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汪曾祺鉴赏家读后感汇总66句-经典语录

引导语:汪曾祺的《鉴赏家》一文被选入苏教版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之中,位于“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一模块,下文是原文赏析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鉴赏家》是作家汪曾祺的名篇,我和小说中主人公叶三同是果贩,我以水果商贩的视角来鉴赏《鉴赏家》,用平民化语言,心理式描述,随笔式自由,家常式交流,谈谈我的感受和理解。

我是“汪迷”,迷上作家汪曾祺后,写了两篇赏析文后。我和汪曾祺夫人施松卿侄子施行老师,在网络上不期而遇了。施老师今年85岁高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教师。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副理事长,现在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笔耕不缀的老者。

施行老师进入八旬之后,才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而且精神矍铄,文思泉涌,愈战愈勇,81岁公开出版了《汪曾祺文学阅读词典》,82岁合编出版了《文史趣闻百篇》,83岁出版了自传体《玩年集》,84岁又合著出版了《上外情》。最近又合编出版了《难忘的苏俄岁月》,现在仍在写作,时常应邀到上海高校做文学与人生讲座。其精神和毅力着实令我钦佩,值得我终生去学习。

施行老师不认为自己进入垂暮之年,而是进入大玩特玩之玩年,施老师把他的4句人生箴言告诉我:

“玩年靠文学熏陶,生命靠激情燃烧,身体靠健康保障,信念靠理想塑造。”以励共勉。

施老师对我很感兴趣?问了我很多问题?问我是如何迷上汪曾祺了?问我一个水果小商贩怎么会迷上读书写作的?问我的学历?问我的家庭?问我现在有什么生活困难?让你很自然地感受到,施老师的悲悯情怀。

施老师的年龄正好是我的两倍,他儿子只比我小两岁。我们没有年龄和身份的隔阂,每天早晚相谈文学,谈人生,谈养生。和我说不为人知的汪曾祺的家庭趣事。说我很像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中的主人公叶三呀?如果你没读过这篇小说,值得你认真一读。

汪曾祺的小说名篇《鉴赏家》说的是两个身份迥异的人,画家和果贩。演绎着“伯子牙摔琴知音”生死相随的佳话。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教育意义,当属中华文化之魂宝,也当之无愧。

《鉴赏家》第一句话,以“全县第一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鉴赏家是叶三。高屋建瓴,统领全篇。

“鉴”就是鉴别,分辨。“赏”就是融通,欣赏。鉴赏家首先是会“鉴”,然后是会“赏”。会鉴会赏方可成家。称为“家”的人也一定在某一专业领域学识,经验见解都是顶级的。

一个水果商贩被称为“全县第一鉴赏家”,我都不可思议?全县的那么多书画界同仁,品位高雅的文化人。鉴赏的水平就不如水果商贩叶三?带着一个个疑问,我还是百思不解?在网上读完这篇小说了,作品赏析也基本完成了。自己看后就是不满意?无法交稿?遇到瓶颈了,怎么办?

我茶饭不思,无法进行下一件事情。我以前写作品赏析都是做完读书笔记的,记录若干内容要点后,形成整体思路了,才去下笔的。我终于找到原因了。第二天上午,再去图书馆查找汪曾祺的作品,果不然,原著与网上的江苏文教版是有删减的。整整一下午,静下心来,边读边做读书笔记。一切重头开始。

叶三,他专给大宅门送水果的,也就给二三十家送,他送的果子,都是“大、匀、香、甜、好看。”不用挑,个个好。他不是开铺子的。也不是摆地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这一点与我不同,我是摆摊的,我去拿货是批量的,也常常给单位和个人送水果的。

大画家季陶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就是每画一张画,都要喝上二斤花雕酒,吃半斤水果。他画画时是任何人不允许进画室的。但叶三是例外,他送水果不须通报直接进入。时间久了,叶三还经常帮画家磨墨,抻纸等,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敢出。有时候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吸一口气或小声的惊呼。就这样,画家以为叶三真懂,这种赞赏是发自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两个人配合非常默契,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一定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叶三对季匋民的赞美和懂得,是发自内心的真懂,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叶三的懂得来自于和季匋民日久生情的感情,来自于对画家的尊重和欣赏,更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凡搞艺术的人都很有个性的,季匋民也不例外。他不善应酬,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很少去亲戚家应酬。反感不懂的人对他的画品头论足。更讨厌那些假名士似通不通,卖弄自己的高雅博学。

季匋民的诗书画俱佳。画是大写意,笔意俱到,笔致舒朗,善于空间。不染尘埃正是季画的高贵气质所在。季匋民最佩服的画家就是扬州八怪李复堂,他的功夫最深,大幅小品都好,有笔有墨。画风也奔放。也严谨,也浑厚,也秀润,不装模装样。

