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读后感锦集70条-经典语录
我读了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书。书中写的都是一个个教育故事,从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他对教育的一丝丝忧愁,他就一个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为目标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为关注的起点,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独特性而赋予了主体的价值,并因此成为责任的`主体,主体意识的萌发恰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点。”书中的这两段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那么谁来进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要学会“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善待每一个学生,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之门。”
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的10个人文关键词:自主、互动、开放、质疑、活力、宽容、同情、爱、觉悟、生命。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这些名词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爱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
自从大三“顶岗支教”有了初次教学经历以后,我就深深的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可是“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如何教育好那些顽童也成为一直困扰着我的难题。
《十字路口的顽童》解决了我的难题,作为一部教育著作,作者独辟蹊径,直面现实,聚焦于校园中的“另类”——顽童,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了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这本书精心收集了100多个顽童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分析了他们的各种心理优势,比如他们有着独特的人生体验,强烈的好奇心,张扬的个性、标新立异的创造能力和多才多艺的才华等,揭示出大智若愚、自主成才的秘密。教会你如何发现顽童身上的巨大智慧潜能,给人一种生命至真的感受,纯粹、人性、自然,给人以直抵心灵的力量,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为各位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我相信它将帮助我们走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误区。
对于那些喜爱打闹,恶作剧甚至到处闯祸的“调皮大王”,很多教师和家长常会不自觉地大动肝火,批评责骂甚而放任自流;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上课乖巧听话的“好学生”“聪明学生’,教师和家长总是宠爱有加。这种现象时常会招来这些顽童的不满,美国作家法兰奇曾经气愤的指责他的老师,说“在我要举手回答问题时,老师从来不叫我;而当我因为说话被他发现时,总会被叫到前面桌子旁,当时我感到自己很无能,我讨厌这样的事实:老师总是让聪明的学生做各种事,而忽略其他人的存在。”这是一种典型的排斥,在这种排斥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顽童“性本恶”的人性假设。认为他们天生愚钝、懒惰、缺乏责任心,没有上进心,没有雄心壮志和人生理想。常常慨叹“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有时他们的活泼好动也被老师看作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被看成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因此他们时常一个小小的举动,也会招来老师的痛斥与责骂,似乎在老师眼里,对待这些顽童唯有采取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措施。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些强制性、惩罚性措施非但没有培养人才,反而埋没了人才。可见,在顽童培养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念。在很多人看来,顽童和“差生”、“问题学生”同义。而《十字路口的顽童》中,作者却认为顽童不过是一些“个性鲜明的常态儿童,其中不乏超常儿童”。他认为淘气调皮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可贵品质,如果一个儿童一点儿也不顽皮,就意味着他们内在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在沉睡,没有得到发展。这一定位实际上确立了以赏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念。在这种赏识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着一种完全相反的人性假设,即“性本善”。顽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为此,我们应该对顽童积极的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他们的才能。
对儿童的因势利导是一种爱的智慧教育,通过看一个教师对顽童突发事件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教师的教育机智。生活中,很多时候,教师是带着“有色眼镜”看那些顽童,甚至贬低他们为“差生”“问题学生”,认为他们无可救药。正因为教师对顽童“性本恶”的错误人性假设,因为诸多的偏见,使得教师对他们心生厌恶,爱护教育也就更无从谈起了。事实上,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建立在冷漠和轻视基础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是完全可以依靠惩罚和制裁来实现的。其实,顽童大多头脑灵活,精力充沛,勇于探索,不拘成规。即“顽童”虽“顽”但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质。因此更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赏识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人格,开发他们的潜力。
