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夫子》读后感收集100句-经典语录
引导语:《高老夫子》是
高老夫子〔1〕
这一天,从早晨到午后,他的工夫全费在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袁了凡纲鉴》〔2〕里;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3〕,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而且这不平之意,是他从来没有
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实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他还在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爬上桑树去偷桑椹吃,但他们全不管,有一回竟跌下树来磕破了头,又不给好好地医治,至今左边的眉棱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他现在虽然格外留长头发,左右分开,又斜梳下来,可以勉强遮住了,但究竟还看见尖劈的尖,也算得一个缺点,万一给女学生发见,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放下镜子,怨愤地吁一口气。
其次,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竟太不为教员设想。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但待到他瞥着那夹在教科书里的一张纸条,却又怨起中途辞职的历史教员来了,因为那纸条上写的是:
“从第八章《东晋之兴亡》起。”
如果那人不将三国的事情讲完,他的豫备就决不至于这么困苦。他最熟悉的就是三国,例如桃园三结义,孔明借箭,三气周瑜,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以及其他种种,满肚子都是,一学期也许讲不完。到唐朝,则有秦琼卖马之类,便又较为擅长了,谁料偏偏是东晋。他又怨愤地吁一口气,再拉过《了凡纲鉴》来。
“哙,你怎么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
一只手同时从他背后弯过来,一拨他的下巴。但他并不动,因为从声音和举动上,便知道是暗暗[足辟]进来的打牌的老朋友黄三。他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一礼拜以前还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自从他在《大中日报》上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这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接着又得了贤良女学校的聘书之后,就觉得这黄三一无所长,总有些下等相了。所以他并不回头,板着脸正正经经地回答道:
“不要胡说!我正在豫备功课……。”
“你不是亲口对老钵说的么:你要谋一个教员做,去看看女学生?”
“你不要相信老钵!”
黄三就在他桌旁坐下,向桌面上一瞥,立刻在一面镜子和一堆乱书之间,发见了一个翻开着的大红纸的帖子。他一把抓来,瞪着眼睛一字一字地看下去:
今敦请
尔础高老夫子为本校历史教员每周授课四
小时每小时敬送修金大洋三角正按时
间计算此约
贤良女学校校长何万淑贞敛衽谨订
中华民国十三年夏历菊月吉旦〔4〕立
“‘尔础高老夫子’?谁呢?你么?你改了名字了么?”黄三一看完,就性急地问。
但高老夫子只是高傲地一笑;他的确改了名字了。然而黄三只会打牌,到现在还没有留心新学问,新艺术。他既不知道有一个俄国大文豪高尔基〔5〕,又怎么说得通这改名的深远的意义呢?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并不答复他。
“喂喂,老杆,你不要闹这些无聊的玩意儿了!”黄三放下聘书,说。“我们这里有了一个男学堂,风气已经闹得够坏了;他们还要开什么女学堂,将来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才罢。你何苦也去闹,犯不上……。”
“这也不见得。况且何太太一定要请我,辞不掉……。”因为黄三毁谤了学校,又看手表上已经两点半,离上课时间只有半点了,所以他有些气忿,又很露出焦躁的神情。
“好!这且不谈。”黄三是乖觉的,即刻转帆,说,“我们说正经事罢:今天晚上我们有一个局面。毛家屯毛资甫的大儿子在这里了,来请阳宅先生〔6〕看坟地去的,手头现带着二百番〔7〕。我们已经约定,晚上凑一桌,一个我,一个老钵,一个就是你。你一定来罢,万不要误事。我们三个人扫光他!”
老杆——高老夫子——沉吟了,但是不开口。
“你一定来,一定!我还得和老钵去接洽一回。地方还是在我的家里。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我们准可以扫光他!你将那一副竹纹清楚一点的交给我罢!”
