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城之旅读后感锦集100句-读后感
1995年寒假,我在新华书店偶然的看到了《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一书,立即就被书中所收录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从此,它陪伴我度过16年闲暇时光,始终让我爱不释手。
今年是建校60周年大庆,令我到铁工校工作27年来最为感动的事情是学校发放了旅游经费,鼓励我们四处游玩,开阔眼界。
此时此刻,重读梁实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颇为感慨。
散文《旅行》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对待旅行的态度。“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
由此联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贵州遵义乡间目不识丁的农妇。1955年跟着儿子来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没走出过成都府。记得我上中学时,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亲交代,病好后一定送她回遵义乡下,原由是她说在成都死后火化会“好痛哦”。不过最终还是一盒骨灰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葬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之中。
文中对出门旅行带行李----铺盖卷儿的描述,生动细腻、风趣自然。它一下子打开了我封存N多年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读中学时,每学期例行公事的学农劳动。打铺盖卷儿可称得上是一项技术活,好多女生的铺盖卷儿打得松松夸夸,从家到学校再到学农的住地,几次折腾,早就散落一地。现在好了,不管是出门读书还是旅行,几样随身携带的衣物,一个旅行箱便“OK”了。
梁实秋先生写《旅行》一文的年代,距今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可读来却没有一点时代的疏离感,反倒觉得与我目前的生活和心境是那么的相似。例如他在散文中写道: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
“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
细品其中滋味,想想当下我们的生活,不正是这样吗?
浮华而冷酷的钢筋混凝土城市里,终日为生计披星戴月、拼命奔波的人们。一月到手的工资剔除房贷、必须的生活花销,基本上就成了标准的“白领”了。看着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富人们肆无忌惮的“生活”,穷人们苟延残喘的“活着”,我的内心自然变得焦虑、愤愤不平起来。日子一长,便对大自然的“月缺花残”毫无知觉,身边的人和事毫无兴趣。活着,也仅仅是麻木地活着。这时,旅行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虽然我不能够改变社会,但我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心情不好时,出门去旅行几日,晓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Hszlitt 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
梁先生说得是多么精妙啊!简单明了的几句话将旅行者在旅行时是否要伴侣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我对这一点深有同感。
旅行是我最大的嗜好之一。到大兴安岭旅行是我儿时的梦想,但因路途遥远,一直排在无期的下一次计划中。
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看了一篇描写大兴安岭的游记。书中对大兴安岭的四季做了详尽的描述,春天的大兴安岭,满山红杜鹃,山岭沟壑,处处充满生机;夏日的大兴安岭,林莽飘香,青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和领略极昼美景的理想胜地;秋日的大兴安岭,层林尽染,极目远
在2002年的暑假,这个梦差点就实现了。我记得那是我女儿小学毕业的假期,我带她到天津、大连游玩。我们在玩了大连后,准备到哈尔滨、漠河去旅行。哪知她不想走了,认为太遥远了,结果东北之行在沈阳便打住了。
今年暑假,学校发放旅游费,又使我封存了N多年的梦想萌动起来,这次一定要到大兴安岭去。为了准备旅行,我可是做足了功课,上网查资料,到书店买地图。在网上查到: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境内,内蒙古的加格达奇位于大兴安岭南
这次出行要不要伴侣?对我来说是很纠结的事。按梁先生的说法,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天马行空,一切我说了算。但是,我又十分需要一个伴侣来分享旅行中的快乐和感悟。最后,老公与我同行。我们一路从成都到沈阳、长春还算合拍,结果在哈尔滨游玩的几日里闹起了矛盾,可能因为出来时间较长,他不愿再继续北上,我准备独自前行。结果在哈尔滨火车站购买到漠河的车票时,他的一句“你的漠河之行,便是你的死亡之旅。”的话使我一下子犹豫起来。最后,梦中的大兴安岭近在咫尺,我与它失之交臂。现在,每每想起,实在遗憾。
由于平时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应付工作,难于静下心来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我发现:旅行它会使你的视觉、嗅觉恢复敏锐,那怕只是看到陌生城市的一个街景,炊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
一年以来,利用闲余时间陆续读了一些书,其中有优秀的经典作品,如《瓦尔登湖》、《小王子》、《万历十五年》、《美的历程》;重温学生时代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飘》;当然也有评价颇高跟风购买的畅销书《这么慢、那么美》、《解忧杂货店》、《查令十字街84号》等等。最大的感触还是应该多阅读一些经典之作、大师之作。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经历时代的沉淀依旧能呈现出其特定的价值,焕发其活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共鸣和洗礼。
