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龙应台共老读后感聚集50条-经典语录

引导语:龙应台的《共老》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有关龙应台共老

龙应台共老读后感一

我真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平凡的小事,细心的观察,微小的心理活动瞬间,然后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浮想联翩的深深思考。她能说出许多我们也有同感但却说不出来的东西。

比如我们这一代人兄弟姐妹之间,虽然是同根生,在一个家庭里长大,虽然能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但随着

龙应台在《共老》这篇散文中,对兄弟间的关系如是说“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询问,打电话、发短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黏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耳提面命,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缭绕。”

“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朋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妻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母亲。聚首时即使是促膝而坐,也不必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会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承受,我们这个年令,已经了然在心。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的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龙应台在文章的开始,有这样一个镜头:兄妹(还是姐弟)三人,相约走进一个公园,都暂时放弃了个人的忙碌,决定一起出来走走。那是一个微风徐徐的下午。各选一个角落,坐了下来。一个仰望天,一个俯视地,一个看一株树。龙应台自己说: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因此他们想必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龙应台还在这篇散文中,描述了兄妹(还是姐弟)三人,立在一棵树下,仰着头,屏住呼吸看一只野鹦鹉吃杨桃的全过程,她把它比喻成好象三人刚经历了一个秘密的宗教仪式,生动而有趣。

龙应台最后用南美的一种树来形容同根生的关系: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缝落下,所以叶冠虽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象同一棵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

龙应台共老读后感二

这些天我正在读龙应台的《目送》。很早以前就读过龙应台的散文,那是只觉得她的文字是犀利的。可是近一两年再读她的书,尤其是那本《孩子,你慢慢来》,觉得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平凡母亲的浓浓爱意。这本《目送》更是体现了龙应台温柔委婉、深邃忧伤美丽的另一面。昨天正读到《共老》一文,讲的是龙应台因兄妹三人一起在公园散步而心生感慨。情到深处,我不禁潸然泪下。“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之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树上折断了手。” 想起了姐姐,远在大洋彼岸的姐姐。我和姐姐从小就是一对好姐妹,姐姐是最懂我的人,只是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很多。我上初中的时候,姐姐上大学住校了;工作后因为单位离家远交通不便,姐姐又住在了宿舍里。后来姐姐恋爱了,婚后不久就去了美国,至今快十年了。

我很怀念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所以看到堂姐姐妹俩我总是有一些隐隐的羡慕。虽然我们一样关心对方,但是遥远的距离总是现实。何况,我们都已结婚生子,繁忙的生活让我们的联络也少了,虽然我们一直彼此挂念。不知道,等我们都老了,是不是可以经常在一起聊聊天?

龙应台共老读后感三

地震突袭,我们为死难者哀悼。突然的灾难也更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而生命旅途上的亲情和友情更是多么值得珍惜!这几天读到龙应台先生一篇文章《共老》,感到抒发了心中所想,摘一些语句,送给我亲爱的妹妹,只小我一岁,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

“这是一个阳光温煦、微风徐徐的下午。我看见他们双鬓多了些白发,他们想必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我在心里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他们想必也在感叹我的奔波忙碌。”

“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信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嘘寒问暖,百般牵挂;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如影随形,偶尔争吵,然后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像好友殷勤探问,不会像情人百般呵护,不会像夫妻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母。有时候,我们问,如果母亲也走了,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的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的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雨打在铁皮筒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那一段生命初始的美好时光,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你在哪一棵树上折断了手。

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钟罩。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地从叶隙落下,所以树冠虽巨大且茂密,树下的小草却茵茵依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相交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有距离,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此时此刻,很多很多记忆涌上心头。似乎从小,都是妹妹让着我的。小时候,我和妹妹身体都不太好,我看上去更瘦弱些,妈妈经常是背着我,领着妹妹,而小小的她从没埋怨过。

上初中,妹妹比我低一级。但是,她的个子已经比我高过一头。我们两人骑一辆自行车上学。一直都是妹妹带着我。那年秋天,我上初三了,秋假没放,继续上课。一个下午,天在突然间阴下来,狂风突然刮起,沙石乱飞,让人睁不开眼睛,豆大的雨点啪啪落地。然而,在这样阴暗难走的路途上,我的小妹正骑车艰难地走在路上,——父母忙着秋收,她赶十五里路,去给我送饭。那时,她有十三四岁吗?想起这些,我的泪水涌出眼角。

工作后一年夏天,我意外受伤,只好躺在家里,迷迷糊糊的睡觉。那天从睡梦中醒来,看见妹妹坐在我的床边,正用口琴轻轻吹着一支曲子,《祝你平安》。那支曲子,像一缕淡远的花香,飘在我永远的记忆里。

妹妹从来不是善谈的,安静的她总是默默的向我们传达着她细腻的情怀。妹妹如果是一种花,一定是那种纯洁美丽又散发着馨香的。

妹妹,祝你平安。

共生,共老。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以客观犀利的风格著称,长于杂文和文学批评,同时她的散文也别具风味,通过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她营造的那一片温馨多情的气氛里,读来口有余甘。《共老》这篇文章通过写她与两兄弟一次漫无目的的行走,抒发了一份维系在兄妹之间共生共老的情谊,文字看似信笔由缰,随心之至,但是读完全文,掩卷沉思,就能品读出诸多带有她强烈个人色彩的美感来。