叶三是沉着稳重,有素养的人,这与他的市井出身没有多大关系。叶三话语不多,一旦说出来就是字字是金,击中要害,有理有据说出画的毛病,让季匋民心悦诚服,有畅快淋漓之感。“知音说给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就是这个道理。他认为叶三才是真正的鉴赏家。

不信,你就看看我的逐条说明,让你信服。从叶三和季陶民论画中。就能看出叶三的见多识广,阅历丰富。他的经验就是从生活细节中做出准确判断。有一次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这画好不好?叶三并没有急于回答,慢慢说出:

“好。”

“紫藤里有风。”

画家道:“唔,你怎么知道的?”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提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看后道:

“这是一只小老鼠。”

季问:

“何以见得?”

叶答: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季答: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他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很大,莲子饱。墨色很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于是,季匋民展开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这就是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平实质朴的文风,民间口语话突出平凡人物的性格,只有叶三才能说出“紫藤里有风”“这是一支小老鼠”“红花莲子白花藕”的直白之语。让恬淡平静的画家与朴实智慧的叶三人物形象精致地重叠在一起。

更有一次让季匋民叹服五体投地,是叶三慧眼识珠,在一果户中用4张苏州片换出来他家橱柜里李复堂四开册页,果户看漂亮娇艳的苏州片,还很高兴。叶三送给季匋民看后喜出望外,啧啧称羡说:

“知我者叶三也。”

神眼力,真品!就这样,画家和果贩的心灵越走越近,成为生死相伴的知己。没有心灵的吸引谈何“知音?”

高手往往在民间。叶三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真的喜爱,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由一个单纯的欣赏者到季匋民的作画的参与者,评判者。两个人奇妙的完美组合,弥足珍贵。

季匋民送了叶三许多画。叶三有个学名,叫泽之。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或题“画与叶三”。一次季匋民说:

“这张不题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

叶三说:

“不卖,一张也不买。题与不题也不卖。”

叶三50岁生日,两个儿子给他做寿。

叶三说:

“你们不用给我做寿,你把四爷送给我的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早早把寿准备下了,讨个吉利。”

两个儿子都是开布店的,生意还很好,提出来说爹不要风里雨里去送果子了,做儿子心不安,我们养得起你。

叶三道:

“不行,我就是为了你季四爷一个人,我也得送果子。”

多么朴实,铿锵有力的回答。

叶三知道:“水果是季匋民的必须,作画是季匋民的生命。我岂能让季匋民吃不上我的水果,画不了画?”

叶三把季匋民送给他的画都珍藏在他的寿材里,一直无比珍惜,保留着。

10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再也不卖水果了。但是每当四季八节,叶三还是四处寻觅最好的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很多人要买他的画,就是两个字,“不卖。”有个日本人慕名远道而来收藏季匋民的画。叶三才把画拿出来让他看。日本人非常虔诚,洗洗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三拜,然后,才展开。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然后说:

“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还是说;

“不卖。”

日本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叶三之所以称为全县第一鉴赏家,季匋民的唯一鉴赏家,因为只有叶三最懂他,这份懂得是发自内心的懂,是不含任何功利色彩的`懂,自然流露的惊讶和赞美的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眼睛发现不了美。你的心灵就无法体验和感知。用纯净的心去欣赏的艺术,才是无价的艺术。

汪曾祺的散文《鉴赏家》让我如此入心,有了那么多感慨!这与我是果贩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叶三身上找到我的影子。我向果贩前辈叶三致以崇高的敬意。无论何时如果有人问我?我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我会骄傲而自豪的回答:“就是我10年果贩生涯中的历练,他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战斗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洞察社会的能力。”

《鉴赏家》的艺术特色,朴素自然,简单精炼,干净利落的语言,字里行间不做作,清晰流畅,内心只有大境界的人才会有大蕴藉是名篇,也惯用了汪曾祺平淡无奇显意境深远的写作风格。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独特的口语化。寄寓作者深厚的人文思想,独具匠心的结尾,力透纸背的凄凉,深化了主题,上升到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高度。

“士为知己者死”“死也护画酬知己”。叶三的确做到了。身为果贩的我,我对叶三的个人气节表达深深的敬仰和赞美。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传奇,令人震撼的悲凉壮举。这些天来一直深深感染着,令我荡气回肠。

伯牙弹琴,樵夫子期倾听。季匋民作画,果贩叶三鉴赏。“子期摔琴谢知音。”“叶三至死不售画”两个千古至交的典范。在信仰缺失的时代,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今天。我要高歌“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和“叶三至死不售画”的壮举,传播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都从自我做起,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孝敬父母,珍惜亲情,人人互助友爱,彼此真心相待。人间自有真情在,世界总会一片心灵的净土,呼唤心灵回归,让道德存在,读书,就是最好的遇见。写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在修行中不但完善,提高自己。

