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积木小屋的读后感集合70条-经典语录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

《回忆积木小屋》观后感1

往事的回忆,散落了一地,它就像一只突然掉在地上的杯子,破碎了,无论怎样修补,都终究会有缺陷。

《回忆积木小屋》讲的是一位老人透过他所搭积的房子去回忆往事。烟斗触起他的回忆,让他一步步走向幸福的源头,一层一层又一层。第一层是他为妻子喂药、掖上被角,第二层是他们的女儿有了自己的丈夫,画面在他们结婚时定格,多么幸福,多么安谧。再一层是他们女儿还没有长大时的样子……最后到了他与妻子儿时的欢乐……可惜那些回忆早已被一层层垒起的房子所掩盖,被一次次的积水所淹没。那些昏黄的记忆,昏黄的画面早已化成照片,而在老人的记忆中也渐渐消逝。

画面中有一个是老人的搭建的房子,无论是老人自己一个人搭建还是与他的妻子一起搭建,都是在搭建着爱的过程。随着世事的变幻,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垒起的那面墙会为我们遮风挡雨,那是爱的力量。可是,这些都随着妻子的离去而被深深地埋在海底。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每个人都希望与自己爱的人共伴一生,可真正能“与子偕老”的能有几个?老人是孤独的,他曾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可美好的东西总是不长久的。他和妻子在开始建立爱情的时候谁又会想到是这样的结局呢?就像积木小屋一样,水涨起,爱情也随之淹没,那么凄凉,那么惆怅。

我们的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它们也像那积木小屋一样,每一层都有它们隐藏的故事,可故事总是一去不返的,那些回忆化作了照片,而那些曾经的爱情呢?它又化作了什么?

时间总是快的,美好也总是留不住的,庆幸的是我们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去制造美好,让回忆不再沉积,也不再淹没。

《回忆积木小屋》观后感2

那个寂寞的小屋,那个寂寞的老人,还有那些寂寞的时光,相互扶持,组成一幅宁静而又倍感凄清的画面。

看过《回忆寂寞小屋》这个动画短片,让人感触最深的似乎就是那些深深的寂寞。年过半百的老人,一个人孤独的守着那个空寂的房子,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他单调的生活。如若不是那个意外,也许,他自己也已忘了这个房子里曾经的那些温暖和欢笑,那些充满的阳光的日子。

不知道那个烟斗陪伴老人度过了多少个孤寂的.日夜,对老人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所以才在它掉下去之后,在那么多的烟斗里老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于是很自然的,老人要去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个烟斗。

不知道在开启那个尘封多年的盖子时,老人会有怎样的心态,是否在回忆那些盖子所记录的那些或悲伤或幸福的故事。

看到那个曾经喂老伴吃饭喝药的床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老人会想到什么?时过境迁,物是人已非吗?也许吧,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日子已经远去,剩下的,唯有沉淀在记忆中那些淡淡的幸福。

记忆的更深处,是一家人共享天伦的温馨。

快门想起只是刹那,它记录的却是永恒的幸福。看着那个空荡荡的房子,那里曾经飘过的,是孩子们纯真的笑声,那些温暖的回忆意义刻骨铭心,沉淀在记忆深处。曾经有过的快乐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走远,如今留下的,只是一个人无边无际的寂寥。

《回忆积木小屋》观后感3

《回忆积木小屋》这部影片直捣我心灵底处,预示我往后的生活、思考憧憬与挫折,那种心痛的感觉,让我觉得我还活着。

胖胖的老爷爷,红色的上衣配绿色裤子,戴的小八角帽跟他庞大的身体很不协调,不论做什么都含着烟斗。这种神奇的搭配觉得这个老爷爷好可爱。当老爷爷为了捡一直陪着他的烟斗,一层一层潜下小屋,光线变弱,画面变成灰白,当他回忆的时候画面又变成了暖色。一张又一张画面在你眼前出现又消失,画面在回忆和现实里转换,一会儿是温暖的场景,转眼间又只剩下孤身一人站在空荡的屋子里。

因为这个故事很真实很普遍,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我人生里的任何阶段,那栋不断加高的小屋,就像你的一生。我就像住在孤楼里的老人一样,努力地活着活着,生命里的记忆却被埋在了深海里。当看到他一层一层下潜,直到回到小时候,回忆的已经不是逝去的时间,而是寻找自己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过去"便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某种永恒的东西。我们徒然回到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在时间里。总有一天,那个原来你爱过的,让你痛苦过的,曾经参与过的人或事,什么也不会留下。

