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恶意读后感集锦50句-经典语录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1
“我相信你心里的封印是在意识到死亡的那一刻解开的,你无法忍受就这么抱着对日高的恶意离开人世,而引燃这股恶意的,是日高握有你过去的秘密这一事实。”
加贺警官对躺在监狱病床上的野野口先生这样说道。
直到最后一页,才明白这位凶手的杀人动机。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的后面还会写一个故事,这个关于“畅销作家被谋杀”的故事应该就这么结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为和畅销书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胁做他的影子写手(代笔者),忍无可忍之下才选择谋杀。
谁知道不是,没有这么简单。
故事是这样写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写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后又接到日高先生的电话约他见面,之后,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书房发现了日高先生的尸体。
接着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记,他在手记中写到:我突然兴起一个想法,想把这番体验记录下来,就用我的手写下朋友遇害的悲剧吧。我在想,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后来,你才发现,这份手记只是加害人对警察和媒体的误导而已,不仅如此,这位心思缜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从一年前就在准备这场谋杀。当你跟着情节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时,你会觉得背后一阵阵发凉。
最初,野野口引导警察从完全不着边际的方面侦查,当加贺警官“全力”搜索到他早就藏好的证据时,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个点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为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轨,还造成了很大的舆论。
最终,在加贺景观的直觉引导和大量调查下,才确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杀人动机,那就是心里暗藏的对日高先生的恶意,那仇恨深得连他自己都无法解释。因为日高先生在学生时代对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对方的怨恨,还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长大成人之后,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无法自拔。特别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后,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这里的恶意,也可以称为“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与恶意,它便慢慢变大,直到占有你。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2
在微信阅读的app上读完了这本书,最后评分为4分,原因是看过了《白夜行》。客观的说,依然最爱东野的《白夜行》,因为在推理的基础上,多了些温馨的沉重感,记得当时读完以后我是极其失落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相信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一定有着相同的体会。
好书不能比,那今天就只来谈谈《恶意》这本书。东野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紧凑,情节的反转,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恶意》尤其如此,从开始就以杀猫为开端,制造阴郁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现了。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推理。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很快便交代了杀人凶手,之后的阐述皆围绕着杀人者的动机展开推理。“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没错,野野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于迟迟不肯开口的犯罪动机,足以吸引着读者们一直探寻下去。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3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在《恶意》中,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背后的恶意,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直到今天,校园暴力仍然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再比如家庭教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野野口的母亲就曾经在他面前,表达过对日高的不屑一顾,后来野野口对日高的一系列行为,谁说不是少年时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恶意》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在读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言语,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确实是这样。我们最难防备的就是人性的恶意。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4
之前,我阅读了东野圭吾的一本书《恶意》,虽然是第二次阅读,但我依然觉得百看不厌。
故事主要说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彦被害,他的妻子与好友野野口修发现并报警。加贺恭一郎参加此次案件的调查,再经过分析后,发现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动机是因为日高邦彦一直把野野口修当作影子作家来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还将野野口修心爱的女子杀害,于是做出这样的惨案。因为犯案动机合理合据,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将这可怜人的案子结了。
一般的推理小说到这就结束了,但当我看到这时,书本还有很多页,于是我怀着好奇心继续看了下去,却越看越心寒。
加贺恭一郎在后续情节中思考出几分不对劲,于是他继续调查了下去。却在这样的调查中挖掘出一个黑暗而又足够真实的事实:野野口修用了一块块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这些布叫假象。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彦才是无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恶狼是野野口修。他制造出假证据,即使在仅存的岁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彦。而他的犯罪动机只是因为在年少时日高邦彦对他伸出的援手使他产生的自卑,以及在未来日高邦彦对他提供帮助时所产生的嫉妒。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这句台词使我对这本书所描写的人性更加记忆深刻。我也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它是这么说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为了喜欢的姑娘不惜完全毁灭自己,而《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恶意,杀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但这还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的步骤。”
是呀,人性就是这么可怕。只不过是藏在心中的恶意,却是一场惨案的开始,这种就算我得绝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让我感到心悸。而最后加贺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术前,也给这个案子打下了终结的记号:
“最后,我衷心祝你手术成功。不管怎样,我都希望你能活下来。”
“因为法庭正等着你。”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5
野野口对日高的恨意是从童年时期开始萌发的,刚开始他和日高在学校都是受欺负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个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负得很惨,他也不会低头。
但野野口被欺负过后,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负,于是他转换了角色,加入欺负人的那个行列。
虽说这样,然而欺负其他人对他来说也是另一种被欺负,内心也充斥着不忿,因为他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后还帮助“老大”腾尾压着那个想逃跑的女生,让他进行施暴,被迫成为共犯。
由于他的胆怯,造就自己过着这种受尽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双手没有沾上这些肮脏的事,他恨他的洁白无瑕;同时他也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日高那么犟。但最终最恨还是日高为什么要这么犟,因为有他的对比,自己就会显得特别懦弱。
失败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发酵,而日高一直对他的好,让他产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愤怒,他愤怒日高为什么能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不介意他从前的事?