2016新年第一天,我来鉴赏《鉴赏家》最大的意义:告诉大家,人生需要真正的知己,需要纯真的友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只要你用本真的眼睛看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就在平凡的生活。只要你用真诚的心,热爱人生,感悟生活,欣赏生活,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鉴赏家。”

评汪曾祺的《鉴赏家》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实在没东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看这篇小说。当然,说到现在都是一些题外话了。主要想讲的是我十分庆幸没有错过一篇好的小说。

当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是汪曾祺描述的那个时代吸引了我,也许是他的质朴又生动的语言吸引了我,总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说前后一口气看了三遍。

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四爷和叶三。四爷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在当时已经久负盛名。他住在大红门里面。叶三是个给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红门里进进出出。于是叶三有机会见到四爷。他总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给四爷,因为四爷爱在作画时喝点小酒,喝酒时只用果子作下酒菜。叶三非常欣赏四爷的画。

四爷作画时不喜欢别人在跟前,只有叶三例外,因为四爷觉得叶三是真得懂画。他觉得满意的地方,叶三总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叶三也很喜欢看四爷作画,他总是屏气凝神,在四爷画的相当满意的地方吸气。

在他们长时间的交往中,叶三得到了四爷的很多画,每一幅上都留个名。后来四爷去了,他的画变得更值钱,很多人找到叶三家去,要买他手中的画,他都没有同意。后来叶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遗骸就是四爷的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觉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我觉得高山流水觅知音。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分阶级,不辨年龄。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

鉴赏家读后感 篇1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实在没东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看这篇小说。当然,说到现在都是一些题外话了。主要想讲的是我十分庆幸没有错过一篇好的小说。

当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是汪曾祺描述的那个时代吸引了我,也许是他的质朴又生动的语言吸引了我,总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说前后一口气看了三遍。

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四爷和叶三。四爷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在当时已经久负盛名。他住在大红门里面。叶三是个给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红门里进进出出。于是叶三有机会见到四爷。他总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给四爷,因为四爷爱在作画时喝点小酒,喝酒时只用果子作下酒菜。叶三非常欣赏四爷的画。

四爷作画时不喜欢别人在跟前,只有叶三例外,因为四爷觉得叶三是真得懂画。他觉得满意的地方,叶三总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叶三也很喜欢看四爷作画,他总是屏气凝神,在四爷画的相当满意的地方吸气。

在他们长时间的交往中,叶三得到了四爷的很多画,每一幅上都留个名。后来四爷去了,他的画变得更值钱,很多人找到叶三家去,要买他手中的画,他都没有同意。后来叶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遗骸就是四爷的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觉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我觉得高山流水觅知音。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分阶级,不辨年龄。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

鉴赏家读后感 篇2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鉴赏家》读后感1

前些日子,读了汪曾褀的短篇小说《鉴赏家》,顿时被叶三这位独特的“鉴赏家”的形象吸引了:他热爱生活,走乡串户卖水果三十多年,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他品行高尚,卖水果得四时之先,果大新鲜,童叟无欺;他喜爱艺术,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美的追求纯粹率真……从叶三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的本质所在。

细读《鉴赏家》,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人物:四爷季陶民和果贩叶三。季陶民在当时已是久负盛名的画家,住在大红门里,他为人旷达超脱、忘情于丹青,而叶三位居社会底层,热爱生活,以贩卖水果为生。社会地位悬殊的二人没有雅俗之别,只因画家季陶民作画时喜欢喝酒,喝酒时只用果子做下酒菜结识。在相处中,两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赏叶三对美纯粹率真的鉴赏,欣赏叶三出自肺腑的不阿谀谄媚,视他为“真懂画的人”,总对他另眼相看;叶三更是欣赏四爷的画,四爷画得不满意团掉的,他都捡起收集起来,四爷死后画价大增,很多慕名前来买画的人,但叶三一幅也不卖、多少钱都不卖,而是自己死后与四爷的画一起装进棺材同埋葬。

其实,刚读完这个故事,感动我的是四爷与叶三这两个不同“生活圈”的人,却像伯牙与子期一样有着共同的喜好,并再次传颂了一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奇,但随着再次深读故事,最吸引我的还是人物叶三,这位能凭借内心本真表达对喜爱艺术执著的“鉴赏家”。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追求,无国度、贵贱、年龄之分,美好的艺术如同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和纽带,能让惺惺相惜的心灵彼此通融。如我国的国粹京剧、武术、书法、中医、围棋等已经都誉满中外;丝绸之路将我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农耕等文明产物外输传承。当然,这些被国外人普遍接受发扬的艺术若无自身魅力,无民众基础,无艺术的民族性、民间性,也不会被广为流传,更不会被国外人士称赞不绝。

