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读后感总汇60句-经典语录
德川家康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城,父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2]母为广忠正室于大之方(传通院)。原姓松平,永禄十年(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算的上是日本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吧!他在日本战国时期屹立不倒,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最终统一日本全国。德川家康活到75岁,含笑离世,得善终矣。按中国人的说法,他杀了那么多人,毁了那么多城,应该得恶报,下地狱才对呀?他仍得好报,这说明他杀人的境界是“大慈大悲” ,是为了天下苍生,虽杀无恶。大慈大悲隐藏在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之后,多少包含有天意在里面。他能在戎马一生中活到75岁的高寿,也是天意。
他的经历归功于他的许多因素:长寿。他最终活到75岁的高龄,在日本是非常少见的,他的高寿使他能活到天下无主并统治日本天下。再就是他的家族背景。他家族显赫,追随他的人都是从老一辈就追随他们家族,所以他们都忠心耿耿,因此在德川家康危险时就会有人来救他,要不然他活不到那个岁数。
我对他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从小时候就是人质,先在织田家,后又被换到今川家,成年后一直与织田信长处于联盟的关系,曾在织田信长勒令之下处死了自己的正室筑山夫人和亲生儿子信康,织田信长死后,秀吉欲掌控天下,之后与德川家康大战,秀吉惨败,可是德川家康却与秀吉议和,秀吉成了新的天下人。接下来是丰臣秀吉的辉煌时代,德川家康一直与秀吉保持着不敌不臣的关系,秀吉两次征讨大明失败后病死,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进行了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合战,德川胜,他却没有急着夺取天下,而是成为了天下武士的首领——大将军,并建立了江户幕府,一直到了关原合战十四年之后才发动了大阪冬之阵和大阪夏之阵,将丰臣氏的遗孀遗孤斩尽杀绝。
他富有心机,老练,精干,这些就是他统一日本的原因。
德川家康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山冈庄八写的《德川家康》。一共13册,共计550万字;出版社一册一册地“吊着”出,我一本一本地“追着”买,一章一章地“嚼着”看,成了近一年来生活中的乐事。该书从德川家康的出生写到他的往生,时间跨度近80年。准确地讲,德川家康生于1542年(明嘉靖21年),死于1616年(明万历44年),享年75岁。有趣的是,德川家康死的那一年,有三个世界级的大文豪离世: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中国的汤显祖。更有意思的是,正是1616年,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建立了清朝(当时叫后金)政权。再往后过30年,大清八旗十万铁骑横扫中原,统治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造化变迁在全世界应的什么宿命格局?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逻辑必然,还是纯属历史偶然?德川家康自1603年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名号,在江户开设幕府对日本的统治,直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结束。德川家康东征西杀一辈子,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才结束了日本的"战国乱世",在打完“大阪夏之阵”后,含笑九泉,放心往生去了。真正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日本的“战国乱世”起于应仁元年的“应仁之乱”,时间约在1467年;终于元和元年的“元和偃武”,时间约在1615年。战国乱世时间长达近一个半世纪。按说,“应仁之乱”的起因并不复杂,系室町幕府的足利将军家族围绕将军继嗣问题发生冲突所致。宽正五年(1464年),将军足利义政因无子,遂使其已在净土寺出家的兄弟足利义寻还俗作为养子(变态吧),改名足利义视,欲使其继任将军之职。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足利义政的正室在“千呼万唤”中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取名足利义尚。