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对庄子山木的读后感汇聚90句-经典语录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肋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古国名)人之亡与?林回(假国之逃民)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选自《庄子山木》)

【第4句】: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公任往吊之 慰问

B.自伐者无功 夸耀

C.为其布与 财帛

D.绝学捐书 捐献

【第5句】: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孔子“全身远祸”的一项是( )(3分)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辞其交游 ③逃于大泽

④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⑤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第6句】: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个谦虚而又勇于改错的人物形象,和《论语》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视之。

B.太公任认为至人心地纯一,行为平常,不求声名,不显露自己,所以能免受伤害。

C.子桑雽认为假国人林回丢掉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逃命,正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以利害相维系,而应以天性相联结。

D.这两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说明无欲无用、因顺自然的处世哲学,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第7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5分)

(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5分)

参考答案:

【第4句】: D

【解析】捐:抛弃,据上下文“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可以推知,“捐”不是“捐献”的意思。

【第5句】:B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弄明白“全身远祸”的含义是“孔子全身而退,远离祸患”,据此筛查:①说明孔子招致祸害的原因 ④叙述孔子在宋国卫国被驱逐

【第6句】: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能说明庄子思想与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第7句】:(1)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

(2)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那些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参考译文】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要求他人,别人也不会要求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闲放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①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乃命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③,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

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③,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

仲尼曰:“有④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注】①布,财货。②猋氏之风,神农时代的歌曲。③鷾鸸(yì ér):燕子的别名。④有:支配。

(节选自《庄子·山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 竖子不足与谋

B.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C.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 酌贪泉而觉爽

D.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7.B(A项,前者语气词,吗;后者介词,跟。B项,均为连词,而且。C项,连词,前者表承接,不译;后者表转折,却。D项,前者代词,代物;后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饥 渴 寒 暑 穷 桎 不 行 天 地 之 行 也运 物 之 泄也言 与 之 偕 逝 之 谓 也 为 人 臣 者 不 敢 去 之 执 臣 之 道 犹 若 是 而 况 乎 所 以 待天乎

A.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B.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C.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 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D.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8.D(联系上下文,根据语意和文言虚词判断)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孔子塑造为彻晓彻悟道家思想者,实际上是借孔子之事和孔子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人受自然的支配,因而人应当体悟自然,谨守自然,顺应自然。

B.孔子周游列国遭遇种种厄运,亲朋故交、弟子友人越发疏远和离散,他为此感到困惑,经过子桑雽指点,孔子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弟子反而更加敬爱他。

C.子桑雽以林回在逃亡时抛弃贵重的璧玉而选择背负婴儿的故事阐明了人的交往不能以利害为原则,而应当以天性为本。随后进一步阐述了顺应自然,感情率真的思想。

D.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他的歌咏,富有节奏和韵律,清楚、明确地表达了困厄给自己所带来的痛苦。他的吟咏引起了颜回的注意。

9.D(“富有节奏和韵律”不正确,文中是“没有节奏”“没有韵律”。也非只表达了痛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6分)

(2)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4分)

10.(1)君子淡泊却心相亲近(亲切),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易断绝)。那些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2)初被任用各方面都通达(办什么事都顺利),爵位和俸禄一齐到来没有穷尽。

【参考译文】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禁止居留,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几次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为什么呢?”

桑雽回答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那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了;他是为了怕那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收留。相互收留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相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那些无缘无故而结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孔子说:“我恭敬地听取您的指教!”于是慢悠悠地回去了,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让弟子无须打拱作揖行礼,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却更为增进了。

有一天,桑雽又说:“舜将死的时候,告诫夏禹:‘你要警惕啊!身形不如顺应自然,情感不如率真。顺应就不会背离,率真就不会劳苦。不背离不劳神,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纹饰来装扮(待:对待)身形;无须纹饰来装扮身形,当然也就不必凭借外物。’”

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左手靠着枯树,右手敲击枯枝,而且还唱起了神农时代的歌谣,有那打拍子的器具却没有节奏,有敲击的声响却没有节律,敲木声和歌咏声,清楚、明确地表达了唱歌人的心意。

颜回端坐拱手,掉过脸去偷偷看了看。孔子担心他彰显自己的道德而至于夸大,爱惜自己而陷于哀伤,便说:“颜回,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不接受他人的利禄则较困难。没有哪个起点不同时又是终点的,人与自然原本也是同一的。(至于)现在唱歌的人又将是谁呢?”

颜回说:“我冒昧地请教什么叫做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

孔子说:“饥饿、干渴,严寒、酷暑,困穷滞碍不能通达,这是天地的运行,万物运动过程之发泄,说的是要随着天地、万物一齐变化流逝。做臣子的,不敢违拗国君的旨意。遵守做臣子的原则尚且如此,何况是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自然呢!”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不接收他人的利禄则较困难呢?”

孔子说:“初被任用各方面都通达(办什么事都觉得顺利),爵位和俸禄一齐到来没有穷尽。这些外物带来的好处,原本是不属于自己的,(只不过是)我的命运被外物操纵。君子不会做劫盗,贤人也不会去偷窃。我若要获取外物的利益,为了什么呢?所以说,鸟没有比燕子更聪明的,看见不适宜停歇的地方,不再多看(即离去),即使掉落了食物,也舍弃不顾而飞走。燕子很害怕人,却进入到人的生活圈子(即,将巢窠寄于人的房舍)。如同国家的存在(即,人不能离开国家)。”

颜回又问:“没有哪个起点不同时又是终点的?”

孔子说:“使万物变化无穷却不知道那替代它的(即,不知道谁替代了谁),这怎么能知道它们的终点?又怎么能知道它们的起点?(只不过)谨守正道而对待它罢了。”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人与自然原本也是同一的?”

孔子说:“人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自然的出现,也是由于自然。人不可能具有自然的本性,也是人固有的天性所决定的,圣人安然体悟自然,并随着自然变化而度过一生!”

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文章——《山木与雁》,读完后,它让我受用不尽。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庄子在山林之中漫步,看见一棵巨树,而且树叶茂盛,他想这是一棵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呀。但伐木工们都坐在这棵树的旁边休息,却不砍它,庄子带着疑问把伐木工人都请回了家中,向伐木工人询问不伐这棵树的原因,伐木工人说:“因为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才得以活得长久啊!”

庄子从自己的家中出来后,来到了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家,朋友非常高兴庄子能来,就叫自己家里的童仆宰杀家中的大雁做菜来招待这位贵客——庄子。童仆问:“家中有两只大雁,一只大雁会叫,另一只大雁是不会叫,请问主人杀哪只?”主人回答:“先杀不会叫的大雁吧。”庄子听了心有所悟:不能以鸣叫给人带来愉悦的大雁,因为没有用而被宰杀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事物的互相关系中,有用或没用的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311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