如斯,也并非说不要读那些快速的“畅销书”,里面当然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也需警惕有营销炒作、评价虚高的“快销作品”,言语空洞、单调重复、没有营养的“调味鸡汤”,流水记账、没有主旨、看过即忘的“流水游记”,标题吸引、内容空泛、可复制性差的“成功人士准则”。五花八门的各式“畅销书”充斥着榜单之首,然而读过之后却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所以与其买一大堆“畅销书”囫囵吞枣似得读完后放进书柜再也不读,倒不如选择那些对你影响深刻的、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书本。
言归正传,还是想推荐一下林达夫妇所著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分享一些感悟。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夫妇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等文化精华,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将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西班牙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
我之前并没有到过西班牙,提起西班牙,无非是与“足球、堂·吉诃德、弗拉明戈舞、高迪的建筑、三毛的荷西”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西班牙却有了更深的认识:西班牙属于欧洲,又是欧洲的异数,一道比利牛斯山脉将它与欧洲一隔就是七百年。
欧洲和非洲曾经长期僵持和拉锯,就对峙在西班牙的土地上,也正是这种文化的碰撞,才形成了如今西班牙的独特文化气质和超凡魅力,在这样的土壤上,高迪、毕加索、戈雅的出现才不是偶然。
我很佩服作者,能够在旅行的轨迹中清晰勾画错综复杂的历史,比起一般游记的'单一记叙,它能有一个纯度很高的启蒙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延展铺陈,而本书的主题在于西班牙的制度转型。
作者关注的是西班牙由盛转衰后,如何从步履迟缓却坚定、谨慎又被动地走向现代的历程,最终在经历佛朗哥时代的政治停滞和起飞后,完成制度改良进入欧盟大家庭。这是书本的核心与主线,而穿插其中的则是西班牙的文化融合,怎样在铁血狰狞的中古宗教文化冲突中一路走来,最终将阿拉伯这种异质文明融进西班牙,并使其成为其旅游业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转化为现代经济驱动力。
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所有的这些交错叠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丰富多元的西班牙,虽尚未造访,但从作者的描述中已经让我领略到西班牙迷人的风貌及其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这些都让我对西班牙产生了更深的感情与理解、幻想与憧憬。就像作者引用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几首诗,与西班牙一样,有着强烈的性格张力与穿透力:在鲜绿的清晨我愿做一颗心。吉他在哭泣黎明的酒杯在破碎。科尔多瓦孤悬在天涯。穿过原野,穿过烈风赤红的月亮,漆黑的马......
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有幻灭也有惊喜,但那都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城市印象,我想这便是旅行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仅是抛砖引玉,工作以后时间被碎片化分布,能够有闲暇时间静下来、慢下来去阅读、去旅行、去体验着实难得。许多人宁愿拿起手机刷一些“新鲜事”去获取多余的资讯,也不愿静下心来打开书本阅读一番,浮躁、快速、低质之风蔓延。
其实无论是西班牙还是哪里,希望我们都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中适当放慢脚步,思考自己前行的意义,而不是一味向前。抽出时间多旅行、多阅读,或是带上一本书去旅行,不管是幻灭还是期待,你都会在旅途和阅读中得到更多。
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包裹时,心里说不出的喜悦。拆开包装,“冒险去,鲁滨逊!”六个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彩色的书页,如获至宝地看了起来……
从上午到中午,我一反常态。不像往常一样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研究,就像一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翡翠,不停地翻看。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大不相同,他只有四根头发,虽面貌并不英俊,但他凭着坚毅顽强的品格,又一次开始了世界之旅。
喆妈公益阅读使我很幸运地跟着鲁滨逊一同踏上了俄国这块神话般的土地。俄罗斯是一个被称为皇帝和艺术家的国家,革命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和它的领土一们广阔发展潜力的国家。
俄罗斯非常寒冷,呵口气都要被冻掉舌尖。我们首先来到“通往欧洲的窗口”圣彼得堡,欣赏那里的精美建筑。接着前往俄罗期首都莫斯科。
俄罗斯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巨大的茎叶”, 《天鹅湖》震惊了世界。我来到了世界上最寒冷的村庄----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了解了俄罗斯红场的来历,路过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贝加尔湖,为永远不能鸣的沙皇钟而叹息……
俄罗斯的名人可多啦,这里文学巨匠、艺术大师汇集。有创作芭蕾舞《天鹅湖》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有小说中充满悲伤情调的托而斯泰;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当然,彼得大帝;列宁等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
鲁滨逊告诉我,对俄罗斯人来说,与“自由”和“成功”相比,他们更重视“平等”和“公平的分配”。
“noka!”【巴卡】(俄罗斯语,意思是再见),鲁滨逊,期待继续跟你去探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