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一百年的读后感合计90条-经典语录
翻开《跌荡一百年》第一页看到了“吾日夜望死,忧见宗之陨”,这是公元1869年7月7日清帝国声望最隆、权势最熏的汉族大臣曾国藩与他的门客赵烈文秉烛夜谈时的感慨。
2010年6月的一天,彼时的我刚到广州半年,独自一人租住在一个小区,周末百无聊赖地在小区的跳蚤市场闲逛,一个小书摊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一看,都是在卖一些畅销书,每本都是厚厚的大部头,某某全集之类的。不经意间翻到了《吴晓波全集》,其中包括《跌荡一百年》和《激荡三十年》,翻开其中的《跌荡一百年》第一页看到了“吾日夜望死,忧见宗之陨”,这是公元1869年7月7日清帝国声望最隆、权势最熏的汉族大臣曾国藩与他的门客赵烈文秉烛夜谈时的感概。我对有关历史的书籍特别敏感,粗看几页就知道一本历史书是否值得一读。研究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书籍很多,但是从商人或者企业家的角度出发的,吴晓波是我见的第一个。无需多想,付钱走人。此后数月,此书陪伴我度过了很多无聊的日日夜夜。
相比《激荡三十年》,我更加喜欢《跌荡一百年》。传统的历史教育告诉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个屈辱的一百年。在内有动乱,外有强敌的困扰下,帝国到处充满了斜阳的忧伤,政府左支右绌,百姓民不聊生。此时的清政府,包括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等当然都应该为此负责,甚至有人为此背上了屠夫、汉奸、卖国贼的骂名。现在还记得一个高中最好的历史老师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就是个汉奸,至少很多卖国条约都是他签订的”,当时的自己还深以为然,但后面读了更多的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每每看到书页上李鸿章佝偻着身子,在80多岁高龄时还远赴日本,缠着绷带代表帝国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在最后一刻还在为帝国争取一点点利益的时候,都是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坐而论道容易,实际做起事来真难!
凭心而论,他们已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帝国已经闭关几百年,他们自小又都受到的都是忠君爱国,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育,有多少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但是世事不会等待着他们去成长,只有在努力后失败,失败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一直都是他们在支撑着这个中央老帝国,他们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功亏一溃。很多时候都在想,如果当时赢了呢……,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现在回过头去看他们做出的业绩,依旧让我们感慨万千。以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为例,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在1872年创立,成立以后,在诸多领域都开中国历史之先河,如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架设了第一条专用电话线;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在上海开始试办中国近代第一家保税仓栈;投资创设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同年投资创设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等。更不用提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要知道“汉阳造”步枪可是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的;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造出了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也是现在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据说现在正在造国产航母。
读吴晓波的书,看着这些不算真正企业家的企业家(因为他们都是官员)在自身和整个社会条件的局限下,为我们这个民族打下现代化的基础,可以感受到他们成功时的欣喜,失败时的无奈,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真实。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虽无人事先计划,但这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感受历史自有其逻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倒不觉得有什么屈辱的,我们在不断的试错,不断地修正前进的方向,历经百年,把一个老大帝国基本完整地带入现代民族之林。相比当年的奥斯曼帝国,伊朗,你就会知道我们有多牛。而为这一伟大历程做出基础性工作的,应该是这些洋务运动的`先驱者。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这十几年间,由于北洋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松散,是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此时的杰出的民族企业家包括荣氏兄弟,张謇,卢作孚等,他们各有各的精彩故事,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
从1927年到1977年,政权几经更迭,但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新中国,仿佛又回到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惯性,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和困难时,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段时期给企业家们发展的空间几乎没有。直到改革开放后,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又重新站了出来,甚至有慢慢变成整个社会中坚的趋势。原来他们一直都在,只要有少许的空气和阳光,他们就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吴晓波说,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都有大一统的文化追求,要实现这个追求,中央政府就要有强大的支配力量,就需要控制地方,控制思想,控制精英人才,更加要控制国民经济,这个是从两千多年前秦皇汉武的时候就开始的,至今依然如此。这是不是适用于中国的真理我不知道,但是中国真的好像和西方不同。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比之汉帝国受到来自匈奴的压力有相似之处,但也多有不同。今天中央政府还在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思考着如何对待一个新兴的企业家阶层,虽然其中多有反复,但也无需无端揣测当政者会拿国家公器如儿戏,如果不是改革的执行者,很难体会到这有多难,但再难也要往前走,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很多时候都在想,如果当时赢了呢……,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沉睡一百年》