这是很久以前收藏的一部电影了,今天,我抽空把这部电影看完了,这部电影仅仅只有十二分钟,但却讲述了老人的一生。

恍如世界末日一般,洪水席卷地球,世界变成一片汪洋,空旷而孤寂。一位老人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上,水位不断上涨,老人只能不断加盖房子。在搬运家具时,老人的烟斗不慎掉落水中,更顺着层与层之间的通道掉落下去。老人决定潜水取回烟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当初那个深爱的烟斗,只是当我们被时间推着走时,不经意已经将它丢弃在过往的时间隧道里,纵然以后有这样或那样的烟斗,但终究是找不回最初的那种感觉。

还好,烟斗找回来了,在老人拾起烟斗的`那一刹那,过往记忆如闪电般开启。此刻,老人欲罢不能,一层层下潜。每一层,都有见证过往岁月的物证,触目伤怀。老人捡起最底层也就是象征积木小屋最初快乐的那一个酒杯,将他带了回去。依然是昏黄的画面,老人独坐餐桌前,斟酒两杯,自己与自己碰杯,过去与现在碰杯。

被海水渐渐淹没的城市,就像被时光渐渐湮没的人生。一团团回忆被小心装进盒子,层层垒高,年头渐远,便不再触碰。直到有一天的到来,如同一个烟斗的契机,记忆便会喷涌而出。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读后感 篇1

虽然这篇文章只是一首诗,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诗,但是经过细细品读,又能读出许多许多……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令人悲伤,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首诗就是来自抗震一线的。通过一张张熟悉的脸、陌生的脸、美丽的脸、慈祥的脸、年轻的脸、忙碌的脸、可爱的脸……表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壮丽画面。

地震是无情的;地震是残酷的;地震是可恶的……我们谁也无法扭转这个现实,只有我们团结,万众一心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党和政府对灾区的高度重视和无比关切;子弟兵们对灾区人民的全力救灾;人民教师在大难面前的舍生取义;全国人民,海内外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深情……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祖国日益强大起来,许多事从没有,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一次,我国生产了轿车;第一次,我国生产了飞机;第一次,我国研制的飞船载着杨利伟成功飞天;第一次……

以前那贫瘠的土地上,渐渐地造起了高楼、马路,慢慢地,人们住进了高楼,再也不住以前的土做的矮房子了,用上了自来水,煤气,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电话,吃上了山珍海味。以前的日子很苦,喝水还要一桶一桶从井里吊上来,现在,水龙头轻轻一抬,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以前的通信工具就是写信,十分麻烦,现在,拨一个号码就能接通了!以前人们都吃苦涩的野草,现在吃上了肉、海鲜……

四川,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努力地灾后重建,现在,已经基本造好了,都是能抗住8级地震的十分坚固的房子!

祖国的强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我们一定要珍惜祖国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爱你,中国!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读后感 篇2

当我们被压在废墟下的时候,当我们可爱的解放军战士不顾生命来抢救我们的时候,当全国人民的心都跟着我们的节奏跳动的时候,我感到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当一位母亲在生死关头,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努力的保护孩子,并给孩子留下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一场突如其来大地震,让幸福镇莲花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赵双喜在“父亲”和“主任”中间徘徊,一面是对儿子的爱,一面是对人民的负责,但是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后者。

一个老师的生命换回了四个孩子的生命,这个老师就是我们尊敬的也是伟大的谭千秋谭老师。他用自己的双臂拯救了四个孩子,可他自己却永久的离开了我们。一位解放军战士跪在地上,苦苦恳求:“让我再救一个人吧!我还能再救一个人呢!”一位姓梅的老同志来自成都市,今年50岁,得知废墟下还有一名被困人员时,告诉被困人员:“我们一定想办法救你,千万要相信我们,如果救不走你,我们就不走!”他们平时只从数百米高空跳伞,但是这次,他们却要为了灾区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从4999米的高空跃下。没有气象资料,没有地面引导。没有人有资格去质疑他们的勇气。