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将军足利义政反悔了,想由自己的亲生儿子继嗣做将军。于是,两派于应仁元年(1467年)在京都大打出手,上演导致日本乱了150年的“应仁之乱”的大戏。此时,大海彼岸,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正处在明成化3年。成化皇帝是大明朝的第8个皇帝,名朱见深。此皇帝统治中国23年,是个仁厚的皇帝,史书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一般说来,明朝的成化及其后的弘治两朝为太平盛世。尤其这个弘治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张皇后。这个世界上的皇帝哪个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可真少见。可惜,这么好的皇帝只活了36岁。与中国的太平盛世相反,此间的日本已经乱成“一锅粥”,由此,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这一乱,使得小小日本“豪杰并起”,“群雄争霸”,“一时多少豪杰”在日本的历史舞台上登台亮相。日本的国土面积虽小,却被分成一百多个“蕞尔小邦”,帮主被称之为“大名”。这些小国彼此毗连邻近,互争雌雄,厮杀不断,战事频仍,老百姓则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武士阶层却应运而生,靠嗜血打拼而大富大贵。由于危机无处不在,随时有被袭击的危险,现实所逼,武士们不能不对四面八方有十二分的警戒,谁也不信任。从那时起,日本的侦探术特别隐秘阴沉,精巧诡谲;几百年来积累使得日本人大半都是间谍天才。直到今天的商场上,日本人还喜欢用诈术和阴谋而牟取暴利。战国后期,众多豪强之中,最为突出者有三个: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织田信长生于1534年,死于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生于1536年,死于1598年。就是这个崛起于草莽之间的“猴子”,指挥大军于1592年开始,两度进攻朝鲜,并企图征服中国。当然,结果不言而喻,丰臣秀吉一败涂地。在这里用毛老人家的两句诗最恰当不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不过,丰臣秀吉这个日本的“平民太阁”乃风云际会的时势英雄,死时留下了颇有内涵的辞世歌:露落露消我太阁,浪花之梦梦还多。细品觉得蛮有庄周的哲意玄想。算起来,丰臣秀吉小织田信长2岁,比他多活了12年,当了几年关白、太阁,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比织田有福气;德川家康比他两都小,小织田8岁,小丰臣6岁;比他两长寿,活了75岁。有人用一句通俗的比喻讲:如果说日本的统一和太平盛世是个白面馒头的话,那么,织田信长是种麦之人,丰臣秀吉是磨面和蒸馒头之人,德川家康是享用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之人。这样讲来,德川家康比前二位更有福气,大受幸运女神的眷顾。这有点类似司马昭或朱元璋得江山的历程。
日本的战国乱世,是袖珍版的《三国演义》,且比“三国”乱的时间长,整整乱了148年。德川家康亲历了其中的下半叶时光。德川家康亲眼看到乱世之中的芸芸众生如何命贱草芥,生灵涂炭;众多大名之间征战不断,滥杀无辜,豺狼当道,强梁横行;当权者草菅人命,老百姓生不如死。充满罪孽和血腥的人世间如同人间地狱一般。再加上,德川家康本人自出生起,命运多舛,忧患重重。3岁便与母亲分离,6岁就被送出去做人质,途中又被劫持到敌方,随时都可能被砍头,在生死之间的炼狱中一呆就是2年,期间父亲又不明不白被杀,自己成了孤儿。刚在一个地方呆习惯,又被作为人质交换到另一方。这回呆的时间更长,度过了整整青少年时代的10年时光。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感知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对于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苦难,感同身受。这是从小养尊处优的其他大名所不能及的。在他身上正应了孟子的一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从小立志要结束这魑魅魍魉群魔乱舞的战国乱世,开创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还老百姓以康乐的生活。其立志弘远,心雄万夫,足智多谋,胸襟沉毅坦然,气宇轩昂;又忍常人难忍之事(德川家康讲百忍成精,千忍成神,万忍成佛),吃常人难吃之苦;且能等待天时,用时间来消耗对手;充满权谋机变,以活人之法去杀人,虽杀不怨;为人稳重宽厚,思维慎密深刻;对人性之思考透彻骨髓,参透人情世故;在四方征战中,关心民生大计,注重休养生息;服人以德,不唯力取胜。