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的英文读后感整理50条-经典语录
1818年出版的长篇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算是最早的科幻小说了。
小说最初是由书信体开始,主人公沃尔顿带领船员往北极去探险,在路上给姐姐写信,叙述见闻。中途遇到落魄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将他带到自己的船上。接下来就开始了弗兰肯斯坦以第一人称开始的自述。
弗兰肯斯坦原本生活在瑞士日内瓦,热衷于科学,好奇生命的原理。在外国学习期间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生命的研究充满热情。他逐渐明晰了生命的原理,并且利用死去的人的肢体拼凑、创造了一个生命。结果当这实验结果成型,他却感觉到恐惧、恶心。
“在那半明不灭的微光里,我看见那生灵睁开了呆钝的黄色眼睛,吃力地呼吸起来,有了生命的手脚也开始动弹,像是抽搐。我怎样才能描述自己在这巨大的祸害面前的感受呢?“他逃走了,后来在朋友的陪伴下回到实验室,”怪物“已经不见了。
接下来便开始了弗兰肯斯坦的悲惨遭遇。他先是生病,被恐惧攫住,生怕自己制造的怪物出现在眼前。几个月后病情好转,回到瑞士家里,却发现自己的弟弟已经遭遇不测,他明白是怪物的报复,但无法说出口;一个好姑娘因此被判死刑。弗兰肯斯坦陷入深刻的痛苦和自责。经常一个人游荡,在途中发现了怪物的足迹。他压抑自己的痛苦和恐惧,听怪物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怪物讲述自己如何被抛弃,因此而痛苦不堪。他离开弗兰肯斯坦,躲避人群。当他发现一个贫穷瞎眼老人和他的一对子女后,为他们的生活而感动,便在暗地里观察并且帮助他们,从他们身上学习语言,并期盼某一天能得到他们的友情。终于有一次他出现在那瞎眼老人的面前,对他倾诉衷肠,结果那老人的子女出现以后,对他又是惊惧又是厌恶。怪物理想破灭,愤恨离开。怪物希望弗兰肯斯坦能够再创造一个同伴,一个女人,这愿望一旦满足,他声称自己便要与同伴远离人群。
他的讲述一时使得弗兰肯斯坦犹豫了。
“记住,我是你制造出的生命,原因是你的亚当。可如今,我倒更像是你的堕落天使了。你不乐见我幸福,想让我滚蛋。可我并没有办错事呀。我随处所见都是幸福,只有自己被关在门外,幸福不起来。我满怀善意,也很驯服,可厄运却把我变成了魔鬼。“
弗兰肯斯坦答应了怪物的要求,于是便又离家,找寻机会去创造怪物的同伴。中途他一直犹豫、痛苦,当怪物出现在他窗前观看他的作品时,他看到怪物的丑陋以及奸诈的微笑,便陷入狂怒,不再相信怪物,决不肯让世上再出现怪物的同伴,便将正在创造的生命破坏了。怪物声称要报复,弗兰肯斯坦陷入更深的不幸。他的朋友被杀害,接下来在新婚之夜妻子也被杀害,他的父亲因不堪忍受一再的悲剧也很快离世。弗兰肯斯坦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如今只剩下报复的念头。他一路追寻怪物,而怪物也一再暴露痕迹,逗引弗兰肯斯坦跟随他。
小说的主人公沃尔顿见到弗兰肯斯坦时,后者仍然在追寻怪物,只是在一次大的海浪中失去了怪物的踪迹。故事几乎到了结尾,弗兰肯斯坦身体越来越差。沃尔顿的北极之行遇到阻碍,只好听从船员们心意返航。弗兰肯斯坦不愿意轻易放弃,但无奈身体已经不行,很快弗兰肯斯坦含恨去世了。
在沃尔顿接下来给姐姐写信的途中,听到船里的`声音,他放下笔去查看,发现弗兰肯斯坦形容的怪物正在那里悲痛万分。怪物声称自己害死了弗兰肯斯坦,他承认弗兰肯斯坦是“慷慨无私的自我奉献者”,而自己的痛苦也随着弗兰肯斯坦的死亡而到达重点。他叙述了自己的痛苦,并声称要寻求死亡。小说的结局,怪物不见了。
小说写得引人入胜,书信体和第一人称的叙事使得文字非常有张力。对于人物内心的展示和自然的描写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阴暗的恐怖而紧张的氛围。
