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河南愽物院读后感总汇60句-读后感

星期六,爸爸带我去参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我带着无比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这里。它坐落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在大门口迎接我们的是栩栩如生不用伸手就能吃到树叶的一个巨型恐龙模型,爸爸拿着身份证取了两张门票,我就急不可待地跑了进去。

展厅里有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等。我和爸爸先来到了地球厅,在地球厅里我知道了奥妙无垠的`宇宙和地球许多知识。宇宙大约形成于150亿年前,在经历了亿万年的时间之后形成了巨大的天体——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等,他们和宇宙空间共同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空世界。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宇宙的尽头在哪里。

恐龙厅是我最喜欢的展厅。这里展示的是大家都非常喜爱的史前恐龙,它们地霸主恐龙、空中霸主翼龙、海洋霸主鱼龙等,我还看到了世界最大的一窝恐龙蛋化石,亚洲体腔最大、最重的恐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之后又参观了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等。

虽然这次参观的时间很短,可是我的收获却很多,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学们,有时间你们也可以来看看,我保证你也会喜欢的。

第一篇:参观河南博物馆

在上一年,我们整个六年级都去参观了河南省博物馆,经过几十分钟后,我们终于到了盼望已久的博物馆。

踏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立体画面:两只大象中间有一个人无比的壮观。接着,我们继续往里面去,看到了这几个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心想:里面全都是古代历史的东西吧?是不是都是价值连城的?都是珍宝?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们大家进入了第一个展厅。

第一个展厅,那里面主要是关于旧时期的东西。在那里,让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那就是彩陶双连壶,他是由两个壶组成的一个壶,外观色彩丰富。然后,我们随着大部队进入了第二个展厅。

第二个展厅,那里主要是商代的青铜器,那里有两个东西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就是兽面纹铜圆鼎和兽面乳钉纹铜鼎,为什么他们可以让我久久不等忘怀呢?那是因为它们的个头巨大无比,是在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最大的两件了。

而第三个展厅大多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但是那里的甲骨文让我知道了不少的知识,甲骨文,指龟甲和兽甲。刻或写在甲骨上的文字。

到了第四个展厅,也就是春秋时期,这时候的物品就已经比较精美了,刚进入大门,有的同学就说,哇塞!

你看着武器,多么壮观呐!

于是,我就飞快的跑到那里,一看,是春秋时期的兵器,棍子是由木头制成的,尖器是由铁制成的,无比的锋利。

第五展厅,也就是二楼,我看到了三种东西,让我记忆深刻,第一是石辟邪,它的外表像是石狮子,传说有辟邪的能力。第二个是“透光镜”是一种特殊的青铜镜,正面凸,可以照人,只要有光照射在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像。第三个就是金缕玉衣了,由一片片玉所构成的,用金丝穿起,十分昂贵。

第六展厅,那里的陶庄园具有居家田园双重功能,呈前院、中庭、后院三重宅第,庭中有马,等东西,反映了两汉中小地主的庄园生活。

第七展厅,那里的十一面六臂观音石造像最让我惊叹不已,因为一尊佛像里居然可以隐藏着十一个面和六个臂。

在第八展厅里,我看到了故宫,里面有天坛、望火楼等诸多个建筑,分厂壮观!

观看博物馆告一段落了,在参观的时间内,我不少有贪念之想,不过我就马上打消了这种念头,因为我不能自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珍宝带走,让剩下的子孙后代都看不到了,那我岂不是成了罪人?所以,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都可以看到这些文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珍宝吧!

第二篇:参观河南博物馆

今天,我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院进行参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河南省博物院的第一展厅——石器时代和夏商周。

一进入展厅,一股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原古代文明之光”的大字非常引人注目,过道里摘自《易经·贲卦·彖传》里“刚柔交替,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更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

走进新石器时代里所熟知的文化非仰韶文化莫属了,仰韶文化因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而得名,它是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在这个展厅里我就看见了一个长约22厘米的骨笛,听讲解员说这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贾湖骨笛,距今8700-8200年。从骨管上留下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进行了认真的计算,经测试骨笛可以吹出接近七声的音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鼻祖。继续往前走,就进入了夏商周时期,石质的展物被铜做的展物所替代,“夏商周是铜器的鼎盛时代,这时的铜器,不光是贵族祭祀做饭用的,更是贵族的象征。”讲解员带领着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镇院之宝,商代前期的——杜岭方鼎,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又认识了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并见到了出土于妇好墓的鸮尊,鸮:俗称猫头鹰,尊:古代盛酒之器。仿照鸟的形象制成青铜器在商代晚期极为盛行。鸮尊高46厘米,双腿和尾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点,是出土于商朝器皿中的奇葩……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其他的镇院之宝:玉柄铁剑、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画鹅颈瓷瓶、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每一处展厅都给我一种很神圣的感觉,这些巧夺天工的展品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

第三篇:参观河南博物馆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坐落在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在博物馆的大门口,有两头恐龙立在那里,显得十分威严。馆内有7个展厅,分别是:地球厅、恐龙厅、生物演化厅、古象厅、矿产资源厅、地质环境厅和矿物厅。

因为人多,导游姐姐先带领我们参观了三楼的古象厅。来到了古象厅,迎接我们的是两头古象的骨架化石,两个长长的象牙,看起来十分锋利。古象厅很小,内容不多,所以我们很快参观了下一个展厅:矿产资源厅。

矿产资源厅的东西可多了。奇形怪状的石头,黑又厚重的煤炭,晶莹透亮的水晶,洁白无暇的美玉……其中让我最喜欢的是发晶与烟水晶。发晶是是一块接近椭圆形的水晶,上面没有一点瑕疵,水晶的上半部分是许多像黑色的头发组成的,所以成为“发晶”。烟水晶和发晶差不多,上面也是黑色的,只不过烟水晶的形状很奇特,有些像珊瑚。

接着我们又走进了矿物厅,从矿物厅走出又参观了地球厅和恐龙厅。看完这些展厅,我真觉得这个世界可真奇妙啊!真可谓是无所不有!

