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小说读后感细选56句-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欲望,人之常情。当然欲望是有限度的,贪婪无节制的欲望,将会吞噬掉人性,变成可怕的怪物。
在刚刚过去的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水形物语》无疑是一匹最大的黑马,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四项大奖,九项提名。不仅如此,在领跑美国奥斯卡之前,它已经凭借12项提名在“英国奥斯卡”上大放异彩。并且已经斩获威尼斯电影节和金球奖2个最佳导演,持续地在各大电影节怒刷存在感。
有人说,这部电影太过政治正确,“人鱼恋”的剧情通俗老套。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视野有所局限,并没有深度的理解这部影片的真正内涵。电影讲述的是故事发生在1963年,时值冷战期间,免不了涉及政治。另外,在这种背景设定下,会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细致、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化,从而更好的传达电影意图,达到政治讽刺的目的。虽然“人鱼恋”体裁的确已不新鲜,但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却通过独特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做到了“老树发新芽”,得到了各大电影节、颁奖典礼的青睐。导演通过电影所传达出的对于人性和欲望的思考,或许才是影片更深层次的东西。况且《水形物语》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包揽如此多大奖,不仅在于电影本身兼具艺术性和商业元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电影所表现的深刻内涵,鲜明的.思想。
剧中人物都有自己的欲望。哑女艾丽莎和同性恋画家,有着无法言说的孤独,但他们却都有着对爱的欲望。艾丽莎屋里鸡蛋形状的闹钟就是对此的隐喻,他们勇敢地向自己的爱情进击。最终艾丽莎成功与人鱼在一起,而画家却因为不理解遭拒。理查德和生物博士也是有欲望,他们研究人鱼,渴望掌握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来为自己的国家效力。不过作为苏联间谍的生物博士最终收手,加入到保护人鱼的队伍,表现出高尚的人道主义以及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而苏联饶不了他,最终惨死在欲望之下。当然,影片最大的反派,美国实验室负责人理查德更是完全被欲望吞噬。血腥暴力,用电棍残忍的袭击人鱼,丝毫没有人性。
在电影中,手是艾丽莎与人交流的途径,是她展示情感、表达自我的有用工具。但在大反派理查德的那里,手却成为了权力和暴力的象征。理查德在向鱼人施暴时,被咬掉了两根手指,后因无法恢复而日渐发黑、流黑血。最后自己硬生生将断指给拔了下来。这断掉的手指一方面表现血腥和残忍,展现人性的贪婪。另一方面又可以表现这场善恶交锋中,施暴者最终会被驱赶出局。
最近微博上有组江疏影全英文采访奥斯卡最佳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视频,在视频中江疏影提问导演,“如果将怪物看做是人类的射影,你会对怪物说什么?”托罗导演是这样答的,“我的每部电影都在尝试去表达不同的世界观。《鬼童院》中的幽灵代表人性的至善,《猩红山峰》也是如此,而《环太平洋》中的生物象征着消费主义或是大自然的力量。《水形物语》中的生物是一个寓言,我们创造了一个包容和接纳他人的寓言。电影中的所有人物,人鱼是这样,而身处边缘的角色也是如此,他们的命运彼此交错,这象征着我们从异类中看到的是美或丑。”正如导演而言,《水形物语》正是通过这种善恶的交锋来进一步展现故事的内涵。
水形物语》有着旗帜鲜明的情感倾向,善的这边美得惊心动魄,恶的那边又丑得令人发指,一边是受到欺凌与压迫,最后奋起抗争,另一边的反派则是由光鲜逐渐陷入狂暴最后被打败。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异类、怪物呢?那就不言而喻了。
看了水形物语,童心未泯的浪漫,又暖又虐的经典Beatyandbeast美女野兽恋。除了童话般的爱恋,还有暴力惊悚在怀旧浪漫里突现,充满视觉冲击,似乎令人觉得少了一点深度,只是各种美到极致。
神秘灵动的音乐