这篇文章的文字简练优美,深情款款。如开头写周围的环境,格外活泼灵动,“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与大楼之间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点青翠”,“树叶油亮茂盛,集成一团浓郁的深绿”,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而后面的“一只浓郁深绿的野鹦鹉,正在啄吃一粒绿的发亮的杨桃”更是强化了这种生命力。作者并没有谈亲人之间的心有灵犀,而是通过一个小动作来呈现:“三个人,就那样立在树下,仰着头,屏息,安静,凝视许久。”有情而不外露深有默契。这些文字符合一个中年人的`性格与笔触,文字与感情的基调一致,让文章在冲淡中饱含情意。

共老,是上天的恩赐,是父母的恩情;共老,是亲情的延续,是心灵的栖息地。兄妹“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一切还在身边的亲人,期待着那一份共老的感情不断绵延,真爱永恒,日久弥香。

【原文】

龙应台

我们走进中环一个公园。很小一块绿地,被四边的摩天大楼紧紧裹着,大楼的顶端插入云层,底部小公园像大楼与大楼之间的一张小小吊床,盛着一捧青翠。

淙淙流水旁看见一块凹凸有致的岩石,三个人各选一个角,坐了下来。一个人仰望天,一个人俯瞰地,我看一株树,矮墩墩的,树叶油亮茂盛,挤成一团浓郁的深绿。

这三个人,平常各自忙碌。一个,经常一面开车一面上班,电话一个接一个,总是在一个红绿灯与下一个红绿灯之间做了无数个业务的交代;睡觉时,手机开着,放在枕边。另一个,天还没亮就披上白袍开始巡房,吃饭时腰间机器一响就接,放下筷子就往外疾走。

还有我自己,总是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字,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风景,想不完的事情,问不完的问题,爱不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忙,忙死了。

可是我们决定一起出来走走。三个人,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行走,身上没有一个包袱,手里没有一张地图。

然后,我就看见它了。

在那一团浓郁的深绿里,藏着一只浓郁深绿的野鹦鹉,正在啄吃一粒绿得发亮的杨桃。我靠近树,仰头仔细看它。野鹦鹉眼睛圆滚滚的,也看着我。我们就在那杨桃树下对看。

另外两个人,也悄悄走了过来。【三个人,就那样立在树下,仰着头,屏息,安静,凝视许久,一直到野鹦鹉将杨桃吃完,吐了核,拍拍翅膀,“哗”一下飞走。】

我们相视而笑,好像刚刚经过一个秘密的宗教仪式,然后开始想念那缺席的一个人。

是一个阳光温煦、微风徐徐的下午。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因此他们想必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我在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

只是,我们很少说。

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如果我们是夫妻,我们会朝夕相处,会耳提面命,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纸窗,雨打在铁皮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树上折断了手。

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雨树共老,挺好的。

【问题】

【第1句】: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如果本文的情感线索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认为是什么?(1分)

(2)第⑦段细致描写了野鹦鹉啄食的`场景,请你说说这样写的目的?(3分)

【第2句】:第11段“只是,我们很少说”,请你联系上文,揣摩当时人物的心情,以“我”的口气将当时的情感说出来。(4分)

【第3句】:请赏析“三个人,就那样立在树下,仰着头,屏息,安静,凝视许久,一直到野鹦鹉将杨桃吃完,吐了核,拍拍翅膀,‘哗’一下飞走。”这个句子。(4分)

【第4句】:读完此文,你如何理解“共老”的意义?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一下。(5分)

【参考答案】

【第1句】:【分析】此题考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文章思路靠“线索”贯穿,本文主要内容是“表达手足情深”,学生在读文章时能感知到这一点,就能判断作品中“野鹦鹉啄食”这一情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1)共老(1分)

(2)这样写,是为文章从叙事到抒情做一个过渡,“野鹦鹉啄食”是公园里出现的景物,而正是这个场景吸引“我们”三个人聚在一起感受静谧的时光,从而引出了作者的感悟。这样写,情感表达既真实又自然。(3分)

【第2句】:(1)【分析】此小题仍是变化题型考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也借此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来揣摩散文中人物的心境。

提示:结合第⑩段和文末段落合理想象。必须扣住:心疼、不舍、同枝同根等关键词。

【答案】亲爱的兄弟们,或许我们奔波忙碌中很少对彼此说心疼,但我知道,我们彼此都将另外的几个人记挂在心。即使我们的相聚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父母,甚至相聚的日子也不曾谈心,但我知道我们都将儿时那段初始的生命深刻在了心底,也正因此,我们会像那雨树,同枝同根,此生共老。

【第3句】:【分析】此题是考查“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及“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答案】示例:句子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渲染了静谧的气氛,为下文写三人享受心灵默契的情节做了铺垫。

【第4句】:【分析】此题考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答案】示例:(1)“共老”是指手足之间的一种“永不交叉”但“同树同根”共风雨的淡然牵挂的情感。(注意结合全文关键词理解内涵)(3分)

(2)注意从“看似淡然实则情深”,也就是“深情无言”的角度答,如果有些同学没有亲兄妹也可从亲戚或朋友相处的角度回答,合理即可。(2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623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