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选录66句-经典语录

《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相关故事。

红楼梦第十六回读后感

十六回,贾瑞求贾琏为他谋份差事,贾琏来求王熙凤而她却不买他的账,并嘲笑贾芸“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同样,贾琏的奶妈为儿子求差和贾琏说了几次,最后还是找了王熙凤才成。凡此种种,都说明她对贾琏的不“顺”。有的人认为,这反映了王熙凤具有进步的民主平等思想,我倒觉得主要是因为王熙凤的性格以及她本人所具有的才干、其家庭的能量和贾琏的为人等原因所致,恐怕并不就具有多少进步的民主平等思想。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十六回

【第1句】:在古典文学结构上,对仗的'形式经常是在提醒我们关注生命的两种状态。贾元春的生命到了极盛时期,因为才情美貌被选凤藻宫,封为贵妃;另一个竟然在这么年轻时就夭折了。

【第2句】:两个生命的对比让你看到繁华与幻灭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我们对荣华富贵的赞叹,对年少命薄的哀叹,其实也是同一个东西。也许,我们的赞美与哀叹本身也是一种执着。

【第3句】:金哥的故事在《红楼梦》里不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但如果仔细去读,感觉到《红楼梦》中无所不在的情深。

【第4句】:曹雪芹再谈的小说中基本上是歌颂青春的。他觉得青春本身有一种不知人间世故的单纯。中国古典小说很少让少年做主角,因为总觉得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对青春多持一种比较排斥或批判的态度。在戏台上,主角很少是小生,大部分是老生,因为只有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磨难,才有一种生命的苍凉,这是中国美学的奇特之处。中国的山水画,主角也大多是老人,拄着根拐杖在山里访友之类的,很少有青少年。

【第5句】:曹雪芹的《红楼梦》有一种特殊美学,它是在为青春翻案,他重的情是少年之情,他觉得那里有一种天真,虽然会经常犯错,但绝对不是世故。他不喜欢成人世界里用现实的功利去衡量一切生命的现象,所以很多时候他会把成人和青春的世界来做对比。

【第6句】:《红楼梦》在四大才子书里,是最特别的一本书,因为它始终在写一个“情”字。可是“情”在儒家礼教是最受压抑的,很少有人去歌颂少年男女的情,因为这是被禁止的。

【第7句】:宝玉是孤独的,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他活在贾府的荣华中,可他知道,这终究不过是一场戏而已。

【第8句】:如果他真是一块天上的石头来经历繁华,他先天就带着一种感觉,所有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迟早要回到天上,做回灵河岸边的一块石头。

【第9句】:在黛玉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王爷(北静王),在宝玉的世界里,黛玉的这种超脱也变得高不可攀。黛玉就是天上的那一棵绛珠草,她下凡只是为了还眼泪,跟所有人都无关。

【第10句】:宝玉对他姐姐封贵妃不在意,黛玉对皇帝的赏赐也不在意,这两个人是注定的仙缘。有很多人总想把《红楼梦》改成最后黛玉嫁给宝玉了,大概就是不太懂仙缘的含义。仙缘在人世间是不会完成的,它只是天上的缘分而已。

【第11句】:宝玉听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其实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关心,到最后只有“平安”二字。

【第12句】:宝玉心中“品度”黛玉,好像也不是看,这是他最熟悉的人,是在前世有缘分的人,他之间有一种生命上的默契,所以用了“品”字。

【第13句】:用“超逸”形容黛玉,因为她跟人世间所有的人都不一样。比如王熙凤就是活在人间的,她活得非常热闹,所有人间要的东西她都要,而黛玉是所有人间的东西都不在意,这就是“逸”了。

【第14句】:宝玉的世界里面有北静王、黛玉、二丫头、还有秦钟,他们与宝玉都有深深浅浅的缘分,可是黛玉就不可能跟北静王等人有缘,因为这是世俗的王位对黛玉没有任何意义。“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第15句】:王熙凤明明知道自己是在演戏,可是她还是很认真地演。黛玉正好相反,她从不演戏,只以本性示人。这又是对比。作者并没有说他喜欢哪个人,或者不喜欢哪个人。对他来讲,《红楼梦》中的这些人是他一生的缘分,黛玉是将来要在天上相见的仙缘,而王熙凤也许就是尘世间的缘分。

【第16句】:《红楼梦》里的男性大多很糟糕,只有宝玉比较特别。我们说的绝对不是宝玉用情专一,而是说他对人的那份深情不是来自纯粹的欲望,虽然警幻仙姑说宝玉是天下爱第一淫人,把他的情和欲拉到一起,可是在宝玉的身上你的确能感觉到那份情的贵重,包括对二丫头,淡淡一次见面,他会有一种惆怅。