小说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诗人雪莱的妻子。她的母亲则是早期最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作者与丈夫和拜伦等四人的一个聚会,在这个聚会上大家决定要每人创作一个恐怖故事。《弗兰肯斯坦》便是这次聚会带来的灵感。另外一部来自这次聚会的作品则是约翰·威廉·波利多里——拜伦的私人医生——所创作的《吸血鬼》,也算是开启了吸血鬼小说的创作传统,有趣的是,据说,吸血鬼的许多特点是以拜伦作为原型的。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1
我认为这是一本主题为“造物”话题为“责任”的忏悔录。有意抛出或是无意中让读者我反思起了三个问题:
【第1句】:是否清楚自己的破坏力;
【第2句】:是否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
【第3句】:是否有能力承担后果或弥补可能犯下的错。
其实,带来的是天使还是魔鬼,造物者完全有责任。
这一思想其实可以延伸到当下很多问题。小到父母对子女的养不教之过,大到人类在发展经济时贪婪地牺牲环保,亦可以指人类对科技提升的无底线无限制,人类在核武器上的欲望。糟糕的父母完全不去思考自己的孩子对社会对他人的负担和伤害,欲望驱使的人类则是造出了足以毁灭整个地球的“怪物”。
回到原文,主人公的不负责任把我看得火大,一开始被自己伟大的理想冲昏头脑,看到造出的怪物后又不负责任地逃跑,怪物一字一句解释之后,主人公没有想着更好的解决方法便许下承诺,却又反悔了。
相比之下,在他口中被他咒骂连连的怪物,在自我觉醒时,反而更显人性的光辉。之后,主人公终于承担起责任,追击怪物,然而一切为时已晚。最后看到抛弃自己并追杀自己的造物者死去时,怪物居然还保留着感情与理智,对自己的行为再三反思。
这一故事虽然是玛丽雪莱在几世纪前所写,却能讽刺地映射出当下许多事情的伪善丑恶嘴脸。这一丑恶,并非是怪兽的外表,而是造物者的内心。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2
1818年出版的长篇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算是最早的科幻小说了。
小说最初是由书信体开始,主人公沃尔顿带领船员往北极去探险,在路上给姐姐写信,叙述见闻。中途遇到落魄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将他带到自己的船上。接下来就开始了弗兰肯斯坦以第一人称开始的自述。
弗兰肯斯坦原本生活在瑞士日内瓦,热衷于科学,好奇生命的原理。在外国学习期间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生命的研究充满热情。他逐渐明晰了生命的原理,并且利用死去的人的肢体拼凑、创造了一个生命。结果当这实验结果成型,他却感觉到恐惧、恶心。
“在那半明不灭的微光里,我看见那生灵睁开了呆钝的黄色眼睛,吃力地呼吸起来,有了生命的手脚也开始动弹,像是抽搐。我怎样才能描述自己在这巨大的祸害面前的感受呢?“他逃走了,后来在朋友的陪伴下回到实验室,”怪物“已经不见了。
接下来便开始了弗兰肯斯坦的悲惨遭遇。他先是生病,被恐惧攫住,生怕自己制造的怪物出现在眼前。几个月后病情好转,回到瑞士家里,却发现自己的弟弟已经遭遇不测,他明白是怪物的报复,但无法说出口;一个好姑娘因此被判死刑。弗兰肯斯坦陷入深刻的痛苦和自责。经常一个人游荡,在途中发现了怪物的足迹。他压抑自己的痛苦和恐惧,听怪物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怪物讲述自己如何被抛弃,因此而痛苦不堪。他离开弗兰肯斯坦,躲避人群。当他发现一个贫穷瞎眼老人和他的一对子女后,为他们的生活而感动,便在暗地里观察并且帮助他们,从他们身上学习语言,并期盼某一天能得到他们的友情。终于有一次他出现在那瞎眼老人的面前,对他倾诉衷肠,结果那老人的子女出现以后,对他又是惊惧又是厌恶。怪物理想破灭,愤恨离开。怪物希望弗兰肯斯坦能够再创造一个同伴,一个女人,这愿望一旦满足,他声称自己便要与同伴远离人群。他的讲述一时使得弗兰肯斯坦犹豫了。
