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家书读后感摘录76句-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一)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二)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宪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宪政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三)
近代中国文人不少,梁启超就是一个,梁启超,成名于戊戌变法,是戊戌变法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近代学术大师,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共同创办清华大学文学院。除了早年政治上的先觉者,到后来的教育大家学术大师,他还是模范家长,他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都是国之栋梁。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苏洵、苏辙,苏轼一门。
我对于梁启超的了解甚少,但他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就令人刮目相看,梁先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的.爱国思想又不是守旧的、固步自封的,他深知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是旧中国最需要的。他是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但他又不失为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
《家书》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写给第一任妻子李惠仙。主要是梁先生在国外逃亡与访学期间与身处澳门的妻子的交流。关怀备至,温情脉脉,而又有大道理的穿插。精彩的一篇谈到梁先生在美国遇到华侨女郎并陷入爱恋之中事,他谈到女郎的仰慕乃至主动追求及那女子的优秀,及自己的一时意乱情迷,将自己当时的情形完全汇报给了夫人。妻子动怒,禀报岳父大人,并回信称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他又苦苦相劝,说妻子不明事理,自己早年与嗣同君创立"一夫一妻"会,绝不会背弃。一场家庭纠纷被完整呈现。后来梁先生也说到做到,主动与那女子保持距离。
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是写给子女的。梁先生常年与家人分居,聚少离多,但他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与学习。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很注重子女在自然科学的学习,注重所学科目与国家需求的联系。晚清垮台后,梁先生担任过当时ZF的部长。父亲是部长,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家,还要学习吗? 还需要找工作吗?梁先生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女,不允许孩子依靠家庭。
梁启超先生也不忘在书信中教育他的孩子们必须爱国。爱国,就像一颗种子,他把它种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让孩子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国外最好的知识。为了使其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又是中国最需要的、最有用的。他的很多子女是在国外学习与成长的。而放到国外的孩子们又像牵在他手中的风筝,当祖国需要之时,他就把他们拉回来为国效力。梁家所有的孩子没有一人留在国外,无论当时的中国是战火连天还是贫穷困苦。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爸爸梁启超是那么地爱国,他心里没有小小的"我",他让每个孩子都志存高远,从小就把责任放在心里。
梁启超先生在家信中有一句话,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其实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中国年轻人的期望。自信的梁启超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年轻人的榜样。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大量的政务缠身之外,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到各地大学演讲,无论是病情恶化还是疲劳不堪,对于做于年轻人有益的事,他从来都不推辞。他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每一封的价值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应该像梁启超先生教育子女那样,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把国家的荣辱兴亡当成是自己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篇:文化苦旅三峡
在暑假里读了余秋雨的书,觉得很美。
在《三峡》中余秋雨赞赏李白的豪放,却未曾吟咏白帝;惊艳于神女峰的多姿,却未曾赋词歌咏;无论是敦煌的道骨仙风,还是都江堰的豪情万丈,都只博他浅浅一笑,再也留不住余秋雨前进的步伐。
余秋雨是个传颂者,对于他笔下的山山水水,人们都怀有近乎仰慕的喜爱;他更是个旁观者,什么越女恩仇三国纷争都尽入他的法眼。
余秋雨走完了他的文化苦旅,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走一走我们的文化苦旅呢?
