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讲义读后感收集90条-经典语录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1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读本,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从中给出一个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如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不要只盯着钱,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自由不等于免费,想象力决定生产力,好钢用在刀刃上,谁的话语权更大,为何同工不同酬,众人如何彼此影响等。
书中的一些小故事使我印象深刻。如马粪到处都有,有人在马路上捡拾马粪,并把这些马粪归到一堆,但当时并没有拿走,也没有标记,结果第二天被人拿走了,等于一天的工作白干了,结果诉诸法庭。如果法官支持了财富创造者(捡拾马粪人),就会鼓励人们去努力创造财富。如果支持了顺手牵羊者,就会纵容随便拿走别人财富的现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尊重私有财富和劳动所得,才能保护私有财产,才会保证人们公平创造财富的环境。
如果窗户都是完好的,人们就都会爱惜,就可以把钱花在其他有用的方面。但如果窗户被打破一块,人们就会不在意其他玻璃,窗户的所有玻璃可能都会被一一打破,人们就只能去更换新窗户,这就是破窗原理,在经济学上就会形成一种浪费。
比如有钱人可以先打车,有钱人可以先做心脏搭桥手术,有钱人的孩子可以先上好的学校,有钱人可以先买好地段的房子等等,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根本做不到公平,不可能一碗水端平,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靠金钱来分配资源,再或靠权力来分配资源。这样看似不公平,但作者讲到,如果有钱人不比穷人享受更多的特权和优先待遇,那么谁还会努力成为有钱人呢?如果有钱人不能享受很多优先,那么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努力成为有钱人,奋发和创新就会逐渐绝迹。
从前火车是烧煤的,烧煤就会喷火星。有一辆火车经过一片亚麻地,农民将700吨亚麻堆在了铁道边自己的农田上,火车经过时喷出的火星将亚麻烧着了。这种情况下,诉诸法院后,如果法官判铁路公司赔偿,铁路公司就会想尽办法,防止火星烧着亚麻,比如,火车改道或者多买10亩铁道边上的土地;如果法官判铁路公司不赔偿或者赔偿很少的损失,那么农民就会想尽办法,让火星烧不着亚麻,比如将亚麻放置离铁道边比较远的地方等。
作者作为经济学家,赞同亚当斯密的观点,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大家只要关心好自己的利益,就是在推动社会发展,每个人都这么想,就会形成那只看不见的手,均衡的调配资源。最大的`慈善是商业,比如对于失学孩子的救助,直接发钱,或者让他们免费读书,恐怕未必是好办法,很多人拿到免费的救助资金,也不会去让孩子上学,反而用西方的奖学金制度更加有效,让学习好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奖励,这看上去更是一种投资,而非行善,变相在鼓励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努力学习。用商业的角度思考问题,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发挥更持久的救助效果。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通过深厚的经济学基础,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从一个独特视角,告诉人们一些经济学方面的道理,提出一条经济学研究的路径,其中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确值得人们研读和思考。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2
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曹诚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我还是想继续就昨天提出的那个荒谬的比喻来絮絮叨叨,因为尽管我嘴上说着那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想法,但在我的内心里,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顺着这个思路,不断纠缠、辩驳,就能收获些什么。
我看到过的每一本经济学相关教材在讲到供给需求的时候总会提到房价这个例子,殊途同归也好还,异曲同工也罢,这本书也没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其实挺想知道,那些写书的经济学家或者大经济学家们,他们真的完全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比如说,有没有谁能准确地告诉我,现如今北京的房价将何去何从,亦或再直白些,什么时候买个房子最合适?读后感·当然,不会有人来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么大经济学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个师长听到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
我并不同意“需求是刻画人性的”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复杂得多。这个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实际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说服自己的方式,一种自我疏导的方式——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说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
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结合“愿望和结果没啥关系”来看,才算完整。
“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应付变化的问题”——价格是个有用的工具:
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
2)指导生产;
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
这提醒我,工具变量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具体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去做,我还没有想明白。
《行为经济学讲义》是由汪丁丁在北大上课的讲义汇编而来的,很多语言都是口语化表达,让人读起来很轻松。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是在一种无压力,自由状态下产生的,比较容易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自己读来也非常的喜欢。
一 何为行为?何为行动?
