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周作人初恋读后感整理96条-经典语录

常听人说,少女情怀总是诗,就疑问,那少年是什么呢?

未几,便想到了少年就是那个写诗的人呀!

《水样的春愁》和《初恋》,就是这样两篇男子用极细腻又极朦胧的笔触描写情窦初开少年的情怀的名章。我想凡是读到过这两篇文章的女生都不得不叹服男子的心思是可以极尽细腻,即尽婉转的。(荣幸的是,在我的高中写

两篇文章同样描写心思细腻的少年在初次面对爱情时的那种卑微的心情,而我在与女生交谈时不经意间得知这种卑微的心理女生也是有的。有趣的'是郁达夫那牵着赵姑娘的手的水样的一夜发生在14岁,而周作人先生的初恋也是在14岁。

《初恋》虽不是周作人最富盛名的篇章,但这篇短章却有着令人过目难忘的魅力。她的情绪是淡淡的,就连作者也只是说“大约是恋慕”。然而这也是难得的初慕之情,是以后不会再有的萌动。但作者也说“她如果真是流落做了,我必定去救她出来”,只这一句可以品一辈子。

“‘杨家的三姑娘患霍乱死了。’

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对于作者来说,这意味着一段恋情的终结,说是“石头落地”,其实是不再思念,不再幻想了。然而读到这里,不知为何我却觉得那种淡淡的情绪更浓了。

有趣的是,郁达夫大胆的“自我表现”,颓废、病态的心里描写,并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就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郁达夫在写《水样的春愁》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然而崇尚文章需有自叙性的他却用异常清晰的口吻,为我们娓娓道来了这样一段如歌的恋情。一句“蕉叶似地重重包裹着的我这一颗无邪的心”使我自然想到了黄景仁的著名诗篇绮怀中的名句 “婉转心伤剥后蕉”,只不过黄景仁的心是在沧海桑田后像被剥离的破碎蕉叶,而“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的少年郁达夫的心则是像被厚厚蕉叶层层包裹着一样,虽然渴望爱情,却又逃避,不敢勇敢的去面对。这也是许多少年的忧愁吧!

那个“以为成日地和女孩子们混在一道,是读书人的大耻,是没出息的行为”,那个“对我微笑一下,点一点头,但在我却感得同犯了大罪被人发觉了的样子,和她见面一次,马上要变得头昏耳热,胸腔里的一颗心突突地总有半个钟头好跳”,那个“听了他的这一句密语,立时就涨红了脸,喘急了气,嗫嚅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回答他,尽在拼命的摇头”的少年,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呀!他就好像活在我们身边,活在我们心里。青涩的少年的心是不分时代的。青涩的心里都有一个“赵姑娘”的存在。

有时会替他着急。有时又觉得好笑,原来郁达夫这样一个情种也有清纯年华呀!

然而当那个水样的夜晚突然降临时,在水样的月光下,在水样的情绪包围下,两个人就静静的执手相看,“今晚上你在喝酒?”“是的,是在学堂里喝的。”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中却又胜过万语千言,”明天你就要上杭州去考中学去么?”“嗳,是的,明朝坐快班 船去。”看似淡然无物的言语里却又仿佛能够曲径通幽。水样的沉默背后,是水样的爱恋。

一切就这样戛然而止,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深深的感动,被爱情的美丽,被少年的矜持,被这份水样的春愁。

致我的初恋

写下“初恋”二字,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近不惑、有家有口的男人来说,大约是一件应该脸红的事情,好在我想起了周作人先生的散文《初恋》。和先生一样,在情感女神点醒顽童的那场恋情中,我们都恋得那么平静悄然,只在内心泛起过阵阵涟漪。对于现在的我,初恋如寂静清晨里挂在叶梢的一滴露珠,被磅礴升起的旭日蒸发消散,除了我的记忆保存着它的晶莹、可爱,再无任何痕迹。

九十年代初,我上初中,暗恋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在女生中,若按着装洋气、相貌漂亮,她是数不上的,但她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也是我们的班长。哪天机缘巧合能够和她说上一句话,我就会感到实实在在的收获满足,喜悦非常。

那时候,电视里热播一部名叫《封神榜》的电视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绝对是一部制作粗劣的电视剧,可在当时几乎全民皆看。假如你吃过晚饭有事出门,在胡同、小巷中穿行,各家的窗户里传出的都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你一边赶路一边从别人家的电视机中听到一句、两句剧中人物的台词对白,就能猜到剧情的发展状况。

这虽然证明了当年我们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但是回想起全家人围坐一起津津有味的看一部电视剧的氛围,心中会生出一股暖意。这股暖意也是我的初恋的底蕴。

她家与我奶奶家住在同一座楼里,她家在二楼。以前的居民楼后面都有一溜儿煤棚子。深春的一个傍晚,我在奶奶家吃过晚饭,爬到了煤棚子上。我已记不清那天是因为什么事情爬上去的。我在煤棚子顶上走着,暖暖的晚风吹在身上很舒服,空气中弥漫着春天万物生长特有的酸酸的、厚实的味道。

