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具》读后感集合96句-经典语录
《巨人的工具》读后感1
《巨人的工具》讲的是牛人的方法论,在各个领域能够堪称为真牛人的成功人士是非常稀少的,这些人的成功除了具有先天的智力、家庭背景或教育背景等优势之外,成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辛勤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有常人不具备的认知深度、认知方式及做事方法。
结合本书中牛人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点体会。
其一,漫画作者斯科特?亚当斯练就了一项本领,他的画画技能和写笑话的技能都不是世界最好的,但是他把这两项技能结合到一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太少了。
这就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任何一个领域的牛人,都需要在所从事的领域内练就到至少排名前25%的能力。任何一个领域真正专业的人只有2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理论,必须成为这20%里的人才有成为牛人的能力基础,同时,如果还能在另外一两个领域内练就成排名前百分之二十的能力,那这个人就会成为真正的不可替代的真牛人,这也是一些人可以追求的能力模型和发展方向。
其二,里德·霍夫曼的一个原则是:最重要的理由,只有一个。
在做重大决策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是充足、重要的理由。在我们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在做某项决策之前,要有明确的决策目标和充足的理由为基础进行决策,这样决策的正确性才能有所保证,才不会后悔。
其三,马克·安德森一个原则是:别打价格战,涨价!
通常的逻辑是,如果产品的价格低,人们就会买,量大就必然成功。但是很多公司因此栽了跟头。如果人们不愿为你的产品多付钱,说明你的产品或服务没什么好的。如果公司一直垂死挣扎,多半是因为产品价格不够高。回到我们公司,我们是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的公司,产品的价格包含着我们的专业和服务的成本,客户想要获得专业周到的服务,就要付出相应的服务成本,这些服务成本就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价格上。尤其是专利产品,专业和服务成本较高,为了构筑专业团队,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我们的产品价格只能越来越高,这样才能长期良性发展。
其四,伟大投资人的共同特点,控制下跌风险。
所有的投资人都想方设法赚更多的钱,但他们却在思考如何不亏钱;不对称的风险与回报,最伟大的投资人都在挖空心思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高回报;资产配置为王,不管你投资什么类型的资产,在你一生当中,它一定会跌去不少于50%的价值,有时跌幅会达到70%。
可以看出,真正的投资大师都是非常理性的,我们经营企业也同样应该更加理性,构筑人才基础、成熟的管理和稳健的盈利模式,这样才能更多地受到投资人的关注。
最后,本书作者也并不鼓励盲从大师的理念和习惯,这些人的成功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但这些理念和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思维的局限,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
《巨人的工具》读后感2
万维钢老师推荐了这本书,这是一本有关成功的书,听名字确实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万维钢的传达的一个意思让我有了阅读他的兴趣,这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这是一群实在的美国精英在讲授自己的科学方法。以下是我自己的不看书还能回忆起的:
【第1句】:饮食。作者介绍了生酮饮食,大谈这种饮食的好处,生酮饮食的特点是转变人体吸收养分的'途径,从吸收糖类转为吸收蛋白质。我知乎了一下,人们对这种饮食方式的评价好坏参半,唯一有用的是,这是一种需要专家指导的方式,未经指导,切勿尝试。我之所以要把这个写出来,给未来留一种解决方法。
【第2句】:健康,一是管住嘴,二是迈开腿。迈开腿上,确实有2个有意思的小技巧。
①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该练些什么,从你认为你完成起来有困难的动作开始练起;
②坚持,即便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仰卧起坐。
得到:怎么判断对自己有困难,背后的逻辑是对自己的了解,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刻意联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进入学习区,不断进步,“认识你自己”。
【第3句】:意义。早起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把被子整理好,好让自己觉得生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让自己觉得赢得了这一天。
得到:这么做的本质其实是赋予行为以意义,不管是叠被子也好,刷牙也罢,不过是常见的事情,这些精英赋予生活以意义,给生活更多的仪式感,也许这种方法可以让人内心更强大。
【第4句】:吾日三省吾身。早上静坐,思考今天应做的事,哪些事会让今天更精彩;晚上反思,今天做了那些重要的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入睡时,带着问题。如果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可以每日把这些写下来。
如果有志于写作,不妨每日写那么两页纸,不管有无思绪。
【第5句】:对于年轻,别太急,把目光放长远,要专注。
【第6句】:成功的“捷径”。一个人除非特别天才,否则在一个领域达到顶尖水平难上加难,不过达到一个领域的前25%努力是有很大概率实现的,如果在另外一个领域能达到前25%,两两结合,说不定会有大的突破。成功虽有捷径,但仍需努力。