《水形物语》的配乐都是来自亚历山大·德斯普拉,这位法国作曲家,这是他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了,上一次是凭借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精彩表现一举夺冠!另外还有《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色戒》的音乐也是他的大作。
从头至尾用了主旋律theshapeoftheheart,两主人公不会说话,常常是静默地在一起,在这个幽美的旋律的衬托下,气氛格外温柔,比如“人鱼”和Elisa的第一次见面时,莫名其妙地相互吸引。中间Elisa带着“人鱼”逃跑,起伏的弦乐令人觉得诡异又紧张。两人热恋时依然是静默的,两个不能用声音表达爱的人,用爵士女歌手浅唱youwillneverknow代替为宜。
复古的场景,带隐喻的色彩
女主Elisa家里的摆设,电影开场时蛋型的定时器,客厅的灯,日历和钟每个细节都精心打造。更别说Elisa头上的精致发带,穿的鞋和大衣是美国六十年代的古着。
影片开头女主穿得灰暗些,逐渐从绿慢慢变成了各种红,这似乎又是种隐喻,身陷爱情里的女人也会爱上各种温暖火热的红,爱上“人鱼”后,连推着清洁车去打扫时都要穿上美美的红宝石色尖头鞋,睡衣是什么红忘了,最后穿的是枣红外套。
故事线唯美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全面竞赛,美国秘密抓到一个半人半兽的“人鱼”,令当地土著膜拜,似乎有着超能力,苏联派了间谍来做医生,美方身经数战的硬汉把控科研进度。
当哑巴清洁工Elisa打扫时,不经意瞄到水箱里的“人鱼”,而“人鱼“他也感受到了她,两个同样孤独的生物看见了对方。之后Elisa就常常借打扫的油头去探“人鱼”,第一次带了一个鸡蛋,被好奇的他掠走,然后她教他手语“鸡蛋”。第二次不光带了鸡蛋,还带了黑胶唱机,她坐在实验室水池边,笑着教他手语“音乐”,“人鱼”瞪着大眼睛,边出小小的嘶吼声边学。
其实这一切的开始和发生,并不真的是莫名其妙,心理学家NathanielBranden指出,人之所以会爱上另一个人,本质上是因为“心理可见性原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果你的灵魂真正的被一个人看见,你就会爱上这个人。Elisa和“人鱼”冥冥中感知到,被对方看到的,和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正是在“鸡蛋”和“音乐”里表现出了这种理解,有了一种深深的被对方“看见”的`感觉。
接下来一切静好,直到有一天美方失去耐心,要把“人鱼”活体解剖。Elisa得知后,去找到画家朋友想把他救出来,她用手语雄辩为什么要救“人鱼“,是因为在他面前,她觉得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卑微的哑巴,不是个不完整的人,因为她看到了和她一模一样的“人”,它同样孤独、不完整,还遭受着折磨,如果失去他,还有谁会懂她?画家朋友迫于Elisa是他唯一的朋友,只好同意去营救。
营救那一段,画风一下子从静美言情变成了惊悚打斗。间谍医生帮了忙并告诉Elisa“人鱼”生存的条件,逃跑场面用上了枪战,以色列炸弹,画家怯懦崩溃地接应差点儿坏了大事儿。一切都有惊无险。
逃离实验室,躲近Elisa的公寓。她照旧上班,眼睛里有掩饰不住的欢乐的光,照看“人鱼”的画家轻松睡着,他调皮地出走,她找到他时,他正在影院欣赏电影,两个奇特的生物,凭着简单纯粹的直觉,一点点靠近了对方,直到“人鱼”和Elisa在浴室共舞,她用手语告诉他爱就是“我和你,在一起”,水漫金山到了楼下的电影院,两人也浑然不觉。这一段复古唯美的场面很动人,也令人替这两个怪物捏把汗。
雨不停地下,终于到了Elisa要把“人鱼”送走的日子,他困惑不解地望着她,好象在说“为什么要让我独自离开”?她哭着用手语说“爱就是,你回去安全的地方,沒有我”。之前间谍医生在美国硬汉的逼供下,供出“人鱼”去向。硬汉赶到入海口,用枪击毙这双恋人,令人扼腕时,奇迹出现了“人鱼”身上的蓝莹光将自身治愈,转身就置硬汉于死地,行将就木前,望向“人鱼”惊呼“你就是上帝”。“人鱼”再转身抱起Elisa双双投入水中,接下来音乐响起。两人缓缓落入水中,油画一般,想知道结局细节自己看去吧:)
这样的故事,似乎没有太多深义,政治正确,崇尚真善美,执着的爱,唯美复古的场景,和灵动的音乐,只是它真的把那么天真又笨拙的东西表达得美到极致,是种什么的信心和功力?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得那么多大奖的原因吧。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
《人生》读书笔记1
喜欢巧珍,全身心投入,最后痛心却也很洒脱。她是那种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吧。
