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独自上场的读后感集合50条-经典语录
这本书是上周二读完的,当时美网刚刚开始没多久,结果现在Naomi(大阪娜奥米)都已经历史性地夺冠了,才意兴阑珊地准备写一写我们国家至今最出色女子网球选手李娜的自传给我的感受。
好吧,安慰自己:late is always better than never。
因为李娜的这本《独自上场》目前只能从国内的亚马逊买纸质的英文版,于是我选择了能够在线阅读的版本,不知道是上传文本的问题还出于李娜自己的写作风格,章节之间有一些断层的感觉。不过作为史上最好的女子网球运动员之一的自述——李娜的最高世界排名到过第2,可以强烈感受到她字里行间的坦率和真诚。
如此说来,她已经尽自己所能给这本自传赋予了最大的意义。
网球我以前只是略有了解,不过作为一名体管学生,还是非常有必要关注一下这项非常有底蕴的“贵族”运动。但读完整本书,抽丝剥茧之后会发现,一个领域里顶尖人物的跌宕经历,本质上是跟任何人都相通的。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在想,李娜其实就是先倾注力量在网球上,拼命做到最好,然后再来完善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方方面面。
可能很多家境不是很优越或者因为要训练很少有时间接受教育的运动员,都是如此。尤其是在国内,身体与技术的磨练常常与头脑的训练互为沉没成本。这样想,整个社会对体育和运动员的刻板印象倒的确也是能理解。
不过对很多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即便要先抛弃很多童年、少年和普通孩子一样的快乐时光,他们还是愿意努力通过体育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乃至扭转自己的人生轨迹。
李娜做到了。不过整个过程太过曲折。
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独自去美国网球学校
后来,她跟网球省队里的领导与规制产生矛盾,在还很年轻但已经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选择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新闻学,享受了几年跟运动员生活比起来极为放松快乐的校园生活。
其实这个时候她通过在学校学习完成转型会是一条不错的路径。不过后面还是在外力和内心的影响下,重新复出征战网球场。期间的.几次低潮期和三次手术,应该是她最为难以捱过的一段时光。
而离开国家队体制,选择单飞,也是国家体育体制和李娜个人职业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如何,她最终拿下了两次大满贯冠军,成为亚洲女子网球第一人,累计拿到1亿多人民币的赛事奖金,签下的代言合同更是数以亿计。然后在2014年,急流勇退。
仅运动员生涯,她就已经尝过了比太多人多的甘苦,看到了经历了她那个领域里的方方面面,在摸爬滚打中建立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他运动员以及各路精英可能也大多如此。努力做好手头的事,大概是成倍增加人生体验的利器。
竞技体育,作为运动员,在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更有心理状态,应变能力等等等等,在场下还要应对媒体,赞助商,政府官员等各路人马。可以说殊为不易。
赛场之外,李娜在书里提到最多的就是她老公姜山。俩人曾经同是省青年队球员,后来先后选择退役,一起去上大学,后来姜山一路支持李娜的职业生涯,曾经当过她的教练,但更多的是“保姆”和心理疏导师。
以往看李娜比赛的时候,曾经注意到过场边的姜山。当时并没有深入了解,一则是觉得丈夫当教练显得非常不职业,二则是些许觉得“这个姜山活在了李娜的羽翼之下"……
读完书,细细感受了姜山在各个阶段扮演的角色,突然明白他是李娜整个职业生涯甚至更长远人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李娜本人也有过类似表述。释然了。
而李娜的第一次退役选择读大学,以及后来复出后选择离开国家队单飞,可以说是很多运动员难以或者不敢于做出的决定。
机会合适,不妨勇于一试。
运动员跟大多数人的不同之处大概在于,他们在年幼时就展现出了某种天赋,早早就选定路径专心发展,放弃了大量同龄人共同拥有的经历,给自己一个机会在三十岁甚至二十岁的时候劈出华山一条路。
当然,他们真正的惨痛和付出,只有真正经历过的自己知道。
李娜的感人励志故事
导读:奇迹不会在安逸中诞生,而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在李娜5岁那年,父亲李盛鹏开始带着她跑步。朦胧的黎明中,父亲在前面跑,女儿在后面追。可能是踢到石头,李娜突然摔倒在地,父亲没有伸手扶起女儿,而是站在旁边对她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人要学会坚强。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娜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因为年纪小,刚开始李娜总是打不赢比她大的同学,每次输球之后,就坐在球场边伤心地哭。对孩子特别严厉的夏溪瑶就朝李娜吼道:“哭有什么用,有志气就打败她们!”听到夏溪瑶的吼声,李娜擦去眼泪咬着牙训练,很快就把队里的其他队友打败了。
跟着夏溪瑶训练几年小学毕业后,14岁的李娜打进湖北省网球队。在著名网球教练余丽桥的严格要求和悉心调教下,李娜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同年,父亲因病离开人世。豆蔻之年失去父亲,李娜万分悲痛,眼泪潸然而落。悲伤之余,李娜觉得,网球已经成为自己不能抛弃的事业,她必须通过努力实现父亲的夙愿。在余丽桥的指导下,李娜在球场上训练得更加刻苦。