德川家康是一个乱世之中的有德战神,他清楚王和霸的区别,也明白胜和败的辩证,更通晓进与退的微妙。就是这个人把日本打点得安安静静,妥妥帖贴之后,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去,正说明他乃天命所归,肩负使命并完成之。日本有今日的繁荣,与他结束乱世,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有很大的关系。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人口由1600年的1200万,增长到1700年的3000万,到江户末期的1868年,日本人口达3300万;这种速度的人口增长对于日本孤岛,山地占80%的现实状况,颇能说明问题。
诚然,他所建立的德川幕府政权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开放的;相反,还有些闭关锁国和*策。但有德川幕府作为前奏,才使得日本今日的君主立宪制完善、公正、稳定,为全日本人民所认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和英国的相类似,都是封建势力和新生的资本势力相互妥协求同存异的结果。这种妥协在中国就难以变为现实,中国人的要么好上天,要么坏透顶的成王败寇之习惯思维,一定是一个王朝推翻并赶尽杀绝另一个王朝,一定是不共戴天。德川幕府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开发建立了江户城,即今天的东京。东京有今日的繁华富足,全拜德川氏所赐。
松下幸之助说:我从小就崇拜德川家康,他激发我的灵感和斗志。因此,我要求我的干部必须熟读《德川家康》。
怀着好奇,我走进了日本战国时代,走进了德川家康的世界。作为我们的一个六岁就被敌人作为人质的主人公,我深深的怀疑他如何能在充斥着诡诈,斗争的混乱时代,扫平群雄,开创历时260余年的长期政权。而渊博的作者用了一千余万日字,阐述了德川家康成功的关键,忍耐。
忍耐不是懦弱,跟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就像勾践战败后,甘愿做敌人的奴隶,韩信被迫从裤裆下穿过,却毅然接受。这种忍耐,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
当今川义元作为人质的十多年里,在被盟主织田信长要求杀妻的时候。他并没有采取宁为玉碎的鲁莽行为,因为他知道他的弱小,所以忍耐,忍耐到足够强大为止。
曾有人问德川: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
日本战国时代,英雄辈出,包括丰臣秀吉在内,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领悟到这个奥秘。作者在德川家康精神深处,提炼出这个奥秘,指出它就是由弱转强的'基因,是二战后的日本人终于在废墟中站起。
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都记得“让徐州”一幕,刘备是徐州州长,当吕布狼狈前来投奔时,刘备把他安置在小沛,而在不久一次对外战争中,吕布趁虚占领徐州,刘备亦被敌人击败。当任何人的反应都会是从此与吕布不共戴天时,刘备却不然,反向吕布投降。而这看似蒙羞的决策,却需要无比的智慧。桶狭之役后,德川家康不但不为盟主今川义元复仇,反而与敌人缔约,与刘备一样,都出人意料,忍人所不忍。终于才能艰苦的达到既定目标。
二战后,日本人对美国人过度的恭敬卑屈,曾使人警觉到不是一个祥瑞兆头。忍人所不能忍的民族,一定复兴;不是只会高叫激情口号,自陷灾难的民族所能比的。
知己知彼,百战必胜,是中国传统战争观念;但如果仅仅只是从欣赏的角度,去接触日本民族,接触德川家康,也将有无限收获,使我们的生命更为丰富。
《德川家康》 , 一部畅述了日本战国长河的史诗,一本影响了日本世世代代的长篇著作,从〈乱世孤主〉到〈长河落日〉 ,共13册,550万字,从德川家康的出生到他的往生,时间跨度近80年,历史世界观之庞大可与《资治通鉴》 媲美,智谋权谋不让《三国演义》 ,是我阅读过的最长,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忍常人所不能忍
德川家康一生经历的日本战国时代,正是日本历史上最混乱、最险恶的时代,几乎每天都命悬一线,一步不慎,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家康自出生起,3岁便与母亲分离,6岁被送往今川氏做人质,途中被劫持到敌方,在随时都可能被砍头的生死炼狱中一呆就是2年,在此期间其父亲被暗杀,自身成了孤儿。成功返回本城冈崎城后,仅十日又作回今川氏的人质,在八岁到十九岁整整十二年间,他一直过着人质的生活,命运多舛,忧患重重。他身上正应了孟子的一句
在今川义元与织田信长的决战中,作为义元的部下,家康巧妙地保全了自身。义元死后,为化解信长对自己的疑心,他竟毅然下令处死自己的妻儿。然而,这看似令人可耻、自私无情的背后,实质蕴含着对其家臣、国民的深厚的爱和责任,在他心里,早已有了为保全国家在必要时侯牺牲自身妻儿的觉悟,他早已不是为了他自己一个人而活!
