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广州的故事读后感汇编70条-经典语录

广州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里聚集了海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城市,这里有着大气磅礴的创业故事,也有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里是广州,每天都上演这不一样的故事。

广州,一个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非常向往的城市,这里的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这里也是一个开放的场所,每天在这座城市醒来的,是一个个的奋斗者。广州是与北京和上海齐名的三大令人们向往的城市,尤其是广州作为我国的南大门,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自己的“开放”和“包容”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激发着人们的奋斗热情和创造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分为了5集,每一集都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展示着广州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魅力,也向我们讲述着不同的广州故事。广州在过去就作为我国的通商口岸,这里的外贸业十分发达,在历史上也涌现了许多的华侨商人。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州更是成为了这其中的翘楚。不少的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广州众多的市井商铺中,我们

中国人民不仅仅是走出了国门,在这里,还以绝对的包容性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来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广东,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广州以它的魅力和宜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民前来定居。

广州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不断提升着城市的魅力,当然,这之中离不开为之努力奋斗的人民!在这里每一天都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在这里,每天都在创造着不同的奇迹,在这里,千姿百态而且会越来越好。

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百年情书》观后感一:

广为流传的情书———《与妻书》是影片的情感基调,新红楼中的黛玉扮演者蒋梦婕饰演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典雅、温婉、柔情似水,她与林觉民极富中国古典风韵的浪漫情感弥漫在影片中间。

交错在讲述林觉民参加起义的同时,林觉民的情感线索表现得细腻感人。影片描绘了林觉民在新婚后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以及从一介白面书生到革命骨干的成长历程。

电影中用充满了东方神韵的画面讲述了一段传统而又热烈的爱情故事,将林觉民与陈意映传统式的相爱相知表现得感人心肺。尽管他们俩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的婚,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影片中不时展现了二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温馨,《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借助电影镜头,观众能

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

百年前的革命青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相反他们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家中父老。第一批为理想献身的青年普遍出生于不错的家庭,接受过西方教育,学识层次都很高。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腻烦了那些虚构出来的假大空形象,唯有真实和表现真实的质朴方式,方能让观众相信,这不是杜撰的故事,这是历史。我认为这是该电影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最大的原因,还原英雄本来的样子,一如我们身边的兄弟。

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百年情书》观后感二:

电影本身烂的惨不忍睹,来聊聊周边八卦吧。

【第1句】:林觉民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十三岁参加科举

【第2句】: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第3句】:林觉民就义之后,家人把祖宅卖了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有个孙女后来也很出名,叫谢冰心,冰心长大了后曾经写文章追忆过自己的这个故居。

【第4句】:林觉民有个堂哥林长民,后来也生了一个很有名的女儿,叫林徽因。

【第5句】:台湾曾经在1980年拍过一部电影《碧血黄花》,林青霞扮演陈意映,非常美丽端庄(该片获金马奖6项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提名)。吐槽:不知道哪里有的看,应该比这部好吧。

【第6句】:童安格为林觉民写了一首歌《诀别》,泪珠和笔墨齐下;而齐豫则为陈意映写了一首歌《觉》,站在女人的角度,问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这样离去”。两首歌都非常感人,令人热泪盈眶.

与妻书是我每一次看都会流泪的文章,不过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算错了时间,认为林觉民是34岁牺牲的,这次看才惊觉是24,哎热血青年就是好忽悠,十月围城给我最深刻的教训就是革命领导人都是不会死的,自有大把热血青年自告奋勇。算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了,不知道林觉民到了34,还会不会这样做。近来越觉得,这样的牺牲值得吗?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百年前的林觉民,你牺牲与否,中国并没有变的更好些或更坏些。

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百年情书》观后感三:

“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是日也,中山先生扼悲痛题祭文,谁人能听到历史簌簌的风霜刷洗着那碧血蔓草的碑魂。心飞至亲人身边,伴其左右,共其辛苦,享其甜蜜。悲矣,痛哉,无不令人伤怀。

晨光熹微,辛其劳作。彼时,城里气氛异样,人人面惧色,心惶恐。觉民已走十余日,初言奔为中华,言何事?事人言,广州起异变,出外游子命系否。惶惶丢劳具,入家门,双亲事与我,携家共逃之,恐及后代。顿时如中訇,事事何如此。痛如心死,眼无他物,全亦觉民身影。室外有声,开门有信,一为父,二为妾身。父读信来,目滞眼涩,万种悲情亦涌心上。我欲不信,君定不舍我,何舍我?进里厅,握门,泪涕连连读妻书。呜呜声通彻全屋,幼孩啼哭哽咽不已。

