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精练86条-经典语录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

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考试开始选的学校参考书目就有这本书。看之前总觉得像在应付考试,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第3句】:【第6句】:【第10句】:【第12句】: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

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第2句】:短缩法再次被重视

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第3句】:透视法的提出和应用

到了15世纪初期,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法”。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希腊人通晓短缩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精于造成景深的错觉感,但是连他们也不知道物体在离开我们远去时体积看起来缩小是遵循什么数学法则。马萨乔迅速掌握了这种透视手段并体现在画中。在他的《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这幅壁画中,墙面好像被凿了一个洞。通过洞口人们可以窥视到里面的一座布鲁内莱斯基风格的新型葬仪礼拜堂。

到了15世纪后期,安杰利科修士的一幅《圣母领报》中,我们立刻可以看出透视技艺对他来说毫无困难。乌切洛更是全神贯注于透视研究之中。通过他所热爱的.透视技艺试图构成一个真实的舞台,使他的人物在那个舞台上有立体感、有真实感。虽然乌切洛还没有学会怎样使用光线、明暗和大气来修润严格透视画法的刺目的轮廓。但他也体验到了透视法给他带来的新奇效果。

【第4句】:透视法的继承和发展

曼泰尼亚沿着马萨乔的路子走了下去。他的人物像马萨乔的人物那样动人,那样有雕塑感。曼泰尼亚意在使用透视法创造一个舞台,使他的人物好像立体实物一样站在上面活动。他好像一个高明的舞台监督那样,布列人物来表达这一瞬间的意义和事件的过程。

当然,对透视的探索仍在继续,只是艺术家遇到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其它方面了。《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涉及较少。希望以后能看更多的书籍,进一步总结透视发展的脉络。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2

“我们对艺术的起源跟对语言的产生一样不甚了了。”当然,这里的艺术主要指视觉艺术以及雕塑、建筑。

艺术是什么?如果只是画画画、塑塑像、编编图案、盖盖房子,那么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如果仅把艺术当作用于欣赏需要保护的奢侈品,那么艺术的历史应该并不长。

姑且放下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换个角度,简单的解构已有的被承认的艺术品,从艺术品的基本属性入手。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都有实用性和美,这两种属性我现在认为应该是负相关性的,从原始艺术品到现代艺术品的特征可以佐证。原始艺术的第一标准必然是实用,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以建筑为例,修筑房屋首要的是构筑一个遮风挡雨的休憩之所,然后才会考虑看起来顺不顺眼,即所谓的合不合适。你建的大家一看就喜欢再好不过,但是如果你审美有限,有个窝也凑活。所以就原始艺术而言,实用性是第一属性。

原始艺术的实用属性满足两个方面——自然的和超自然的。比如建房躲避自然,雕像祈求神灵。满足超自然的方面,影响深远,至今保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是我们还不怎么能知觉。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拿着你心爱人的照片,当你面,用剪刀戳照片里的人的眼睛,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会暴怒,我会有一种我心爱人也受伤的感觉,即使我知道那只是照片而已。艺术品能够实现超自然目的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错误的将世界的联系无规律化,似乎只要能建立联系就能影响另一方,无论这种联系有多牵强,长得像能联系,名字一致能联系,拿点原主的东西也能联系,只有想不到没有联系不到。本着这样的精神,原始人创作了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几幅洞穴壁画——西班牙Altamira洞窟里的野牛和法国Lascaux洞穴里的马,他们相信将马和野牛画出来,然后鞭打折磨壁画,外面的马和野牛也会受到影响,以期收获满满。

所以,原始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作品美不美观,而是作品有不有效。能不能让部落里所有人都认同你与某种东西建立了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经典的,是某种约定俗成下的,是成败与否的关键。情形类似于春节时的春联,春联联系的是美好的愿景,大家约定必须用红纸来写,用其他颜色的纸写就不是春联,就不能建立联系。那么原始艺术家还有创作空间么?有!继续以春联为例,在红纸的基础上,各家可以选择汉字的颜色,一般是金的或黑的,可以选择汉字的字体,楷、隶、行、草······还可以选择背景花纹,在不影响主体字的情况下,选择红纸的花纹,选择空白地方的填充图案等等。每家的春联都能代表各自的审美,而这种审美,就是原始艺术家的创作空间。