玛丽·居里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奇,一个美丽、不朽的传奇。玛丽·居里是个美丽的存在,她本身就是美丽的化身。她创造了一个淡蓝色的奇迹。她那美丽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她的身姿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她的事迹被后人传颂。她的业绩被载入历史的长河中。
玛丽·居里是一位伟人,但她不骄傲、不炫耀,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她谦虚、不张扬,她本可以在任何一项荣誉上尽情地享受,她所得的奖金足够她过下半辈子的生活了。但她没有,她没有在任何奖项、荣誉上停留。一切名利在她眼里都是过眼烟云,没有什么能让她停下迈向科学桂冠的脚步。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人们的赞赏吗?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享有至高的荣誉吗?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位端庄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她发现了镭,功不可没。这点淡蓝色的镭,是那么美丽,但又有谁知道它的来之不易。居里夫人为了提炼纯净的镭,搞到一吨可能含有镭的工业废渣,一锅一锅的冶炼,然后再到废棚里化验,这是多么艰辛啊!她淡泊名利,功名这些有没有都无所谓,她只是一心追求着科学,为科学做贡献。这样的她被后人所敬重、追捧。
《沉睡一百年》读后感400字
清朝末年后,便是中国最灰暗的记忆——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日军侵华……
光绪皇帝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慈禧太后在朝政中一手遮天,独揽大权,四次垂帘听政,使得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中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李鸿章曾要购买军舰,但慈禧太后为了一己私利,竟然拒绝,将银子用去修建公园。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不顾国家,做出许多祸国殃民的恶事,几乎是几天就要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致使民不聊生,各路义军揭竿而起。
侵华战争很快接踵而至,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那一天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许多伟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先生就是这一代表。鲁迅先生弃医从笔,为的就是拯救我们的心,拯救国民的思想,坚定我们的信念,光明总是会来到的!
终于经过了漫漫的八年抗战之路,日本宣布投降,撤离了中国。伟大的毛主席将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但此时被日本蹂躏已久的中国,已是千疮百孔。毛泽东主席领导着我们的祖辈,用双手重新建立了我们的家园,祖国渐渐富强起来,这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一个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来欺负你;只有自己富强了,才不会被别的国家欺辱!
我们是年轻的新一代,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让人充满热血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啊,只有下一代强了,祖国才会有希望,才会永远强大,不会落后!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让我们为祖国的未来奋斗,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沉睡一百年》读后感400字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的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事情。其中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使我获益匪浅。这段讲的是居里夫人经过了三年又九个月,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而这成堆的矿渣是多么大的数字,而0.1克镭,确是如此渺小。就是这渺小的镭,在许多科学家眼里是那么宝贵。
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了,居里夫人具有追根问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不是第一人,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人。正是因为她具有追根问底的精神,所以提出了“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个疑点。两年后,她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这和她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还有,如果居里夫人觉得实验条件太艰苦,而放弃的话,她也取得不到这样的成绩。
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自己。在今年8月份,我参加了人工鸟巢的考察活动,地点设在八达岭森林公园里。由于鸟儿在清早活动,所以我们清晨5:30就出发,一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路沿铁路线行走,还要过很险要的一段小路。观察要求我们,要目不转睛地仰头看鸟巢(死盯),扑捉鸟的出入活动,一边还要做记录,一边还要向前行走……走过几个小时的山路后,我几乎都迈不开步了,真累啊!腿酸、颈直,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不想干了,但还是坚持下来了。通过阅读居里夫人的文章,我很惭愧。居里夫人的科考条件比我们的条件艰苦多了!夏天热,冬天冷,一年四季都不休息,还要做记录,仔细计算,并且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事……这么多的困难,他们都一一战胜了,我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坚持就是胜利,正因为坚持了,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说不定有的时候与成功只差一小步了,坚持不懈,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居里夫人的成功,不正是这样的吗?
