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岁的病榻读后感400字精练70条-读后感
引导语:《病榻杂记》是季羡林的作品,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至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计20多万字。书中有他的人生各阶段回忆,也有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
《病塌杂记》读后感一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拜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病榻杂记》.这本杂记是季老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以及对世事的感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季老对母亲的追忆.
季老六岁时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在他在外求学的生涯中,只回过两次家乡,每一次都是为亲人奔丧,其中第二次就是为自己的母亲.在季老的很多著作中都有提到过自己的母亲,《病榻杂记》也不例外,虽然笔墨不多,但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一个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人,躺在病榻上,心里却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至于灵魂震荡,想追母亲于地下,那是怎样一种超越生死的感恩之情啊!几十年的光阴悄然逝去,却怎么都磨灭不了季老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一个耄耋老人,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却依然日夜思念已过世了半个多世纪的母亲,一个个儿时生活中的细节依然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有人说伟人是可以抛弃一切的,甚至是亲情,但是我却不以为然.伟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伟人,正是由于他有血有肉,有丰富的情感,当然最不可缺乏的就是一颗感恩之心.毛主席在长沙求学时,不辞劳苦的将自己重病的母亲接到长沙就医;建国后,陈毅将军的公务繁忙,回家时还亲手为病重的母亲洗尿裤.由此可见,伟人的感恩之心不仅不逊色于普通人,还胜于普通人.我们不一定可以成为伟人,但是我们一定需要的是学会感恩,乌鸦都知道反哺报恩,何况我们是有感情的人.我们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感恩,季老在文章中写到: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是母亲给予我们身体,指引我们前进,前进,永不满足于已有的一切.所以母亲给予我们的影响之巨大,是一生的,是指导我们成长的.
我们每天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每天沐浴在母爱的呵护之中,但是不一定就会成长,因为我们若是对母亲没有感恩之心,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不能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境界,若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懂得感恩,又怎么会学着去爱别人?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所以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学会关爱,才能使世界更加的和谐,更加的融洽,更加的温暖.成长是个一生的课题,人类就是一代一代心怀感恩,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在感恩中成长,让心灵抛弃一切的无视与冷漠,让感恩的种子在心灵的净土上生根发芽,长出种子以后,随风飘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恩情,可能是亲人、朋友给予的,也可能是大自然给予的,或许是国家给予的,但是无论是谁给予的,我们都要心怀感恩,从身边的母亲做起,从看到银丝的那一刻起,就回想起往昔的点点滴滴,用一颗虔诚的心,面对每天为我们辛劳的母亲,学着自己成长,不再让母亲操心.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情,我们也应报一颗感恩之心,那样可以省去很多人性的纷争,也可以净化你的心灵.
拜读完季老的《病榻杂记》,我真的有醍醐灌顶之感,我真的懂得了感恩的'真正含义所在.为了成长我们要感恩,因为感恩,所以我们成长.在感恩中成长,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哲理所在啊!
《病塌杂记》读后感二
《病榻杂记》是季羡林在301住院期间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杂感合成的一个文集。这是季羡林最近的一个文集,也是95岁高龄的季老的最新大作。内容丰富生动,有回忆小学,中学,少年的生活的,有回忆父母,老师,亲友的文章,、但更多的是季老平时所十分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人生观、生死观和人生感悟。文笔十分朴实,真挚,而且幽默,风趣,积极向上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已经95岁高龄的老者所写的文章,季老笔耕不辍的精神很另人叹服。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季老的为人,他的人格和品格,他的大家风范,他的长者之态,他的上善若水,大仁大智。他象历久弥新的老酒,越品越觉得香醇。季老的谦逊,虽然成就斐然,但仍保持着淡然,笃定的心态。在杂记中他写到了医生对他的关心使他感觉很愧疚,他甚至瞒着大夫,不想大夫过于关心自己的病情,只是为了“相安无事”,“让他们心中有底,免得以后另生枝节。”
因为别人的关心只会使他更加愧疚。他说“我算一个什么重要的人物!竟让他们这样惊师动众。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愧疚。”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季老还说到自己觉得太受宠若禁了,别人给他的那些虚名他觉得不对,什么“国学大师”,“国宝”他都觉得不合适。他就说道把那些别人强加给他的虚名全都取消,好让他自由和轻松,这又是怎样的境界呢?
