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故事读后感集合70条-经典语录
陶行知故事
陶行知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教育家,但是你可知道陶行知所度过的重重风险呢?我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其中一篇《为一大事来》。
1923年,陶行知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奔波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把《平民千家课》作为材料,送到平民老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的活动经费大多数都是自己写书的稿费。一天,他得到了一万的稿费,把一万多元的稿费锁在柜子里,承担家里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有少,你能不能留下百分之一给穿里用呢?”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的说:“我要去南京的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些钱要作为办学校的经费。我们家里然穷,但植茶谈饭还能维持。中国有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还没有文化。我用这些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的绵旁之力去帮助它们啊!老师是太阳低下最光辉的事业,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为了教育我们付岀了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学校的禚老师,为了提高我们中心小学学生的书法和写作的水平。禚老师便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为我们无偿的上课。我感觉我们的禚老师就像文中的陶行知一样。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2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里,这件大事就是为中国的孩子能够读书。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扑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烧扑克牌”主要讲的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下,为了放松心情,开始玩扑克牌。陶行知校长知道以后,十分气愤。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给同学们讲清了道理。同学们听后主动上交了扑克牌,令人没想到的事,他竟然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扑克牌都给烧掉了。
为什么要烧掉呢?原来在当时抗日需要人才,建国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讲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拆东西,甚至连家里新买来的表也给拆了,这令他妈妈很生气,特别想把他的“坏毛病”给改掉,甚至还经常动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长知道后便专门来到朋友家,告诉他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但不能阻止孩子,还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一爱好,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中国的小爱迪生呢!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以免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后果,二是告诉家长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发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么优秀的校长啊!多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啊!我多想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读一读陶行知校长的故事啊!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3
读了《节约粮食》这个故事后,让我非常感动。陶行知先生的计算题告诉我们,什么叫积少成多,更让我知道了浪费的危害和节约的.重要性.........
纵观我们现如今的生活,比那个时代要好上许多倍,可浪费却依然存在,现如今我们吃的大米已没有沙子,可好多同学吃的盒饭里剩了好多的米饭。我想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加触目惊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是让我们只记在心里,而是要让我们用行动来表现。让我们在家里就节约,珍惜粮食。
我想说,我会更加的注意节约、,在生活中不浪费。如果大家都珍惜粮食的话,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富有,更加强盛,富有强盛的国家节约是必不可少的!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4
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这故事的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标题、我只听说过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个“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是什么意思?
于是我认真把它看完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张先生是晓庄学校的指导老师,戴子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有一天陶行知先生说河南需要一个先生,想派遣戴先生去。戴先生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于是他拒绝了,然后陶先生指着不远山坡上的两棵树让戴先生看、一棵树树高大、挺拔、在大树的下面有一棵小树,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小树生长的不是很好。同样的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的生长土地、就显得苍白无力!然后陶先生让自己的学生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够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最终戴先生接受了陶先生的安排,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若要想成才,长成参天大树、就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有独立能力,独当一面的去接受锻炼!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5
我读陶行知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才、大才、和天才》和《四块糖果》的故事。
读了《人才,天才,和大才》的故事,我想:天才不是天生的,除了白痴之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们自己不断努力,都能从人才到天才,从天才到大才。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他们有的成了大才。现在我们有爸爸、妈妈,还没有那些流浪儿童好,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超过他们,一代超一代,让国家富裕起来,让国家不受其他国家欺侮。
读了《四块糖果的故事》,我想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可见,父母都经常问自己,我在这个时候要做什么?大多数父母都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为啥这样做?父母不了解,就直接打骂。不知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要学会宽容,要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做,那么做好吗?让孩子在宽容讲解之下,不让孩子再犯这样的错误。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6
我阅读了陶行知一连串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陶先生的教育观:学生在犯错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能采用暴力的教育方式,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在错误中发现同学们积极正确的一面。通过肯定和赏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面。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可见,父母教育孩子经常问自己:"要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我现在又该做点什么,他的心里会好受一些呢?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宽容的品格。让我不禁联想到我自己,在家我排行老大,平时,我在家和妹妹弟弟玩,我每次都很没有耐心,都很暴力,我却没有像陶行知这样有爱心,每次把弟弟妹妹弄哭,爸爸妈妈批评我,我却一点都没有错误意识,读了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很深。我不能再继续这样,我以后要对弟弟妹妹宽容一点。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明白了宽容,大度等道理,我感谢这些故事。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7