《沉睡一百年》读后感400字
跨越百年风尘,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睿智,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她,就是玛丽.居里。
古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君不见西施、玉环都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于尘,空留下一段传闻,几声慨叹。可居里夫人的美丽换来了科学革命的新,青春托出的一条条科学定律映照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长恨春归无觉出,不知转入此中来”,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放射物质镭的光辉。
居里夫人有着引人注目的红颜美貌,以至她的闺中密友需要用伞柄赶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这个,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历久弥新的;居里夫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和敬意,人们用诗歌赞美她,媒体大篇幅报道她,可她不为所乱。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冲宠坏的。”不求名利,不为赞扬,不怕挫折,自由轻松地驾驭着自己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驶向科学的彼岸,“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坦荡的胸怀。
本来,她完全可以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专利权。她的放弃,使得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传颂着关于三克镭的感人故事。“科学是全人类的”,这是她对人们的回答,穷困使她的生活窘迫,可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丰裕的。孔子说过:“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着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贤”的内涵,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贤哉,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洒在百年后的今天。
《沉睡一百年》读后感400字
《沉睡一百年》这篇文章写了“我”上了初中以后,睡眠严重不足,“我”渴望成为睡美人,睡上一百年,那该多好啊!文章还讲诉了:一次语言课上,“我”因为没午休而上课时好想睡觉,先是硬撑,然后眼皮不受控制,最后下巴与桌子N次接触。等到美妙的下课铃声响起时,“我”再也受不了了,倒头大睡起来。
这篇文章的开头很有趣,是从一个问答的形式开头,引人入胜,使读者不由得读下去。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用得生动贴切,作者因为睡眠不足把自己叫做“特困生”,这个“特困生”不是特别贫困的学生,而是特别眼困的学生,大家听了一定觉得很搞笑。第【第3句】:四自然段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作者与睡欲作斗争的过程,有趣、生动的语句让读者回味无穷。
其实我和作者身同感受。自从上了初中,我可能是还没适应新环境吧,特别是开学的几天,晚上很久都睡不着觉,睡觉了深夜还要醒来好几次。这样导致了睡眠严重不足,第二天上课没精神,直想睡觉。可又不能睡,这才够惨的。下课短短的几分钟,刚趴上桌子那头预备铃又响了,又要开始“作战”了。所以我也希望我是睡美人。
但是我想了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便觉得我应该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还有利用数绵羊的方法让自己入睡。通过努力我终于克服了困难,睡上好觉。
希望大家也能尽快适应中学的新生活。
《浩荡两千年》的读后感1
我一直以为远古的中国是个完全的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千万人民生活的主旋律。最让人心动的是文化的灿烂,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但不曾想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商业经济曾经几度发展,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在商业经济的起伏中,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商人一次次站在历史的舞台,长袖善舞,虽然其中不少人最终成了政治的殉葬品。但商业在很多时候只是政治的附庸,商人的命运自然被政客玩弄与股掌之间。商人逐利的本性必然要需求政治的庇护,政客必然也需要商人的支持,于是二者或明或暗捆绑一起,拆不开打不烂,这种暧昧关系竟然延绵至今日,依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自由、文化自由,商业也很自由,商人也比较潇洒。齐桓公在春秋时代率先称霸,在他霸业的后面,起到支撑作用的是商人出身的管仲。从政后却把商人的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经济上的改革,主要有四民分业、贸易兴国和盐铁专营。从而让齐国走上经济强国、政治强国之路。在中国以后的发展中,经济一直是政治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心剂。
古代最潇洒的商人叫范蠡。他协助勾践开创春秋后的最后一个霸业。在越国称霸后,他却辞官经商。在商海他如鱼得水,成了那个年代的超级富豪,而每当财富积累的一定数量的时候,他又散尽千金从头再来。无论他从事什么,总是能把握住经济规律的脉搏,游刃有余。巨大的商业成功,被后人尊称为“商父”。