提起原始艺术,特别是当看到“原始”两字时,总让人联想到长相寒碜,制作简单,恨不得就像《洛书》、《河图》一样几根线就能搞定的东西。这应该能代表原始时期的风格,但绝不能代表原始时期的技艺,原始时期的艺术家用简易的工具足以制作一件自然主义的作品,比如尼日利亚伊费的青铜黑人头像,栩栩如生(这才是栩栩如生和教科书里说某些器皿栩栩如生完全不同);比如美国西北岸印第安海达部落酋长的房子,刻画的精细程度和《三国立志传三》有一拼。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整体风格显得如此生疏?我们从观念的角度来解释,原始艺术家认为没必要,或者说描绘得太清晰了不利于脑补,构建不了联系;亦或可以从符号的方面入手,墨西哥阿兹特克时代的Tlaloc,就是以响尾蛇作符号拼凑成的,据阿城老师考证,中国的饕餮纹,可能是青龙和天极神两大符号重合的产物,符号化的东西无法自然起来,所以长成那样情有可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3

读了这本书《艺术的故事》后,感觉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学艺术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创新问题。《艺术的故事》从头至尾就是讲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旧的风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还会有死灰复燃的时候。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来读的。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记得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观看一件巴洛克雕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样的轮廓啊!”显然,艺术欣赏的首要问题就是形式问题。这也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史家、形式分析的奠基者沃尔夫林,他在《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曾对形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五对概念,即线描性和绘画性、平面和深度、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胧。这五对概念影响深远,成了后来讲授艺术形式的出发点。然而在《艺术的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作者更简洁的手法,他只用构图设计的平面性和忠实自然的立体性这一对概念就完成了沃尔夫林五对概念所起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法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在阅读时将不难发现。

本书作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在艺术问题的解决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激动人心,都毫无例外的在别处激起了新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主观的进步概念无论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观的艺术价值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本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使其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

西文艺术史的研究,从作为一门学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研究重镇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语国家,所谓的艺术史的语言就是德语的语言。从20世纪初,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要为艺术史找到一种科学基础,于是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学,并产生了很多心理学式的艺术史研究理论。其中有一种可称为所见与所知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精确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知道事物实际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就会妨碍人们对侧面像的描绘,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观看这个世界,就是这场与知识的破坏力量的斗争,以及要恢复“纯眼”的决心,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知觉性的”艺术。

贡布里希是英国艺术史家,美学家,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是当代最会洞察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书的译者后记里边就讲到,贡布里希是当代西方艺术学领域的泰斗,是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苏格拉底,艺术中的艾拉斯莫斯。在贡布里希的眼里,艺术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人类寻求“美”的真谛的伟大历险故事。当然,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 ,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 “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 ,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大概就会真正明白他说这些话的意思了。

这本书一共二十八章。其中在奇特的起源一章中讲到的是前期和原始民族和古代美洲。有毛利人、非洲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以

及阿拉斯加等地远古时候的手工制品等等。这些东西现在大都存放在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博物馆里。这一章主要讲述以下几点:【第1句】:对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首先,原始人类对艺术的思考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和创作初衷是:实用。这个是首要的标准,对于绘画和雕塑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它们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会给出非常明确的用途。

【第2句】:“原始人”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过程比我们还复杂),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了当年起源的状态,他们吧那些超自然 的力量看成是和大自然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绘画和雕塑是用来施行武术的。

【第3句】:那时候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起来美不美,而是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为了满足他们施行巫术的需要。(艺术家来自本部落,加上世代传承,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形状和每一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只是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改变什么。)【第4句】:那时候的艺术家与我们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艺术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史。

【第5句】:很多的艺术品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并不需要正真细致的去刻画出常规的图案,只需要在他们看来足以表示特征和用途就已经足够了,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个色彩,但是只要足够的用来表示他们概念中的事物。

【第6句】:书画同源自有益处。时代、生活、习惯等非常客观的因素以及原始人对社会生活得理解程度决定那个时代的艺术特点。

在永恒的艺术一章中讲述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克里特。翻到这一章首先看到的就是埃及的金字塔——基萨大金字塔。约公元前2700年建立。在这一章中我知道了在埃及,雕刻家一词当初的本意---“使人生存的人”。古埃及的那些金字塔及雕刻的肖像既朴素又庄重。这一章主要讲诉一下几点:【第1句】:埃及艺术:金字塔 - 历史上有钱有势的国王,他们强迫奴隶为他们建造金字塔,在埃及臣民眼里,国王是掌握权力统治人民的神人,他们认为高耸的金字塔能帮助他们升天,同样,埃及人也非常相信,灵魂在冥界中永存,所以同时制作木乃伊,金字塔是安放木乃伊的处所,刚开始只是国王之后有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也开始效仿。

【第2句】: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结合,是埃及艺术的一大特点。当时埃及的浮雕和壁画,不是说究竟好不好看,而是完不完整,并且根据对事物辨认的程度来作画,树木会描绘成侧面看到的那个样子,池塘会描绘成从上面看上的那个样子等等。