读了陶行知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才大才和天才》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陶校长收留了一些因为战乱影响而流落流离失所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些孩子在不同方面,也显现出不同的天分。可是外界却有很多人反对,最终陶校长以“天才”的独到见解,使他们心服口服。
文中的这些孩子,个个都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父母,但他们也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拥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成为天才。而我们都有爸爸、也有妈妈,我们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既然他们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当然也可以,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的机会,借陶校长的话说:“天才绝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痴以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天才。”
读完了这个《人才大才和天才》这个故事以后,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了天才不是少数人才有的权利,而是大多数人都有机会。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8
读了陶行知的故事我明白了,改错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用暴力来解决。实行前要先想一下,做完之后他会不会改,会不会恨你?后果会怎么样,然后再去实施。
我觉得陶行知的方法用的很好,是因为他不会像其他老师一样直接体罚,而是以奖励的方法,让学生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做不会伤到学生们的自尊心,对其造成心理阴影,而闷闷不乐,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好,让同学们承认错误并改正,可以用不同的途径去解决,以上是我读《四块糖的故事》的想法。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9
陶行知这个名字,以前对我来说很陌生,可是读了《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写篇文章后,让我真正认识并了解了陶行知,这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这个故事讲述了陶行知先生鼓励他的学生戴自俺去河南教书,可是戴自俺因为长期没有独立过,所以有点胆怯不敢去,于是陶行知先生就鼓励他说,一颗小树如果一直在大树下生长,阳光,水分都受限制,没有自己的锻炼,是永远都不可能长成大树的。戴自俺明白了陶行知先生的良苦用心,终于迈出了成长的重要一步。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些道理。从小我就是在家人的保护下长大,就像一颗小树苗从未经过任何的风吹雨打,我今年都八岁了,还是让妈妈帮我洗衣服,梳头发,叠被子,每天叫我起床,教我做作业。通过这个故事的启发,我明白了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完成,不能依靠家人,要独立自主,在自己的空间里茁壮的成长,才能长成一颗真正的参天大树。感谢这个故事让我懂得这些道理。
《陶行知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里,这件大事就是为中国的孩子能够读书。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扑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烧扑克牌”主要讲的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下,为了放松心情,开始玩扑克牌。陶行知校长知道以后,十分气愤。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给同学们讲清了道理。同学们听后主动上交了扑克牌,令人没想到的事,他竟然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扑克牌都给烧掉了。
为什么要烧掉呢?原来在当时抗日需要人才,建国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讲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拆东西,甚至连家里新买来的表也给拆了,这令他妈妈很生气,特别想把他的“坏毛病”给改掉,甚至还经常动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长知道后便专门来到朋友家,告诉他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但不能阻止孩子,还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一爱好,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中国的小爱迪生呢!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以免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后果,二是告诉家长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发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么优秀的校长啊!多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啊!我多想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读一读陶行知校长的故事啊!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范文2
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这故事的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标题、我只听说过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个“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是什么意思?
于是我认真把它看完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张先生是晓庄学校的指导老师,戴子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有一天陶行知先生说河南需要一个先生,想派遣戴先生去。戴先生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于是他拒绝了,然后陶先生指着不远山坡上的两棵树让戴先生看、一棵树树高大、挺拔、在大树的下面有一棵小树,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小树生长的不是很好。同样的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的生长土地、就显得苍白无力!然后陶先生让自己的学生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够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最终戴先生接受了陶先生的安排,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若要想成才,长成参天大树、就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有独立能力,独当一面的去接受锻炼!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范文3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却认为:我要靠自己。
以前的我,事事靠别人。
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妈妈总是六点半叫我起床,所以我上学一直都没有迟到过。慢慢的,我变得懒惰起来。每天等着妈妈来喊我。有一天,妈妈有急事先走了,我竟然一口气睡到了八点!我哭哭泣泣的走去学校,早饭也没吃,还一个劲埋怨妈妈。
那时我有个坏毛病,就是不愿意用笔记作业,但又怕忘记某件家庭作业,所以每次星期天,我就让同桌帮我记作业。有一次,也许是同桌不小心,少记了一项家庭作业。星期一课代表收作业我自然是交不出来,我不仅被老师数落了一顿,而且站在教室前面罚站。我心里愤愤不平,与同桌大吵了一架,课后,他对我说:"你不能总是让我帮你记作业呀,你不能自己记吗?"我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
有一次考试,我的数学考的一塌糊涂,我很难过,也很生气,我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多给我们讲题,这张试卷上有许多题老师都没讲过。老师看着我,语重心长的说:"老师不可能教的面面俱到,这完全靠你们自己,去多读题,多做题,多来问题。"
最后老师告诉我:"你不能事事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你要学会独立,要靠自己多努力!"
