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尤利西斯》读后感集合76句-经典语录

当时就是走马观花般的把《尤利西斯》给翻了个遍,算是骑了回马,花倒是真没观着。

人人都夸它,就好像人人都读过它,人人都说它,就好像人人都懂它,但是,人人又对它轻描淡写,就好像害怕有问题被提出,人人又说不清它,就好像他们从来都没有读过一样。

对于未知与神秘,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恐惧与景仰。《尤利西斯》于我,便是未知、神秘与我的关系,我迷它也是非常不正道的迷,非常无知的迷,非常自负的迷。对于一个看书的人来说,心里有本看不透的却又被世界所景仰的书,是不是会有股畸形的满足感啊?

后来在余秋雨的`某篇文章中,他这样写到:“我轻步在那里逡巡,整理着自己心中对《尤利西斯》的印象。记得写的是仅仅一天的时间,一对夫妻的心理遭受紧凑而肆意,真实得难以置信,却又与荷马史诗《奥赛罗》构成遥远的平行,于是成为了一部现代史诗。它会使习惯于传统小说的读者不习惯,但一旦有了它,人们也就渐渐对传统小说不习惯起来。爱尔兰一度拒绝他,也因为不习惯,而现在,谁也再不习惯一个没有乔伊斯的爱尔兰。”

它影响了一代文学史,它到底在哪些方面通过哪些手法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仅知道它意义重大。于是,我又翻开了它,思绪紊乱,我。

再来说说我所理解的意识流吧!

我把它抽象成画面。画底是黑的,中心只有一个光点,无数条光线向四面射去。你抓不准方向,也摸不透强弱,不知道哪条光线会在哪个地方消失或延续。你所能做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接受它,然后,自然而然的顺着它,然后,自然而然的遇上了强悍的作者,然后,自然而然的用他或她的文字思考,然后,自然而然的或许会有自己的一点小小想法,然后……总之,有点琐碎又微妙。我总是会冒出一句:“原来,在你们的眼里世界是这样的!”

我觉得意识流更像是生活的原本,一切都是那么偶然,那么碰巧,那么永无休止。一旦它发生了,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它会怎么发生。

就像后院长满了青苔的老柴火,你不知道它能否划燃;就像被拧碎的草莓,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甜;就像长在屋顶上的豌豆,你不知道它结了多少;就像书柜里裹着灰尘的某本书,你不记得什么时候翻过它,更不记得它写了些什么……

就这样无意识的接触着意识流,看它玩弄着小把戏,同时,也被小把戏玩弄着。

我喜欢诗,但不见得会喜欢诗人。

我读意识流,但不见得就懂意识流。

尤利西斯读后感(一)

读文洁若和萧乾翻译的版本的尤利西斯已经几个月了,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心中无闲,这么久以来还只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仍然在慢慢消磨中,惭愧。乔伊斯笔下的18个小时远远胜过了文萧的四年苦译,还有我将花去一年时间的阅读与永久的思索,甚至,胜过了奥德赛的十年流浪。 道德,情感,爱,恨,欺骗,迷惑,死亡。不论哪一种人的生活,都要包含这些是是非非无法摆脱。

正因为从古到今几乎全部的人都是一样的凡夫俗子,无法脱离世俗的这些磨难,才有了奥德赛与布卢姆的共同之处,历史才拥有了连贯性。乔伊斯无法改变爱尔兰堕落的现实,于是逃离祖国,三十年流浪在世界各地,直到疾苦而死。他书写的是自己的历史,是爱尔兰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 国家亡了,百业堕落,青年没有奋斗的方向;就像奥德赛的流浪旅程,没有谁还能在心灵上给你支持,你看到黑暗可悲的现实,却也没有能力挽救它;只能迷茫的前行,走一步算一步,直至有一天,看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回到自己失落已久的家园,才发现,时光早已背叛了离开太久的你。 你梦见毒蛇在身边纠纠缠缠,却无法自卫,这种无助而又可怖的梦境,属于怀有理想却不知道怎样实现,在泥潭一般的现状里挣扎的人们。他们恐惧光阴的逝去,却无从知道该如何把握,如何让自己逃脱危险的噩梦。 尤利西斯里那位暗指奥德赛的犹太人布卢姆,就是如此。 他并不麻木,但是为了最最庸俗的基本生活保障,他必须装出平静的样子来,对妻子婚外的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朋友的葬礼上,他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也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死亡,是迷茫的人生最好的终点,许多东西明朗起来,但是已经不再需要死去的人操心了。一切光荣也好耻辱也罢,真也好假也罢,都留给了后人去评说和判断。 乔伊斯过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笔下宏大的历史被他一支生花的妙笔变成了火柴盒里的西洋景。

