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陷阱读后感50字选录86条-读后感

能力陷阱读后感1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读此书后,最大的印象有以下四点,串起来,实质就是如何改变自己。

首先,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优势而不自禁地掩饰了自己的劣势。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但我们确实很难发现。很简单,当一个擅长羽毛球的人,面对篮球和羽毛球两种选择时,自然而然会选择参加羽毛球活动,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正因为这种“正常”思维,恰恰就限制了我们全面发挥自己本有的能力——我们的羽毛球水平会越来越高,但也放弃了其他球类水平提高的机会。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一大陷阱,我们一步一步跳进这个能力陷阱,越来越深,一旦环境改变,我们便很难从中跳出。所以,能把自己不擅长的事做好,将短变长,那才是高人。思想上承认这点,是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因为人性本身的弱点,我们难以发现自己的短处。人们总有个习惯,就是总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无论如何,我们对事物的评判,不管是客观地看、主观地看,还是什么其他高大上的套路,有一点肯定是不变的,那就是“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而这就必然限制于自己脑袋的知识储备,也必然会出现你认为绝对的事偏偏就出现了你想不到的结果,你认为自己没有的短板偏偏就会在事物中反映出来。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二大陷阱,所以,能主动发现甚至被动发现自己短板,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找到发展方向。

再次,大多时候,我们就算看到问题,也会下意识地找千万种理由来“说服”自己那不是问题。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三大陷阱。这种例子大概有两种,要么是一旦发现问题,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是外界的客观影响有多大、多深;要么我们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因为思维定势以及所谓的习惯等因素,大多只是会停留在意识上的承认,因为既有的各种阻碍实在难以在行动上改过。所以,能发现问题所在,还能将改变付诸于行动、敢于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下前进,才算是踏上成长的道路。

最后,我们往往被根深蒂固的“先思考后行动”思维所限制。诚然,先想后干,三思而行,往往事物会更稳妥,但这仅局限于做已经确定了的事。而学习新事物、尝试做改变,则需要先行动后思考,因为只有实践过了,才知道改变后的事物趋势,否则还是在老路子上徘徊。这也是能力上的终极陷阱,如果总是以自己擅长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短板,往往转了一圈短板还是短板,因为根本上、实质上的内在因素并没有改变。所以,要改变自己,首先要先从行动上出发,反过来改变自己的想法;若想成为一名优秀领导,首先就要行动上表现的像一个领导;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文秘人员,首先要多去实践再来总结。所以,行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成长的道路就是需要这一步又一步的行动。

扬长很必要,但如何将短变长才是王道。

能力陷阱读后感2

最近读了《能力陷阱》这本书,其中的有些观点是颠覆性的,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一、我们常常说,这件事我还在考虑,等我考虑清楚了就开始做,可是有些事情,考虑的越多,越周全,顾虑越多,越迈不开步子。

很多事情也就停留在想想的阶段罢了。

你站在自己的陷阱中去想问题,是想不清楚的,所以先看看那些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然后照着做。如果每天只是反思,问题是你的思考方式,发现不了问题,因为你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有问题。

就像你用一把不准确的尺子就量东西,肯定量不准。

所以,想到了先去做,因为就目前的认知水平来说,我们是不能有什么开拓性的思路的,边做边调整,在做的过程中,认知不断提高才有可能,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上周末,刚工作的妹妹打电话说,最近工作很烦,领导总是让她搞接待,还占用她周末时间陪上级单位的领导去景区,她是做财务的,又不是接待办的,说起来义愤填膺

其实我们刚刚毕业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觉得只要我专业做好了,我就能走遍天下。

其实,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夯实专业基础,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是很必要的,专业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应该开拓未知的领域,这个时候我们擅长的东西,往往禁锢了我们的发展,它占用了我们大部分时间,而且因为擅长,做起来只是重复劳动,很容易陷在其中,只顾埋头拉车,却忘了抬头看路。

专业固然重要,但是只盯着专业就会忽略与外界的链接,陷在专业里太久,你就会排斥其他让你成长的事情,比如单位让你去演讲,你可能会说:我会写报告不就行了,问题都写在报告里了,领导可以自己看呀,让你学PPT你会以同样的理由搪塞掉,久而久之,就迷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格局也越来越窄。