“记住,我是你制造出的生命,原因是你的亚当。可如今,我倒更像是你的堕落天使了。你不乐见我幸福,想让我滚蛋。可我并没有办错事呀。我随处所见都是幸福,只有自己被关在门外,幸福不起来。我满怀善意,也很驯服,可厄运却把我变成了魔鬼。“弗兰肯斯坦答应了怪物的要求,于是便又离家,找寻机会去创造怪物的同伴。中途他一直犹豫、痛苦,当怪物出现在他窗前观看他的作品时,他看到怪物的丑陋以及奸诈的微笑,便陷入狂怒,不再相信怪物,决不肯让世上再出现怪物的同伴,便将正在创造的生命破坏了。怪物声称要报复,弗兰肯斯坦陷入更深的不幸。他的朋友被杀害,接下来在新婚之夜妻子也被杀害,他的父亲因不堪忍受一再的悲剧也很快离世。弗兰肯斯坦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如今只剩下报复的念头。他一路追寻怪物,而怪物也一再暴露痕迹,逗引弗兰肯斯坦跟随他。
小说的主人公沃尔顿见到弗兰肯斯坦时,后者仍然在追寻怪物,只是在一次大的海浪中失去了怪物的踪迹。故事几乎到了结尾,弗兰肯斯坦身体越来越差。沃尔顿的北极之行遇到阻碍,只好听从船员们心意返航。弗兰肯斯坦不愿意轻易放弃,但无奈身体已经不行,很快弗兰肯斯坦含恨去世了。
在沃尔顿接下来给姐姐写信的途中,听到船里的声音,他放下笔去查看,发现弗兰肯斯坦形容的怪物正在那里悲痛万分。怪物声称自己害死了弗兰肯斯坦,他承认弗兰肯斯坦是“慷慨无私的自我奉献者”,而自己的痛苦也随着弗兰肯斯坦的死亡而到达重点。他叙述了自己的痛苦,并声称要寻求死亡。小说的结局,怪物不见了。
小说写得引人入胜,书信体和第一人称的叙事使得文字非常有张力。对于人物内心的展示和自然的描写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阴暗的恐怖而紧张的氛围。
小说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诗人雪莱的妻子。她的母亲则是早期最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作者与丈夫和拜伦等四人的一个聚会,在这个聚会上大家决定要每人创作一个恐怖故事。《弗兰肯斯坦》便是这次聚会带来的灵感。另外一部来自这次聚会的作品则是约翰·威廉·波利多里——拜伦的私人医生——所创作的《吸血鬼》,也算是开启了吸血鬼小说的创作传统,有趣的是,据说,吸血鬼的许多特点是以拜伦作为原型的。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3
因为日剧要翻拍,所以早早在图书馆借了来读。以为是一部科幻小说,乍一看更像自叙小说,而自叙当中居然还包含了他人的叙述,虽然都是第一人称叙事,但这种不停的在叙述人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另外一位叙述人的方式还挺有意思的。更重要的是,维克多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放在现代看也不会过时的电视剧啊,又有童养媳和骨科的梗,又有可进可退在生病时照顾他的好基友,更重要的是自己还能随手玩个模拟人生就捏出一个人工少年(大雾),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想象出科学的诱人之处。”
如果只看这句话,如果小说里的维克多一直有这样的心态,那这个小说真的就是单纯的科幻小说了,或者说可以成为在人物塑造方面很有特点的科普科学之美的学生课外读物。
但它偏偏不是这样的一本小说啊!