我们隔着火柴盒大的孔看西洋景,拉大片盒子里的小人物忙忙碌碌嬉笑怒骂平凡琐碎,他让我们一边看热闹,一边看历史;然而他又没有把历史完全变成庸人的流水账——他的《尤利西斯》包含了三十多种语言和无数密密麻麻的文学、宗教、政治、历史的意象。若没有文萧费尽心血的注释,我是无论如何看不明白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看似毫不相干的短句或字眼儿的。 平庸里暗藏深邃的光芒,愚人看看稀里糊涂笑笑就过了,甚至不耐烦的扔到角落从此不再翻开它;智者则不得不感叹乔氏的深沉与博学。我不是智者,但是有幸站在了文洁若和萧乾这样的智者的肩膀上,借着他们的光,没有一下子堕落成看笑话的傻子。越读越爱,越读越感动…

尤利西斯读后感(二)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从九十年代初至今读了三次,才动手写这篇读后感。即使现在写,也是战战兢兢的。但又放不下,只好信口雌黄了。也许与我的创作息息相关,因为我从1992年鲁迅文学院进修回来后,一直是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而搞创作的,这无疑是受《尤利西斯》的影响。

大师乔伊斯在上百万字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中,主要以布鲁姆为主人公写都柏林几个市民,从早晨八点到午夜共十八个小时内,人物在空间时间永恒中所走过的道路活动的情景。看起来纷纷扬扬,而在写作结构上却是非常周密严谨不过的,举世瞩目的,给世界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是的,我一个无名小卒,没有资格,也没有这个水平来评论《尤利西斯》这部伟大的巨著,我只是想谈一下我读后一点儿小小的触动。

说实在的,我读第一遍时,曾经几次想放弃不读,可潜意识里的我,又督促我要耐下性子读下去。其结果,脑内一片模糊。可我的女性心态创作又在写作中,就又促使我,去读第二遍。

读第二遍时,似乎有点儿眉目,觉得大师是想通过布鲁姆这个主人公,来揭露当权者的丑恶。同时在第十五章中,通过主人公布鲁姆的一些乌托邦思想——“我主张整顿本市的风纪,推行简明浅显的《十诫》,让新的世界取代旧的。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与异教徒都联合起来,每一个大自然之子,都将领到三英亩土地和一头母牛……自由货币,都免房地租,自由恋爱以及自由世俗国家中的一所自由教会。”

以上这些描写,冥冥中我感觉都是发自大师本人的真实思想反映,甚至我觉得我有种说不出来感动,急于想表达这种看法……这就使我从第一次的模糊读书状态中稍稍开启了一条小缝,慢慢地进入到作品的氛围中,去领略去思考作品中的`匠心所在。

然而,总还是读不懂总还是不能潜下心来,去细细咀嚼书里的精华。可随着我写女性心态而深入到男性心态的探讨中时,就又一次触动了我,想再去看看这套已经看过两遍而还是谜团的《尤利西斯》了。好像这套书是我心灵的底蕴,遇到困惑之时,就非阅读它不可。