种种的负面情绪,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长大后的成就与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说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帮助下写写儿童小说,这种对比差更将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撕开一条裂缝。
癌症的发现,终于是将那条裂缝撕开到最大,他压制不住那些通过妒忌、不甘、羡慕等情绪制造出来的恨,而腾尾美弥子的出现,更是刺激他要动手的决心。
不想让过去的不堪被公之于众,想给耀眼的他撒上污迹,这种种的想法都是因为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态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却一直不能实现,不但如此,还离这个目标越走越远。
而最终他把一切的错都归咎于日高身上,因为自己不能做到,因为自己不能实现,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拥有,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这样人,社会上有不少,他们扭曲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别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们又没有曹操的自负,不敢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来。
只能在这阴诡的地狱里被魔鬼蚕食自己,然后吞噬他人。
《恶意》读后感(一)
《恶意》是我读的东野圭吾所著的第三本书。相比于著名的《解忧杂货店》与《白夜行》,它的知名度不过尔尔。然而,这本堙没于东野圭吾其他著名作品的光辉下的小说,却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我一直惊叹于日本作家对于人性刻画的能力,在阅读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达到了顶点。
《恶意》的情节设置本就极其古怪:杀人凶手与杀人方法很快被解决,整本书后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在探索凶手的动机。在本格推理派作品中,作案的手法被揭穿,主谋被拘捕,就意味着故事走到了终局,正义得到捍卫,世人皆大欢喜。然而在《恶意》中,一切都倒过来了。杀死,尚不是毁灭一个人最恶毒的手段。恶意,渗入皮肉贴附骨髓的憎恶、嫉妒,最后成为了不可消减的杀意。因为一直以来被帮助,被保护,被宽恕,所以反而想要杀死他——这样的情感,在当代大部分作家笔下恐怕是很难展现的。庸碌之辈只能写出感恩戴德的文字,以及“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那种幼稚而单薄的告白。
主人公野野口修从小被邻居日高邦彦帮助,由他陪着上学,在学校里受他保护,而升入初中的野野口修却参与了对日高邦彦的霸凌。当二人长大后重逢,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日高邦彦不计前嫌,帮助同样喜好文学的野野口修走上作家之路。但是正因如此,野野口修恨他,极端憎恶他,竭尽脑汁,不惜抹黑死人的名誉,盗取日高邦彦前妻的照片伪造与其有过婚外情,抄写日高邦彦出版的多部小说伪装他的幕后枪手……野野口修在对日高邦彦的莫名的仇恨愈发深重之时,也把自己逼入了死途。我试图推测这一悲剧的源头,却发现几乎是个无解的方程——野野口修的原生家庭的确可鄙可恶,然而怎会步步引导这个懦弱的孩子,走到了犯下杀人之罪的结局?没有万无一失的法子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因为造成它的缘由是那个被提过无数次的词语——人性。东野圭吾对人性的深刻刻画,造就了这本书极高的欣赏价值。