高老夫子慢慢地站起来,到床头取了马将牌盒,交给他;一看手表,两点四十分了。他想:黄三虽然能干,但明知道我已经做了教员,还来当面毁谤学堂,又打搅别人的豫备功课,究竟不应该。他于是冷淡地说道:
“晚上再商量罢。我要上课去了。”
他一面说,一面恨恨地向《了凡纲鉴》看了一眼,拿起教科书,装在新皮包里,又很小心地戴上新帽子,便和黄三出了门。他一出门,就放开脚步,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肩膀一扇一扇地直走,不多久,黄三便连他的影子也望不见了。
高老夫子一跑到贤良女学校,即将新印的名片交给一个驼背的老门房。不一忽,就听到一声“请”,他于是跟着驼背走,转过两个弯,已到教员豫备室了,也算是客厅。何校长不在校;迎接他的是花白胡子的教务长,大名鼎鼎的万瑶圃,别号“玉皇香案吏”〔8〕的,新近正将他自己和女仙赠答的诗《仙坛酬唱集》陆续登在《大中日报》上。
“阿呀!础翁!久仰久仰!……”万瑶圃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仿佛想要蹲下去似的。
“阿呀!瑶翁!久仰久仰!……”础翁夹着皮包照样地做,并且说。
他们于是坐下;一个似死非死的校役便端上两杯白开水来。高老夫子看看对面的挂钟,还只两点四十分,和他的手表要差半点。
“阿呀!础翁的大作,是的,那个……。是的,那——‘中国国粹义务论’,真真要言不烦,百读不厌!实在是少年人们的座右铭,座右铭座右铭!兄弟也颇喜欢
但高老夫子却不很能发表什么崇论宏议,因为他的豫备——东晋之兴亡——本没有十分足,此刻又并不足的几分也有些忘却了。他烦躁愁苦着;从繁乱的心绪中,又涌出许多断片的思想来: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但同时还模模胡胡听得瑶圃说着话:
“……赐了一个荸荠……。‘醉倚青鸾上碧霄’,多么超脱……那邓孝翁叩求了五回,这才赐了一首五绝……‘红袖拂天河,莫道……’蕊珠仙子说……础翁还是第一回……这就是本校的植物园!”
“哦哦!”尔础忽然看见他举手一指,这才从乱头思想中惊觉,依着指头看去,窗外一小片空地,地上有四五株树,正对面是三间小平房。
“这就是讲堂。”瑶圃并不移动他的手指,但是说。
“哦哦!”
“学生是很驯良的。她们除听讲之外,就专心缝纫……。”
“哦哦!”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希望他不再说话,好给自己聚精会神,赶紧想一想东晋之兴亡。
“可惜内中也有几个想学学做诗,那可是不行的。维新固然可以,但做诗究竟不是大家闺秀所宜。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12〕,非天曹所喜。兄弟还很同她讨论过几回……。”
尔础忽然跳了起来,他听到铃声了。
“不,不。请坐!那是退班铃。”
“瑶翁公事很忙罢,可以不必客气……。”
“不,不!不忙,不忙!兄弟以为振兴女学是顺应世界的潮流,但一不得当,即易流于偏,所以天曹不喜,也许不过是防微杜渐的意思。只要办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决无流弊的。础翁,你想,可对?这是蕊珠仙子也以为‘不无可采’的话。哈哈哈哈!”