父亲去世的第二年,15岁的李娜赴美国训练7个月,从美国回来后在全国网球总决赛中获得冠军,这是她首次拿到全国冠军,此后李娜几乎每年都有胜利的消息告慰父亲。在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李娜代表中国队夺得女单、女双和混双3枚金牌。同年的九运会网球比赛,李娜代表湖北队将女团、女双和女单3项桂冠收入囊中。
中国的体育事业,以前处于国家的严格管理之下,在国家体制下打着职业网球、不满足于现状的李娜多次发表言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的网球选手应该有个人教练的专项辅导、个人作战计划及临场指挥的应变;运动员的成绩应该跟教练的奖金挂钩。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女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允许运动员自主训练、自主参赛、自负盈亏,让4名成绩突出的女球员李娜、郑洁、晏紫和彭帅退出中国网球队,转变为真正的职业球员。
“对我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业。”李娜认为选择单飞后,她不但可以自己挑选教练,而且只需要将所得奖金的8%至12%交给国家,而不再是过去的65%。这意味着她要为自己的生计而奋斗,由以往的教练逼着训练,变成现在的自己主动训练。在这种背景下,对网球的热爱、自我奋进的动力将成为胜败的关键。
2011年,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李娜以2∶0战胜意大利选手斯齐亚沃尼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网球选手第一次在有国际影响的职业体育赛事上夺得大满贯赛单打冠军。李娜抱着奖杯满脸笑容,凭借这座大满贯奖杯,她将得到1138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并在世界排名中跃升至第4位。法网结束后,李娜的广告价值达到2亿元人民币!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李娜终于成为创造亚洲历史的国际体育明星。接受媒体采访时,率真务实的李娜这样回答记者:奇迹不会在安逸中诞生,而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网球李娜励志故事:坚持,为了梦想
“其实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中国网球“一姐”李娜在正式宣布退役之后,对自己网球生涯的总结。
没错,就是这个直爽、泼辣而又不失幽默的李娜,创造了中国网球乃至亚洲网球选手在世界网坛的最佳战绩——法网冠军、澳网冠军,世界排名第二……回顾李娜的运动生涯,抛开大满贯冠军的光环,我们会发现,其实李娜只是一个敢于追梦的武汉姑娘,她凭着自己的执着和勇敢,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最终实现梦想。
14岁:早熟
“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
1998年,北京电视台采访一位16岁的网球运动员,当记者问她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时,这个脸被晒得黑红的女孩对着镜头说:“我希望能打到职业的前十,我知道这个目标特别难,但我自己会努力。”这个女孩就是李娜。
李娜的父亲曾经是湖北省省队的一名羽毛球运动员。1988年前后,父亲把李娜送到武汉的羽毛球业余体校,希望女儿能够继续他的羽毛球之路,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在练了一年多羽毛球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网球教练夏溪瑶看中了李娜,并成了她的启蒙教练。谁也没有想到,偶然的相遇,却开启了中国一代网球明星的职业生涯。
1996年,14岁的李娜进入湖北省网球运动队。但是,李娜最为依赖的父亲此时却因病去世。年少的李娜不得不面对和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以前我以为,人是一点一点长大、一点一点成熟的,但是那一天我知道了,人是一瞬间长大的。”李娜说。
父亲去世以后,生病欠下的债得还,操办丧事又要花钱,李娜的妈妈拿不准主意,凡事都要和李娜商量。李娜忽然觉得自己很强大,强大到可以撑起这个家。李娜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妈妈踌躇再三,犹犹豫豫着问她打全运会的奖金什么时候发,因为,妈妈一个人的工资不够还债。“我多打一场比赛,奖金就多一点,就能早一点把家里的债还清。”那一年,李娜15岁。
生活的重担让李娜一夜间长大,她似乎找到了比赛和前进的动力。1998年,李娜在亚洲少年网球锦标赛中夺得女单冠军;两年后的6月,她与李婷并肩作战,首次参加国际女子网球协会(WTA)巡回赛就获得双打冠军,这是中国选手首度在WTA巡回赛中夺冠。
回忆起年少时遭受的种种挫折,李娜感慨:“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
李娜经典励志
【第1句】:“大满贯冠军和奥运会金牌我都要!”(这是一个崭新的李娜,2008年的超级娜。)
【第2句】:“网球在国内哪怕排第四位,但也强于国足。”(“我觉得网球大概排在第四位,前三位应该是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不过,不管怎样都要比足球好。”)
【第3句】:“我爬不上来,中国人太多了,每人吐一口口水就把我淹没了!”(联合会杯赛时娜姐对记者直言不要挖坑让她往里跳!)