【第17句】:人沉溺在权力和财富中时,终觉得欲望可以被满足,然而欲望其实是无法真正满足的,反而是宝玉的深情到最后有一种饱满。

篇一:西游记第十六回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书对我们一生有益,经典名著《西游记》便是我喜爱而受益的一本好书。今天,我读的是《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唐僧收了悟空为徒,自然高兴,因为这个徒儿身手不凡,这一路上便更有希望了。

然而,这生性顽劣的猴儿,有时还会招惹些是非,还需要师父的百般调教才行。这不,麻烦又来了。师徒二人走了一日,天色已晚,但见一座寺庙,便想借住一宿歇歇脚。唐僧叩开寺门,行礼,介绍自己是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寺院长老热情款待了二位。席间,长老与唐僧搭话,觉得师徒远道而来,必定有宝贝。唐僧谦虚谨慎,不张扬,只说不曾带有宝贝。而悟空快嘴快语,脱口而说当然有宝贝袈裟一件。长老自认穿了一辈子的袈裟,还有什么不一样的,便要看看。悟空按捺不住炫耀的老毛病,把袈裟给了长老。这长老果真从未见如此好的袈裟,爱不释手,起了歹心,便要图财害命,指使小和尚放火烧寺。他怎知悟空的本领,用避火罩保护住了唐僧。一夜间,寺庙化为灰烬,长老也一命呜呼。读完后,我也在责备悟空,要不是他故作玄虚,炫耀自家宝贝,也不会引来这场灾难。

就是这一次次的教训,悟空还是改不掉顽性,任凭自己的性子胡来,怪不得观音菩萨教给唐僧紧箍咒的秘诀来制约这顽劣的猴子呢!虽然悟空办事毛手毛脚,但他却一心装着自己的师父,无论怎样,他都会尽所全能保护师父,这一点尊师的良好品德值得我们学习。身为长老的院主,在佛前对宝贝起贪心,结果不仅没得逞,还把命给搭进去了,终究得到了报应,真是一个良好的教训。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做人不能有贪欲,贪欲过大,人自然就会变的愚蠢起来。最终还是自己享受恶果。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篇二:西游记第十六回读后感

出门远行者比宝斗富自取其祸,而谋财害命者必有报应。

比宝斗富遇到贪心之人必会千方百计谋取财宝。远行之人身居异地,对所处环境的不了解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如当地的社会习俗、民风善恶和身边人员的成分。不懂社会习俗有可能触犯当地禁忌,不知民风善恶则不知道行事分寸,不明人员成分有可能暗自吃亏。同时,强龙不压地头蛇,都明白,即便发生争执自己的力量也多处于劣势。遇到贪心之人,在家尚可争执,在外则性命不保。如孙悟空在观音禅院主动与人斗宝比富,若不是他这般神通广大,不也是殒命。即便保下性命,火烧了禅院,也免不了与黑风怪再起争执,不仅受了金箍之苦,还要操心劳神灭这无妄之灾,这不是自取其祸。

贪心者已迷心窍,为利而动,不顾生死。程颢有名言“贪之甚,甚昏蔽而忘礼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忘礼仪会做出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失去朋友们的帮助。寻求利益的人很多,如果争夺的过于激烈,必定会结下怨恨。失助结怨,求败之门。争夺成功者得意一时,失败者身败名裂。禅院方丈不守佛门禁律,妄起杀生之念,这便是忘礼仪。为求袈裟取人性命,则是求之极,没想到碰到孙行者,争夺不胜,被猴子一念报复之心烧了禅院,自己不堪羞辱含恨自尽。切不可妄生贪心,更不能谋财害命,否则必遭报应。

篇三:西游记第十六回读后感

唐三藏和孙行者,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来到了一座叫做“观音禅院”的寺庙来。根据三藏和悟空的观察,这个寺院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修行场所。小说作者对这个寺院也赞不绝口。你看那诗词描写的多么的好:“层层殿阁,迭迭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一首诗还不够形容,接着马上又来了一首七律来称赞这个观音寺院:“上刹祇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一般来说,真正修行的寺庙,选址都是经过千辛万苦的精挑细选的。怎么选,首先要看是哪个修行法门的修道人在选。其次,要考察这个地方跟那个法门的世界,是不是有上下的对应关系。你看那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等地形地貌,均是跟天国非常相似的'构造。也就是说,当初在地壳运动中,在地表上构造这些大山的时候,就是那些佛和大菩萨们根据自己的天国底层形状和结构来构造起来的。后来的和尚们又辨识出来这些地方,来到这里修行。因为是跟天国有着某种内在的结构同构关系和上下对应渠道,所以他们在这些地方搭庵、结庐、建庙,选址在这儿做修行的落脚点。

可是你知道,这么好的地方,而且是观音菩萨的道场的寺庙,怎么就养了一帮子傻和尚坏和尚呢?说的不好听了,跟那些正经修行的和尚们比起来,他们真的算得上是邪僧了。他们自己邪乎还不够,这里的当家老和尚,居然还勾搭山中的妖精,跟一个妖精头子称兄道弟的。作为一个僧人不按照佛法修行,却跟着那妖精头学些妖术邪法。你学就学邪法去吧,他们还仍然以和尚自居,你说乱套不乱套。以观世音菩萨的无量法力和正果,怎么会容忍了这么一帮子乱来的假和尚呢?

