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汇集80句-经典语录
今年在暑假闲暇时我阅读了《从“教课文”到“教
哪“教课文”和“教语文”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在我看来,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其本身都不离不开文章本身,也都需要对文章进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只是两者的程度不同。“教课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这也使得学生的收获仅仅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层次;“教语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则会上升到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也就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语文”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能让学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在第二章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的第三节“科学设置教育目标,发挥例子应用功能”以教学目标的科学选择作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突破口。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单元《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这单元课文共四篇,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指挥,高风亮节。这座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追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把握教学目标,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节课我明白了语文课应该学语文而不是学课文,应变“阅读中心”为“读写并重”。要把教学目标的确定作为重点来思考。其实整本书让我明白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一“美丽的转身”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个方面进行改变。我觉得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必须时时刻刻装着一种“转变”的思想,把它落实到教学的每一步。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认:在“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从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仔细看完我有一些感触。应该更注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以致用。从长远来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益处。当然一篇课文只是载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语言训练点。一篇课文也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只要一课一得即可,我现在已经在自己的'课堂上比较注重这一点了。看了他们的研讨,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后的课堂不能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了,而应以课文为例,多让学生去运用,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语文真正扎扎实实,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我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参的依赖性太大了,没有了教参,我好像失去了教学的拐杖,无法独立教学。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独立备课,尝试着从每篇课文中寻找适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语用点,并依此设计相应的教学,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此时的我也不禁慨然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聆听了吴忠豪教授的讲座,我陷入了沉思。从“教课文”到“教
回头看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曾走入的误区:语文课俨然变成了思品课、科学课、欣赏课。老师通过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就“课文”学“课文”,收获的是这一课的思想内容及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在“教课文”,关注思想内容的理解,忽略了语文方法技能的习得,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不大。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方法渗透,技能形成。细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运用”成为课标中的'关键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它应是一座平台,“课文”则是一个例子。学生借助这个“例子”,这座“平台”进行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活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遵循学生的言语发展规律,依据语文学习理论中的同化理论,我们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理解和积累的“内化”与“言语实践”的外化过程。而传统的“教课文”往往止步于语言的理解和积累,处于语言的“内化”阶段,只是完成了“语言的输入”。而要实现“语言的输出”离不开“言语实践”这一途径。在“教语文”这个理念的指引下,课文课为学生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言语策略”,锻炼“言语能力”,习得学习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助推器”“练兵场”。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课文当“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反思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在“教课文”,了解了“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想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它凸显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暑假来临,学校发了3本必读书供我们充电学习。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由李振村、杨文华主编的《教
“课堂简单高效,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看到封面上“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几个赫然醒目的大字,我急切地翻看这本书,想从名师身上找到答案。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
书中一位位名师,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具体真切的操作方法将自己亲身的教学体验展现在我们面前。
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了“重构12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指出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首先是每天早上读10~20分钟的国学和诗歌经典。其次,教材中课文的一般教学方法是“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帮助理解课文,接着再背诵文中的精彩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诵读、背诵国学和诗歌经典。儿童文学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特别能吸引儿童兴趣,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自主阅读。语文作业孙老师奉行的是“读、背、写”三字经,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海量阅读的方式简单得很,就是读、读、读……课堂上充满朗朗读书声,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都只是三言两语,是夹杂在诵读中间的“休息”。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含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
薛瑞平老师提出:“阅读”是唯一重要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特级教师窦桂梅主张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特级教师周益明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民间文学,一首首富有音韵的童谣、一个个神秘的神话、一篇篇神奇的传说让儿童获得极大的愉悦与满足。在这些名师、特级教师手中,教语文真的是一件极其简单又有意义的事。
读着读着,我似乎真的感觉“教语文,真的很简单”,简单地说就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再简单点就是“多读多写”。
教语文,真的简单吗?
合上书本,回想着一位位名师精彩的论述,我再次问自己,对我来说教语文真的简单吗?其实,不简单!
简单的背后是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读”和“写”说起来是简单,但怎样让学生喜欢读、喜欢写,写得有效果,写得有进步,需要的是语文教师潜心的研究和付出更多的时间。我们看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说起来多简单,就是读、读、读……但这绝不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只要说一声“读”,然后就可以悠闲地喝茶看报了。针对自己班的孩子选哪些书读,什么时候读,采用怎么的阅读评价、反馈、激励机制,怎么处理好课文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等一些列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外付出更多的时间。这样的工作,只有一个教师内心充满对语文教学执着的追求,我无比的热爱才能完成。就像韩兴娥老师所说:“我进行了十多年的海量阅读实验,整天忙着选书、推荐书、备课,忙得焦头烂额,忙得腰酸背痛……”
简单的背后是教师自身扎实的文学功底。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超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影响学生,让学生对读和写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陈琴老师为例。她对经典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在家里做家务、上班途中、出差路上,但凡点滴空余时间,她都手不释卷,口中念念有词,读得有滋有味……她的爱好自然会迁移给她所教的学生。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多数孩子本身对其都有学习的兴趣。一个具有扎实文学功底的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活动中,他的言行举止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相反,一个语文老师本身不喜欢读书、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很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教语文就不再简单了。
现在看来教语文说简单就简单,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要牢记“读”和“写”两个字。简单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以及对语文的热爱和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60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