很多人都说高加林的经历,是人一生起起伏伏的写照,但我觉得,他最“辉煌”的那些日子,本来就不属于他,承认他的能力与才华,也晓得他的命运中本就掺杂了很多人为因素,比如别人动用关系下了他的教师工作。后来的他也成了靠走后门有了工作的人,那这个时候他是否也像三星一样,占掉了别人的名额,也给了别人像他被下教师后的一样的感觉?不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本就没有去城里工作的机会,所以后来,别人也是抓住了这个把柄,他便又回到了农村。那一段经历,就是昙花一现,他自己却在那时忘掉了本心。
如果没有最后得知加林必须回农村后,对黄亚萍的那段描述,我是很反感这个人物的,觉得任性而自私。因为自己的爱情,让身边所有人痛苦,即便是对她很爱的加林,也是让对方在雨天去找一个根本没被丢的小刀,这样的撒娇有些无理取闹,还是更喜欢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巧珍。有点像田晓霞那样,因为爱你,所以满心都是希望你好。
最后再佩服一下德顺爷爷与高加林他爹,觉得老人们还是有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啊!
《人生》读书笔记2
很喜欢路遥先生写的书,无论是《平凡的世界》,还是《人生》,先生都是讲述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不是盲目的推崇,不是一味的贬低,他只是在客观的讲述一个人的经历,从普通的农民家庭生长出来,上了学,有了文化,内心不甘心再做一个普通的农民,可是如何才能脱离农民的生活,过上体面的日子,少平,少安探索过,如今的加林也探索过,终究有了各自的结局,这个路不好走,当时的年代和如今的年代又不同了,有些事情说是容易,也是不容易,不过终究是有路子的,终究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过去提升了很多,不过这社会里隐形的层次和贫富差距却也是越来越大。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的是无论世事如何,努力奋斗总是有价值的,只要不放弃,终究会有转机。《人生》则让人明白,起起伏伏,跌跌宕宕是人生,如果真的想要走出去,还是要走一条堂堂正正的路,这种路肯定很辛苦,很艰难,但是这种路才能走的远,经得起考验,另外人在面对一些选择甚至是机会时,还是要保持冷静,人人都懂得权衡利弊得失,可并不是人人都会坚守初心和善意,也许如今这世界没有百分百的善良,不过该有的原则还是要坚守住。
《人生》读书笔记3
突然发现老天安排的真是公平,不该给你的不会多给你一点,该给你的不会少给你,这就是人生。我们都觉得够苦还在后面我们都以为自己够烦了,永远不知道更烦和更苦得正并肩向你走来
淡定,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他需要你无欲无求、把眼前的这一切都看作云烟。忽视,是令其消失的一种方式,虽然有时不太管用。我有时在想,我们追求的是什么生活呢?钱、车、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一切都变成真实的时候,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本性,那样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
人一生或许就是为了体验吧,有了甜自然就要有苦。那就不能抱怨了吧,只要努力了,就要尽全力的吧?看着数学题,就是作不下去,总是想别的事。
或许这种生活太好了,我无福虚度吧!有时候我真的没有欲望,但这种有事这就不是人了,无欲无求,那便不是人了。人真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复杂的无法形容。对有些人是从心里发出的厌恶,不会改变。可能这就是相克吧,只有生命才能诠释生命,而并不是所有生命都能诠释。就像解方程式一样,有的式子本就是无解的。
努力努力,不能再让自己留下遗憾。
《人生》读书笔记4
开始以为是一个无趣的老太太的无趣故事,到中间觉得是个一般救赎套路的故事,最后,我都猜错了,故事越看越有趣,每当你觉得就是这样了,它又会来个合理或揪心的转折,故事里的人物都可爱又温柔,哪一个都讨厌不起来。
读书时主角布里特玛丽在我脑海里代入的形象是水形物语里莎莉霍金斯扮演的哑女的形象,可能比她再老一点,严肃一点,她的性格有点像一个女版的谢耳朵,一丝不苟,严谨,整洁,照着清单办事,仿佛不懂变通。
全书布里特玛丽内心独白,最多的就是,“别人会怎么看我……”或者“要是肯特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一个文明人该……”她想做许多事时,她的“常识”和“一个成年女人”的身份就会阻止她。她自己也说过她似乎从来没为自己活过,我时常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为自己而活和对父母家人“负责”之间平衡?一个人似乎不可能完全为自己而活,当然如果完全为别人而活那注定是悲剧的,而这世界上最难的莫过于这平衡之道,似乎我们都是在边走边学习,学着平衡着身边所有事……