创造出了人的科学家嫌自己创造的人丑,而且因为丑所以自然而然觉得世界上所有罪恶的事情都是这个丑陋的魔鬼所做,甚至把自己接连遭遇的不幸都怪罪于这个自己捏出来的人工少年。然后这个人工少年向维克多讲述了自己因为貌丑遭遇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并恳求维克多为他捏出一个同类姑娘,这样他就不用孤独终老啦!于是维克多在纠结和害怕中答应了这样的要求,并且推迟了与骨科表妹结婚的日子,更重要的是还能抽出时间在欧洲顺便游山玩水一番,一边思考着怎么捏小人,一边嫌弃自己的工作——恕我直言,你捏的时候就不能下个MOD给对方一张好脸吗?更重要的是,到最后眼看着成品就要捏出来了居然又因为人工少年的一个眼神就变得宁死不屈,硬生生读出了一种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的大义凛然。所以,丑陋的魔鬼决定要将魔鬼贯彻到底,接下来,维克多所有的幸福都被这个魔鬼扼杀,包括基友、包括童养媳。原因无他,因为爱啊!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必定是因为它有很多即便放在现在来看都可以称之为是新颖的地方。比如,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原来这位捏出来的人工少年对他的创造者居然怀着这样深沉的爱意。说什么世界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果然啊,论腐,我只服英国作家!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4
在看话剧之前,认为有必要把原作看一遍,加之看了那么多同学的repo,想要一睹为快的心情就更加强烈,于是在6月这个忙碌的月份,我还是从容地看起了《弗兰肯斯坦》。
玛丽的文字是精炼而优雅的,很多文字都用心选择过,用词也很符合她浪漫主义诗人妻子的身份,烂漫又深刻,很好地表达文意,没有太多的口水文。
我用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弗兰肯斯坦和他的.怪物的故事,只想用“毁灭”来概括,维克多怎么毁了他的生活,怎么毁了身边人的生活,怎么毁了怪物的生活,一个幸福的生活怎么走向毁灭,维克多告诉我们,因为对知识的沉迷,对雄心的无法克制,对丑恶的不能忍受。
我对维克多的感情是纠结的,我怪罪他,他太过于乌托邦的幻想,太天真的抱负,使得他走向了自以为能和主对抗的道路。他终于创造出了生命,却是如此丑陋的怪物——这是对他的惩罚,也是对他的考验,可惜他还是敌不过上帝。他对怪物难以忍受,母亲对孩子的温情,维克多丝毫没有,他只想摆脱这个怪物。罪恶的人类,自以为是的人类,他们害怕怪物,想当然地以为丑陋的面庞下藏着一颗肮脏的害人的心,他们怎么没有想到,他们自己比怪物还要残忍,他们的楚楚衣冠下有着一颗偏见的心,罪恶的心,他们才是该受惩罚一方。
另一方面,维克多对自己的亲人又是如此的在乎,他不顾一切地想要保护他们——他太天真,他的生活太过美好,所以他无法承受打击?该死的温室里的花朵。我设身处地为他想,以人类的身份思考,于是我稍稍偏袒了维克多。我把维克多当成一个孩子,只有把他当成孩子,我才无法恨他,才能原谅他所犯的错。
对怪物,我是恨不起来的。这个可怜的家伙,从出生伊始,被母亲嫌弃,被旁人唾骂,他是过街的老鼠,他甚至连错都还没来得及犯,就已经开始承受人们的偏见。他需要躲藏起来,因为他知道这样会吓到别人;他需要学习,因为这样他才能生存;他需要朋友,这样他才不会孤独。这一切,本该是维克多给予他的,却需要他向这个素未谋面的世界一点点学习、索取。他终于生气了,他终于选择了报仇,因为该死的人类没有一个愿意静下来听他好好解释,他们只会叫喊,只会攻击,多么自私啊!我为怪物伤心难过,那一段长长的自白,也换不来维克多的同情,他只是不想太孤独,维克多也不肯给他……最后,当维克多追他到极地,至死也不放过他,我心碎了,怪物失去了这世上唯一与他有联系的人,从此,再无人听他说话,再无人敢直视他。而即使如此,他还是被恨着的,不可饶恕的。
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美好的邀请,是孩子对母亲的迫切渴望,是朋友对朋友的恳求。可惜,怪物永远等不来维克多的示好,等不到弗兰肯斯坦的拥抱。我想象着在极地的天堂里,他们最终能生活得很幸福,我希望维克多能像对待克莱多瓦一样对待怪物,希望怪物有个心爱的女友,希望世人能接受这颗圣洁的心灵。
《科学怪人》读后感1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818年的小说《科学怪人》曾多次被搬上戏剧舞台及电影银幕。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公司就曾于1910年制作了《科学怪人》的首部默片,但直到1931年詹姆斯惠尔执导的首部有声《科学怪人》问世,观众及电影公司才真正承认了恐怖影片作为经典类型片的地位。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研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电影的教授里克朱厄尔说:“它是偶像级电影之一,影响力巨大。它真正确保了恐怖片成为好莱坞较有影响力的影片类型之一。”
《科学怪人》获得成功,富有创意的化妆师杰克皮尔斯功不可没。据报道,给卡洛夫在电影中饰演的怪物化妆常常要花上4个小时的时间,皮尔斯和他的助手们为塑造出高大骇人的怪物形象费尽心思。他们在卡洛夫头部垫上棉布卷,使他看上去更高且头部呈方形。同时,皮尔斯在卡洛夫的脖子两侧安上电极,还在他脸上涂上了厚重的粉,使其看上去冷漠麻木。
影片完成后,曾有人担心电影会吓跑观众,因此在1931年12月6日首映当天,有关方面特地安排一名演员在电影放映前提醒观众电影的可怕程度。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虽然观众们时常大声尖叫,但他们对影片十分着迷。