于是,我终于明白——我,要靠自己!
于是,我养成了独立记作业的习惯,并且每次把作业都完成的很好。
于是,我学会了自觉学习,主动做题。办公室里也经常有了我的身影,期中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是全班第一!
于是,我变得勤劳、勤奋。我不仅学会了做饭,而且在学习上也变得独立,主动。
陶行知老师说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范文4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为人处世,不假、不虚、不滑,做个“真人”,做个“实人”,将“诚信”作为立身之本。诚信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诚信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在一个小镇上,有个锁匠,修锁技艺高超,并且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大家都喜欢到他店里修锁。每次他修完锁都会说:“我修过的锁,若是不满意或有任何问题,随时等候你们来换。”他的正直和诚信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锁匠经营的小店规模越来越大,锁匠也渐渐老了。为了把自己的修锁技艺传下去,他培养了两个徒弟。
两个徒弟性格各异,大徒弟性格外向,脑子也很灵活,老锁匠教给他的技巧,他一学就会。小徒弟呢,平时不喜欢说话,有时候,反应也有些慢,不过师傅教给他的知识,他一直很认真地学习。
老锁匠有些为难了,两个徒弟,他都很喜欢,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得到真传。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准备对他们进行一次考验。老锁匠在两个房间各放了一个加锁的箱子,让两个徒弟去开锁。很快,大徒弟把锁打开了,小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大家都以为大徒弟是胜利者。老锁匠问大徒弟:“箱子里有什么?”顿时,大徒弟眼睛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啊。”老师傅转向小徒弟,小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注意里面有什么。”
片刻之后,老锁匠郑重宣布,小徒弟为他的惟一接班人。大徒弟很不服气,老锁匠微微一笑说:“做我们这一行,要讲究一个信字。我收徒弟,不仅仅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匠,还要有高超的职业道德——诚信。”
老锁匠接着说:“一个成功的锁匠,必须做到心无私念,对钱财视而不见,心中装的只有锁。否则,一念之差,用修锁的技法去打开门锁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诚信,是人生的一大考题。在考试中,我们能否拒绝作弊,捡到钱财,我们能否坚持还给失主┉┉
而你想怎样在你的人生考卷上作答呢?
近年来,很多人失去了诚信。欺骗隐瞒多了,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也泛滥了。但是我们要坚信,社会中还是有诚信,在你我他身上都可以看到诚信的影子。毕竟,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倡导并和千千万万善良的正直的人在一起。呼唤诚信,让我们身边共同种植培育起诚信的.森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人生,漫长路远,面对的诱惑也很多,在人生的考卷面前,拥有诚信,做最真诚的自己。
没有信,没有德,惟有能力,是修不成正果的,还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心中才能有一把永远打不开的锁。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范文5
我非常喜欢一个教育家,他是大名鼎鼎的陶行知,我读了陶行知的修表的故事,我感触很深!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天,陶行知的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望他,他问那个夫人:“你孩子怎么没有来呢?”夫人气呼呼地说:“他把我气坏了,我把他揍了一顿。”陶行知问:“怎么回事?”夫人回答道:“看看这我刚买的表,被他弄的七零八落。”陶行知说她的教育方式不对,他去夫人家看了看,孩子正聚精会神的观察蚂蚁,夫人刚想骂他,却被陶行知拦住了。陶行知走上前去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手表拆了呢?”孩子回答道:“我听见里面有啪啪的声音,想看看是什么在响”。陶行知便把孩子带上一起去修表,孩子在修表师傅旁边看的津津有味。表修好后,陶行知又买了一个旧钟送给小孩。夫人问为什么,陶行知回答:“我们大人应该关心小孩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夫人听了,连忙低下了头。
我从这个故事明白了,应该培养观察、研究的兴趣。在我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位这样培养我的人,她就是我的妈妈。还记得有一次,妈妈买了一把玩具抢送给我,我兴奋极了,拿起来就往我房间里跑。过了5分钟,妈妈来看我时,看到崭新的玩具枪已经面目全非,但妈妈没有生气,她教我枪有怎样的构造,让我了解了枪的组成。
陶行知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呀!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业余时间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