三、反观那些领导者呢,他们会积极的参与创造与外界的链接,不是消极的等待被链接,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链接,他们其实是在感知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尽可能的抓住机会。刘瑜有句名言:一个人要像一直队伍。那我们每个人既是士兵,也是将军,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导者。而领导者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内部和外部的连接器。所以要积极向外开拓疆土。

人总是懒惰的,总是希望跟自己同频的人在一起,因为这样自在,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刻意,不需要伪装。

而且人有时候还很清高,觉得为了办成某事跟别人搞好关系,真是太功利了,其实仔细想想这就是一个功利的世界,况且我们对别人也有价值,这种关系是相互的,所以不存在谁利用谁的问题,因为我们谁都不傻。告诉自己,我只是在享受某种关系带来的价值。

四、蔡康永说,他在新书签售的时候,签的最多就是做自己,其实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想做的自己是过去的自己还是现在的自己,其实人是不断变化的,有句话说的好,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顺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打磨自己,过程虽然痛苦,但这样的路越走越宽阔。

五、那怎能才能迅速行动起来呢?

就是找一个榜样,找到你跟她之间的差距,然后去模仿他,去逐渐缩小这种差距。

要利用工作的平台不断塑造自己的影响力,要敢于展示自己,要让自己在各种场合发声,打造个人影响力。

积极地与外界链接,从外界汲取能量。

想去做什么就去做,就算半途而废,也比从未行动好。

能力陷阱读后感3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之前的认知确实出现了偏离。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真爱,这个道理简单却总让人迷惑。没干这工作前,你是无法知晓自己是否喜欢的,而你认为喜欢的事当你真正着手时又会发现可能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而更为让人遗憾的又是当你一直用固有思维去一直干你喜欢的事情时,你又停止了成长,陷入能力陷阱之中。

在这本书中,最大的对我有用的点是关于人际交往的论述,我就是陷入了“懒惰”与“自恋”的怪圈之中,认为人际交往不过是相互利用,甚至是虚伪的,于是拒绝主动拓宽人际圈,只是被动的进行必要的交际,这无疑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这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丧失了信息获得来源,也封闭了新思路的进入。一直对自己说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可这只是内部的开放,阅读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内部思维拓展,可人际交往圈是必须的,对于事业及阅历,外部的人际圈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在后面的日子里,我要主动的、有成效的拓展自己的人际圈。

行动优先,像变色龙一样的及时根据环境调整自己,朝着多个方向努力,活成“水”的样子,但信念不变,世俗也罢,理想也罢,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成长这个过程是曲折的,工作十年,是该好好总结的时候了。感谢这十年,一直在成长,虽然速度很慢,可改变自己的心一直没变,不断的调整心态,努力向前。

能力陷阱读后感4

感觉本书的名字起得不好,原名:Act like a leader, think like a leader更接近作者的原意。

本书教我们如何应对新的环境、新的职位、以及在瓶颈期如何突破自己。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应该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思维能力。想法在行动之前,但是执行力才是更重要的,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的想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升华自己。

成长的5个阶段:

一、 发现差异。只有当身处变化之中,或者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人们有了更强烈的改变的想法,但仅仅停留在此阶段并不能改变现状。

二、 只减不加。如果你只是做着同样的事情,和之前保持着同样的想法是不可能取得进步的,进步源于实践。所以此阶段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去尝试一些新的活动;参与不同的团队,链接更多的人。

三、 混乱迷茫。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迷茫时间,此后需要不断地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组织和处事方式,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四、 重新定位前进方向。修正方向,继续前进。

五、 内在化。我们每天的行动中,95% 是都是习惯性的。只有当我们把优秀的行动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才算完成了升华。

能力陷阱读后感5

如何进步是一个大问题,晋升本质上是一种比拼综合资源的'精英竞赛,所以晋升就必然是多数人的游戏,少数人的福利。对晋升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诸如机遇、背景、人脉、能力都会对晋升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抛却不可把握的运气和不可选择的背景,对于普通人来讲真正有必要把握的是两个方面,能力和忠诚。

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是从晋升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能力,重新定义了能力,除此以外还进一步给出了培养晋升所需能力的具体建议,其中有两点最有价值。