想到哪写到哪,写了一段不知所云的所谓书评……看来我得好好练写作了。
《人生》读书笔记5
近日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让我知道努力坚持现在,不用那么彷徨,不用那么忧郁总有一天你会找到你相要的生活,你的人生也因些也美好。
看了这本书,让我思考什么叫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那么纯粹的因为生命的美好而每天充满活力,每天踏实的生活。我想因为我没有真正接触过那么厚重的土地,在土地上认真的劳作过。也就没有办法感受土地宽广的胸怀,那包容一切的力量,那最原始生命的意义和热量。
我想我们再也不是土地长出来的苗了,也不再把根扎在土里了。我们被架在空中,成长在空中花园之中。所以也不再那么踏实了。在空闲时间变得无聊,无所适应,太多的人沉浸在网络的世界。很少有时间再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身边微小的美好。毕业之即,才更能感受到物理的巨大吸引力,仿佛所有的事都只为了工作之后每月的工资能涨一点,再更高一点。可是那是否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现在还太年轻,对于生命和生活,我了解的还太少。我只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为春暖花开而高兴,为每天的到来而激动。要是能一片土地就更好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生》读书笔记6
本来不想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了,但是我觉得既然读了,总要写点儿什么。
我男神说:每个人看一本著作,其实都是在看他自己,他喜欢的哪一个人物、哪一段对白、哪一处场景、其实是他对真实世界的期待、向往和梦想。
简单来说,这本书就是讲了一个农村帅小伙作死的过程,因为对自己定位的错误,导致爱情事业双双离他而去。
这是当时社会的.问题,也是高加林的问题。估计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一样,最同情的是巧珍,付出了纯粹的爱情,却等来了背叛。有几处场景真的湿了眼眶,那么纯粹的爱情,高加林却错过了。
这不得不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份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想我一定会紧紧攥在手中。其实这样说也太绝对。在玫瑰与面包面前,我想大部分人是会选择面包的,这也无可厚非。
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生》读书笔记7
人生啊……总在你意气风发的时候戳爆你,又在你灰头土脸低落谷底的时候给你一丝安慰。不知是命运捉弄了你还是你捉弄了命运,总之浮浮沉沉就是人生吧……所以不管面对什么都要积极向上保持善良践踏实地,现实虽然很残酷但生活一直在继续,不能因为一点不如意不顺心不幸福就放弃这一生,路遥写的人生结束了,加林的人生还得进行,我相信在他未来的人生里定会有辉煌的,历经磨难的人懂得更好的生活。
我是喜欢巧珍这个人物的,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女人,我是佩服她的,加林是教师的时候她知道他们之前有差距她克制着自己的爱情,当加林成为一个农民时她觉得她们的爱情有了希望,她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意收获了爱情,当加林又一次拉开了他们身份差距时,她什么都懂,她懂事的善良的成全了加林,她不愿他为难。
当加林又一次成为农民时她还能为了他的前途去寻找帮助。我觉得巧珍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的爱是真挚的纯粹的,她知道他们不会再有可能但是她也不愿看他失意难过。加林是真的丢失了一块黄灿灿的金子啊,所以当这样的爱情来的时候请珍惜吧……
《人生》读书笔记8
一部异常精彩的短篇,农村人高加林,刘巧珍,城里人黄亚萍,张克南之间的感情纠葛,搭建起小说轮廓。男一号高加林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有一个深爱他的姑娘刘巧珍,加林高中毕业后一直在村里教书,教了三年。没想到被高明楼刚刚高中毕业的小儿子高三星顶替了教书的工作。他是没吃过劳苦的读书人,所以过的异常艰辛,这段时间里,巧珍向他表达了爱意,并且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二叔当兵退伍回来当上了地区的农业局局长,下属为了取悦局长,把加林安排到城里做了通讯干事。这段时间里他和高中同学黄亚萍被彼此的学识和性格再次吸引,不顾两家人的反对走到了一起。他和巧珍彻底分手,黄亚萍也果断抛弃了克南。