自己在讲授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时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个词的本意。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差异。汪丁丁认为,行为是生命的表征,没有行为肯定就没有生命了,而运动则不一定是生命的表征,如质子的运动等。尽管这种解释有点牵强,但可以解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的出发点。丁丁认为行为主要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行为来自与价值判读,价值判读的结果就是选择,而影响价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与内因(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状况等)外因来自与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选择的影响就来自消费者的约束条件。这一个逻辑框架正好阐述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一个对我来看很复杂的理论,丁丁用轻描淡写的口吻就解释清楚了,高人就是高人。
【第2句】:社会创造
丁丁引自Siddhartha Bhattacharyya and Stellan.Olilsson 2010的文献重点观点:一个社会的创造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里的每一个体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结构。他认为创造从来都是个体行为,但是自由却是整体的。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创造力,是要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他提出,目前中国不允许怀疑权威,是压制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由此,政治体制的改革远比经济体制改革更紧迫。在一个有力创造的社会中,一定要培养100万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重视过程,结果就是必然回产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这个和哈耶克的"匿名的少数"的观点一致。有利于创造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丁丁引自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个社会应该是自由的,包容的。爱因斯坦说,任何一个伟大高尚的事情无论是艺术作品合适科学成就,都源自与独立的个性,因此,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与社会对个人的宽容。爱因斯坦不仅是物理学家还应该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宽容是一种整体性质,没有宽容的社会,个人的自由也就消失了。中国技术进步之所以缓慢,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缺乏宽容。这个观点一下子击中了我的情感。一些单位给老师提很多教学、科研上的要求,可图书馆中像样的数据库也没有,连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经费也没法提供。给老师界定了很严格的行为方式。整体是自由的,而个体却是束缚的,这个是当前社会中主要的矛盾。
【第3句】:社会流动
一个社会流动路径中有三类媒介:货币,情感和权力。货币是最具有同质性的东西,它可以衡量世间万物,因此,就是货币的劣势,它导致了人类的异化。权力是有科层的,它的同质性比货币要差一点。一般社会中权力主要由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四种类型组成。而情感也最没有同质性的媒介。几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都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人类的情感分为原始和派生的两大类。原始的情感主要有惧怕(Fear),悲伤(Sad),幸福(Happiness)四种和愤怒(anger)四类。而派生的情感主要有希望、失望、妒忌、悔恨、悲喜交加,又爱又恨以及更微妙的复合情感。我个人倒认为这三种是充当媒介的功能,倒是促进社会流动的动力,钱能使鬼推磨,权力能让人不断的向上爬,而情感会让人依恋,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情感促进的`社会流动更能使这个社会具有活力。
【第4句】:合作与生存
汪丁丁在文中开篇就提出"合作何以能?",合作为什么会产生?他认为,合作是人类进化的原因,这是一个新的视角,这一逻辑的基本出发点是动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只能借助合作而求得生存,而人类祖先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中毫无个体优势,只能借助与合作才能生存下来。但合作效率比人类高得多的生物(如野狗,蚂蚁等)为什么没有进化的如此文明?汪丁丁认为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闹和社会脑,人类就有产生了社会同情能力(利他),又有了社会认知能力,产生了"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维框架,对社会的演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5句】: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相为消长之理,君子的主要职能在于维护合作秩序,对与企业家来说,不是直接去追求企业的效率,而是要创造出一套可以满足最大多数合作参与者的公共的激励制度,最终就可以实现企业的效率最大化。套用这个逻辑,城市的市长不应该是直接追求GDP,而是设计一套城市发展的制度,让最大多数人都能从中获益,这个城市的GDP自然就会上升,因为,交易成本低了。对一个学校也是如此,只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城市的市长看中的社会流动的"权力"属性,因此,希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权力最大化,而设计一个有用的发展之制度,是需要时间的,市长可能等不及了,同样对一个学校也是一样。因此,这一套逻辑对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最有效。
厚厚的一本书,我只悟出这几点,这也是我这凡夫俗子与神仙间的鸿沟吧!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海滩旁,另一套位于嘈杂的高速公路旁。如果两套住宅的租金相同,他们将更偏好于海滩附近的住宅。如果通过掷硬币的方式把靠近海滩的住宅给获胜的一方,这将不会形成一个区位均衡,因为不幸运的一方为了获得更满意的.住宅,会有进一步改变区位的动机。获得区位均衡的条件是对靠近海滩的住宅收取更高价格。
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假设汽车销售商最初均匀分布在城市内部。如果一个销售商迁移,与另一个销售商相邻,那么,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前会对不同品牌进行详细比较,而这两个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购买者,会积极推出比较购物模式。交易额不断增加,也增加了该地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销售商迁移到此。最终,众多企业聚集形成了汽车产业带,在产业带中他们之间形成共同竞争的态势。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如教育活动,在有外部收益情况下,人们获得的收益少于整个社会的收益,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率水平。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例如:生产微处理器的设备价值50亿美元,它有几百个复杂的工序,每个工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生产中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相反,用价值5000美元的披萨烤箱制作披萨,仅有很少的几道工序,因此规模经济很快就会丧失。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每个厂商都因生产异质性产品而具有垄断性,但由于消费者偏好很容易在不同类型产品间转换,故市场进入的无壁垒性将导致厂商为争夺消费者而展开竞争。伴随着竞争的展开,每个厂商在自己公司周围都会形成区位垄断性,但是市场进入的非壁垒性使这些厂商保持了竞争状态,而其他厂商直到经济利润下降为零时才停止进入该市场。阅读《城市经济学》后,加深了我对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的了解:城市因为生产、交换而存在与发展;城市因竞争而充满活力并且不断进步。研究城市,还要通过分析城市中的种种状况与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城市的理解。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