《科学怪人》当年为环球电影制片公司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如今这部电影的主创人员早已去世,但那个人造怪物依然活跃在荧屏上。从恐怖片到喜剧,改编自《科学怪人》的英美影片迄今已达数十部之多。
《科学怪人》读后感2
《科学怪人》这本书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这是一本不可思议的书。饱含了复仇、欲望等多种感情,细致地描述了人与人造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怪人》的作者是英国的玛丽.雪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她塑造了“科学怪人”这么一个形象,为以后的科幻小说提供了许多大胆的构想。
在《科学怪人》中,主要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文中的“我”为科学疯狂,创造了一个面目丑恶的人造人。然而“我”和人们却都因为他很丑,厌恶、抛弃了他,于是这个怪人本来善良的心因此充满了仇恨,开始对人类进行报复。故事的结局十分悲惨,他把“我”的亲人都杀了,最终把“我”也害死了,他自己也自杀了。这令我思考:我们既然创造了人造人,并且给予了他们人类的各种感情,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与他们和谐的相处呢?我觉得其实书中的怪人并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人类对他的厌恶,抛弃使他去做了坏事。而“我”和人们以貌取人,怎么能因为他长的丑就抛弃他呢?虽然他是个人造人,但他是有感情有生命的。如果换做是一个人,难道人类永远比人造人好?
生活中,许多科幻电影都讲述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排斥从而引发战争的悲剧,我希望我们的未来不是那样。
阿西莫夫说的机器人三定律,从每种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从情感上来说不是很对,但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很正确,我希望未来会有更明确的解答。
《科学怪人》读后感3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是人类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直是亘在人类心头的力。百多年前,作者写下了《科学怪人》这本书,以前看的时候直感不驻震撼,直到今天,看完电影《科学怪人》都是一样的迷惘和震撼。
对于过往的迷惘是影片的一个主题。另一个则是对技术的诘问。科技这把双刃剑让人类在自我中膨胀,用科技造人,在过去是幻想,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则可能成为现实,而这将是多么可怕的未来。寻找人类的过去,就是在寻找人类的本在,更是在寻找人类的未来。
男主角为实现他疯狂的科学设想付出了沉重代价,牺牲爱妻以及全家的性命,导演试图为影片多添几笔悲剧色彩,可在我看来最悲最惨的还是被他制造出来的怪人。从他丑陋的面目中时常流露出无辜无助的眼神。一生出来就被“父亲”遗弃,科学家还盼望怪人能在瘟疫中早早死去。他遭到世人追打,踉踉跄跄逃到树林中,本以为遇到了一户好人家,想送一朵小花给那家的老人,却把老老少少吓得魂飞魄散。曾经让他倍感温暖的小木屋也在一夜间人去楼空。他悲痛,他愤怒,一把火烧了屋子。在一次又一次被人们伤害后,他从一个纯真的新生儿转变为可怕的魔鬼,开始向制造他的科学家报复。看到怪人的种种遭遇,竟然心生怜悯,而对描写科学家失去弟弟、妻子被杀的部分却没怎么动容,反而觉得他有点自作自受。
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问卜未来,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方式,但如何在这条路上走却是我们需要不断求索的。影片就描绘了一幅误入歧途的人类的悲惨境地。人类无所顾忌地征服自然,渴望改变自然规律,但反自然注定是要遭到惩罚的。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被机器所包围。机器看似无生命,但它却没有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内。我们发明的机器就像弗兰肯斯坦的巨人一样,有自己的,不被我们约束的意志。我们发明的机器就像弗兰肯斯坦的巨人一样,有自己的,不被我们约束的意志。汽车带来了交通便利,但也带来了车祸和死亡;手机打破了空间的阻隔,但我们从此被骚扰短信,广告和垃圾信息淹没。空气污染、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和克隆羊这些烦恼科技发达带来的烦恼不断地拷问我们。科技带来了生产力的爆炸,但也带来了大规模失业,让人的劳动变得重复而机械。我们在向科技疯狂索取时,科技也像弗兰肯斯坦的怪人一样不断地报复我们。