得到:这些年来的跨领域合作,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第7句】:寻找你的“1000个铁杆粉丝”,这是凯文凯利的理论。对于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等,只需要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如果每人每年消费100元,你将有10万的收入。
得到:小趋势,社群。微信群里卖蛋糕,如果吸引了300个客户,每个客户每年买3个蛋糕。
【第8句】:和恐惧面对面。这是释迦摩尼的故事,在释迦摩尼开悟前的那天晚上,和魔神玛拉开展了一场激战,玛拉在释迦摩尼开悟前逃走。读后感·阿难陀一直担心玛拉回来伤害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心平气和的接受了玛拉的存在,说道“玛拉,我看到你了”,然后和玛拉面对面喝了一杯茶,从容不迫,玛拉坐了一会就走了。
得到,这是解决紧张、恐惧的一种可实践的方法,恐惧,我看到你了,我们一起喝杯茶吧。人们能够直面恐惧、紧张的机会不多,能够实践的次数也有限,遇到了,锻炼自己。在紧要关头冷静,是成熟的表现。
【第9句】:可能每一个人都不成熟,只是在不断做事的过程中,逐渐老练。
【第10句】:墨西哥谚语:他们试图埋葬我们,却不知我们都是种子。
这是一本可以放在枕边的书,常读常新。
《巨人的工具》读后感3
吸引我对《巨人的工具》一书原因是书的封面有一句话我不是自己努力到这个位置的,很多人帮助我我才到了这个位置。这个与社会网络的概念不谋而合。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的一生平凡有趣,帮助我们有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远在天边的偶像的激励,书本,某个陌生人,这一切都是巨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以自己最近锻炼为例,首先要感谢fittime,每天都有视频可供参考,其次感谢以前的瑜伽老师,所以家里有瑜伽垫和各种健身器材,还要感谢一个跟我一样不着急锻炼结果的老公,这样才会有他每天都说你好棒。还有很多健身达人傲娇的身材让你觉得那种美是可以企及的。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生活事例,却有很多巨人的影子。
《巨人的工具》是作者采访了很多名人后的采访稿的汇集,包括三部分-健康,财富和智慧。这是一本工具书,我还未读完健身篇,但是对很多小技巧已经跃跃欲试啦,比如禁食,波比跳,体能训练,acroyoga这些。还有对癌症不做化疗后的康复手段,我读的也津津有味。我对身体的秘密充满了好奇,也对人类体能能够维持鼎盛状态充满艳羡,更对一切都可以改变充满信心。
“你的孩子是否记得你是最好的父亲。所谓最好的父亲不是能满足孩子所有物质要求的父亲,而是要看孩子们是否能够在某一天向你敞开心扉,是否能在任何他们需要你的时刻给你打电话,以及你是否是他们第一个寻求建议的人。此外,还有你能否在自己决定要从事的事业上表现得出类拔萃,无论是做律师,做医生,做股票经纪人,还是从事其他什么职业。”
“我学会了一个重要的窍门:要想培养先知先觉的能力,你需要先锻炼后见之明。”“玩耍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像这样的金句书中到处都有,总会给你警醒。
导语:初入职场,新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这个时候,不如停下手里的工作,看看这本书,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工作重在到位》
刚拿到这本书时,就有一种想看的欲望,于是一下子就把它看完了,虽然只有薄薄的两百多页,却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受益匪浅。
【第1句】: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
"到位不到位,相差一百倍"——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提出疑问,差距能有那么大吗?书中提到的参观韩国企业时,企业老板的一句"中国人做事不到位"和实地参观当地企业,中国人发出的感叹"中国昂贵的人力资源",不由得让我们反思,就算一个人之间的差距就那么一点,可能造成一个企业成千上百倍的差距,因此,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将给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如果我们不论在纳税服务岗位,还是税收管理岗位,如果人人都本着对纳税人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事业负责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税收事业何愁不辉煌?
【第2句】:该一定努力我一定得努力,该要我到位为我一定要到位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管理者,下面的员工工作不到位的最重要原因是工作不主动,不积极,做起事来应付了事,领导肯定不喜欢。在企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成为鞭策员工积极上进的座右铭。在各行各业,这样的例子一点也罕见。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下面工作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员工可以努力工作,为其创造价值,单就一个职位来说,肯定是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这个是绝对不能将就的。
职场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对于一项任务,领导怎么要求到员工实际做时还是有些差距呢?答案很简单,领导要其到位,到员工那里就是做的可以就行了。这是为什么呢?工作不主动,领导的要求到员工那里就打折扣。所以怎么把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员工要主动,积极去做,这样做出来的`结果肯定是很令人满意的。
【第3句】: 做工作要超过领导期望,方可获取发展机会
在企业,作为一个普通职工,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获得较大的发展,就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那怎么才能让领导另眼相看,认可你的价值呢?