我是最近才读完第三遍的。

隔了几年没在翻看的《尤利西斯》,这次像施了魔法似的,把我这颗浮躁的心似乎降伏了下来。

我像忽然开了天目,孜孜不倦地又啃起这部长篇经典意识流小说来。

其实,细细的品读,还是有点儿规律的。因为十八章前面都附有内容简介、写作提纲和主要人物。只要在看的过程中,结合注解去看还是能慢慢品读的。然而,书中囊括的内容太多——天文、法律、音乐、医学等等,不用心读,却还是模糊一片——大师好像是在有意考验每一位读者的耐心似的,一天读不了几页,还得前后翻看着去读。

可以说,以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来衡量,是无法写这篇读后感的。因为《尤利西斯》里面既没有什么关联的故事也没有什么突兀的情节,只是通过大量的细节,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独白等来描写人物的精神面貌,描写人物在时间空间中所走过的道路的。并且以显微镜般的准确度来反映现代西方文明的矛盾和缺陷,写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的失望和寂寞、写灵魂的空虚和失落等。尤其读到最后第十八章,几十万字的一个章节,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有,要不是翻译者有意空字隔开,恐怕是难于读下去的。正如我国有名的翻译家萧乾在译本序中说的那样,“译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到这确实是部气势万千的散文诗。这是有文学以来作家第一次向人的内心世界挖掘,并真实地表现出潜意识中的矛盾与混乱、沮丧与憧憬,不能人人都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然而对于在艺术创作上敢于并能攀登者,就无法不怀有崇敬之心。”可以说《尤利西斯》确实把文学创作、小说艺术,引导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尤利西斯》是我的最爱!

虽然望尘莫及,但我可鉴赏。我也可尝试写一些农村都市里的小人物潜意识里的拼搏、奋斗与迷乱。因为潜意识世界的确是一个汹涌澎湃的更为广阔的汪洋大海。如果作家能多注意和表现这个潜意识世界,把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是否要远比我们做静态的分析要复杂的多呢?

在“1895-1939年的文学”一文中,Dyson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不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推为文学现代派的首要典范:虽然就意识流和深邃而言,乔伊斯决不能与普鲁斯特比肩并立,但《尤利西斯》更加接近正常人类生活的中心。在Dyson笔下,现代派“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才是一项文学纲领。…现代人作为社会存在,生活在与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一切迥然不同的一个工业世界里,生活方式既不相同,而且还生活在日益忧虑世界毁灭的恐惧之中。同一切传统的源泉切断了关系,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人没有确定的阶级或社会地位,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众所公认和实行的道德、政治或宗教主张。”【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2/816】 事实上,在《追忆似水年华》描述了传统贵族和上流社会的精致优雅,而且主张文学是至上的、艺术不是自由创作、而是本质的自然显露这种修正的柏拉图观念时,普鲁斯特骨子里的观念完全是古典的;相较之下,《尤利西斯》则完全是现代的:此书中乔伊斯的意识流视角是略庸俗的市民式的、杂乱的,文体风格虽然渊博无匹,却与贵族式优雅不大相关,而且,在《尤利西斯》以都柏林微不足道的犹太裔小市民Leopold Bloom一天(1904年6月16日)微不足道的所思所为来取代《奥德赛》中奥德修斯那史诗性的归家之旅时,最有力地象征了从古典到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变。