【第4句】:其实李娜和国家队的矛盾早而有之,在02年李娜退隐的时候,李娜就揭穿了内幕:“你们这些领导和教练让我出成绩,不就是要升官发财、分房子吗?”
【第5句】:你能告诉现场的中国人不要教我怎么打球么?李娜不满,是因为在她比赛的过程中,一直有中国观众对她喊“干掉她”、“打败她”、“冷静下来”、“打直线”之类的话。
【第6句】:今年法网第二轮,李娜爆冷出局,赛后被问道“这是你参加法网以来最差的战绩,能否对中国球迷说点什么”时,中国金花抛出惊人言论。“我需要对他们说什么吗?我觉得很奇怪,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
【第7句】:“最起码我不用在乎一些媒体朋友的误写,其实我也是学新闻的,他们这样做,给我的感觉就不是人。不管成绩好坏,自己一直在努力,不能说因为输了一场球就没有信心吧。目标是自己奋斗的一个方向,总比某些人好吧。”李娜炮轰记者不是人。
【第8句】:“我感到很迷茫,在过去这一年里我在球技上没有任何进步。我还是靠我原先的基本功在打球。这一年虽然是跟国家队训练,但国家队教练并不清楚他的队员需要什么。”2005年中网首轮输球后,李娜在北京当着众多记者的面公开炮轰国家队。
【第9句】:“他(姜山)在看台上不停的说,不停的说,我就烦了,所以就对吼了起来。”2009年的温网,李娜输了一场本能赢的比赛,而在比赛最后时刻,李娜更是和场内的丈夫姜山对吼。
【第10句】:“应该把成绩和教练员的奖金挂钩,这样大家就都有积极性了,有钱好办事嘛。”(对于国家队的奖惩制度颇有微辞的李娜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开起了这样的玩笑。)
缇萦救父读后感1
《缇萦救父》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它主要讲的是缇萦的父亲被告庸医杀人,被判处肉刑。他想上书汉文帝,但是他家有五个女儿,却没有一个男孩可以替他上书。缇萦是家里最小的女孩,她很不服气,她擅自给汉文帝上书,说她不为父亲受肉刑而悲伤,也为天下受肉刑的人而悲伤。因为这些受到肉刑的人一点也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了。汉文帝看了之后,很是感动,就下令废除了肉刑。缇萦不禁救了自己的父亲,还救了天下无数被判肉刑的人们。
缇萦这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对于她的做法我非常佩服,也非常支持。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思想非常的封建,都认为天下是男人的,缇萦这样一个小女孩竟然有勇气给高高在上的皇帝上书!
从故事书上,我还知道古代社会讲究“三从四德”,我觉得那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和束缚。还有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凭什么只准男孩读书,不准女孩读书?男人只是在力气方面比女孩有优势,这并不代表女孩就比男孩笨。比如,女孩比男孩更手巧,更心细,做事更认真呢!
以前还听人说过:“女人当家,房倒屋塌”。这都是什么理论啊!中国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不是把大唐上下治理的井然有序吗?宋代的杨门女将—穆桂英不是照样挂帅三军,沙场厮杀,最终战胜了辽军萧天佐的军队吗?