要说人类史上最大的机器反抗,非两次世界大战莫属。由于有了高科技武器,全球性战争成了可能。一次十年的战争吞噬5000万人的生命,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科技越发达,我们面临的危险就越甚。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愈发无法控制的世界里。这种无法控制的极端,就是人类的家园地球被人类自己毁灭,就像弗兰肯斯坦被自己创造的巨人毁灭一样。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有超越本能的意识。我们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将要死去。人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大自然,因此面临着动物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于是人类感到孤独、感到恐惧。除非实现与他人的结合,否则我们无法消除恐惧和孤寂感,并最终走向疯狂和毁灭。弗洛姆在书中提出了简短有力的总结:没有爱,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
巨人被创造后的遭遇正印证了这一点。被创造出来后,巨人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任何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因此它极度渴望人类的爱。但由于巨人长得庞大丑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人类吓跑,甚至不断遭到毒打,尽管巨人心地善良,曾经勇救落水女童。
为了和人类交流,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依赖。巨人躲在一户人家窗外,日复一日地学习人类的语言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了解了罗马帝国的建立,美洲的发现,了解了各项基本技能。但是,这一切能让巨人幸福吗?不能!这一切不过是让巨人的自我意识和孤寂感继续加强,对爱的渴望更加强烈。由于它主动和那户人家交流反而导致被毒打,原本善良的巨人的心理走向了极端。它疯狂地想要报复创造了它的主人弗兰肯斯坦,最终接连把弗兰肯斯坦的.亲人杀死
弗兰肯斯坦的遭遇和巨人是一样的。野心勃勃地获取知识,最终破坏了他宁静幸福的生活,并且终日被恐惧包围。玛丽.雪莱的故事似乎和卢梭一样,是反智力和反理性主义的。这样的观点让我们恐慌。毕竟没有不断发展的智力和大脑,我们今天就无法享受到如此绚烂的文明和丰裕的物质条件。但反理性主义毕竟对我们的心灵归宿提出振聋发聩的追问。事实上,古希腊人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拷问。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故事,可以诠释成普罗米修斯给愚昧的人类带来智慧之光,也可以理解为普罗米修斯违反了自然规律,遭到众神的惩罚。
那么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当然不能返璞归真拿起石器工具,科技文明的迅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进程。既然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那么我们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历史向着一个更完善更成熟的方向发展。而科技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调和发展才是应该走下去的一条路。涂有科技文明的飞跃,没有精神文明的追逐,只能是愈加的使人望尘莫及。科技文明的发展与精神层次的提升交互渗透,才能相互制约,协同进步。
我们今天再一次面对这个诘问,他只会比它问世的两百年前更加无情,过去已然成为历史,将来只会更甚。因为近两百年的人类历史,某种程度是我们不断制造怪物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历史。
《科学怪人》读后感4
《科学怪人》叙述了作者在北极探险时所遇到的一个科学怪人讲述的故事。
原来。这个科学怪人是贵族弗兰肯斯坦,他发现了死亡的秘密,于是他从尸体中寻找材料,制造了一个生命。并利用科学方法将这个生命激活。不过可惜的是这个高达8英尺的怪物在被赋予了生命之后,却变得奇丑无比,连弗兰肯斯坦也被吓得昏了过去。
这个怪物虽然丑陋却很善良。开始他是十分热爱这个世界的,他躲藏在山里并学会了使用火,并遇到隐居在山中的一位盲爷爷和一对青年男女。怪物白夭趁青年男女出去的时候就偷偷帮助盲爷爷打柴,并偷出书来学习。他也像人一样开始渴望艺术和爱情。一夭,怪物潜入盲爷爷家,发现只有盲爷爷在家,便与之海阔夭空地聊了起来;这时青年男女突然归来,小伙子气愤地把怪物打出门去。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看到这里,我很可怜这个怪物。长得丑陋是他的错吗?他是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呀。就像有些人夭生丑陋,也不是自己的错一样,别人不应该嘲笑他的。再说,怪物还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呢。
后来,受到伤害的怪物开始向人类复仇,他杀死了科学怪人的弟弟和新娘。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怪物既感到可怜,又感到生气。可怜他,是因为他很善良却没有人接受他、喜欢他;对他生气,是因为他后来又伤害了其他人。到底是谁的错呢?是怪物还是人类?我思索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5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