刻画人性,概括起来简洁明了,实质难之又难。我从来都以为文学是世上最难学习的东西,因为数理化有公式规律可循,政史地也能找到确切的事实论据以支撑。然而文学,何为行文中不可违背的铁律?何为依照所写就能拿“满分”的万金油?文学的规律极难摸索清,一如人性。而当这两样最复杂、最隐晦的东西化为了承载者与被承载者的关系,不可不说是设下了一场对作者笔力的极大考验。人性,或者说,人的思想、情感,那是一种说不明也道不清的,边界混沌,尺度模糊的漂浮于五感之外的事物。
《白夜行》里从未出现以唐泽雪穗或桐原亮司为第一人称的独白,《恶意》中杀人者野野口修的每一句“口述”都非事实,其心里所想是由刑警加贺恭一郎转述而出,这些安排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的余地。当某一时刻的人性笔头无法叙写,便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在核心四周层层铺下细节与线索,引导作者用心体味未写出之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写出的那部分思想与情感成为了支撑此书中人物形象的最坚实的支柱,而这种“战略性放弃”,却以虚无之相拔起千斤之力,达到了平白道出达不到的效果。若是非得用言语叙写,说不定反而弄巧成拙。这便是东野圭吾最令我敬佩之处。宛如进行机巧的舞蹈,巧妙地把人心里之物掏出来铺于纸上,又巧妙地留白,“返璞归真”,单纯让人心来品味人心。而我就在这作者与读者不必明言的默契中,体验到了最好的阅读感受。
而加贺恭一郎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我读过不少通过他来探索事情真相的小说,然而我却无法归纳他具体的性格。他的性格是那么模糊,水雾后的玻璃镜一般,让人好似马上脱口而出,却又无法用几句话概括。或许是东野圭吾刻意地把他化作了一个引导符号,加贺恭一郎是不能太显眼的,因为正如繁花的背景该是单一的碧绿,一切主谋与被害者的复杂情感都需要加贺恭一郎之口道出,东野圭吾又怎么会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合上书页,我感到胸口一阵发闷。人性是那么的复杂深邃,顺它而行,似乎一转弯就是光明的终点,下一转弯就成了指向绝望的死途。我相信写出这些“负能量”在文学欣赏角度以外还有更大的价值,毕竟,闭着眼装黑暗之物不存在,一味歌颂光明,不过是蠢材的自我安慰。毕竟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恶意》读后感(二)
你若心中怀有恶意,你看这个世界都是阴冷灰暗的。你若看过东野圭吾的《恶意》你会从心底感到寒冷,这种寒气会侵入你的四肢甚至骨骸,让你浑身动弹不得。
——题记
恶意开篇以野野口修的笔记发展案件,以杀人凶手野野口修的口吻,记叙了死者生前的品行道德,婚姻经历,甚至于生活环境。让加贺警官因为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信以为真。
从日高毒杀猫埋下伏笔,讲述日高的前夫人,到藏在野野口修家里的日高前妻的照片以及手写的日高文章的初稿……一步步诱导加贺走向野野口修为他布置的结局——日高以前妻初美和野野口修之前不堪的交往和杀人未遂的视频为威胁,让野野口修做他的幕后捉刀人,而野野口修先是为了初美忍辱负重,后来又懒得和日高打心理战继续为日高代笔,到最后日高明明答应结束这种合作,却又反悔,最后忍无可忍冲动杀人。
这是多么完整的结局,完美的解释。
可这仅仅只是恶意的表面,这恶意是初美作为有夫之妇还与野野口修有地下恋情,并伙同野野口修谋杀自己的丈夫;这恶意是对爱情的敷衍与嘲笑。这恶意是日高可以毫无愧疚感利用野野口修为自己代笔,从始至终未关心过妻子;这恶意是对人格的侮辱与讽刺。这恶意是野野口修的舅舅明知道他入狱却只看见利益,只字不提野野口修落难后的境遇;这恶意是对金钱的媚俗与贪婪。这恶意是加贺清楚的知道野野口修的病情;在他眼里野野口修依旧是罪不可赦的杀人犯;这恶意是社会的冷漠与无情。这恶意是从小同路上学,长大同行写作,看似是朋友,实则是兵不血刃的仇人,之间两个人面目可憎时的较量,未有一丝犹豫与恍惚。
当你剥开人性的层层包裹,裸露在人面前的是令人脊柱发凉的恶意。然后。真相是什么?作案手法确定,作案动机明了,杀人犯确凿并已经落网,被害者家属安抚完毕可以出庭,自白书由案犯亲手书写。这案子是结了,还有什么疑点,这一切不是很合理吗?可这就是真相吗?