张克南的母亲接受不了儿子所受的委屈,将加林被安排工作的事写信揭发到省里。加林无奈主动提出和黄亚萍分手,再次成为农民,但此时巧珍已经和追求她很久的马栓结了婚。她之所以这么果断,也许是感受到被喜欢的人伤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也可能想让加林没有后顾之忧,总之她心里一直爱着他。
就这样命运将每个人拉来扯去,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过着踏实而又充实的生活,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吃的香,睡的甜。这次打击让加林深刻地认清了现实,认清了自己,在德顺爷爷的鼓励下,调整心态,重新开始接下来漫长且短暂的人生路。相信经受过这次刻骨铭心的打击,加林一定会更加踏实笃定,用最正确的人生准则去做事,去迎接挑战。
《人生》读书笔记9
书架上不知何时已经有了这本书,那就看吧,打开后,觉得似曾相识。看罢一章后,已确定自己看过,翻微读笔记记录,没有记录。
努力的回忆,终于想起来,在大学图书馆借的书,那本书的封皮是很破烂的,但是始终想不起来故事的情节。看完此书后,又一次感叹不已,这么曲折的故事,还真是难为我的记忆力了。起起伏伏,人生充满了不定数,幸福来得太突然,走的时候也让你毫无防备。
在工作中,生活中,爱情中,高加林起起伏伏的人生,从痛苦到幸福,周而复始。最后还是回到原点上,这一切感觉摸不着头脑,其实一切都是情有可原,但又透漏着无可奈何。从故事的开始,高加林就因上层干部的欺压而丢失工作,他不甘当一个农民,他痛苦着,但是他的痛苦在刘巧珍那里得到了释然,有那么一个可人儿喜欢着他,为他排忧解难,可见上天是公平的。命运之神还是很眷顾高加林的,伴随着他叔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连带着他沾了光,让他暂时摆脱了农民的身份。人一走上光辉灿烂的道路,就会忘掉以前的自己,忘了自己怎么走到那一步的,如果根基不稳,不久的将来就会倒塌。何况高加林那么不情愿的高调的恋爱,终究还是毁了他,又回到了农民身份,这时的他连当初他看不上的巧珍也结了婚。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人生,就是这么神奇,同时又充满了无奈。看似充满了不公平的遭遇,但是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后,它又很公平,不偏不倚,上天安排的最大嘛。
《人生》读书笔记10
这两日,利用一切闲瑕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说来惭愧,我只读过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还是十多年前了。看完《人生》,个人认为它不如《平凡的世界》,那种对于人性虚荣、见异思迁写得并不够深刻。
主人公高加林,虽然在村民眼里是个才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可是当他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表现出来的冷漠自私和后面遇到变故表现的懦弱消沉,明显不如村姑巧珍来得令人痛快。巧珍虽然是个大字不识的女子,但从小生活在乡野田间,那种自由自在的性子,还有坚韧的意志力,都让她在面对人生的痛苦时,显得更冷静理智,也更淡然。
我并不觉得高加林可恨,相反,我觉得他挺可悲的。因为他出生的时代限制,他家庭背景的限制,以至于他并没有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三观,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悲剧故事的发生。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其中只有几步是最重要的,走错了也不能反悔,你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我们的一生中,大抵都在不停的选择,无关对错,仅仅只是在于你是否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借用一句我最喜欢的诗句来作为结尾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