还有,这寺庙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悟空他收拾、教训那些傻和尚倒也算了,悟空他煽风点火的,借机会把整个观音菩萨的观音禅院给烧了个精光。你来评评理,菩萨该怎么跟悟空算这一笔账?哎!其实菩萨根本就跟没事情发生一样。你说这又是怎么个道理嘛?

而且烧寺庙的时候,不光是悟空起劲儿,那些火神们也跟着踊跃的厉害“南方三炁逞英雄,回禄大神施法力。”不但如此,悟空、火神们把满寺院的佛像、天王像、护法神像、罗汉像等等,无一幸免的给干掉了。哎呀呀,悟空哥哥,这次你们的祸可闯大了!唉,可是,你都知道,佛、天王、护法、罗汉他们,谁都跟没看见有过这回事儿一样,这个火烧事件的事情,可以是当场就被无视了,并且以后也没有任何神仙提及过这回事。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后感1

“诗曰: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第十七回一开头就写了这首诗,该诗将贵妃省亲的无奈做了一个总结。在第十八回,元春离开的时候,劝贾政别这样铺张浪费,以节省为要。为了元春回家省亲,贾家可谓是大动人力物力,表面上豪华,其实却是给贾家巨大的元气伤害,花费无数。在外人看来好似风光无限,但是其中的甘苦可能就只有管家的知道了。

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比如某某大领导过来乡下视察,那真是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为了面子上过得去,有光彩,就算是花个财政亏空都在所不惜。这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是有的。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后感2

“众清客笑道:“老世翁今日一拟定佳,何必又待雨村?”贾政笑道:“你们不知,我自幼于山水花鸟上题咏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纵拟了出来,未免迂腐古板……”

大观园建好,现在就差要题匾了。贾政对于给山水花鸟题咏的题目已经不在行了,他整天忙于应付朝廷官场的事物,满脑子都是官场上的事情。这种人是可怜的,人生变得单调,失去了活力的一面。

贾政音同“假正经”,他经常教导宝玉要读考试的书,禁止他读淫诗艳词的书籍。当贾政跟那些清客文人一起的时候,又常常讨论一些艳词淫曲,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我读到贾政这个人物就好像读到自己,有时候自己就是这样,明明内心是喜欢那样的,却故意装作不喜欢,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从事教导职业的老师、讲师、牧师很容易犯这样虚伪的毛病。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后感3

元春归省,荣府兴建大观园。广集工匠,堆山砌水,插花拂柳,不日已建成。贾政闲来无事,邀众清客赏元题词。偶遇宝玉,贾政正欲试其才智,遂提领携带入园。

吟山颂水,正和宝玉脾气。此次试才,宝玉崭露头角,加众清客从旁谄媚吹捧,贾政颇为得意。宝玉凯旋,众小厮围追讨喜,宝玉浑身配物,被搜刮一空。

黛玉见宝玉这番光景,误以为私下送他的`荷包被转赠他人,立气冲云霄,直要离了宝玉而去。宝玉急怀中取出荷包,更百般软语求扰,好妹妹叫了百回,黛玉方平息怒气,和好如初。

贾蔷等采办归来,演习戏曲。妙玉入府,其人文墨极通,模样极好,性情乖癖,眼弃凡尘。

红楼梦第十七回读后感4

皇帝的妃子贾元春要回娘家探亲,须要修一座园林式的别墅让妃子住,这别墅叫“大观园”。

大观园修成后,各个风景区或有房子的地方,立有石碑,上面要题上有艺术哲理意味的词语,来表明或暗示地点。贾政为了考试宝玉的才能,把这任务给了他。从宝玉题对额来写他的非凡才气。

这回也写贾政的不学无术,竟然题不出一句合格的词来,而只会训斥斥儿子,这样的父亲并不少见。

我很欣赏“沁芳亭”。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又欣赏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三篙、一脉,都指水。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绿,河两岸的花给水分去了香气;或:河水从岸柳那里借来了翠绿,因了一条河而把两岸的花香分开了。联意是说柳和水,花和水,相互灵通,相互引吸,相依为美,相互渗透,真神来之笔。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301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