然而就是有人不去相信这表面的真相,偏偏揭开这已经血肉模糊的假象,去寻找更深的罪恶,去挖掘扭曲到极致的恶意。
对,加贺不信,因为野野口修右手中指上的茧。野野口修一向都是用打字机的,无论是教书是还是写作时,既然这样怎么会磨出这么大的一个茧,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茧是野野口修花了大量时间去抄写日高的作品磨出来的。
那么推翻一切再重来。于是一个冠冕堂皇,又极具荣耀的`作案动机被戳破,真相缓缓而来。
野野口修对加贺说了有关于他和日高的过去,却唯独没有提到过童年。关于他和他童年最明了的事实就是开篇就提到的一本书《禁地猎》。书中只有两个人物鲜明,一个是校园内一等一的头子;另一个是被殴打整治却依旧像骄阳一样,温暖人,照亮心的青春少年。只是很可惜野野口修并不能成为那个,可以目中无人,恃强凌弱的校园恶霸;也担不起那个,可以心怀正义,保护弱小的热心少年。他只是懦弱且自卑躲在黑暗中的孩子。校园暴力打破了看似和谐的友情,揭开了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个伤是加贺教师生涯的败笔,是野野口修少年时的不堪,同样也是日高少年时的噩梦。
故事从他们的少年时代讲起,刚搬完家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他的母亲又时常抱怨学校和居住地,住在那个乡镇的人是如何低级,那种地方的学校是如何缺乏水准。他是被迫住在那里的,只是暂时的,因此他不需和邻居套交情,也不想跟附近的小孩玩。可从某一天开始,一个叫邦彦的孩子,每天都来接他上学,邦彦对每个人都很亲切,对他也是,在家时总带着玩,在学校保护他不受别人欺负。可又从某一天开始邦彦成为了被施暴的对象,而那个孩子则是那些人的喽啰,和那些人一起用胶带捆绑邦彦,向邦彦泼硫酸…...那个孩子是害怕的。
然而真正令人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但不论是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
那个孩子就是野野口修,邦彦的全名叫日高邦彦。他们的关系如日后野野口修说的那样“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也是建立在错觉上。日高,错以为可以帮助野野口修脱离孤独;野野口修,错以为这是日高侮辱他的手段。实际上,他们的确算不上朋友,真的朋友,当你遇难时不会因为害怕袖手旁观,更不会因为强权转换阵营。一份建立在错觉上的友情,从来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这是野野口修最后自白。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在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不断复习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
这恶意很深也很简单,那就是“没什么原因,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恶意,最执著的怨恨,凶险的人心。
恶意,这个标题不到最后是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的。
《恶意》读后感(三)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东野圭吾
人性的恶意在这本书里无限放大,甚至令人不寒而栗。我第一次读恶意正是在一个夏天。细细阅读竟产生一股冷汗,甚至会环顾四周,仿佛有一个眼睛在冰冷地看着我。因为恶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无由的憎恨,最无底的仇恨。东野圭吾,一个反常的推理小说的写作,却拷问的人性,试探了人心。
《恶意》,讲述了一个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为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贺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在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加贺就发现了野野口修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源于嫉妒,只是对于日高邦彦作为自己同学却大获成功而自己仍是小作家的嫉妒。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嫉妒,就犹如深不见底的洞穴,漆黑一片,一旦踩入,便是万丈深渊,永远无法挽回,这就是嫉妒。嫉妒,可以让人直冒冷汗。嫉妒,可以让杨修因鸡肋而死;可以让庞涓羞愧而死;可以让韩信含恨而死。嫉妒所带来的扭曲心里,在这本书上表现到了极致。
而看到结尾,让人真正背脊发亮的不只是凶手真正的恶意,而是自问?谁又没有这样的恶意?那种嫉妒扭曲着心理,心理扭曲的人心,而人心有扭曲了行为,最终改变了一个人的性命和一个家庭幸福的生活。
画皮画骨难画心,是人性本恶,还是世界催人向恶?