发出“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感慨的革命志士秋瑾;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宋庆龄;坚持战斗,宁死不屈的江姐,她们,这些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不都是女人吗?
在现代,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网球世界冠军李娜,游泳世界冠军叶诗文,体操平衡木世界冠军邓琳琳,她们不也是女人吗?
乘神舟九号登上太空的刘洋,作为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女宇航员,不一样是女性的骄傲吗?
作为一名女孩我深信:只要努力,我们女孩也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
缇萦救父读后感2
近期,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使我深深感到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我们民族的优秀代表——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那么多的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纵观五千年的历史,是多么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啊!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手不释卷。最令我难忘的是《缇萦救父》这个故事: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因为给人治病,病人吃了药却死了。于是被判处了肉刑,这个刑法是非常厉害的,就是要在脸上刺字,还要割去鼻子,砍掉脚。缇萦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和爸爸一起去长安,还大胆地给皇上上了奏章,以肉刑的残酷为出发点,向汉文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汉文帝可是一个少有的开明的皇帝,他看了缇萦的信后,十分感动,于是下诏书废除了肉刑,以笞刑代替。多么孝敬勇敢的缇萦啊!古时候女孩子不要讲给皇帝上奏章,就是出门也是要被议论的呀!为了救自己的爸爸,缇萦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了。真让人敬佩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得被震撼着。我以前很不喜欢外婆,觉得她那么老,还老会跟妈妈告状,害得我常被批评。所以,去看她也不和她讲多少话,或者三言两语不耐烦地把她的话题给结束了。弄得她常摇头。看了这个故事,被缇萦感染着。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见到外婆,我会笑眯眯地主动跟她聊天,陪她去买菜。她直夸我变了。是啊!一本好的书,就像无声的老师,指导我的一言一行。
《上下五千年》真的很精彩,让我我特喜欢它。
缇萦救父读后感3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故事叫《缇萦救父》,里面讲了一个汉朝的小姑娘淳于缇萦救父亲的故事。
淳于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是个医生,倒有点名气。有一次,一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没想到,淳于意竟然治死了人。当地的官吏把他判为肉刑,把他送往长安治罪。他的小女儿名叫淳于缇萦,她跟父亲一起去长安。
一到长安,她便托人写了一份奏章,汉文帝知道了这是一个小姑娘写的,很重视。那奏章是这样写的:“我叫缇萦,是淳于意的女儿。我父亲被判为肉刑,我很难过,同时我也为多年来遭受肉刑的人而难过。我深知人死不能复生,手、足、鼻割去了不能再安上。不如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我愿意成为奴婢,但一定要救我父亲!”
汉文帝看了奏章以后,深受感动,决定废除肉刑。原来割鼻子就打三百大板,原来割手、足改成五百大板。看了是好事,但一些犯人一打三百大板就没命了。直到后来才减少了打板子的个数。这样,淳于缇萦便救了她的父亲。
我觉得淳于缇萦有孝心,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父亲,让他免收肉刑之苦。我还觉得她很勇敢,敢向万能的皇帝上书。她还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宁可自己当奴婢,也要救自己的父亲。她一定想到了以前父亲养育自己不容易,如果现在还不尽孝,那便是违背了天理呀!
缇萦救父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本心爱已久的书《缇萦救父》。故事说的是汉文帝和母亲住在代郡。汉文帝即位不久就废除了“对违法的人施行肉形”的法令。但不可思议的是,这项残无人道的酷刑的废除,竟是由一个小女孩的抗争引起的。
公元前167年,有个小姑娘叫缇萦,他爸爸淳于意是个大夫,后来当了太仓令,又辞了官职,回家行医。有一次他给大商人的妻子看病,吃药后,病没好,反而死了。商人报告官府,官吏判淳于意“肉形“。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他叹道:”没有儿子,遇到急难女儿全都没有用!”只有最小的缇萦要求和爸爸一起去长安受形。
到长安,她找人替她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汉文帝很同情小姑娘,觉得她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判较轻的形罚,小缇萦救了父亲。
小缇萦舍己救父的良好品质,真称得上是“爱父母意深长”呀!小黄香是因为孝敬长辈和勇敢无畏而成为流芳千古的好儿童,缇萦救父的胆识和勇气更可敬可佩!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直生活在他们的关爱之中。我们不会做的实在是太多了,不能独立,缺少自信,依赖性强,似乎永远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经受不起一点风雨。
可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父母的关心呵护无法跟随我们一生,尤其是我们至亲至爱的父母日渐老弱之后,我们也能为他们撑起一片亮丽的晴空吗?
