思。

还有,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批评?刘百川曾经在一篇日记里讲到,训育,对个别孩子的训育,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德育,应该是私密的,要关在屋子里进行的。可是我们现在批评教育孩子,不是教室里,就是在办公室。哪一个不是在公开场合?一个老师在批评,引起其他学科老师的`“共鸣”,对那个低头不语的学生“群起而攻之”。

在刘百川的日记折射出的教育理念中,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第二,看到了“善思笃行”的教育实践。

刘百川校长主张废除体罚,提倡“实行人格感化”,他说这是教育上最有力量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处处以感情来激动儿童,使儿童努力为善。更时时表示对儿童非常喜爱。儿童如顾全教师的喜爱,自然愿意悔过迁善。

他引用友人辛祚义的来信说:“做教师的要像园丁一样的辛苦勤劳,拿培花顺其自然的方法,去培养儿童。做教师的要像母亲一样的慈爱拿爱护自己子女的心肠去爱护儿童。做教师的,要像医生一样的精明,拿诊断病人的眼光去诊断儿童。做教师的要像说书演戏的一样有精神,拿说书演戏的方法,把教学的材料提示给儿童。做教师的要像法官一样的严明,对于自己,对于儿童的行为,不能有一次的苟且,处理儿童的问题,尤要大公无私。总之,做教师的要有健康的身体,精密的头脑,浓厚的兴趣……

精心筹备了一个多月,没想到开学的时候,秩序很不好,原因由于儿童假后没有受相当的指导,又有许多新生加入,所以秩序紊乱。刘校长和他的同事费先生决定,在开学三天前,不必上课,举行“始业指导”。(用现在的话,就是行为习惯的教育)又制订了指导的纲要(师生介绍、校舍位置的认识、课业用品的准备、常规的指导、秩序、礼仪的训练等)。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三天以后他们学校开展孔子诞辰纪念会,会场的秩序,非常的安定。

《校长一生的必修课》读后感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项苦差事,但我们每个人又离不开学习。学生时代要学习,工作之后要学习,学习永不止步。

最近在读《校长一生的必修课》一书“学习篇”,深深被几位校长学习精神所打动。任勇校长认为“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律令,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教师职业又注定在这方面的要求高于一般人。”王生校长不懈的求学之路促使他事业不断走向成功。李金池校长博采众长,即使工作繁忙,仍然纵览群书,手不释卷。三位校长成功并越走越远的成功秘诀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已经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习惯。在他们心里,学习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大多数人已经把时间用在了休闲娱乐上,一提学习就说没时间。在我的周围一些年龄大点的同事也是认为自己年龄大了,也没什么发展了,还学习干什么?其实学习也是一种休闲,学习没有年龄要求,只要把学习当成乐趣就会挤时间学习,就会离不开学习。

现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就更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但要给学生一桶水,更要给学生长流水。这句话就意味着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

高尔基说“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尽管你已学有所成,尽管你已功成名就,但学习永不止步,学习会让你越走越远。尽管我已年过半百,但学习不应止步,要像前面的三位校长那样,把学习当成乐趣,把学习当成精神食粮,充实自己,营养自己,提高自己,以丰厚扎实的知识底蕴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校长一生的必修课》读后感2

忙碌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回到家中,静静地倚在沙发上,慢慢地品读郭其俊先生《校长一生的必修课》一书,收获颇丰。其中【智慧篇】《用智慧统帅行动》和【卓越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吸引我,让我反复阅读数次。

就像书中所说“现代学校需要智慧型校长,智慧的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智慧、领导智慧和管理智慧。教育智慧是方向,规定着学校未来的面貌,而领导智慧则是校长智慧的核心之所在。校长的.智慧源于自身的真善美。教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事业,而这份事业具体到学校,是由校长带领教师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活动。我们的校长要有求真的学风和品质。”

我认为:智慧型校长更要勤于思考。古人说,智者不惑,宁静致远。习得一定知识后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而思考正是智慧形成的核心。所谓“宁静致远”,就是当一个人沉静下来认真思考的时候,他的思想才能更高更远,他的眼光和境界才能有更大的提升。所谓“智者不惑”,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才会保持清醒头脑,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智慧型校长的`关键所在。

叶校长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学校应该有一种精神:民主、人道、创造;应该有一种文化:以科学理性、美的情怀为价值;应该有一种风采:高贵高雅、磅礴大气。”因此叶校长“思想解放、行为规范”的办学追求使得学校不断前进,推动着学校的现代转型。

我校将“团结、创新、勤奋、求实”作为校训,这是学校师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根据学校体育特色打造了“曲棍球体育特色廊壁文化”,根据校本国学课的经典诵读打造学校有一文化特色“国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国学廊壁文化,墙壁上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德作为全校师生的根本要求。崇尚师德,以德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更要以培养德形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己任。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学习,我将把自己的收获融入到我今后的工作之中,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27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