这个世上,或许有理由去作恶,去用自以为是的理由去骗自己。而最终带来的只有溃于蚁穴的悲剧。东野圭吾,他像一个智者,用冰冷的眼神静静地看着我们,他清楚嫉妒的结果只有毁灭和痛苦。嫉妒之心虽人皆有之,但只有克制并保持谦卑,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谦卑的人,自尊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束缚的人。
《恶意》读后感1
也许是没有经历过的缘故,虽然能想象和理解,但不是特别能体会由校园暴力产生而来的恨意。单从内容来说,书中在后半部分多次提及“恶意”一词,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一般的非一般的种种恶意。“当一个人凝望深渊的同时,深渊也凝望着你。”这句话用在这里特别恰当。其中最大的恶意可能就是野野口身为被迫的施暴者,由于自卑和嫉妒反而杀了不计前嫌帮助他写作的畅销书作家(同时也曾是被施暴者),甚至不惜自己背负杀人罪名入狱也要丑化日高的人格,让他遭受世人的唾弃。
至于这部推理小说的推理结构,也与我之前读的东野圭吾系列全然不同。案件一开始即宣告侦破,凶手认罪伏法,令人起疑的只是犯罪动机,事实上这才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我记细节的能力不强,所以一路读得万分艰难,也成功掉进了东野挖的陷阱之中。像一位书友讲的,这本书把先入为主发挥到了极致,到后面要扭转自己的观念还真是有些困难。
读推理小说总要有自己的推理过程,不然在真相出来之前毫无头绪觉得乏味,在真相大白之后又无法将所有伏笔和细节一一串联,会失去很多趣味。而且最好是一口气读完。
书里对于校园暴力的描写也不少,不禁让我思考假如作为一个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做才最合适,才能让所有人受到的伤害最小化。还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毕竟书中的当事老师做得也并不好。
《恶意》读后感2
花了一天时间,把东野圭吾的《恶意》看完了,只能算是短片幅作品,不然一天时间是不够用的。这是我看的东野圭吾的第三部小说,都是悬疑,与《解忧杂货铺》不同,看完后是深深的可怕,人心的可怕。
不得不佩服东野圭吾的推理,整个小说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读起来不费劲,但是却层层递进,吸引着人读下去,到最后谜题揭开的时候,你会惊呼,原来所有的看似合理的说法,都是有预谋的……
你不曾想到,原来主人公自己所谓的弱者形象,都是自己编造出来的,你也不曾想到,原来对被害者的伤害,是蓄谋已久的,你更不曾想到,原来这种深深的恶意,确是说不上来的理由,或许就是校园暴力事件中暴力者所说的:就是看你不爽!
所以才有了恨意,深深的恨意,这恨意煎熬着内心,让他不得不发泄出来,而这一发泄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甚至不惜毁掉自己的一生……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看谁都不爽,把别人都当作恶意之人,说话办事都带刺,以前看或许也会觉得不爽,但是现在觉得,这是可悲之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让他见不得光,而折磨最深的也是他自己。
《白夜行》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世间有两件事不能直视,一是太阳,而是人心。但是我还是宁愿心善些,时刻充满恶意,心也忒累了些,坦荡点,才能肆意江湖。
《恶意》读后感3
《恶意》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推理小说。首先,优秀的加贺刑警带着读者跟随他一起做了十分有意思的推理,之后又一个个的推翻之前的推理,最终击破包裹在表象之下的真相。其次,立题非常新颖,如果其他推理小说都在找凶手的话,那么这本推理小说一直在找的是凶手的作案动机。最后,本文的亮点是这个动机,那就是没有动机,真是让人后背发凉。
或许在我们所有人看来日高的行为都是善意的,但在野野口修的心里却是恶意。要说日高有什么错的话,只能说日高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和野野口修这种人打交道,并且相信自己能够保护幼小的野野口修免受于校园霸凌,相信自己可以带动不想上学的野野口修好好去学校读书。有的时候这种善意本身没有错,但是也要掌握好度,不然也是一种自我优势感的表现。其次。被帮助的人应该懂得有一颗感恩的心。日高是不幸的,今天的我们都深知这点,于是不多管闲事,只顾自己,所以社会变得冷漠,看似也和平,但是当我们看到新闻里晕倒在商场无人搀扶的病人一动不动时,内心深处是否也渴望这个社会多一点温度呢?太宰治说“怀疑他人之心是最可耻的行为”,希望我们都有一颗炙热且感恩的心。