最后,我们参观最后一个展厅:生命演化厅。生命演化厅不像其他展厅是一间房子,它就像一个螺旋长廊。长廊从低处到高出呈螺旋体,一侧摆放着一些椅子,当疲乏的人休息时同样也可以获取知识。生命演化厅主要是讲了从最早时期到现在地球上生命的变化。

原始的地球,陆地上什么也没有,光秃秃的,多数植物动物都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的第一个植物是一种蕨类植物,它只有光秃秃的树干,从来不生长茂密的树叶。陆地上的第一种动物还是一种两栖动物,它们级可以在水中游玩,也可以在陆地上沐浴着阳光……慢慢地,水陆又多了许多生命,使地球变得充满生机。

通过这次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我学习到了好多知识:如认识了水晶、石膏、钟乳石等,也知道了生命是怎样演化成先在的。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所以我希望老师以后还要多多举办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一篇:参观河南博物馆

快乐的十一假期开始了,闻名遐迩的河南博物馆是我神往已久的地方,这下可有机会参观了。我和爸爸、叔叔、妹妹一行四人兴致勃勃来到了河南博物馆。博物馆门前张灯结彩,红艳艳的大红灯笼上面书写着“欢度国庆,腾飞中国。”

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观赏区,一件件珍美的文物映入我的眼帘。从公元前八千年的古笛、盔甲、到唐三彩、青花瓷,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应有尽有,让我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历史时空隧道之中。

这是什么?快来看,哇!这是1986年在我们河南永城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它由2008片玉片用金丝穿缀而成,长180厘米,宽125厘米。我观赏着金缕玉衣赞叹不已,我仿佛看到了西汉时期的强盛、富有和发达的文化。

咦!博物馆里为什么放了一棵如此青翠的白菜?我疑惑不解地问,走,看看去,不会是那个朝代的白菜保留的这么完好吧?原来,这么逼真的白菜是明清时用象牙雕刻而成的,白菜根上的须一根根的清晰可见,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一样。那时的技艺都已经这么精湛了,看着真让人啧啧称奇。

河南博物馆的文物真是多啊,从这一件件文物中我了解了河南的历史,领略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我为我们河南拥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而自豪,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是河南人!我要努力学习,汲取我们中华文化之精华,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第二篇:参观河南博物馆

今天,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我来到了河南省博物馆。

远远望去,博物馆就像是一座金字塔,气势恢弘、古朴凝重。走进正门,一幅巨大的浮雕扑入眼帘:一左一右,两只巨大的大象向浮雕的中央伸出长长的鼻子,而在中央,是一个比我们正常人高出两倍多的一个赤祼的人,这个人用两只大手尽力地推开大象。“儿子,你能猜到这个字吗?”妈妈轻轻地对我说。想了好久,我对妈妈摇了摇头。“这个应该是我们河南的简称,也就是‘豫’字,也是一个图腾,象征着我们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大厅左手边是一号展厅,展厅里全是些残破的陶器,我急急地从旁边走过。“站住。”爸爸冲我做了个stop的手势,我只好乖乖地站下。“儿子,别小看这些残破的陶碗、陶盆,他们可是先祖留下的遗物,是中原文化开端的见证,是我们先民生产、生活的见证。”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着阿姨的讲解,第一次知道了仰韶文化、第一次读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第一次看到了祖先们使用过的石斧、石针、第一次感受到了河南厚重的.文化气息。

从一号展厅向里便是二号展厅。一块巨大的土砖映吸引了我。“出土于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原来它就来自我们新密呀!上面刻着一辆马车,一个头戴王冠的人端坐在马车里,车后还有手执着旗幡、枪戟的随从,这应该是一幅春游图吧;另一块土砖上刻着一着茅草房,一个人好像正在织补衣、右下角,一个人正在用石磨盘压碎粮食、正中央有三个人正在撒网捕鱼,我想这应该是一幅反映先民生活的渔耕图了吧。打虎亭就在我们新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

上了二楼,就到了宋元展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占了展厅一面墙的、按照《清明上河图》做成的模型了。气势宏大的宋朝都城开封,站在依据历史资料建起的模型前,我被它恢弘的气势,庞大的规模所震撼。“在现在的开封城下,还有几座规模不一的古城,人们常说开封是城摞城。”“为什么?”“开封地处黄河故道,每一次河道迁移就将一座开封古城淹埋进厚厚的黄沙里,但后人又会在上面重建家园,形成新的城市。据考古证明,现在的开封城下确实压着不同时期的几座古城。是六层不是七层我记不太准确了。”我不屈的先民啊,我为你们不屈的精神鼓掌;为你们的勤劳、勇敢喝彩!

第三篇:参观河南博物馆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441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