第一、从晋升视角,提出了能力陷阱这个概念

这个视角很独特,得出的结论很震撼,甚至有点残酷。在晋升的视角下,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很有可能对自己有害,不但不是他进步的阶梯,还可能是他进步的陷阱。作者的逻辑是不同层级需要不同的能力,当前的能力把你带到当前这个位置,说明能力与位置相称,既然能力与当前位置匹配,那么必然与上一层级需要的能力不匹配,所以当前能力不足以让你晋升到上一层级。作者的理由是一个人往往会按照惯性和既有观念行事,一直停留在自己舒适区,能力始终无法达到与上一级需求的匹配,所以一个人无缘于晋升。

其实作者没有把这个问题说透。不难看出,作者指的上下级岗位能力不匹配,其实是说上级岗位需要新的能力。因为惯性使然,一个人一直没有发展出新的能力,所以始终缺乏上一级所需能力,所以无法获得晋升。比如在一家IT公司,一个程序员如果只善于开发,但是不善于沟通,不善于组织协调,那么可能很难往上走。理论上他可以把自己的开发能力精进到极致的水平,但是如果他的能力如果一直只是开发程序的话,他将必然终身与IT总监、CIO、CTO等高阶职位无缘。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逻辑是不够严密的。上下层级岗位的能力差异其实应该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个是广度差异,一个是深度差异。而本书主要是指上下级岗位能力要求存在广度差异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按照简单的组合的话,还有另外两种情况,比如只存在深度差异的情况。如果上下层级之间差异仅仅是深度上的差异,那么就不存在作者所谓的能力陷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人没有发展出新的能力,只是精进现有能力,那么能力也不会成为晋升的障碍。

尽管如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作者的结论都是靠谱的,无需那么较真。

第二、提出了一种有意义的能力培养方向和方法

说到方法,就是两条,一是重新定义工作,其实就是望着上一级岗位需要的能力,提升影响力、成为工作中不同人之间的桥梁。让自己的工作成为一个发展自己的平台,积极参与外部活动,培养把握形势的洞察力,接触其他项目。总结一下,这些方法其实还是重点在广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见识、能力,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作者重点关注的还是上下级岗位能力需求存在广度差异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这本书从晋升视角提出了重新认识和定义能力的精彩观点,但是正如万文章开头提到的,即使不考虑家世、背景和运气,晋升不只与能力相关,还与忠诚有关,领导用人,除了能力还要考虑忠诚,所以说作者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的答案是不够的。

《美国陷阱》读后感 篇1

在毛衣战的大背景下来读此书,有一种警世恒言的感觉。本书四星,主要结合阿尔斯通被美国羁押审判的员工个人经历,来写法国能源巨头阿尔斯通被肢解收购的过程,故事不错,语言一般,值得一读。

读完此书给我的体会是:

一、美国的双标由来已久,文化、法律都不过是他控制其他国家的工具罢了,当他要侵略你时,就是人权高于主权,当你侵犯了他的利益时,就是主权高于人权,主权不容侵犯。而且,皿煮自由也是真的,不过那是对他们来说的,我们中国人、非洲黑人、中东巴勒斯坦人可不在他们范围里。

二、本国法的域外效力在国际法上一般是不承认的,但美国却做到了,这背后是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的,主要是国际大宗贸易必备的美元为重要工具,以军事水平为代表的科技实力,以证券和融资能力为依托的金融实力。你不执行我的法,舆论战——金融战——军事战,一轮下来都得瘫痪咯。

三、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只有一句话:以战争促和平,和平存;以妥协促和平,和平亡。

四、华为虽然没有输,但我们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还有多少呢?中兴殷鉴不远,必须要加快突破一些关键技术的瓶颈了。

《美国陷阱》读后感 篇2

真的有读了不少书,但总感觉可读书越来越少。很多时候,我都是用意志品质去阅读的,但《美国陷阱》一书多少算是个随机搜书过程中的亮点。

有人说这本说里说的是“法国版华为”的故事,但由于个人对华为这家公司提不起精神,所以就不在这边妄加评论了。我所看到的'是个卑鄙公司得到的卑鄙下场,像阿尔斯通这样的公司,死有余辜。但让我愤愤不平的是作者本人的遭遇。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平平常常努力工作的打工者,尽管高级了一点点,他的遭遇确实十足表现了从美国到法国,以至于全世界的残忍和狭隘。