我们需要缇萦救父的胆识和勇气,我们现在缺少的也正是面对艰辛生活的胆识和勇气!艰难中我们要不退缩、不推诿。然而这一切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磨练摔打。
我们要学习缇萦敢想敢做,勇于正视生活、面对艰难的精神。我们需要父母温暖的关爱,可我们更要学会学习和生活的本领,不但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我亲爱的祖国。
缇萦救父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看了五本书,有《向着明亮那方》,《爱的教育》,《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还有两本是《三国演义》和《伊拉龙》。其中,我最喜欢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所讲述的故事是从春秋开始,一直到三国结束。这当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缇萦救父。
汉文帝的母亲薄氏是个不得势的妃子,汉高祖还在的时候,他怕收到吕后的陷害,就和儿子住在封地上,薄氏原来是个吃过苦的人,知道老百姓的痛苦。所以后来汉文帝一即位,先大赦天下,后废除全家连坐的法令,最后救济各地的'鳏寡孤独。汉文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要老百姓多提意见,这么一来,上奏章劝他的人就多起来了。
齐国临淄有个人叫淳于意,他喜欢医学,很有名气。有个大商人的妻子患病,请淳于意医治,结果吃了药没过几天就死了。于是淳于意被告,官吏判他肉刑。肉刑就是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脚或右脚。淳于意有个最小的女儿叫缇萦,她决定跟父亲一起去长安。
缇萦一到长安,就写了封信给汉文帝。大意是:我是淳于意的女儿缇萦,我父亲犯了罪,应该受到肉刑的处分。但一个人受到肉刑的处分就残废了,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被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汉文帝于是把刺字改为做苦工,把割鼻子改为打三百板子,砍左脚或右脚改为打五百板子。
缇萦不仅救了自己的父亲,还替天下人废除了肉刑。
我认为缇萦是一个很勇敢的女孩,汉文帝是位圣明的君主。
缇萦救父读后感6
星期天,我在家里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108个好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难忘的故事是《缇萦救父》。
这个故事讲的是: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因为给人治病,病人吃了药却死了,于是被判处了肉刑。这个刑法是非常厉害的,就是要在脸上刺字,还要割鼻子,砍掉手脚。缇萦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孩子,不顾家人的反对和爸爸一起到长安,还大胆地给皇上上奏章,以肉刑的残酷为出发点,向汉文帝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汉文帝可是一个少有的开明的皇帝,他看了缇萦的信后,十分感动,于是下诏书废除了肉刑,多么孝敬勇敢的缇萦啊!古时候女孩子不要讲给皇帝上奏章,就是出门也是要被议论的呀!为了救自己的父亲,缇萦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了,真让人敬佩啊!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的震撼着。中国有“父慈子孝”的说法,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以“孝”为准则,要尽心的关心,照顾父母。我呼吁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孝顺父母,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百事孝为先”如果孝顺变为传统,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缇萦救父读后感7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我也不例外,在我的《弟子规千字文》这本书中,就有一则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是《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缇萦的父亲淳于意喜好医术,常常治病救人,但是有一次被人诬陷开错了药方,送进了官府,被判肉刑。缇萦知道后,决心去长安为父伸冤。汉文帝看了她的状子后,被她的孝心感动了,赦免了淳于意的罪。看了这个故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让我懂得我们要向缇萦一样,做一个孝顺、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他们每天为我们洗衣、做饭……而我们却在旁边玩玩具、看电视,偶尔还会对他们发脾气,现在想起来自己做的真是太不对了,我们不能给爸爸妈妈添麻烦,反而还应该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还应该感谢老师,这位辛勤的“园丁”每天为我们“浇水”、“施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并且给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些在地震发生时,帮助过我们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助我们,有的甚至还失去了生命,这一切让我们记忆犹新,以后我也要学习他们,积极地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小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感谢我们的爸爸妈妈、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身边帮助过我们的人,做一个孝顺、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7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