【第3句】:指导艺术家的并不仅仅是他丰富的知识,还有对于图案鉴赏的眼光。

【第4句】: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点之一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形式仿佛都遵循着同一个法则,理脉贯通,他们称之为风格(style),支配埃及艺术作品的规则使得每一个作品的效果都是稳定的、质朴而和谐的。

【第5句】:在其3000余年的历史中,埃及艺术几乎没有变化,金字塔时代认为美好的东西,千年之后,照样认为是超群出众,期间,有新的样式、新的题材,但是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第6句】:在其期间,有试图去动摇埃及风格的人:阿克·纳顿:他完全摈除了其前法老所表现的那种神圣、刻板和尊严,相反的,他要艺术家画出他们全部人身缺陷,用埃及人的眼光,简直就是懒洋洋。

【第7句】:埃及仅仅是持续了千年之久的近东伟大强国之一,巴勒斯坦(埃及和巴比伦、亚述帝国之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第8句】: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纳拉姆辛王纪念碑、后来这种纪念碑发展为国王战争的完整编年史。

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伊斯兰教、基督教、希腊的多利安柱式神庙(帕提侬神殿,也有翻译为巴台农神庙或者巴特农神庙)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在这本书里面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是一本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艺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般的对某个问题的解答。尽管贡布里希承认在艺术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但他绝不希望他的读者误以为进步就是价值。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但是他强调“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本书的某位读者可能喜欢拉斐尔,讨厌鲁本斯,或者正好相反。但是,如果本书的读者不能认识到这两位画家都是卓越的大师,那么本书就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如果从“问题情境” 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贡布里希在谈到建筑以及“原生态”的绘画与雕刻时曾用两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标准—— 既“实用”又“合适”。尽管后来艺术日益成为奢侈品,不再那么实用了,但这个标准仍未完全失去价值,并且还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显出复苏的力量。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便是一种既“实用”又“适用”的艺术。特殊的情景促使艺术家选择了黑白木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豪放朴实的黑白木刻作品,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刀法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适应了当时的情景对艺术作品的特定要求。人们现在回忆那段时期的艺术时常会用到“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等字眼。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在战斗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具体的艺术问题,使作品尽可能地“实用”又“合适”。我们不会想象延安的木刻艺术家是为着创新而工作的,但他们的确创造了全新的艺术。他们的作品使得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20世纪的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艺术局面,有太多的问题等着艺术家去解决。在西方文化艺术不断涌入中国的浪潮下,中国美术面临着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中西不同艺术:是中西结合还是拉开距离?正如贡布里希所说 ,任何风格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解决问题”出发 ,我们便不会简单地以时代进退为褒贬艺术的依据,而要看到艺术创作背后所面临的“问题情景”。

其他的章节就不用多说了。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 ,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 ,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

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第3句】:【第6句】:【第10句】:【第12句】: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第1句】: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

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第2句】:短缩法再次被重视

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第3句】:透视法的提出和应用

到了15世纪初期,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法”。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希腊人通晓短缩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精于造成景深的错觉感,但是连他们也不知道物体在离开我们远去时体积看起来缩小是遵循什么数学法则。马萨乔迅速掌握了这种透视手段并体现在画中。在他的《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这幅壁画中,墙面好像被凿了一个洞。通过洞口人们可以窥视到里面的一座布鲁内莱斯基风格的新型葬仪礼拜堂。

到了15世纪后期,安杰利科修士的一幅《圣母领报》中,我们立刻可以看出透视技艺对他来说毫无困难。乌切洛更是全神贯注于透视研究之中。通过他所热爱的透视技艺试图构成一个真实的舞台,使他的人物在那个舞台上有立体感、有真实感。虽然乌切洛还没有学会怎样使用光线、明暗和大气来修润严格透视画法的刺目的轮廓。但他也体验到了透视法给他带来的新奇效果。

【第4句】:透视法的继承和发展

曼泰尼亚沿着马萨乔的路子走了下去。他的人物像马萨乔的人物那样动人,那样有雕塑感。曼泰尼亚意在使用透视法创造一个舞台,使他的人物好像立体实物一样站在上面活动。他好像一个高明的舞台监督那样,布列人物来表达这一瞬间的意义和事件的过程。

当然,对透视的探索仍在继续,只是艺术家遇到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其它方面了。《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涉及较少。希望以后能看更多的书籍,进一步总结透视发展的脉络。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2

“我们对艺术的起源跟对语言的产生一样不甚了了。”当然,这里的艺术主要指视觉艺术以及雕塑、建筑。

艺术是什么?如果只是画画画、塑塑像、编编图案、盖盖房子,那么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如果仅把艺术当作用于欣赏需要保护的奢侈品,那么艺术的历史应该并不长。