对顽童的因势利导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教育机智和豁达开放的教育心态。我们对顽童的教育应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而不要“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更不可动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总之,《十字路口的顽童》让我深切感悟:对顽童的智慧教育,应成为一种开放的教育心态,成为教师眼眸中的一泓爱的清泉,面对顽童,随时都会自然地流淌出尊重、信任、慈爱和鼓励,让孩子们如快乐的小鸟,在蓝蓝的天空自由飞翔,如花朵一般,绚烂开放,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创新的不竭动力。
打开《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开一扇教育之门,看到的是另一个视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个独特的心灵对教育的操守恒心。倾心的眷注中有哀伤、追逐、愤闷,而又充满期待。峻缓而又别有机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个个的教育故事,一丝丝的教育愁虑,一汩汩生命至爱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内功深厚而张力宛然。无不令人为之动容、随想,细细反刍而直抵心灵深处。
“我怎么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对教育耐心而又细致的观察者呢?然而,一旦进入其中,我却因为生命,因为爱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这是作者心灵的独白,也是本书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为我们打开的正是作者细腻的教育观察视野——他从生命的高度、从人文精神的视点,细致品评着教育的细节,耐心反刍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现状的沉重。通过自己对教育爱的深深情怀,进行着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当地喷发生命的强度,厚重的思想却以轻盈的姿态站立在我们的视野里,让人精神冲动而情感随之潜流,在喜忧相伴中看教育、看学校、看师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资金、看环境;在文字灵性与生命强度中看内心、视经验、审灵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灵絮语,真挚、亲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会让人酣酣迷醉,与他同愁、同忧、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们的贯性思维中,当一个事物处在十字路口时,便是一种艰难、一种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关键的抉择。然而有着独特思维的`张文质先生却对十字路口有着独特的情怀,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来,他生动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创生于十字路口。没有傍徨,就无须选择,无须抉断,甚至不需要有随时承担责任的勇气。十字路口意味着多元、多样,意味着选择的自由。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真的爱,那么必然就会有自由,因为爱意味着自由,一定也会带来自由。”与其说这是对教育的思考,不如说这是对教育长期眷注后的祈盼,是对十字路口教育充满爱与自由的热忱渴望。这也是他作为一位人文学者的精神阐释。“十字路口证明了一种属于每一个人的梦想,有差异、有机理和值得信赖与忠诚的对未来的肯定。”他就是这样一个怀着这种教育梦想的人文学者,并且将这一梦想化为现实行动:以拍翅追逐于阳光下活跃的生命而践履着、思考着、拍击着,为之劳心劳力。
我们日常总在书本与教室中忙碌,总是盯着孩子的未来而谆谆教导,忽视每日的当下生活,而使教育渐渐远离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们很多行为都可能意味着责任的缺席”。教育确实是“不要宏大的叙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义,只要细致的体会,只要用心地注视”。书中用心注视的大量细节,总能让我们的眼球为之吸引,可又时常汗顔难堪,甚至牵心扯肺。
本书有相当的内容像是作者面对生活、面对书本、面对灵魂、面对生命的一切的晤对;像是自言自语,似同灵魂对话;又像是精神飘游时的独语。言谈之间既有流贯的文思,又有动人的性情,冷峻而又幽默的笔触,让人既忍俊不禁,又被淡淡的伤感侵袭。倘若你没有听过他的讲座,没有接触过他的思想,你会不解地问:这哪是教育著作?分明就是个人生活札记。然而分享过他的教育主张,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人便能心神领会这教育的另一种表达。正如他文中言及的“在一个对教育沉思的人那里,这一切都具有教育的意味”。“这一切”指的便是他所例举的许多词的画面、场景、记忆,而“每一个词都和我们的身体有关,每一个词同样能够打动现在仍暂时拥有这些词语的思索者”。因此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大量的课堂细节、校园细节、人际交往细节、日常生活细节、动植物生命细节、作者自身的言谈举止细节、阅读细节,乃至一些词语的细节。在这些细节的独白自咏中给人展示了生命的脆弱、教育的沉甸,振臂吁呼人性、人文的教育实质,期待温柔、耐心的生命化教育。这既表白了他的教育思想,又实践他的教育主张——教育阅读与教育写作。他反对空泛的套话式
阅读《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晤对,不同于看一般的教育论文,可以心存一览无余之念。此书需要读者慢慢品嚼,就如同作者品嚼教育的细节一样,回环曼妙的心语才能给你无穷的回味、深刻的反思和淡淡的揪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