秦始皇大一统后,中国进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皇权社会。中华文明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政治强人轮番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背后总少不了商人智慧的大力支持。秦始皇的背后是吕不韦,一个具有经济头脑和政治眼光的商人。通过一系列精心运作,竟然把秦始皇的爸爸扶持为秦国国君。他应该是中国历代最成功的商人了,但功成名就后的吕不韦后来也逃不脱政治的诅咒,被秦始皇赐死。汉武帝登基后,内政外交均采取了强硬政策。而这些强硬政策的背后,自然需要经济的强力支持。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应时出现——桑弘羊。桑弘羊的命运可想而知,75岁的时候被以谋反的罪名灭族。
在随后的历史演变中,乱世也罢,盛世也罢,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非但未变,反而愈演愈烈。在任意一个朝代的兴盛过程中,必然会带动商业的发展。而随着王朝的没落,商业发展往往也会深受其害。
《浩荡两千年》的读后感2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点俯视这一切,但是多少还是带了一些现代经济学者的态度。
从14世纪开始朱元璋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绝对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完成了社会的平铺化,将所有的经济改革的条件都束之高阁。郑成功7次下南洋的所有文献资料航海记录都被付之一炬片板不许下海。彼时正是欧洲大航海时代,中国错失了时代。同时完成了中国南边的封闭,北方明长城又重新修建万里,构建起了北方相对的封闭。西北方向的天然屏障自不必说。中国的经济改革仅仅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为了这个核心目的所做的努力,并且完成的相当好,很多政策延续至今。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概的规律,从建国初期的相对轻徭役薄税收相对开放民间商业,用30—70年达到国家经济军事的顶峰,但是中央集权制度必然会导致以家族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官商不分,让一小部分人掌握了大部分的国家资产,国贫的时候桑弘羊类的政策上马加上执政人的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大面积的民间破产,民怨四起。
这个时候无外乎两方面天灾人祸导致民反推翻旧的国家,第二就是外敌来袭势如破竹。
《浩荡两千年》的读后感3
我一拖再拖实在不知道这书评怎么写好。一来他梳理的是历史,从商人的角度;二来跨度太长,不知从何说起。从管仲、商鞅、桑弘羊、王莽、李隆基、刘晏、赵匡胤、王安石、朱元璋到清朝落寞,一一数来,沿着历史的印记,跌宕起伏。商人一直被“鄙视”,直到王阳明、顾宪成始为其正名,商人开始有了独立意识。
但终究逃不脱依附国家的依赖性。现在回过头来看,明明那样做完全不会有今天的问题,可是放回历史,身在其中的人是看不清未来的。统治者思考如何长治久安,如何平衡各集团的势力,在放放收收中走出了独步天下的制度模型。
致使今后的每一步局限都很大。其实可能是有希望改变这一切的,答案在《跌荡一百年》里。我无法给你一个高度概括,不如去看,真的。
《浩荡两千年》的读后感4
买来吴晓波的经济史三部曲,我首先读了最晚成书的《浩荡两千年》。从春秋齐桓公时期管仲变法,到闭关锁国的晚清被打开国门,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舞台上,众多工商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散场后却多数面目模糊、事迹难考。
正如费正清的发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以中国人的'聪慧勤勉,擅长经商的自然不在少数。然而历史的一个循环是,商人一旦积蓄起财富,便往往被国家以“均贫富”的名义“合法抢劫”,生杀予夺总在顷刻间。至于盐铁等暴利产业,或是由国家直接垄断,或是必须拿到国家特许才能经营;于是商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精力打点政府关系,或干脆直接成为官员。加之儒家传统对商人极度轻视,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土壤下,商人从未获得过真正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费正清的一句话读来甚是凄凉:“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在这样一个自秦汉以降,中央集权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我们看到一位位志士主持“变法”,从商鞅、桑弘羊、王莽、刘晏到王安石,其经济思想一脉相承,核心却脱离不了与民争利。每个朝代自建立伊始,便往往陷入宽松——过度——管制——凋敝的轮回,两千年的历史呈现惊人的相似性,这个国家从未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济模式。
在我看来,《浩荡两千年》不只是经济史,也是国运史。在书的第一部,我们震撼于从春秋至魏晋间一个集权帝国的横空出世;在书的第二部,我们自豪于从隋唐至宋元间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这是帝国的黄金时代;而在书的第三部,我们痛心于中国的封闭,当西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中国只是执拗地背过身去。
当统治者认定维稳压倒一切,几百年间一成不变地要求人民“男耕女织”;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民从未意识到他们的私产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当现代民主法治从未萌芽,国家对人民毫无契约精神……生产关系的落后,终于导致了生产力的落后。相对于西方现代科技的愈加发展,明清时代的中国实际上是愈加倒退,离世界愈加遥远。
缠绕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官商经济,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了。那么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又如何呢?