然后,我发现自己走到了正对着她家窗户的位置,透过窗户(那时候的人似乎都没有隐私,家里通常不挂窗帘),看到她坐在和我家的.陈设格局基本一样的房间里看电视剧《封神榜》。房间里没有开灯,她坐在饭桌前,手托着腮,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眼睛映着屏幕上或明或暗的亮光,下巴和脖子光洁挺秀,犹如希腊雕塑中的女神。

原来她也在看这部电视剧、原来在每天这个时刻她做着和我同样的事情、原来她和我是这么接近、原来……我在深春的暮色中凝视着她的侧影,听到她家电视机传来谭咏麟演唱的主题曲“花开花落、花开花落,悠悠岁月、长长的河……”强烈的幸福溢满我的内心,无法言说的幸福……

此后,每当我在家里看《封神榜》就想到她也在看;在学校里,听到她和别的女同学说昨晚的剧情,我感到会心的甜蜜,仿佛世界上只有我和她在看这部电视剧,这是只属于我俩的默契。那首主题曲也成为我的恋情的伴奏,当谭咏麟唱到“日出日落、日出日落,长长岁月、悠悠的歌”,乐曲变得激昂壮阔,我的心也跟着腾飞起来,幻想着我和她的虽然朦胧但是壮丽无比的美景。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感觉依然会被唤醒,衬托着老照片的淡黄色的暖意。

说起周作人,人们多会想起什么?是鲁迅的弟弟?是他的人民的文学?是他翻译的希腊文学?还是沦为卖国贼不堪的岁月?不论他的人生的污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的确于今时今日深得我心,从中我可以看出他的文学素养,看出他是一个有情趣的,懂生活的,生来就有艺术生活态度的人。

周作人带有极为鲜明的“叛徒和隐士”的个人色彩,叛徒可从他的《谈虎集》浮躁凌厉之风,五四时期的激进可见一斑。而对于隐士,大家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呢?是淡然一笑轻摇手,還是无官心最闲的伯夷、叔齐?还是野境结庐诗写意,菊花灿烂醉容颜的陶潜?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可追溯于幼年时期。周作人出生于温婉多情的江南水乡,过得是清淡简朴的日子。不仅继承了传统生活方式及道德礼仪,更从乡风世俗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乡间那天然去雕饰的景物培养了他的淡泊宁静之美的追求,美文便在那时在心中萌芽扎根。他的故乡经历对他的冲淡平和之风影响极大,使他对故乡心中充满依恋,从他以水墨画般淡雅的笔调回忆水乡田园诗般恬静的《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上坟船》等美文名篇就可见一斑。如此用天地钟灵毓秀眷顾的地方养出的人,也许天生就带有对艺术的见解,对生活的多情,对风雅的向往。

周作人向往的是登上古楼,焚香静坐,有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看夕阳,可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的日子。不为生活苟且,不为权贵弯腰,只吟风月,细嗅蔷薇。散文,记的是闲情,赋的是理想,我手写我心,我文显我意。周作人冲淡平和的文风,镌刻心头,沉吟至今。

周作人的冲淡在各篇文章都有迹可循。茶,在书中从来都是高雅的存在,饮茶,于古老的东方,已成一种风尚,亦为雅趣闲情。茶植于云雾之巅,承雨露之精华,养钟灵之毓秀,秉草木之灵性。《红楼梦》中警幻仙姑给过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宝玉,集仙花洁净之肌骨,妙玉为贾母备好的老君眉,嫩芽制成,清雅逼人;黛玉爱喝的是姑苏的碧螺春,天然温婉,沁人心脾。茶是山水之清欢,茶烟日色,于周作人心中想是逍遥似神仙的生活。

周作人在《喝茶》中认为“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就更不在果腹了”一杯在品,二杯解渴,三杯便是牛饮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手执古卷,品一杯清茶,该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但是,国家兴亡,五四激情,冲淡了原本的悠然,每个人都变得慷慨激昂起来。周作人守心里的一方净土,从清茶品自己的哀乐,解自己的闲愁,虽是格格不入,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股春风拂面般的柔和呢?品着《吃茶》中平水珠茶,赏着朋友送的太平猴魁,闻着横山细茶,于周作人的文字中寻得冲淡平和,谁又能说这不是逍遥游的境界呢?这体现的是周作人平和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里妙玉的绿玉斗,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品茶栊翠庵,对茶具的描写十分细致,很大程度上就为了为妙玉的清冷脱俗增添几分清雅悠然。同样地,周作人在《吃茶》中的表述也可见其本身对茶艺的追求,对悠然隐士的向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沉梦。”喝茶讲究茶具,但周作人认为环境更重要:“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之流”,在他眼中喝茶是高雅事,唯有古风意的环境,才颇有喝茶之意。细想之下,或于室内,凉台空屋、明窗净几,怡然自得,若临山水之畔,更是风雅,又或处林竹之荫,沐清风朗月,承天地芳泽,文人品茶,悟枯荣有定,哀人走茶凉。斜阳庭院,道不尽花开花谢,独求静守一方。在动荡的乱世,周作人依然坚持自己对桃花源的向往,是不是有几分陶渊明逃离宦海,寄居南山,采菊沾花的冲淡,隐士之风呢?