时间的爆发是基于美国人的贪婪,是极少数的卑鄙。但真正让这位仁兄走向深渊的,还是所谓“自己人”。要不是“老板们的”最初陷害,他也不会再事发之后跑去美国,更不会因为“老板们”事后的冷漠而多次深陷囹圄。这已经彻底超越自身努力的范围,所有的一切怪就怪自己的愚忠。

我完全不同意网上说的所谓“商业竞争,打击对手”云云。说这些话的人本身就有极为狭隘的偏见和政治企图。否则就可能真的“假纯”。

看我这本书,其实就告诉我一件事:打工就是打工,别把公司当成自己家的事儿,犯不上!你努力也是为了你自己,少扯什么忠诚和专业精神的废话,别想太多。你混日子也是你自己,过得好和坏没有标准,冷暖自知。

《美国陷阱》读后感 篇3

《美国陷阱》这本书不错,里面描述了一位法国阿尔斯通高管的真实经历,既体现了合规的重要,又能了解到在国际商业竞争领域的内幕。边看边写点读后感,作为人生记录吧。

首先,最为深刻的一点感受就是,如果作为跨国集团的高管,一定要对法律管辖权有清楚的认识,比如美国的反腐败法的管辖范围就是全世界,而该高管被抓后才了解到这个法律,还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的法律能管辖到法国的公司。

其次,管理不能靠常识,别人这么干,我也这么干就没有风险,比如该高管在印尼搞业务,通过中间人贿赂当地官员中标,其他跨国公司也是这么干的,包括美国通用公司,但一旦追究起责任来,就可能先抓你,不要觉得不公平,因为通用是美国公司,而你不是。

最后,选择公司要擦亮眼睛,那种不为员工利益考虑,不保护自己员工的公司千万不能去。比如文中主人公被抓,阿尔斯通高层最后连律师费都不出了,不管不问,怕引火上身。

《美国陷阱》读后感 篇4

从华为“出事”,我有意识地开始关注与美国帝国主义逻辑有关的信息,这本书从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角度,描述了一个商业巨头如何被美国以非经济手段瓦解,世界处于美国“韧实力”的控制之下,美国靠着军事实力、司法武器和信息技术所编制的一张大网,让其他国家没有反抗的余地,藏着自由贸易下的“黑暗”。

读完这本书的小伙伴应该会有一个共识:对作者的遭遇感到同情,对美国的司法感到愤怒,对于华为中兴事件也会有更多的一些理解。但这里,我想谈谈妥协与希望。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在本身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欺负甚至凌辱,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呢?从作者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些力量。

虽然不合理虽然完全颠覆价值观的操作,但作者身陷囹圄孤立无援,在一个巨大的“阴谋”下,如果不学会妥协,将面临125年的监禁。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如果坚持抵抗,正义并不能得到伸张,事实也并不能让世人知晓,正像《长安十二时辰》说到的“活着才能有机会”。所以当我们并不强大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机中的妥协是需要的,学会忍耐学会闷声也是一种能力。

在妥协这种能力之外,我们还要看到另一种力量,它是希望。监狱中的生存环境,未来的不可知,案件进展一次又一次让人失望直至绝望,是极具摧毁人的意志力的,如何坚持下去?真的很佩服作者,他以前一定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一个心生希望的人,才能等到自由的那一天。更了不起的是,作者重获自由后创办了公司,将自己的经历转变为知识和能力,输出给别的企业,推动国家立法的完善,让自己遭受的苦难没有白费。

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达尔文的世界。逆境中学会忍耐,顺境中低调发展,不虚度光阴,不失去希望,终将遇见美好,也希望华为不会是下一个阿尔斯通。

能力陷阱读后感1

在陆总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能力陷阱》这本书,读之前看到书的包装上印刷着“think like aleader,act like aleader”像领导一样思考,像领导一样行事。自己还比较担心,书中的内容自己是否受用,读完之后反倒没有最开始的担心了,书中有很多想法,是对个人眼界的开拓,对个人能力提升也是有帮助,只要用变通的脑袋去读,里面可以汲取的知识还是蛮多的。