《尤利西斯》以意识流的方式记录了犹太裔中年广告代理人Bloom从早到凌晨一天的经历和意识状态,也涉及到另外两个主要人物: Molly (Bloom的妻子、出轨的歌手)和Stephen(Bloom帮助了的青年教师)。情节如下:Bloom帮更能挣钱的妻子准备早餐,并意识到妻子的情人Boylan下午将要来家与妻子幽会(片段4);Bloom读他匿名交往的一个女士的情书(片段5);Bloom参加了一个葬礼(片段6);Bloom到公司”自由人报”处理一个广告(片段7);Bloom在饭馆吃午餐(片段8);Bloom进了的图书馆,而Stephen在此解读莎士比亚(片段9);片段10记录了诸多其时各色人的琐碎动静;Bloom在饭店吃晚餐听人唱歌(片段11);饭店里聊天,一个“公民“的反闪言论遭Bloom反驳,”公民”追打Bloom, Bloom逃脱(片段12);夜幕下Bloom与海滩上邂逅的青年女子Gerty深度暧昧,但发现面容娇美的Gerty是瘸子而失望(片段13);深夜Bloom去医院探访产妇Purefory,遇上Stephen(片段14);醉酒的Stephen去了红灯区与英国士兵冲突被打晕,Bloom爱护Stephen去救护(片段15,此片段涉梦境戏剧,瑰丽奇幻无比);深夜Bloom与Stephen在茶亭歇息(片片段16);凌晨Bloom把Stephen领回家吃点东西栖息下,然后Stephen辞别(片段17);老公上床后惊醒的Molly的思绪(近70页全程无标点,可谓创举,但我觉得掩饰情色也是原因之一)。

阅读《尤利西斯》是有难度的。它不再像19世纪末之前的文学那样带有启蒙(传递真理or真实)的色彩,而更鲜明地表现为一种自我写作或自我存在,而这也隐隐约约表征了现代社会的复杂而琐屑的特点。乔伊斯是渊博无比的,但在将各种风格和主题铺陈或堆砌在一起的时候,乔伊斯似乎并不太同情读者的视角,而是对读者进行某种智性的挑战。就意识流手法而言,乔伊斯决不能与普鲁斯特那种如神的深邃和优雅相提并论,乔伊斯笔下的Bloom的思绪是市侩的、零碎而拼盘的,“螺蛳壳里做道场”,具有现代都市人群的特征。当然,与Gerty海边暧昧、Molly的思绪、尤其片段15那幕戏剧绝对是无与伦比的佳作:在梦境中,Bloom升为国王、升为蒙膏油的至高统治者,又变为赝品接受审判,又从阴影的回忆中寻找出种种的罪错来忏悔…

《尤利西斯》给我深刻印象的一个主题是基督教的失落,只剩下徒有其表的话语,而其原初意义已经湮灭。圣餐礼被世俗的Bulligan戏谑地用于早餐“亲爱的人们,这是地道的基督女:肉体与灵魂,血液与创伤。…白血球偏高。”【金隄本,4】;镶金牙者被称为金口的人(金口约翰典故);“肚脐眼,肉的蓓蕾;看到自己那一簇蓬松凌乱的深色鬓毛浮了起来,漂在那蔫软的'众生之父周围,一朵懒洋洋漂浮着的花。”【134】此类行文充斥全书,可见基督教甚至不再是严厉抗辩的对象,只是淡漠地抛在一边,剩下的只是作为遗产和用具一样随手取用而已。

颇值得关注的是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表达的爱尔兰民族意识:爱尔兰语、回溯到凯尔特人、1847年爱尔兰土豆大饥荒、巴涅尔和各种民族英豪、爱尔兰人Stephen因言辞对国王不敬被英国大兵殴打,民族意识深深地浸润了《尤利西斯》。然而,这里却有困难。唯一最伤感情的无疑是1847年的爱尔兰大饥荒,但那更应该属于大英帝国治理政策失误而非种族屠杀;不列颠与爱尔兰有悠久的渊源,而且英国的统治向来具有最强的自由色彩,英国的文化也是辉煌灿烂的。因此,很难想象能够为爱尔兰的民族主义留下多大的想象空间。《尤利西斯》虽然浸润着爱尔兰意识,但与其说展现了动人心魄的情感,不若说充斥着过剩的文化装饰:爱尔兰语与希腊语拉丁语并列、各种古旧的爱尔兰传说人物和英雄。确实,乔伊斯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与其说是他是一个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不若说他是一个无根者,凭着自己卓越的天才吸纳了传统文明的教养,而作为流浪者暂且奉献给民族主义的祭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876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