说了茶,就不得不说说酒了。茶清新沁人,美于清,酒芬芳浓烈,美于烈。而在我心里,对酒的印象还停留在《红楼梦》中赏菊螃蟹宴上黛玉喝的合欢花酒,合欢之香,养胃宜人。周作人对酒的考究虽不及茶的深远,但也别有一番见解。在《谈酒》中酒各具特色,酒香醇厚。黄酒家常,白干浓烈,汾酒莲花白不和善,蒲桃酒和橙皮酒可口,日本清酒不静定。各色的酒陪不同的小菜,尽显故乡风情,果然酒是故乡醇,情是故乡浓。

古人烹茶费心思,宝玉用枫露点入茶汤成枫露茶,妙玉煮茶用梅花上的雪,煎茶取决于茶水,气候,煮茶人之心情。酿酒也毫不含糊,是个磨人的活儿,周作人就描绘得绘声绘色:酒用糯米磨,请专人鉴定煮酒的时节,在岗边观察“螃蟹吐泡”,酿酒若干坛,埋在园中,二十年后再掘去,如此方是美酿。

周作人说酒的趣味,在于饮的时候,悦乐在入口的那一瞬,陶然也在入口的那一瞬。醉了,困倦了,于梦魇,呓语中,忘却尘世烦忧。我想这也许就是举杯消愁的意蕴吧。周作人对酒的酿造过程的熟知,享受酒的愉悦,除却对酒的热爱,更多是对生活的享受,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平淡的精致,在酒中觅得世外仙。我欲乘风归去,携天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超脱世俗,冲淡平和的谪仙之姿。

做为一个懂得生活,并热爱生活的人,对待美食自是不会辜负的。《北京的茶食》中周作人说“想起德川时代江户二百五十年的繁华当然有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流传到的今日,虽然比起京都来自然有点不及。京都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衣食住方面自是有不同的精微之处”。的确,作为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在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自是有数不尽的精细佳肴:豆腐皮包子、火腿炖肘子、鸡髓笋、藕粉桂糖糕、茄鲞等等.......但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终是北京正宗的饽饽,可见周作人的冲淡是接近的平民之风,不落奢华的之路的。质朴平易,亲切自然,语言中又有口语的韵味与生气,就像是与家人促膝长谈一样,一扫旧文学矫揉造作的陋习。

《苋菜梗》中周作人引经据典写历史,植地,做法,“抽茎如人长,肌肉充实的时候,去叶取梗,切作寸许长短,用盐腌藏瓦坛中,候发酵即成,生熟皆可食。”令人食指大动。虽后文有部分的暗喻影射之意,但全篇读来,却是极具草木虫鱼的山野之趣。一个不羡锦衣玉食,唯图原野之乐的冲淡文人跃然纸上。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的野菜花,菊科植物黄花麦果,花朵状若蝴蝶的紫云英。这三样是周作人浓墨重彩描绘过的故乡的野菜,用作游戏的野菜花,制成糕点的黄花麦果,上坟船上的紫云英,追求用淡笔写淡情,文章达到了他自诩的慕极淡的境界。看起来好像是出于无心,信手沾来,但细细推敲,便知道作者的匠心独运,于无声处将经融入典中。在多年以后还能被写得如此清晰,不仅是文笔的出众可以形容的。从这一侧面也可窥探出周作人对故乡的依恋,也许他住过的地方很多,但恐怕午夜梦回的故乡却只有一个,他的乡愁留在了那个满是野菜,一片锦绣的江南水乡之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大概便是如此吧。

不同于别人的轰轰烈烈,写的.都是时代的大篇章,周作人的都是细碎的小事,一杯茶,一壶酒,一碟菜,一枝花,一艘船,记的是浮生若梦,谈的是家常琐事。要是作者没有广泛的生活兴趣和高雅的艺术审美品位,渊博的知识和甚深的艺术功力,怕是也不能在娓娓絮谈中将知识哲理与趣味融于一体。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的浓,初看平淡无奇,凝神观之,里面蕴涵着无穷的大千世界。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周作人的冲淡之风在当代并不过时,而极具现实意义。近年来,鲁迅的课文不断从语文课本中删减,引发了鲁迅的撤退热潮。有人说鲁迅的尖锐讽刺已然不适合于如今的和平年代,相反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且不论鲁迅与当代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周作人的冲淡平和符合当代人审美这一个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

当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皆行色匆匆,更别说发现美,感受美了。这时候人们内心渴望的是慢节奏,精致的生活,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无疑就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他以幽远明静的心态,侃侃而谈,文字质朴清淡又富有诗意。兜兜转转,朝花夕拾,跨越几十年的山河岁月,跟着一代文人一起,品茶,观花,游船,赏曲,在自己的港湾里停泊,享尘世之清欢,偷浮生之闲适,与他的冲淡平和共眠,我想,这该是人间好时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459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