书中写到,要想成为领导,或者说想在岗位上获得晋升,那么就需要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做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因为自身固定的做事方法,会限制自己的思维,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位置决定想法”,在一个位置干的久了,自然而然就顺手了,会形成一套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样的方法会让自己在现有岗位上顺风顺水,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这些固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就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在新的.问题上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在工作中要去多学多看多交流,不能闭门造车,要跳出自己的工作范围,拓展一下自己眼界,看看新的解决办法,新的思路,认识新的人。

新的东西才会诱发自身的改变,这是一种由外到内的改变,传统的方法告诉我们,“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由内到外的自省效果不够明显,自己还是在用老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得到的答案也会有局限,这样个人就会陷入原地踏步的误区,停滞不前。

书中写较为具体,在读书过程中我也做了许多的笔记,例如有魅力的领导者都有以下3个共同点:

一、人生阅历丰富,从而产生了坚定地信念;

二、能通过讲述个人故事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

三、他们的想法、实际所做的事自己他们自己之间有很强的一致性。

做一个领导如是,做一个优秀的人也如是。人生阅历不足,多去经历,多去问有经验的前辈;倘若要说服一个人,那么也通过自己的个人故事来讲道理,让对方能够有更深的代入感;做事之前要有想法,有想法就要坚决的去落实,光说不练假把式,把思想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执行能力强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书中的想法很多,篇幅有限,仅列有限的内容与君分享,读书不能死读书,要动脑子读,书中哪些东西可以为我所用,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的行事准则,方不枉读了本书。

能力陷阱读后感2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读此书后,最大的印象有以下四点,串起来,实质就是如何改变自己。

首先,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优势而不自禁地掩饰了自己的劣势。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但我们确实很难发现。很简单,当一个擅长羽毛球的人,面对篮球和羽毛球两种选择时,自然而然会选择参加羽毛球活动,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正因为这种“正常”思维,恰恰就限制了我们全面发挥自己本有的能力——我们的羽毛球水平会越来越高,但也放弃了其他球类水平提高的机会。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一大陷阱,我们一步一步跳进这个能力陷阱,越来越深,一旦环境改变,我们便很难从中跳出。所以,能把自己不擅长的事做好,将短变长,那才是高人。思想上承认这点,是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因为人性本身的弱点,我们难以发现自己的短处。人们总有个习惯,就是总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无论如何,我们对事物的评判,不管是客观地看、主观地看,还是什么其他高大上的套路,有一点肯定是不变的,那就是“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而这就必然限制于自己脑袋的知识储备,也必然会出现你认为绝对的事偏偏就出现了你想不到的结果,你认为自己没有的短板偏偏就会在事物中反映出来。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二大陷阱,所以,能主动发现甚至被动发现自己短板,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找到发展方向。

再次,大多时候,我们就算看到问题,也会下意识地找千万种理由来“说服”自己那不是问题。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三大陷阱。这种例子大概有两种,要么是一旦发现问题,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是外界的客观影响有多大、多深;要么我们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因为思维定势以及所谓的习惯等因素,大多只是会停留在意识上的承认,因为既有的各种阻碍实在难以在行动上改过。所以,能发现问题所在,还能将改变付诸于行动、敢于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下前进,才算是踏上成长的道路。

最后,我们往往被根深蒂固的“先思考后行动”思维所限制。诚然,先想后干,三思而行,往往事物会更稳妥,但这仅局限于做已经确定了的事。而学习新事物、尝试做改变,则需要先行动后思考,因为只有实践过了,才知道改变后的事物趋势,否则还是在老路子上徘徊。这也是能力上的终极陷阱,如果总是以自己擅长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短板,往往转了一圈短板还是短板,因为根本上、实质上的内在因素并没有改变。所以,要改变自己,首先要先从行动上出发,反过来改变自己的想法;若想成为一名优秀领导,首先就要行动上表现的像一个领导;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文秘人员,首先要多去实践再来总结。所以,行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成长的道路就是需要这一步又一步的行动。

扬长很必要,但如何将短变长才是王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65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