鉴赏家,顾名思义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的专家。那么作为鉴赏家就要求必须具有鉴定和欣赏两个关键环节,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如今,纵观我们身边的一些自诩鉴赏水平高的青少年,以走不寻常路线为傲,穿破洞衣服、戴夸张饰品、无厘头纹身全身皆是、暴力色情的动漫无所不知、嘴里还不停哼哈一些不入流的美……这仅仅是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是没用真心来感受艺术的伪鉴赏,甚至是对美的歪曲诠释。而叶三,虽然是个卖水果的小贩,但是他对美的鉴赏,却是发自本心的热爱,值得年轻人尊重和学习。

在这纷杂的社会中,让我们和叶三一样,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欣赏和发现美,做一名真正的鉴赏者!

《鉴赏家》读后感2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说,就是汪曾祺的《鉴赏家》。刚翻开那本书,我根本就没有准备看这篇小说,因为鉴赏一类的东西给我一种呆板无趣的感觉。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实在没东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开始看这篇小说。当然,说到现在都是一些题外话了。主要想讲的是我十分庆幸没有错过一篇好的小说。

当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个章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许是汪曾祺描述的那个时代吸引了我,也许是他的质朴又生动的语言吸引了我,总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说前后一口气看了三遍。

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四爷和叶三。四爷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他在当时已经久负盛名。他住在大红门里面。叶三是个给大户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红门里进进出出。于是叶三有机会见到四爷。他总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给四爷,因为四爷爱在作画时喝点小酒,喝酒时只用果子作下酒菜。叶三非常欣赏四爷的画。

四爷作画时不喜欢别人在跟前,只有叶三例外,因为四爷觉得叶三是真得懂画。他觉得满意的地方,叶三总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叶三也很喜欢看四爷作画,他总是屏气凝神,在四爷画的相当满意的地方吸气。

在他们长时间的交往中,叶三得到了四爷的很多画,每一幅上都留个名。后来四爷去了,他的画变得更值钱,很多人找到叶三家去,要买他手中的画,他都没有同意。后来叶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遗骸就是四爷的画。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觉想起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我觉得高山流水觅知音。古往今来,对于美的感受,从来都不分阶级,不辨年龄。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难寻的。

《鉴赏家》读后感3

读汪曾祺的小说,犹如看到了一幅幅漫画,无需浓墨重彩,人物依旧鲜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悉欧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会陌生欧亨利式的故事结尾。那是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在故事结尾的情节处理上的一种手段,让主人翁的命运有所逆转,虽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

然而,小说《鉴赏家》却不同于此,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就告诉了我们他要写的这个鉴赏家叫叶三,且是全县第一个。鉴赏家给我们的概念是:艺术家,懂得欣赏辨析,且学识渊博、高雅的人。那叶三是个什么人呢?作者的下一句话就是:叶三是个卖果子的。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个疑问:鉴赏家和水果小贩之间的关联。紧接着,作者又说:叶三不同与其他水果小贩。如何不同?这个与众不同的水果小贩又是如何变成了鉴赏家的?所以,这个故事从一开篇,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个钓鱼钩,勾着读者往下走。

现在看看叶三其人,这个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铺垫的人物。叶三做生意没有铺子,不摆摊,也不走街串巷,他只给几个大户人家送水果。仅这一点就够特别的。他的水果都是千挑万选的,个个鲜靓,所以他从不议价。一个有个性的水果小贩。他花在选水果上的时间要比卖水果的时间长出很多很多,四乡八镇,到处走,精挑细选。如此,叶三似乎不是个精明的生意人。但是叶三对待自己的小买卖很是很勤奋认真,既熟悉上家,有照顾下家,上下通达,却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画家,而后才有了鉴赏家。画家是四太爷,季匋民,县里的大户,在叶三送水果的人家之列。

四太爷不是一般的画家,很有唐李白的遗风。李白是喝了酒,作诗,四太爷喝了酒,作画。四太爷最不爱跟人谈画,尤其讨厌假名士的附庸风雅。四太爷还担心随意间的一句话被外人传来传去,传走了样,所以连亲戚间的走动也是能免则免。

但是,四太爷愿意跟叶三论画。既然是鉴赏家,那得评评画呀,小说里写了三幅画。四太爷画了一幅紫藤,叶三说:紫藤有风,花乱。四太爷画了幅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老鼠顽皮,尾巴卷灯柱。墨荷一幅画则是重点,叶三根据生活常识告诉足不出户的四太爷:红花莲子白花藕。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莲蓬画在一起。

叶三卖果子只为了四太爷,四太爷送了叶三好多画,叶三把这些画都进了棺材。一个不拘一格的画家和一个异乎寻常的鉴赏家。他们是那样不相称的一对人,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成了不一般的朋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2945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