父母俱叩门,言望虑幼乳,腹中亦如是。吾言心向君,随民往远行。双亲跪地哭求诉,何人能解其家愁。莫就是没,我何有之盼?君孤妾孤,言何妾自活?君想天下人共乐,舍我老少之小乐。君民族英雄,妾自何处?屋外风声呼起,君意带我走,雾内朦朦不见君。不见君,恍惚不知是何天。是矣,不幸生于此时之中国,君家定何焉?吾心亦小家,君心系大家,妾望夫化石,追随此情此景此人。

依稀间,往事如画映在眼前。年少风华,秋水碧波,厅婉几折,居室庭兰。挥指间,哲思、国局尽言豪迈中。妾身女儿身 ,虽不至迂腐,亦不接新思想精华之处。君不厌其烦,倾诉于我。动情之处双目凝视远方,日落月起,各司其职。卿卿于乱世之中遇君真乃幸事。父母劳君未来,君不同其想,走,妾不能阻拦,只心向君。逃亡数日,开门见君,思念,悲伤,尽情涌之。胡渣满目,凝视君泪眼婆娑。夜日,君与我谈及生死,吾不惧死,独畏人世无君之孤。君婉解人生意义,吾辈如此相爱,浓至血液。哽咽间,怀生谓君,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此乃吾心志也。君应矣,若此次不实现诺言乎?

碧血黄花,吾自去寻君,俟我于庭院,随君去远行。

广州烈士陵园的观后感 篇1

来到广州之后,便听说有这么个革命圣地,由于长辈中部分是受过教育的党员,对我国近现代革命者的敬意,是我从小就清楚的。所以在他们的熏陶下,我心中也充满了对革命烈士的莫大的崇拜和深深的敬意。于是尽管人生地不熟,还是约了朋友一同去参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而后受益颇深。

到了景点,便看到园外有很多人在门口,足以看出这个地方的知名度,当然,他们都和我一样是为了感受烈士的壮志情怀而来,于是我们大家纷纷

大踏步进入这庄严的圣地,毕竟石门框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几个朱砂大字和显旧的栅栏门已经让我们神往当时荡气回肠的时刻,并决定进一步领略。

步入陵园发现其建筑保留近现代风格,当中各种纪念亭和雕像仿佛将我们带到当时的故事里,到了烈士之墓圆形的封土前,人们不约而同驻足,就在这时,身边的一个老人牵着一个小孩,用教育的口吻说:“1927年12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领导的,经过了3天英勇战斗后失败了。敌人在广州屠杀了起义军民5700余人,都埋于此。”听到这里,不禁让人扼腕叹

息,牺牲了如此多的人,他们是否也给家中寄了《与妻书》之类的遗言,但是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他们的家眷会为他们自豪,因为他们在为千万个家庭争取幸福和快乐。无意中在石壁上看到朱将军的题诗“红花岗上放红花,血迹未干映彩霞。夺得政权声势众,中原革命走龙蛇。”歌颂了本次革命豪情壮举和威武不屈,只为中原革命走龙蛇的烈士精神。来到孙中山先生的雕像面前,虽然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雕像纪念这个伟人,但我总觉得意义不同,价值也不同,这里是这些革命的发源地,这里才是孙中山先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自由的开始。陵园东

面,坐落着一个八角湖心亭,亭上悬挂着董必武题书的“血祭轩辕”。这是为纪念广州起义后被俘就义,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陈铁军、周文雍两位烈士而修建的纪念亭。先烈已经逝去,有的事迹我们可以通过文献知道并纪念,但是有的却是无名英雄,所以在此仅以最崇高的敬意对他们致敬——为中国人民牺牲过的每一位英雄!现在人们只能用各种石像来纪念他们,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战甘愿为新中国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做奠基石,正如董必武先生所题“血祭轩辕”,足以看出当时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和胆略。

虽然他们壮烈牺牲,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进

一步感受到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精神风范,也激励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广州烈士陵园的观后感 篇2

4月24日下午,天气清爽,春风吹拂。在09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怀着崇敬感恩的心情参加了“缅怀革命先烈,提高党员意识”的瞻仰活动。在那里,我们沉重缅怀了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们。

1点30分开始签到集合,浩浩荡荡的队伍乘坐公交来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黄花岗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烈士路,占地约163万平方米。暮园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是革命纪念瞻仰的胜地,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这座陵园布局庄严雄伟,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具有埃及和西方古典建筑风格,这在中国是极罕见的。