第二篇:文化苦旅三峡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最近,我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即为其中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吸引、所陶醉、所折服,
一、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在《文化苦旅》中,绝大部分文章都贯彻这样的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如在《五城记》中关于广州的描述。作者说,自古以来,由于远离京城,靠近海洋,广州总是表现得离经叛道;而近代的广州,“北上常常失败。那就回来,依然喝早茶、逛花市,优闲得像没事人一样,过着世俗气息颇重的情感生活。”是的,从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到现在,广州人北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然而失败以后回来,依然继续着自己那悠闲的“饮茶文化”,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作者由评论广州人的“叹早茶”、“逛花街”等一系列闲散生活,将矛头直指广州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与消极心理。随着改革开放,广州人虽然仍保留着自己特有的“饮茶文化”和“花市文化”,但是,他们却已抛弃了以往的自私和消极_“这些年,广州好像又在向着北方发言了,以它的繁忙,以它的开放,以它的勇敢。不过,这次发言与以前不同,它不必暂时舍弃早茶和花市了,浓浓冽冽地,让慷慨言词拌和着茶香和花香,直飘远方。”
作者在对广州人那特有的文化进行反问和思索的同时,也不忘对广州在改革开放所作出的成果给予认可。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许多多的城市、小镇和其它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二、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文化苦旅》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确与众不同,但读者看了本书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寻找天一阁、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镇的周庄、同里是什么样子,他肯定会大失所望。因为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其过人之处是在点明某地后,即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丽而沉郁的人生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那独有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没有描写介绍天一阁的景色,而是重点写了范钦和他的继承着们如何不惜沉重的代价去保护那万卷家书。以及朱熹当年不远千里从福建崇安跋涉来到岳麓书院,冒着被免1职、甚至可能被逮捕杀头的危险给学生讲学。余秋雨依仗其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第三篇:文化苦旅三峡读后感
忧郁的诗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或许不只是忧郁,还有一些无奈。
读完文章后,自己又吟了一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首我忘了题目的诗,只记得内容,还有作者。
吟完了,沉默着。脑海里不禁痴痴地浮现了唐时的风雨,想那个清爽的早晨,李白是如何踏上轻盈的小舟,和船家寒暄几句。随即舟儿驶入三峡,李白的笔下萦绕了一会然后吟诗,他的诗吟了数千年之久。一直吟到了没有诗人的现在。在吟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抬了抬眼,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座三峡大坝挡在了前面,它挡住了三峡的长水,挡住了三峡的诗情。于是,无论是真实的山水还是虚无的诗句,都失落了。
只有幼儿园的孩童和学校里的学生还在百般无聊地哼唧着这几句晦涩的诗句。
终于,没多少人还把诗看成是文化了。
第四篇:文化苦旅三峡读后感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第五篇:文化苦旅三峡读后感
天地如此之大,却容不下几个诗人吗诗人是什么是一个个自我的生命,还是蓝天绿水间飞翔的那只蝴蝶,是大自然的使者,这使者没有翅膀,却化为了诗人,扬起褪色的两袖,在这天地间遗恨又遗恨.
漫漫长路.谁走的不艰辛,我们这样走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房间的灯越来越亮,我们船开的越来越快,耳边MP3越来越响亮.我们又怎样才能回到那个清晨,那个民族的清晨,那个民族的清晨,在眷眷长河上,划出山水的船只.那个有满腔诗情的诗人和耳边不停吱吱喳喳呼唤希望的鸟雀.
我知道一切都无法走至天荒地老.只是我们依然扬着头迎接那无法永远的承诺.生命对我们只是一次长途,而我们可爱的诗人呀,不安分的摇着船桨,走在我们前面,用他们的生命接受着一个世界的残缺,用长途苦旅,孕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我们可以为自己而活,自私的活着,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苦吟这世界太小,无法盛下我们的忧伤呢.我们是活得太过慎重,我们应该学会去理解没有答案的问题,我文化苦旅三峡读书笔记 们也该被不知名的东西惊吓一下,回头看我们走过的路了.
一句"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让我们朝那凄凉的历史与文化斜瞟一眼.当我问你有何收获时,你的回答是什么呢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呐喊还是两行清泪垂挂一个夜晚.这句诗是一个不安分的开始,还是完整的结束,一切只是为了刺醒我们民族的精神.
你来我往,波涛来了又去了,天地湿了又净了.那个静静等待山川融合的神女呀!我站在曾经的那个船只头上,问你"无数次的开始与结束,我厌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只听那一声温柔的回答"故乡就就在你的脚下."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我们现在就应该脚踏实地的从身边平凡的'小事做起,不断陶冶爱国之心,增强爱国之智,将来为我们的祖国贡献力量!
爱国诗人及诗句1
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二、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三、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四、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六、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七、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八、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十一、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十二、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十三、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十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十五、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十六、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十七、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十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十九、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二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二十一、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二十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二十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二十四、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二十五、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二十六、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二十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二十八、
爱国诗人及诗句2
一、《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州桥》【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四、《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五、《示儿》【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七、《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九、《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十、《出塞曲》【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3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