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本职工作就做不好,领导怎么可能委以重任呢。其次,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工作做精,做到让领导刮目相看,超出领导对你工作的期望,这样你就有获得超级发展的机会。最后,就是认真对待领导交给的临时性任务,这也很有可能是领导考验你的机会到了,就像对待自己本职工作一样,做好做精,让领导满意,让领导认可,你的超级机会已经为期不远了……
【第4句】:把抱怨当提升工具,把批评当成长补品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句朴实的古话导出在人生成长路上,批评、逆耳良言是必须的,对其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同理,在工作中,难免因工作失误而换来领导批评、抱怨,但是换为思考一下,如果你作为领导者,下属做错事了如果你不批评、抱怨两句,说明这个下属已经没有批评的必要,那么你就离退休不远了。领导的批评、抱怨也是为了让你成长,所以作为基层的我们,要调整好心态,把领导的抱怨作为我们以后工作的标杆,向这个目标前进,从而提升自己;把领导的批评作为我们成长补品,说明我们还有进步的可能,从而督促自己慢慢进步。
结束语:看完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工作一步到位,绝不拖拉。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1
《教育是什么》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贯穿全书脉络的“三维九方”,感触最真切的是这本书不仅可以让老师、家长去如何教育孩子,还可以让我们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下面来谈谈我的两点感受。
【第1句】:教育源于兴趣归于兴趣
书中写道“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不是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业师,而是教会学生喜欢学习、怎样学习的业师,因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不是塑造学生人分尊卑思想观念、迷信权威思想方法的旧思想的人师,而是转变学生旧思想为新思想即人人平等思想观念、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人师”。
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孩子们学习兴趣培养的时候多鼓励和加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肯定及鼓励学生自我表达,那么一个在鼓励、赞美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很自信,继而增加学习某项技能的兴趣,渐渐地对一些新鲜事物也愿意去尝试,且更赋有创造力。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报各种学习兴趣班,他们很容易盲目跟风、普遍撒网,觉得总有一个是适合孩子的。其实不然,还是要以孩子学习某项技能后能获得快乐才是最重要,快乐形成了,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这样才能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是由家长决定孩子要学什么。
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开展有关于“理想教育小镇”、社区老年大学以及其他文化服务活动的时候,前期调研和征询居民意愿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兴趣。
【第2句】:教育的根本在德育
书中有说道智育、体育、德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础,但智育和体育都是肉体之育,它们可以教人立地,而德育却可以教人顶天。所以教育当以德育转变思想为终点,文明其心灵以释放智慧。
书中讲述了一个学生给校长剃头的故事,学生为了表达对患病爷爷的支持,把自己头发剃光后遭到同学嘲笑,最后校长当着全校学生的面让这个学生给他剃头,校长想通过非知识的教育方式,给“问题”学生带来更多地关爱与尊重,同时给全校学生上一次生动地德育课。这个校长就是在将学校和课堂营造成一个“温暖”环境,这样温暖的校园环境就可以弥补学生“寒冷”的家庭环境。
德育最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处在一个“爱”与“温暖”的环境下成长,这样他们也会自然习惯地去爱和温暖他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我很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确可以教出文明又有志的学生,也是德育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在构建理想教育小镇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搭建一个温暖友爱的学习交流平台的重要性。
最后,想用作者的一句话做结尾:“用仁爱之心点灯,用鼓励说话加油,让学生心灵之灯长明,释放人性的光芒。”也许这才是理想教育最好的状态吧!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2
在阅读了《教育是什么》一书后,全书主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也从中吸取了许多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及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同时对我街道岱山的“理想教育小镇”的未来轮廓有了一定的憧憬。关于教育是什么?人们所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本书中也有一定的答案可循。
“人是什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本书首篇的内容便是关于人而展开。“环境是什么,是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本书第二篇的内容是关于课堂软环境而展开。“人是教育的内因,环境是教育的外因,作为内因的人与作为外因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教育”,本书第三篇的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具体落实而展开,而后作者又立足于三个三维九方理论模块构建的三维九方理论体系,让我们这些关心教育的人多了一个观察教育的新视角,多了一个解释现有教育现象、开创未来教育新局面的新的理论工具。
作为一名街道青年,就我而言教育应该首先要面向孩子的,在这个时间段里的教育决定着他未来的处事方法、行为模式,直接塑造着他在未来的认知。要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理想的意义,让孩子们得以感悟生命美好,珍惜生命存在。
毕竟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生命的准确意义还不能太好地理解,但只有明白什么是生命,明白父母养育一个生命的艰难,明白每一个生命存活于世的可贵,他们才能懂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珍惜,才能学会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学会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宽广的胸怀,与他们、社会达到完美的融合,从而随着世界的发展和谐发展。