因为,此种壮举世界上此前基本上无人尝试。大灾有大爱。灾难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放大了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奈。大灾大难也能映照出人性的光辉,展现爱的伟大力量,创造爱的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是那样勇敢坚强,那样无私无畏。生死边缘,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点,都请你相信,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简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就筑成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坚强后盾!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读后感 篇3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为有它而感到自豪,骄傲。

我的祖国五彩缤纷,在那里有着秀山清水,环绕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像一副水墨画一样,屹立在万里的长城上。高大的珠穆朗玛峰,美丽的香山和万里的长城。中国的人是朴实的,聪明的,更是高贵的。我的祖国是美丽的,富饶的,更是伟大的。

那些伟大的领袖人,更值得我们自豪啊!谁不能为我门的祖国感到自豪呢。伟大的祖国把我们围绕在一起,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我们素不相识但是我们有共同的一个祖国,我们要在一起建设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辉煌,灿烂。让那些海外人士为有一个美好而强大的祖国感到自豪,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为祖国效力。

祖国的长城坚硬,祖国的黄河沸腾,祖国的高山屹立,祖国的太阳无暇,祖国的蓝天更蓝!

我为有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读后感 篇4

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辉煌,五千年的历史,蕴藏着华夏儿女拼搏精神和辛勤汗水,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时代传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发扬祖国传统文化,共享伟大祖国发展所带来的劳动成果。这是我在阅读了“中华魂”主题系列教育读本《腾飞的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发出的感慨。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四十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起初的贫穷到人民百姓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我们的祖国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这四十年来,祖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四十年以来,我们祖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在农业方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生物医药科技方面:生物科技的突破,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国防军事科技方面:实现中国航母“零”突破;信息科技方面:抢占量子科技的制高点;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方面:让我们与太空更深入的了解,轻轨、地铁、磁悬浮、高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我们的祖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青年人作为祖国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强劲动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富有朝气和梦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人生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光阴的宝贵就在于它无法倒流,而青春的宝贵在于它无休止的奋斗,期间梦想与喜悦同在,祖国的青年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既是责任担当也是难得的机遇,铁路作为国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从起初的蒸汽、内燃、电力,再到“和谐号”、“复兴号”,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铁路华丽转身,成为服务民生、走向世界的“大国重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铁路始终载着人民的殷殷期望走在队伍前列,负重前行,初心不改,始终屹立在改革发展的历史潮头。在这么一个崭新的.时代,我感到无比的震撼与自豪,深感到我们国家的强大,科技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幸福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大好时代对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们来说深受鼓舞,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感受着伟大祖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铁路人,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对待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爱岗敬业,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祖国繁荣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精神振奋,对前途充满信心。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国点赞,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国自豪,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国奋斗。一个令全世界都惊奇的现代化神话在神州大地上出现,祖国已迈着坚实的步伐,我们也伴随祖国的左右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作时代的弄潮儿,与祖国共成长,与我们的祖国共同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读后感 篇5

过去的【第5句】:12大地震三周年,时间不由得唤醒我们的记忆,倒退回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全中国的人心都为之一震......

吊灯在晃动;桌椅在晃动;房屋在晃动;大地在晃动;震惊中外的【第5句】:12汶川地震毫无征兆、悄悄的降临了......

一瞬间的改变,眼前的这般模样,怎能使我想到这就是风景迷人的汶川?这就是风景宜人的汶川!此时的她已经面目全非。房屋倾向了一边,砖块与水泥结在了一起,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它就象我们儿时搭的积木小屋,轻轻一推,刹那间变成了废墟......一声声亲人的呼唤,一阵阵嘶心裂肺地哭喊弥漫在汶川的上空,呼唤声、哭喊声都饱含着对亲人的热切期盼!但无情的灾难使亲人们阴阳相隔。手指已经被石块磨得血肉模糊,鲜血染红了瓦砾,泪水滴落在石头上,溅起了点点泪花......这情景怎能不使我的心在颤抖?怎能不使我的眼前模糊!

人心齐,泰山移!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在这场浩劫面前并没有倒下,反而,恰恰体现了这句话!废墟之上,忙碌的正是军绿色的身影,转眼间,三年时间悄悄流逝,那身影仍然忙碌于汶川......

红花绿草,重建汶川家园,她甚至比原来的汶川更加绚丽多姿!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到: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805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