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夏目漱石读后感日语整理66条-经典语录
A男,人物关系有叔父、父母。
A男的父母双亡,与叔父关系搞僵,遂变卖剩余家产,独自一人在东京读书。
B男,人物关系有生父母、养父母。
B男的生父是和尚,将其过继给医生身份的养父,养父资助其学医,B男叛逆,背着养父,用资金学自己爱好专业,当B男向养父母坦白后,关系破裂,生父母偿还养父母资助学费后,与B男关系断裂。
书中有大段文字描写几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包含对待他人的感情和因为没有及时说明的自己心意,产生的懊悔之情。
背景故事发生在A男、B男之间。
B男因懦弱无能选择自杀;
A男对B男之死自责自杀。
换作现代,A男用计谋获得想要的,是成功人士,B男因犹豫徘徊不定,失去心中所爱,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一生,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
A男如愿与小姐结婚,随着小姐母亲病逝,B男自杀事件的知情者,除了A男,都已过世,但A男仍旧无法心安。最后,留下不知情的妻子一人,独活于世。
对于A男来说:
人的内心的秘密无法因时间流逝被消化包容?人的良心竟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良心会督促你舍去当下的幸福,用生命弥补之前犯下的罪过?
对于B男来说:
B男曾直言自己为了“道”,一切皆可牺牲。B男终究无法单纯地行走在自己修行的“道”上,那种通过折磨肉体来达到打磨精神的修行,算是旧道德对于人心的束缚吗?
B男太过完美主义的自我极端要求,心智无法匹配这种严苛的自我设定。
人总是孤独的,B男何至于因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前途无望选择自杀呢?
B男是否在行走于“修行之道”的.过程中,动摇了,认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一种“道”——“入世之道”,是可以选择的。却在A男言辞激将下,复而无奈重返严苛的“修行之道”,内心实际上已开始向往相反的“入世之道”,在得知“入世之道”被A男拦截,自己又无法安心修行,当左右都无望时,产生了一张自我绝望,选择自杀这种血腥的方式来祭奠那个被高度抽象化的“道”。
因为B男的死,A男受到影响,A男因对B男之死怀有愧疚,选择自杀。
A男寄送书信给作者,坦白内心不安与挣扎,即使有人可以倾诉,也无法抹去曾经犯下罪过的痕迹,最终也选择用死来获得解脱。
利己之心终究输给了道义之心,利己之心终究是害人害己。
说实话,我觉得没有办法去描述看这本书的感觉。你会有满腔情感想要表达但又吐不出一个字,就好像很饿的时候喝了一大杯水,很撑,但还是饿。很多书都会给我们一种哑巴想要呐喊表态的冲动,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心》里的遗书是先生描述自己的经历。
它讲述的是“先生”结识并爱上了房东家的小姐,同时也赢得了房东太太的好感,但却因年少时曾受到叔父的欺诈而对他人时存戒心,迟迟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先生之前是很有钱的,有钱到后面自己出来独自生活,结了婚不工作也完全可以够夫妻二人生活。但是被自己信任的叔父欺骗后,对于任何人都怀着不信任。后来,“先生”的好友K住进了房东家里,也爱上了小姐,k是一个很执拗,很坦率的人,他有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让他不能喜欢小姐,类似必须洁身自好的这种规定。举个例子,k爱上了小姐,就像一个僧人喜欢上了肉,自己的道德约束他不能这样,但是爱情的发展使他猝不及防。 备受煎熬的K向好友“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评K“不求上进”,背地里却偷偷地向房东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结婚。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是先生批判k的那句话正是k经常说的一句话“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就是蠢才”。知道了这一切真相之后的K在绝望中自杀了,同时K的死也留给“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责,婚后的“先生”一直无法忘却K,他的内心无比的寂寞,终于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大家都不是爱丽丝,但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探险。《心》中的先生,最后还是在悔恨与挣扎中自杀了。从一开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但当先生真的自杀并留下遗书时,还是感到很遗憾。用『我是猫』里的话来说就是“此刻烦躁的心情就像用十除以三得出的结果一样,无穷无尽。”精神洁癖的人,总是很难在自我和本我之间妥协。
明明没有凶手,但相互之间却成了杀死彼此的凶手,心与心的隔膜,始终无法被击穿,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孤岛上,没有两颗心能最终碰撞在一起,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制裁,没有人了解人,只有相互的.伤害,善意的无知的伤害。
如果说先生的死是因为负罪感,似乎太浅薄了。倒不如说,“曾经厌弃别人的我也开始厌弃自己,就这样我变得无神呆滞了”。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体现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心
《心》作者夏目漱石,日本作家,心读后感。