这让我想起了央视评选"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季老位列其中,当记者手捧鲜花来到301医院,准备向季老祝贺时,季老确是一脸的茫然,天真地像小孩,当记者告诉他获奖时,他还不相信,只是一直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那种坦然和真诚让人看了很感动,要是连季老都受之有愧,那谁还受之无愧呢?
这个文集我还没看完,我想季老的文章是很耐读的,而且是越读越觉得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前进的勇气。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毕竟还有个季羡林.
引导语:《病榻杂记》是季羡林在301住院期间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杂感合成的一个文集。内容包括回忆小学,初中,中年、少年等生活,读完这些文章,季老的一生似乎从我们眼前走过。
季羡林《病塌杂记》读后感
《病榻杂记》是季羡林在301住院期间也就是自2002年生病自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杂感合成的一个文集。这是季羡林最近的一个文集,也是95岁高龄的季老的最新大作。内容丰富生动,有回忆小学,中学,少年的生活的,有回忆父母,老师,亲友的文章,、但更多的是季老平时所十分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人生观、生死观和人生感悟。文笔十分朴实,真挚,而且幽默,风趣,积极向上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已经95岁高龄的老者所写的文章,季老笔耕不辍的精神很另人叹服。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季老的为人,他的人格和品格,他的大家风范,他的长者之态,他的上善若水,大仁大智。他象历久弥新的老酒,越品越觉得香醇。季老的谦逊,虽然成就斐然,但仍保持着淡然,笃定的心态。在杂记中他写到了医生对他的关心使他感觉很愧疚,他甚至瞒着大夫,不想大夫过于关心自己的病情,只是为了“相安无事”,“让他们心中有底,免得以后另生枝节。”
因为别人的关心只会使他更加愧疚。他说“我算一个什么重要的人物!竟让他们这样惊师动众。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愧疚。”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季老还说到自己觉得太受宠若禁了,别人给他的那些虚名他觉得不对,什么“国学大师”,“国宝”他都觉得不合适。他就说道把那些别人强加给他的虚名全都取消,好让他自由和轻松,这又是怎样的境界呢?
这让我想起了央视评选"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季老位列其中,当记者手捧鲜花来到301医院,准备向季老祝贺时,季老确是一脸的茫然,天真地像小孩,当记者告诉他获奖时,他还不相信,只是一直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那种坦然和真诚让人看了很感动,要是连季老都受之有愧,那谁还受之无愧呢?
这个文集我还没看完,我想季老的文章是很耐读的,而且是越读越觉得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前进的勇气。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毕竟还有个季羡林. 季羡林
(19十一、八、2~20九、七、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学术成就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一、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二、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三、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
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六、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七、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九、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十、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作品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留德十年》《新纪元文存》等。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今天,妈妈和我一起读了几篇《一年级的小朵朵》里面的故事,让我和妈妈一边读一边笑个不停!
在妈妈给我买的好多书中,我最喜欢这本书了!尤其喜欢第二集“可爱的外号”和第六集“男猴子和女猴子”的故事,我觉得江明明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他把聪明用在学习上,我相信他会更优秀!