东野圭吾的小说,在具备推理阅读价值的同时,还经常从不同角度揭示晦涩的阴暗的人性。是我喜欢的类型,也是因为喜爱,有一段时间疯狂读了好多本他的书,真的是很东野圭吾了,风格类似,然后就腻到了。事实证明偶尔读一读震撼更大,再好的东西也不要贪杯。
《恶意》读后感4
看完东野圭吾的《恶意》,顿时觉得世上什么人都有,冷汗直冒。无论你是多么亲切友善的人,帮助亲朋好友毫不吝啬,但是,只要一个人打心眼里对你很不爽,对你心怀恶意,你帮助他多少,解决多少难题,他都不会对你心存感激。反而你表现得越真诚,他越是增加对你的恶意。
在小说开头,野野口修说日高邦彦由于邻居的猫打扰到他的生活,所以毒死了邻居的猫。因为这,我对日高有了很大的`偏见。无论后面剧情怎么发展,总是想起日高是怎么坏的。可是,在以为小说高潮已经过去了,却不想来了个人物的反转,原以为日高是小说里最坏的人物,原来野野口才是最恶毒的,日高是好的。邻居的猫是野野口毒死的,并非日高。日高曾在他的作品《忍耐的极限》里写过,邻居的猫经常在他的院子里拉屎,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扰。又由于日高在《忍耐的极限》里还说过用什么方法去毒死这个猫。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日高这个人物的性格逐渐清晰起来了,所以按照他的性格是不会害死猫的。而野野口因为对日高的恶意杀死了猫来栽赃陷害日高。
什么样的动机让野野口对日高有这么大的仇恨。让人害怕的是,仅仅是因为对日高很不爽。一个从小就帮助自己的人,不但不知道感激,反而因为自己得了癌症快死了,别人生活如意最终起了杀意。
看了东野圭吾的很多小说,每次都会来个让你措手不及的反转。凶手每次在前文似乎都是个大白兔,最后才发现是个真正的大灰狼。
《恶意》读后感5
不管你是不是否认,人和人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恶意。
他待你态度恶劣,你会鄙夷会愤怒,他待你冷漠,你会厌恶,他待你过于热情,你会认为他另有所图,他没有你强大的时候,你或许会轻蔑待他,他比你强大时,你又会不甘心落于人后而嫉妒,人和人之间是会存在善意,但不得不承认,那只是少数的情况,生活在无数暴力挤压的社会环境下,更多的恶意一触即发。
当今我们谈好人没好报,社会舆论充斥我们的视线,可是当问起:你为什么这样对待他,得到的答案是看不惯的时候,任凭多少舆论压力,都是无法拯救这个人的,只会积压他心中无处爆发的恶意,任凭邪恶与怨怼疯狂滋长,最终导致悲剧。
说这些可能没什么说服力,那么打开微博看看最近舆论顶端的那些评论者都说了些什么,有几个不是心怀着恶意来用最难听的话去伤害并不认识的人,人们自觉的站队同情所谓的弱者,以为用恶意开制止恶意就能够拯救那些弱者,其实最应该被拯救的是那些心怀恶意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恶意的。比如对周遭人的嫉妒,猜忌与背后的风言风语,虽然是小小的,但也是心中罪恶的根源,大多数人能够控制罪恶的成长,而那些无法控制恶意的人,就成为了被恶意控制的傀儡。
愿我们能够在这纷杂的世界理智一点,不要用恶意揣测他人,也尽量心怀感恩,让自己的内心多一丝光明。
《恶意》读后感6
好久没有给大家推荐过书了,似乎也没有推荐过吧。那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小说,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恶意》这本书大概是我在两年前看的,当时看完,我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于是,对当时我的心理就无从追踪了。
为什么我会想起这本书,并且向大家推荐呢?其实是因为我在后来写《寻梦环游记》的影评时,偶然的感悟,我的回忆被勾起了。
于是便想向大家推荐这本《恶意》。如果说,世界上的好人都是一样的,恶人其实也是一样的。《解忧杂货店》诠释了人性的温暖,这《恶意》则是揭示了人性的丑陋。
该怎么说呢。《恶意》让我不可思议。书中有一大部分借用了日记的方式去记载这事情的经过,可是很可笑的是过去的日记也是会骗人的,就连录像也是骗人的。
有时候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事实。古人常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可是当两者皆为虚假的时候,真相又在哪里呢?当然书中不仅讲了这一点,还有就是,当你处于一个高位,人们仅能仰视你的时候,可能你自以为的朋友对你有的不是艳羡也不是骄傲,而是嫉妒。
《恶意》实在是很精髓的反映了人性,你相信的,你不相信的,书中都有描绘,让你从不同角度去体验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如果你也喜欢东野圭吾,不妨去看看这本书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41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