在这篇书评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因为内心的自私而造成过永生难以释怀的过错?我一向不喜欢看外国的书,我的记忆力不好,那些直译过来奇怪的名字,我记不下来。每次阅读外国书籍,我总是翻回去好几次查看人物名称及关系。但在看到这本书的一瞬间,我便知道,这本书,我非看不可。或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又或许是最近心里无法排去的郁闷,这本关于矛盾,惆怅,无助的书,拿起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放下。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的地方是它没有难记的名字,它的主要人物不过三个人,作者,先生,k,而其他人物都只是这三个人的附属品。简单明了的人物关系,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幽微的人心,这本书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惆怅,无助的精神世界。(此话改编于《心》这本书的
文章的前两部分,都在写作者和先生之间的接触,从认识到熟知,从作者的角度展现了先生的性格。先生没有出门工作,性格孤僻,鲜少与他人有往来。在往来之中,作者对先生的敬佩程度一步步加深,却发现了先生身上许多的疑点。或许是先生曾经受过伤,所以对很多人的接近持抵触状态,起先对作者也是若即若离,对作者并没有任何热情的表示。在某次散步中,先生突然问起来作者家庭状况,并多次强调作者要在父亲死前就把遗产拿到手,引发了作者和先生的一次最大的冲突。先生说,大多数的人平时都是好人,但在某一个牵扯利益的时候,便变成了坏人。先生每月都会去墓地拜访一个早逝的挚友,却不曾带过任何人,包括先生挚爱的夫人。而每次在这个墓地碰到作者时,先生的眼里都盛满了厌恶,迟疑等各种情绪。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先生有段不愿提起的过往。先生和夫人是极其恩爱的一对,因此作者曾想从夫人口中得知先生为何变成这样,夫人只是说,我不知是他因为厌恶这世人而厌恶我,还是厌恶我和这世人。先生的过往越来越扑朔迷离,作者却因为父亲的病重无法再和先生继续交谈。
作者的父亲临终的最后一晚,作者收到了来自于先生厚厚的一封信,先生一向不回复作者任何书信,作者讶异之余,匆匆打开了这封信,却看到了先生已离世的消息。在火车上,作者仔细的读这封书信,写的正是先生不愿提起的过往。
先生的父亲和母亲由于可感染的伤风,前后几天离世,留下了不到二十岁的先生和一笔可观的财富。先生的父亲很喜欢和相信先生的叔叔,所以在父亲死后,先生便把一切家产交给了叔叔管理。在拒绝叔叔想要把堂妹嫁给先生之后,先生发现,那些家产逐渐被叔叔盗走。这一打击让先生对身边一切的人都充满了怀疑,连其他人眼里完美的叔叔,都做出了这样卑鄙的事,先生怎么能再相信别人。变卖了一切家产,先生搬出了宿舍,租住在一位美丽的小姐家(即后来的夫人),在小姐与其母亲的照料下,先生逐渐走出心里阴影,同时也对这位美丽的小姐偷偷动了情。为了帮助沉迷于佛学和相信那些苦修的挚友k走出心理,先生把k带入了小姐的家。在点滴接触中,k逐渐改变,先生却越来越忐忑,没有k帅气的外貌,没有k优异的成绩,先生害怕小姐倾心于k。在各种猜测中,先生发现小姐经常与k单独相处,先生的猜疑之心越来越严重。在某个夜晚,先生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告诉k自己喜欢小姐这件事时,k先行一步告诉先生他也喜欢小姐。先生在巨大的震惊中,先是利用k的弱点让他放弃了小姐,又偷着告诉夫人(小姐的母亲)自己喜欢小姐,请求夫人将小姐嫁于他。当小姐和先生定下婚约后,k也从夫人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前两天并没有特殊的表现,却在某个深夜切开了脖子的大动脉自杀了。先生无比愧疚,将k埋在离家比较近的坟墓中,每个月都会去祭祀k。先生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愧疚告诉小姐,也无法面对间接杀死k的自己,终日闲职在家,也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也无法与小姐正常交流。最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先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悲剧,由于年少的妒忌和猜疑,毁掉了两条人命,毁掉了三个人的幸福。其实在现实中,很多人都因为身边的人比自己优秀,而产生妒忌等负面情绪,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想法,然而也有少数人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其实,我们没必要妒忌别人,反而在这些人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读后感《心读后感》。
《心》读后感(二)
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著。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著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著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著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的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后都暗示着些什么。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着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而“我”是书中唯一一个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与“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对于“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证直至得到答案为止。虽然“我”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恼的时候,贵为大学生却只能空有一身的学识,毕业之后却也只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发愁,大学时代的激进,大学时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为泡影了。毕竟在前途迷茫的时候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
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