其次,我认为理想教育还应该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三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说过:“这次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让孩子在面对灾难和危机时作出正确的应对。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树立三观要从孩子时期开始,尤其是在他刚刚对世界有了自己的个人认知时,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要开始培养。
在我看来,“理想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们知识、构建高质量教学环境,更应该塑造孩子们良好的理想信仰与价值追求,如此才能跳出狭义的“教育”,全方位融入人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的平均教育素质,将岱山打造成一个从学生到家长、从少年到老年、从本地人到外来人口在内,人人享有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的“理想教育小镇”。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3
教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间也总是提及教育问题,有时候你认为一个人缺少教育,而别人可能也认为你也缺少教育,对教育的认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真正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教育问题的人却少之又少。
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作者说:“人是教育的内因,环境是教育的外因,作为内因的人与作为外因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教育”。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一个人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个人的作用结果,也是环境作用的结果。一个人接受教育,他就会在已有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进行理解,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事准则与思想观念,而不断变化的环境又会作用于一个人的教育,让他的思想和行为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
自从拜读了沈思的《教育是什么》这本书之后,我便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加注重教育的问题。
身为社区工作者,我们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往往以宣传服务的方式开展。当社区居民面临拆迁,我最能体会他们面对拆迁时的心情,离开自己长久生活的地方,离开自己经年累月精心装饰的家,对这些人来说面对的不仅是另寻他处的麻烦,也是内心一时半会无法放下的重压。面对他们,我们在政策上进行宣传,在他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到拆迁的必然性,然后帮助他们规划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放下眼前的悲伤,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学习是相互的,我们在对社区居民进行服务的时候,其实这些居民也在教育我们,不断扩充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在交往间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在相互沟通时,我们应该耐心与体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观点往往存在差异。在社区,或许也存在着很多让人一时半会儿无可奈何的事情,但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便感受到相互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并不是那么难。
教育的重量本就沉重,但只有扛得起教育的重量,才能带着这份教育走向更远的地方。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4
虽然阅读下来感觉较为吃力,但是还是花了大约二十天陆续看完了《教育是什么》。作者沈思先生人生阅历丰富、思想深邃,虽以教育命题,但全书并不局限在狭义上的学校教育,更是包含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场教育等更加丰富宏大的主题。
掩卷思索,对照自己近二十年的受教育历程、十五年的工作经历、以及六年为人父的家庭教育角色,我既感受到实践与先进理念的巨大落差,有一种理想与现实不能合拍的困惑,又有一种拨云见日的开悟。在两个层面上有所收获:
【第1句】:找准人生角色定位
借鉴作者的说法是有关“道”的层面。正如书中所说,教育需要回归本心,将“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只有在这个定位上教育才能良性发展。人生数十载,我们大部分时间需要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子女、父母、夫妻、学生、朋友、下属、同事、领导。有些以主动选择的,有些只能被动承担。只有我们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在某一时刻的角色,全心投入进去,才能使得人生绚烂多彩。
比如作为子女要懂得感恩并孝敬父母;作为夫妻要相亲相爱共担人生风雨;作为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下属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自己岗位上的螺丝钉;作为同事要相互补位,共同创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作为领导要善于带队伍,激发士气,既会管(人)又会理(事)。
沈思先生在书中写道:“想不想做,在心,排第一;怎么做,在脑,排第二;具体做,在手,排第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并按照上面这句话去审视自己,坚持做人做事的规则,人生就一定会释放光彩,会更有意义。
【第2句】:善用问题分析工具
借鉴作者的说法是有关“术”或“器”的层面。三维九方图是沈思先生的创新,清晰直观地表现了作者对教育是什么的阐释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分析、解构问题的工具,是将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过程显性化、逻辑化的手段。正像作者所说,三维九方理论是“解释教育、推动教育转型升级之利器,也是解释文明、推动文明转型升级之利器”。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问题,需要像沈思先生这样找到一些“利器”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比如在分析问题中常用到的头脑风暴法、鱼刺图法、系统图法等等,在执行中用到的有PDCA工作法、5W1H工作法等等。在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做到宏观思考、中观分析和微观执行,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各种问题分析工具,就一定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5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