《浩荡两千年》的读后感5
计划在这段期间把家里买了还没来得及看的书读一读,第一本就拿起了《浩荡两千年》。该书是这一系列按时间排序的的第一本,从先秦时期开始讲到那令人屈辱的1840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罢本书,只觉兴替轮回中是平淡中的惊心动魄,心情复杂而惋惜。
从先秦至晚晴的商业史,是“市场经济”在“中央集权”阴影下的艰难求生。前者活跃,而中央财政捉襟见肘;后者强势,则前者沦为官商经济的附庸;而中央与地方实力的此消彼长,又使得战火连连、生灵涂炭。如此循环往复,中华宝地在各个野心家的觊觎下,满目疮痍;在平和安稳中,又能顽强再生。
我激动于历史长河中奇才的聪明才智,古代中国已有许多现代概念的雏形。比如:“四民分业”的专业化分工雏形;“交子”作为现代纸币的雏形;“扑买”作为承包制的雏形;“飞钱”类似于汇兑业务;货币机制的“银本位”的概念,并有计划的控制货币M0的发行以及参股、分红等股份制的概念等。
我惊叹于在先秦、大汉、盛唐、宋朝时期,中华大地的城市化率原来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亦喟叹于在这些先进的经济理念却未能得到延续而避免中华大地被鸦片和大炮轰开国门。原因可以说是思想禁锢,儒家思想对于“利”“义”之泾渭分明,没有人有兴趣将这些思想汇集为系统理论。可以说是国情限制,若商业繁荣,则千万人民去农从商无法温饱,从商者向来惶惶不可终日,因为财产被褫夺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从商者没有必要专注本业创新,即使在原始的生产能力下,因为庞大的人口和内需,也能实现惊人的生产力和消费力。可以说是统治者的无知,为避海乱封锁外贸,自发转身背向新时代的浪涛;可以说是商人的懦弱,对鸦片贸易的纵容以及对当权者的依附。
后来者写书读书,不免带着上帝视角“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但事情的发展本就不像电影,有背景音乐和特写来告诉人们已来到盛衰的重要转折点,身处其中的民众、商人、相邦、统治者,也只是一个个普通人,在目力所及范围内可能已经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因竭力进取而衰落相比不思进取而衰落,前者是否更让人唏嘘呢?
最后,对鸦片战争的性质,书中写到“中国学者大多数将这场战争看成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战争,是导致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而西方学者则倾向于将战争看成是中国衰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正是这场战争让中国“摆脱”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将鸦片战争视作中国衰落的罪魁祸首未免对我国演进的反思还不够深刻,但即便如此,这仍是导致丧失主权的侵略战争,而非冠冕堂皇的“好心好意”。我坚持,错误的事本身就是错误的,而不能因其他理由而美化,就像家暴就是犯罪,而不能被美化为“帮你学会怎么做一个好女人/男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