姑且放下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换个角度,简单的解构已有的被承认的艺术品,从艺术品的基本属性入手。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都有实用性和美,这两种属性我现在认为应该是负相关性的,从原始艺术品到现代艺术品的特征可以佐证。原始艺术的第一标准必然是实用,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以建筑为例,修筑房屋首要的是构筑一个遮风挡雨的休憩之所,然后才会考虑看起来顺不顺眼,即所谓的合不合适。你建的大家一看就喜欢再好不过,但是如果你审美有限,有个窝也凑活。所以就原始艺术而言,实用性是第一属性。

原始艺术的实用属性满足两个方面——自然的和超自然的。比如建房躲避自然,雕像祈求神灵。满足超自然的方面,影响深远,至今保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趣的是我们还不怎么能知觉。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拿着你心爱人的照片,当你面,用剪刀戳照片里的人的眼睛,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会暴怒,我会有一种我心爱人也受伤的感觉,即使我知道那只是照片而已。艺术品能够实现超自然目的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错误的将世界的联系无规律化,似乎只要能建立联系就能影响另一方,无论这种联系有多牵强,长得像能联系,名字一致能联系,拿点原主的东西也能联系,只有想不到没有联系不到。本着这样的精神,原始人创作了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几幅洞穴壁画——西班牙Altamira洞窟里的野牛和法国Lascaux洞穴里的马,他们相信将马和野牛画出来,然后鞭打折磨壁画,外面的马和野牛也会受到影响,以期收获满满。

所以,原始艺术家的首要任务,不是作品美不美观,而是作品有不有效。能不能让部落里所有人都认同你与某种东西建立了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经典的,是某种约定俗成下的,是成败与否的关键。情形类似于春节时的春联,春联联系的是美好的愿景,大家约定必须用红纸来写,用其他颜色的纸写就不是春联,就不能建立联系。那么原始艺术家还有创作空间么?有!继续以春联为例,在红纸的基础上,各家可以选择汉字的颜色,一般是金的或黑的,可以选择汉字的字体,楷、隶、行、草······还可以选择背景花纹,在不影响主体字的情况下,选择红纸的花纹,选择空白地方的填充图案等等。每家的春联都能代表各自的`审美,而这种审美,就是原始艺术家的创作空间。

提起原始艺术,特别是当看到“原始”两字时,总让人联想到长相寒碜,制作简单,恨不得就像《洛书》、《河图》一样几根线就能搞定的东西。这应该能代表原始时期的风格,但绝不能代表原始时期的技艺,原始时期的艺术家用简易的工具足以制作一件自然主义的作品,比如尼日利亚伊费的青铜黑人头像,栩栩如生(这才是栩栩如生和教科书里说某些器皿栩栩如生完全不同);比如美国西北岸印第安海达部落酋长的房子,刻画的精细程度和《三国立志传三》有一拼。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整体风格显得如此生疏?我们从观念的角度来解释,原始艺术家认为没必要,或者说描绘得太清晰了不利于脑补,构建不了联系;亦或可以从符号的方面入手,墨西哥阿兹特克时代的Tlaloc,就是以响尾蛇作符号拼凑成的,据阿城老师考证,中国的饕餮纹,可能是青龙和天极神两大符号重合的产物,符号化的东西无法自然起来,所以长成那样情有可原。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3

读了这本书《艺术的故事》后,感觉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学艺术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创新问题。《艺术的故事》从头至尾就是讲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旧的风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还会有死灰复燃的时候。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来读的。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记得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观看一件巴洛克雕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样的轮廓啊!”显然,艺术欣赏的首要问题就是形式问题。这也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史家、形式分析的奠基者沃尔夫林,他在《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曾对形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五对概念,即线描性和绘画性、平面和深度、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胧。这五对概念影响深远,成了后来讲授艺术形式的出发点。然而在《艺术的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作者更简洁的手法,他只用构图设计的平面性和忠实自然的立体性这一对概念就完成了沃尔夫林五对概念所起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法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在阅读时将不难发现。

本书作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在艺术问题的解决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激动人心,都毫无例外的在别处激起了新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主观的进步概念无论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观的艺术价值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本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使其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

西文艺术史的研究,从作为一门学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研究重镇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语国家,所谓的艺术史的语言就是德语的语言。从20世纪初,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要为艺术史找到一种科学基础,于是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学,并产生了很多心理学式的艺术史研究理论。其中有一种可称为所见与所知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精确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知道事物实际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就会妨碍人们对侧面像的描绘,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观看这个世界,就是这场与知识的破坏力量的斗争,以及要恢复“纯眼”的决心,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知觉性的”艺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15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