校役又送上两杯白开水来;但是铃声又响了。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现在有些人常常会写这种事,但有几篇是真实感受呢?鲁迅先生把一件小事描写的如此的透彻;如此的详细;如此的生动,真是让人敬佩万分哪!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写到:“直到现在,还是常常记起那件事,我因此也时时煞了痛苦。”这里的结尾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惭愧;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 鲁迅,一个文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大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的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也不同,《孔乙已》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竟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笔作枪,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从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我读过他的许多作品,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学里学过的文章《藤野先生》。鲁迅写这文章的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在这篇文章里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与怀念,即便当《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情。《藤野先生》,记叙的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
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鲁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鲁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毋庸质疑,鲁迅是中国历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至少在当时,他鼓舞了无数青年人参与新中国的革命,用文字为良药治疗了许多中国人麻木的心灵。我们应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力量,永远传承下去。
《彷徨》读后感1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流冲散、淹没。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渺茫。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2
这是一对来自北大励志的双胞胎的传奇故事。哥哥叫苑子文,弟弟叫苑子豪。先是从两个将近两百斤的胖子减肥成功,再是两个人一起考入北京大学。这看似传奇的人生引得了多少人的羡慕,当然我也不例外。但在这本书中,他们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日日夜夜的努力实在是令人敬佩与称赞。
两兄弟在这本书中写了他们当时的高中生活,与现在的我们一样年轻又彷徨。书中还写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学习压力学习方法以及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的乐观心态与不懈努力。这本书着实让我心情豁然开朗,让我不那么害怕生命中的那些挫折,要相信那些我无法战胜的、克服的、隐忍的、宽容的,都会令我更加坚强。它告诉我,高中生活的每一天,都值得努力,并且用尽全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以后的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生活马不停蹄地向前,时间让我们成长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开了许多,没什么非我不可,也没什么不可失去。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弟弟苑子豪去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的时候,直到铃响的时候他才发现有三科的选择题没涂到答题卡上。那一刻的他觉得老天给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十分为他难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在看错时间面前不堪一击。面对眼看的加分,北大的梦想似乎离他越来越远。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几个月的低谷里摸爬滚打地坚持并且更加努力,终于在高考时还了他一个公道——如愿以偿地考入北大。并在大学期间,与哥哥一起创了自己的品牌且坚持写作、出书。
再强大的人也会有失败的一天,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硬汉或铁娘子,那些都不过是遇到困难比普通人多挺了一会儿的人罢了。做努力爬行的蜗牛或坚持飞翔的笨鸟,在最平凡的生活里,谦卑且认真地活着。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假如生活给了你一个巴掌,记得要起来反抗。”每一个无比努力的日子都值得被记住,因为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
《彷徨》读后感3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时迷茫的,彷徨时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野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归无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
二十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不安,满目苍夷,热血青年奋起反抗,期望着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有的隐退,有点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曾经,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他在《彷徨》的书扉页上用了《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表现了鲁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眼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的与好友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生活在一个比较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有欢乐,有笑颜,但作为中国的花朵,我们应该抬起头,挺起胸,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向我们的鲁迅先生一样勇敢地前行!
《彷徨》读后感4
鲁迅先生的《彷徨》多是以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闷的二十年代中期,鲁迅先生注意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穷困潦倒,无论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还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都能从中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深沉与愤慨之情。鲁迅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敌人的胸膛,刺痛敌人的神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贫苦人民的生活,从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东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现状都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深沉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地主豪强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表现了自己对人民生活贫穷、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殷殷期望与高盛呐喊,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鲁迅先生以命运多舛的祥林嫂为描写叙述的对象,取材于社会现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从人物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变化的思想轨迹中透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与剥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压迫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沦落与消沉,透露着这一时期社会的冷漠与隔阂,贯穿着鲁迅先生对贫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殷殷关怀。
我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不正是前辈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祈求的美好未来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的胜利曙光,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现在,让华夏这个伟大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种处境,然而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彷徨,虽然孤独,虽然无奈,虽然失望,却从不曾忘记过用自己的力量与之作斗争。我们身处这个民主的新时代,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应忘了前人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终保持着一颗不灭的心,就像海子所说过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保持着不变的信仰,我们所想要的时间会给予我们,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高峰
《彷徨》读后感5
鲁迅的小说集子有三本《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呐喊》和《故事新编》我还没有仔细品读过,今天先来谈谈自己阅读《彷徨》之后的一点感想。
以前中学时代学鲁迅的课文总觉得读不太懂又好似读懂了什么,很朦胧的感觉。然后就很久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了。前些天得益于小华的推荐看了鲁迅的几本书,感觉大抵还是那时候的感觉,却又有些不一样。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同《呐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最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福》和《伤逝》这两篇。《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这篇我们高中就学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伤逝》是先生唯一一篇爱情小说。真的是大家手笔,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闪烁。“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爱。有爱,并不等于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爱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经济上独立了。所以,女孩,当你在爱和事业中面临选择时,千万记得,没有事业的爱犹如无根之萍,多半会飘荡出你的视线。有立足之本才有爱,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便是我读《彷徨》的感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54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