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年军泉歌读后感汇编90条-读后感
书,有独特的魅力,小说、散文、诗歌等,都曾在我闲暇的日子里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为我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精彩。
今天台风来袭,妈妈精心挑选了一首文辞朴实的诗歌,递给我。我闲来无趣,便拿起来轻轻吟诵。
这是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朝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随着这轻轻的吟诵声,朗朗上口的诗句,让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农历八月,天气开始降温,北风渐渐呼啸,草木显现出枯黄的迹象,诗人伫立在茅草屋前,眼里流露出一抹惆怅。风吹过,他衣襟摆动,屋顶的茅草经过一夏的暴晒,轻飘的被风吹动,有的落到了树梢上,有的飘到了水洼里。
顽皮的孩童们,欺负诗人年老无力,抱走了他的茅草,任由诗人唤得口干舌燥,跑进竹林中去了。诗人并没有苛责孩子,而是一声长长的叹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走进了屋子。
当夜下起秋雨,少了茅草的屋顶滴答滴答的'漏着雨水,浸湿了诗人使用了多年的被褥。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场景被一代诗圣杜老先生描写得凄凉而形象。诗中他把自己的清贫生活丝毫不掩饰的表现出来,茅屋漏雨,被子陈旧,孩子睡不安稳。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杜老先生之前的惆怅,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
我本以为诗人会在最后将自己的烦恼宣泄出来,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悲哀和无能为力。谁知杜老先生心胸广阔,首先想到的是天下人,他看到了和他一样困顿生活的广大黎民百姓。他希望天下人能在下雨时有个避雨之处。杜老先生是个官员,是个清官,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跟他的境况相差是如此之大,他生活贫穷,住着茅草屋,想着黎民百姓,憎恨贪官,也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愿望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不是为自己个人私利着想,他的博爱真令我感动。
看向窗外,台风“灿鸿”肆虐,树枝东倒西歪,而我们的房子贸然不动,也不用担心漏雨。再看看电视里,军民干部一条心,人们抗险救灾,团结在前线,我想,杜老先生的思想不仅在现代生活里变成了现实,而且开花了。
一首诗,能让我成长,一首诗,能让我明理。我希望我将来也能有杜老先生那样宽广的胸襟,高大的理想,清廉的作风和不畏险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读文天祥正气歌有感(一)
从古到今,爱国的人多如繁星。最近我上网搜查了许多英雄事迹,为国为民的邓小平爷爷、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战国的屈原……
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的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那么多废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扣人心弦的《正气歌》。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坚决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竟然发现他肚子里没有一粒米,有也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我被这一个个故事感动了。我也明白了许多,只要做好每一件小事,也就是为祖国出了一份力。
读文天祥正气歌有感(二)
在我看来,喜欢一篇文章不外乎两种理由:一是由于文章本身的'魅力,二是出于对作者的仰慕。而于文天祥,无疑是两者兼而有之。
知道文天祥其人,其实早于他的诗文,并一度惊讶于在暗弱的南宋,曾有过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
当元军的铁骑南下,国家危在旦夕时,他变卖家财,毁家纾难;在宋朝风雨飘零之际,他率军转战四方,奈何不遂人愿。而最为人所折服的,是在被捕之后,面对威逼与利诱,犹能坚守节操,毫不屈服。与众多降元甚至转而为元灭宋的南宋官员相比,愈加让人感佩。
我们不必深究他的坚持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一个能坚持自己信念与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昏暗历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犹能振奋人心。
文天祥在诗文中提过骂贼而死的颜杲卿,可见一个榜样的力量。而自宋以降,无人不知文天祥,至明末转战中原的张苍水,
犹比之于文天祥。正是他们,塑造了中国人的脊梁。其一人之行,胜过立万言书,功莫大焉。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师傅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篇1:读《笑猫日记之会唱歌的猫》
在暑假里我看了好多书.其中让我深有感触,记忆忧新的一本书是:笑猫日记中的《会唱歌的猫》,我为故事主人公----小猫二丫的精神所感动.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叫二丫的小猫,为了帮助卖报的聋哑老人,决心学人说话.在不分昼夜地练习下,它终于学会了说人话,帮助老人卖出了许多报纸.在圣诞节那一天, 二丫做了奇怪的梦.梦里圣诞老人带它进入了一间病房,病房里躺着一位美丽的女人.那个女人在车祸发生时抱住了自己的孩子依依,孩子毫发无损,自己却变成了植物人.依依每天都给妈妈唱她最喜欢听的《鲁冰花》,小孩的举动感动了二丫.它打算将这首学会.终于有一天它学会唱《鲁冰花》了,在二丫和依依的帮助下,”睡美人”在一天夜里终于醒了……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应该多注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帮助他们的时候,自己也会开心,快乐.还让我相信了”一切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因为只要付出努力,再不可能做到的事也能做到!
篇2:读《笑猫日记之会唱歌的猫》读后感
这本是讲述了一只叫二丫的小猫,帮助一个卖报的聋哑老人,决心学人说话。在不断的练习下,它终于学会了人话,帮助老人卖出了很的报纸。在圣诞节,圣诞老人带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病房。在这个病房里,有一个美丽的女人。她因为上回发生车祸,保护自己的孩子,变成了植物人。她的孩子依依每天下午都会为她唱她最喜欢的歌《鲁冰花》。小女孩的举动感动了二丫,它学会了这首歌。在每个深夜里,这间病房中都回荡着这首《鲁冰花》。在百合花绽开的那一天,她终于醒了过来......
在这本书中,最使我感动的就是二丫了。它是一只非常有爱心的猫。在知道西门的卖报人是个聋哑人时,二丫就决心开始学人话。它每天都不断练习,把嗓子都练哑了,但它仍然没有放弃,这点使我非常感动。
篇3:读《笑猫日记之会唱歌的猫》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笑猫日记的最新书,叫《会唱歌的猫》,故事是这样的:
笑猫的孩子二丫的成长中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她拜鹩哥为师,学习人话,只为帮助一位聋哑老人买报纸。很快,人们便发现,这个城市里多了一只会叫卖报纸的猫。圣诞之夜,圣诞老人带着二丫走进了一间病房,夜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成长之旅。那以后,病房里夜夜飘荡着令人心碎的《鲁冰花》。难道,那是天使在歌唱?
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一只小猫可以做到说人话,这天马行空的写法很是逗趣。二丫为了说人话,嗓子都练哑了,这份勇敢,努力,坚持深深打动了我。当看到最后,依依的妈妈在女儿和二丫的歌声中苏醒的时候,那一刻,我的心被一股不知名的温暖感动,包围着。
书中仿佛有另一个世界,走进它,就会感到温暖。书中有的,外面的世界却不一定有,这使得大家更加留恋书中的世界,所以我爱上了看书。而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1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