陵园庄严肃穆,是为了纪念当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战役中牺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的。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将散落街头的72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黄花岗一地安葬之。“黄花岗”一名来源于黄花,黄花即菊花,其熬霜节操,于秋天同赏,喻为英烈,十分恰当。

辛亥革命的历次起义中,“三二九”运动是最著名的一次,也是最壮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这次起义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前奏。

下车后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独特的大正门。正门为有三个拱门的仿凯旋门式建筑,门额以花岗岩镌刻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苍穹有力,闪闪发光。书法正气飘逸,展现出一位革命先驱者应有的风范和气概。

宽阔的墓道两旁碑石林立,苍松翠柏长青,繁花并茂,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栽有各种开放黄花的草木和木本植物,四季黄花不断,象征烈士精神不朽。走过黄花卉,就到了石拱桥和默池。

经过知识抢答,我明白了石拱桥和默池的设计初衷。石拱桥和默池正处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经之道。游客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我真佩服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的才华。

默池中喷泉四射,象征着烈士们精神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歌颂了烈士们的不屈精神。

宽阔墓道的尽头为七十二烈士陵墓。陵墓以麻石砌成正方形墓基,石砌围栏四周绕以铁链栏杆。墓中建一墓亭,亭内立有一墓碑,上书“七十二烈士之墓”。亭顶形如悬钟,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亭前右侧碑亭内立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上刻有72位烈土的姓名。左侧立一碑,上补刻有至1932年审查所得的14位烈士的姓名,碑名“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后面是一座纪功坊。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麻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 章炳麟书写。顶端伫立着一位高擎火炬的石雕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象征烈士们为追求自由解放的献身精神,造型别具一格,颇为壮观。坊后还立有详细纪录武装起义经过的石碑,字字重千钧。

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墓寝右侧的松树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亲手种植的,当年种有4棵,现在只剩下一棵,是黄花岗墓园繁多的`树木中最有历史意义的封植。

我们在陵墓前举行沉重悼念仪式向烈士致于最为沉重的敬意。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列阵在陵墓前听支部书记的朗诵黄花岗起义的事迹,然后集体默哀三分钟,这短短的三分钟犹如漫长的一生,眼前不断浮现烈士们不怕威胁,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场景。宣誓完毕接着就是向烈士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烈士的无限缅怀。

悼念结束后我们有30分钟的自由游园观赏时间。首先看到的是松树前面是潘达微先生墓。潘达微是广东番禺人,潘先生当年冒死收殓烈士遗骸受世人称道,潘先生死后,还葬于陵墓园内,朝夕与烈士们相伴并立碑“潘达微先生之墓”来纪念他。碑后是潘达微先生于1921年写的《自述》全文,追记了他收殓烈士遗骸的详细经过。

墓园的东北角一带,还立有不少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陵墓,其中包括“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之墓”,墓碑后刻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按少将阵亡抚恤冯如家属及将其事迹宣传国史馆的命令。

邓仲元墓园有墓道门楼、铜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从墓碑上可知邓是辛亥革命的名将,积极参加讨袁及反对军阀的斗争,功绩卓著。当孙中山得知他遭陈炯明暗杀后,觉痛失良将,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杨仙逸墓。杨仙逸是“中国空军之父”,在他的墓园门口上安装着一架制作精巧展翅欲飞的战斗机,似而他正驾驶着飞机在天堂翱翔 ,可见其对中国近代空军所起的奠基地位。

此外,园内还有叶少毅、王昌、梁国【第1句】:韦德、金国浩、翁飞龙及越南志士范鸣泰等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烈士的坟墓和史坚如祠。陵园内还拥有两千平方米绿化面积的园林式西餐厅和茶艺室,内设国际标准的网球场的紫罗兰网球角。

在陵园里周转,大大小小的陵墓伫立在四周,布局庄严宏伟,所有的墓道两旁排列着苍松柏树,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股强烈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长眠在这里的人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就义牺牲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了沉睡麻木的中国同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探索着中国前进的方向。他们参与和领导的“三二九”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中国的革命事业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看到了新的希望!

黄花岗精神,是大无畏的,牺牲自我,以解放、服务人民大众为己任的精神。虽然时代已经变迁,但那种精神是永不会腿色的,我们不应该抛弃它,而应该重拾它,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传播于人民大众的心中。

经过10几分钟的知识问答与签字活动后我们不得不将要离开。这时一阵微风吹过,耸立的苍松翠柏“沙沙”作响,好像在向我们挥手道别似的,我对这些烈士们的敬佩之情再次油然而生。我们尊敬勇敢的烈士们,你们安息吧。

浩气黄花,终于可以告慰了一代英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655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