织田信长身亡后,丰臣秀吉乘乱而起,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天下人”。次年,丰臣秀吉亲率原织田氏20万精锐,与家康决战,家康以声东击西之术一举将从无败绩的丰臣秀吉置于举手可除之地。在属下众人力主要乘胜灭掉秀吉之际,家康的选择却是:乘胜言和。放弃随手可得的胜利而向敌人臣服,举目古今中外,实在罕见。当时德川集团的实力并不足以一统天下,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选择的,仍然是忍耐与等待。
论文韬武略,信长更胜家康一筹;论军事,论战绩,战国时代恐更无人能出信长之右,信长最具开天辟地的王者之气,然而他起于武功,也败于武功,他的残暴与恃才傲物使他最终被自己的部将倒戈,饮恨而终。丰臣秀吉长于变通,赢于“太极”,但终因好大喜功不自量力攻打朝鲜而迅速衰落。
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家康始终臣服于别人的膝下,他没有信长的雄才伟略,也没有秀吉长于变通,也许你会觉得他是缩头乌龟,然而,正是他忍常人所不能忍、在忍耐与坚持中慢慢储蓄力量,使他最终结束了120年军阀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日本,一举奠定了明治维新之前,德川幕府长达260年统治的基础。
女性之光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女性往往成为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她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政治与战争的漩涡中承受着巨大的煎熬。然而,正是这些女性,她们坚韧,忍耐,忠贞……是她们保留了这个民族的种子,是她们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
家康的祖母华阳院与生母於大同因政治原因被迫多次改嫁,她们被迫接受着一次又一次政治联姻。然而,她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凭借自身的贤淑与坚忍打动了身边的人。於大为冈崎城民留下了棉花种植技术,得知儿子竹千代在织田作人质后,更孤身一人向信长求助,求得他对儿子的庇护,暗中给儿子送衣送食,使得儿子在人质生涯中感受着母爱。
华阳院和於大作为政治牺牲品,她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和尊严,委屈求全。作为母亲,她们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运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庇护着下一代茁壮健康地成长。她们并没有动人心魄的外貌,亦没有滔滔渊博的'知识,她们只是平凡普通的妇女。《三国演义》里的女性是“美人计”,《水浒》里的女性是衣裳,是像男人一样的“母夜,叉”,《德川家康》里的女性,则是善良博爱的母亲,她们默默地履行着母亲的义务,就是这样一群平凡而普通的妇女,为这个灾祸连绵的年代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也许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点:男人走完了一生,他们就消失了;而女性走完一生,她们却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就是她们的子孙,她们延续了生命,她们创造了世界。《德川家康》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让你看到了平凡生活中最不平凡的一面。
书的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谋略、诡计、杀机,但也充满了忠贞、效命。人物丰富多彩,性格也各不相同,唯一不变的,就是主人公们的坚持与忍耐。日本在二战后对美国惟命是从,然而,他在短短二十年内便东山再起,经济突飞猛进,甚至一度威胁到美国。同样的起点,为何我们历经二十年后却相距甚远?我想,答案就在这里。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这份坚持与忍耐。
曾有人问:“杜鹃不啼,如之奈何?”
织田信长:“杜鹃不啼则杀之!”
丰臣秀吉:“杜鹃不啼则逗之啼。”
德川家康:“杜鹃不啼则待之啼。”
“忍耐乃长久无事之基石”,我想,无论是做人还是发展经济亦是如此,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将一败涂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