我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是爸爸在我生日那天送给我的,刚接过这本书便爱不释手 — 它的封面设计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笛福,他笔下的主人翁鲁滨逊是一个勇敢且喜欢航海探险的人。他本来可以靠着家里的钱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朋友的一艘船,甚至连一封信都没有来得及留下,就出发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风暴,只剩下鲁滨逊活了下来,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游上了一座小岛。然而,再次不幸的是,他成了海盗船长的奴隶。不久,他凭着自己的智慧逃了出去,被一位和蔼可亲的船长收留。
在一次出航的途中,他们的船触礁了,只有鲁滨逊奋力的游上了岸,从此,开始了他那孤独的长达28 年之久的荒岛生活。
在这期间,他靠着种麦子、开洞穴、制作容器等方式得以生存下来。他还救了一个野人,因为那天刚好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星期五”。从“星期五”口里得知,他们的部落里有许多白人,鲁滨逊边和“星期五”救出了他们,还找到了“星期五”的父亲。
一天,一艘英国的船路过这里,原来是船上的水手绑架了船长,鲁滨逊帮船长夺回了船只,就带着“星期五”和救出的白人一起随船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整个故事非常吸引人,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鲁滨逊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克服孤独和恐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那面对困难时沉着、冷静的心态,是我最想要的,也是我必须学习的地方。
这本书激励我们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绝不轻易放弃,在学习中也是这样 —— 遇到难题要自己解决,不要依赖他人。
我最喜欢作者笛福写的一句话“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事实的确如此: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突破重重困难,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假日里,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后,佩服不已,备受启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15岁上战场,16岁身受重伤,25岁身体瘫痪,年仅32岁便去世。他饱尝了人间疾苦。然而,在辗转病榻九年期间,虽然双目失明,他却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当作武器,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奋斗,以出乎常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没有退缩。他的一生,就是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勇敢地与疾病搏斗的一生。
我被保尔的坚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保尔双目失明,双腿瘫痪,且左手不能动弹;他看不到周围的朋友,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只能靠耳朵来生存。如果是一个意志平凡的人怎么可能做到?
保尔是正直的,年仅十几岁的他,就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井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智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巧妙地使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大步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忘我杀敌的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中的他,虽然头部严重烧伤,却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继续战斗;
保尔是伟大的,虽然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但他仍然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们的身边;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 ……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要以保尔为榜样,坚韧不拔,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当我们成功时,我们要以保尔为榜样,谦虚谨慎,严肃认真,继续努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英雄在岁月的风雨中成长,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放歌。愿英雄的灵魂永垂不朽,愿生命之光永远闪烁!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塔克的郊外》是《时代广场的蟋蟀》的续集,而且它比《时代广场的蟋蟀》还要好看。这两本书综合起来主要人物还是塔克、亨利、还有柴斯特这三人,塔克是一只非常有正义感和勇气的一只小老鼠,亨利是一个善良的猫,柴斯特就是一只蟋蟀。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塔克老鼠收到知更鸟约翰的信息,柴斯特蟋蟀的`郊外要被人类开发建设起来,请塔克和亨利还有约翰一起去郊外,商量一下怎样才能拯救郊外。于是,塔克和亨利跟着约翰一起向郊外出发,虽然他们的家里柴斯特的家很远,但是他们好不气妥,继续向纵深前进。两天以后,他们终于来到了柴斯特的家,开始商量拯救郊外的对策,于是小动物们和塔克来到了一个农舍的地窖,在那他们发现了一本《圣经》的书,聪明的塔克老鼠看完这本书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小动物们根据塔克的妙计进行了拯救行动……
读了这边书以后,让我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大家集思广益就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感受良深。
《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根据魏晋时代的史书与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国戏和罗贯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记叙了三国时代的群雄争霸的故事。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有许多英雄豪杰。例如:德才兼备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勇有谋的关羽,直爽豪迈的张飞,老当益壮的黄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
对于《三国演义》我还有别的看法。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刘备写得十分仁义,还携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携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义君子,只是为了取得民心,这样他就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刘备太喜欢哭了,简直是“哭神”。在《三国演义》中他不知哭了多少回,一遇到丧气事就哭,这样他也好不到那里去。最重要的是,刘备太依靠诸葛亮了,什么事情都交给诸葛亮。人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重视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个依靠,找个有才能的人帮自己管理而已。
《三国演义》说曹操是奸雄,可我认为他才应该是大英雄。他很重视人才,许攸来投靠他,他连鞋子都没穿就去接待他。刘备只是依靠人才,而曹操是听取人才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才智来管理队伍,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读完《三国演义》,眼前依然浮现出种种画面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有戏剧性的角逐。《伟大的悲剧》写的就是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细节感人至深:斯科特在挪威人插的旗杆下面发现了一封信,挪威人请他把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忠实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斯科特尽管十分沮丧于他不是到达南极的第一人。但他仍然“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追求的。”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悲壮的覆没,但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忠诚,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品质,但在南极时,它发出了埋没已久的不朽的光芒。它如一面镜子,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使每一个人在崇高的面前感到羞愧,并为之进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